×

黎巴嫩有多开放

黎巴嫩有多开放(黎巴嫩经济状态如何为什么会通货膨胀)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15 09:53:52 浏览9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黎巴嫩经济状态如何为什么会通货膨胀

黎巴嫩经济发展低迷,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货币以及银行债务方面:
一、货币流通危机
1.黎巴嫩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黎内战前曾享有中近东金融、贸易、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2006年长达月余的黎以冲突造成黎大量基础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32亿美元,间接损失超过70亿美元,使黎经济发展陷入停顿。
2.自2019年夏季以来,黎巴嫩爆发了十年来最严峻的经济危机,黎巴嫩镑兑美元汇率开始逐渐下跌,同时伴随着严重的货币流通危机,银行停止向储户提供和美元有关的服务。而黎巴嫩磅兑美元的官方汇率仍然为1507:1。
二、黎巴嫩银行情况
1.2020年,中央银行要求各银行在2月底之前融资20%。同时要求各银行开办一个存有不少于3%外币存款的外国账户,该账户必须没有任何外国代理银行债务。如果银行不遵守这些标准,则其股份将成为黎巴嫩中央银行的财产。
2.3月2日,当地报纸报道,黎巴嫩磅的迅速贬值是一系列因素导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从市场上撤出了大量美元。银行协会董事会成员塔纳尔·萨巴赫(Tanal Al-Sabah)接受半岛台采访时说:“我向您保证,这些债务就快要还完了,唯一的办法是恢复信心,弥补一些损失并推动经济发展。”
3.而黎巴嫩大学公共金融学教授马万·科特布(Marwan Kotb)则表示:“一些大银行出售了旗下的附属银行,并能够确保货币的流动性,还有一些银行依靠平行市场购买美元,导致对美元的需求增加。”
4.当地货币的贬值体物价、粮价以及所有从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物价上涨了144%,超过一半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

作为女性最开放的中东国家,黎巴嫩的女性究竟可以开放到何种程度

开放到她们会突然问你,你结婚了吗?如果你回答没有,她们就会问你愿不愿意和她们结婚。

黎巴嫩虽然是中东国家,但他其实更像是西方国家,他与领国的保守完全相反,他这里的人们是完完全全的性格开放

黎巴嫩不像传统的阿拉伯国家一样,全部都是各宗教盛行,传播各种宗教文化,黎巴嫩对比这些阿拉伯国家来说是非常开放的,这里的人们思想开放,行为也开放。

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有东方巴黎的别称,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就是这种城市灯光跳跃的时候,与领国起到强烈的对比,这座城市有着中东极少数的酒吧,赌场,夜总会,晚上的活跃程度,丝毫不低于泰国。

黎巴嫩的女性,也没有中东地区常见的基督黑色长袍,她们更喜欢在夏天穿上,低胸衣和超短裙,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黎巴嫩,被评为最开放的中东国家,并且在国际各大选美比赛中都获得排名。

在黎巴嫩的有些地区,在夏天的时候一些新来的女警察还要换上超短裤去巡逻,市长给她们的理由是更容易吸引游客,而她们也乐意如此。当然,他们也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的上班服装,可以性感,也可以不性感。

黎巴嫩的人们这么开放和他国家之前经历的事情有很大的原因,之前这个国家曾经受过西方国家的统冶,所以少了很多传统的束缚,多了一些开放的思想,可以说黎巴嫩的女性开放程度不亚于其他西方国家。

黎巴嫩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

黎巴嫩人口约607万,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

黎巴嫩共和国,简称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之一, 这与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有关,境内更有人类最早一批城市与世界遗产。

黎巴嫩地形多样,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库尔内特萨乌达山海拔3083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黎巴嫩行政区划分8个省:鲁特省山区省、北方省、南方省、贝卡省、纳巴蒂耶省、阿卡省、巴尔克希尔米勒省。省下共设25个县,县下设镇。

黎巴嫩

据统计,到2018年,黎巴嫩人口约为610万。绝大多数黎巴嫩人是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法语和英语通用。54%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

曾经繁华堪比瑞士的富国,变得贫困是因为难民吗

基于人道主义精神,某些国家会对饱受战乱、压迫或饥饿之苦的难民敞开“怀抱”,允许他们进入本国定居、生活。这固然是一种善举,但如果对难民资格的审核把控不严,或者吸纳的难民人数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则往往会给本国带来大麻烦,甚至还会毁掉本国的大好前程。这样的惨痛教训,在西亚小国黎巴嫩身上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黎巴嫩地图

黎巴嫩属于中东国家,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北部、东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国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10万,首都为贝鲁特。黎巴嫩是个多民族混居、宗教多元化的国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54%,分为逊尼、什叶、德鲁兹等3大派别,笃信基督教的人口约占46%,分属马龙派、东正教、天主教等派别。

黎巴嫩文明开化的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境内便陆续出现一些由腓尼基人创建的小邦国。此后,黎巴嫩相继被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帝国征服,并在罗马帝国统治的数百年间,成为基督教在亚洲进行传播的重要基地。从7世纪开始,黎巴嫩先后被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征服,大批穆斯林迁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人口和信仰结构。

黎巴嫩美女

1860年,黎巴嫩基督教马龙派与德鲁兹派穆斯林之间爆发冲突,法国出兵干涉,由此实际上占领黎巴嫩。1920年,根据《洛桑条约》的规定,奥斯曼帝国被迫放弃所有的海外属地,法国正式获得对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1926年,在法国的默许下,黎巴嫩成立自治共和国,获得除国防、外交之外的各项管理权。1943年11月22日,经过友好协商,黎巴嫩正式赢得独立。

黎巴嫩独立伊始,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人口比例为6:5,为了维护国内的和平局面,各派别最终在此基础上达成分配国家领导职务、议会席位的协议。按照这项协议,基督教马龙派获得总统和军队总司令两大最重要职位,总理和议长分别由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人士担任,而德鲁兹派则分得军队参谋长一职,而在议会99个席位中,基督教派独占53席。

黎巴嫩各宗教派系分布图

此后数十年间,基督教马龙派和德鲁兹派穆斯林结成联盟,在黎巴嫩国内政治中扮演着领导者、改革者的角色,基本上主导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在它们的联合统治下,黎巴嫩大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而欧美国家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则,对黎巴嫩基督教政府充满好感,也乐意出资帮助它搞建设。

上世纪50-60年代,黎巴嫩通过大力发展旅游、金融、过境贸易等行业,由此获得高额收入,人民生活水平跟周边石油富国几乎不相上下,加之政局稳定、环境优美,因此有“中东瑞士”之称。当时,贝鲁特是与瑞士的苏黎世并驾齐驱的国际金融大都市和中近东的交通、教育、文化中心,有“近东巴黎”的美称,而黎巴嫩镑也跟美元、英镑、瑞士法郎、西德马克一样,成为坚挺的国际货币。

贝鲁特

当时的黎巴嫩,不仅经济繁荣,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全盘西化,走在贝鲁特的街头,几乎很难发现身裹黑袍、头戴面纱的传统女子,而着装暴露、身材婀娜的女性则比比皆是。不仅如此,黎巴嫩的女性还可以接受教育、参加工作,甚至还被允许参政议政,其开放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作为当时中东最自由的国度,黎巴嫩吸引了大批阿拉伯贵族子弟和追求自由的青年前来学习、生活,甚至还包括很多沙特阿拉伯的公主。

然而,随着穆斯林人口的迅速增长,黎巴嫩的局势开始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原来,在穆斯林人口超过基督徒后,他们便再不满意现有的权力分配格局,强烈要求控制军队并谋求总统职位,而基督教派统治集团当然不肯让步,遂导致两大派别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与此同时,大量巴勒斯坦难民的涌进,更加剧了双方之间的冲突,并最终酿成近乎摧毁黎巴嫩的大规模内战。

巴勒斯坦难民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在约旦境内避难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多次发动刺杀、推翻侯赛因国王的行动,结果招致约旦政府军的残酷镇压。1970年9月,侥幸躲过约旦政府清洗的巴勒斯坦难民,利用周边各国的同情心,大规模的涌入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而进入黎巴嫩境内的人数便超过40万,其中包括1万多名武装人员。

巴勒斯坦游击队进入黎巴嫩境内后,不仅在南部地区建立基地,不断地偷袭以色列,而且还公然支持该国的穆斯林进行武装斗争,由此引发基督教政府的不满与敌视。与此同时,美国、以色列、法国、叙利亚、伊朗等国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纷纷插手黎巴嫩内政,甚至派军队协助其中一方,由此增加了黎巴嫩局势的复杂性,并最终促成内战的爆发。

黎巴嫩内战

1975年4月13日,巴勒斯坦游击队枪击了一座基督教教堂,打死4名基督教马龙派军事组织长枪党的党员和数名平民,而为了报复,长枪党在当天伏击了一辆载有26名巴勒斯坦游击队员的大巴,并将他们全部杀死。由此为开端,黎巴嫩各派别之间进行了长达15年的内战,最终导致15万人被杀、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流离失所,大部分城市沦为废墟,而国家经济也由此陷入崩溃,昔日的繁华景象再难重现。

1990年,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交战各方签署《塔伊夫协议》,宣布结束内战、重新分配政治权力。然而,一纸停战协定根本无法化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两大派别根深蒂固的矛盾,而叙利亚、以色列两大邻国的深度介入,更加剧了黎巴嫩国内局势的混乱。时至今日,黎巴嫩仍然未能建立起稳固的中央政府,各大派别割据并立的局面难以消除,该国要想实现真正的统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战乱废墟之上的黎巴嫩人

作为被难民毁掉的亚洲富国,黎巴嫩的教训无疑极为惨痛,这也警醒世界各国需要严肃、认真地对待难民问题,严格限制虽然看上去有些“冷血”,但终究要好过不负责任的全盘接受。就现实来看,今日的西欧尤其是德、法两国,由于不加限制的吸纳难民,已经导致各种恶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如果不作出某些改正措施的话,难保不会重蹈黎巴嫩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