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米埃尔球场

卢米埃尔球场(世界电影之父)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17 09:54:27 浏览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世界电影之父

被公认的世界电影之父是路易斯·卢米埃尔。

路易斯·卢米埃尔出生于1864年10月5日,逝世于1948年6月6日,出生于法国,是一名电影发明家、导演、制片人。路易斯·卢米埃尔为人类电影事业的进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和兄弟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摄影机,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开售票的第一场电影。

路易斯·卢米埃尔的父亲对托马斯·爱迪生活动电影放映机的演示十分着迷。受到父亲的影响,卢米埃尔兄弟也开始研制一种被他们称为活动电影机的机器。1895年12月,他们在

卢米埃尔对电影的重要贡献有哪些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   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卢米埃尔在电影美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功绩是奠定了什么

卢米埃尔在电影美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功绩是奠定了纪实主义美学。

卢米埃尔兄弟采取的是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他们首先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比如,由路易·卢米埃尔最初拍摄的短片:《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代表们登陆》、《警察游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现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车的旅客、劳动中的妇女、划船出海的渔民、登岸的摄影师和街头行进中的警察等等。

扩展资料:

主要发明:

1、电影机

卢米埃尔兄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经过自己的创造,于189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灵活轻便的手提工“活动影戏机”。这是一种既能摄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机器。

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内有使35毫米片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器的转动机构。它备有一个摄影镜头,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

2、三色照片

1907年6月10日,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三色照片制作工艺。这种在法国他们家开办的工厂里研制出来的方法是以利用被拍照的景象的三种分离的影像为基础的。

三种影像中的每一种,被使用适当的滤色器,来制作基本红、绿、蓝中的一种颜色的底片,然后将微粒网屏放在三色底版上,当网屏被加在上面,并使灯光照射它们时,出现的是全色图像。

卢米埃尔兄弟的主要作品

纪录片是电影的长子,故事片的穷兄弟,它始终伴随着电影的行程,时而显赫,时而低迷,却又始终拥有忠实的受众群。纪录片走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期间,璨若星辰的纪录大师与波涛汹涌的美学思潮创造了一次次辉煌。而且,每一次的起伏总是与社会变革的焦点纠结集交在一起。正如纪录大师伊文思所说:哪里燃烧我就到哪里去,我总是置身于世界的大事件中。而重新梳理这一切,我们不得不回到电影的最初源头,从卢米埃尔兄弟说起。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手“印度沙龙”内,第一次公开售票向公众公映了他们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第一批短片。其中有《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拆墙》、《里昂贝尔库广场》、《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等12部,每部只有一分钟的无声短片。特别是《水浇园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带有喜剧因素的影片,为以后的故事片的创作开了先河。
迷失在纷繁芜杂的影像时空,或许我们已经忘却,当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造出仅重5公斤的活动摄影机的时候,它就成了把现实生活如实地拍摄下来的理想工具。而在那天晚上,首次公开面世的《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等短片,作为世界电影开山作品的同时,也是世界纪录片降落尘世呼出的第一声,甚至在先天就打上了“民间纪录影像”的烙印。
卢米埃尔兄弟在这个地下室公开售票进行商业性放映曾持续了好几年,还不时变换节目,映出了《火灾》、《铁匠》、《玩纸牌》、《沙滩和海水浴》、《下棋》、《捉金鱼》、《出港的船》等50多部,有些影片还是奥古斯特.卢米埃尔本人主演的。1896年2月下旬,卢米埃尔兄弟到伦敦公开放映他们的影片。由于这种“活动影戏机”技术上的完善和所拍影片真实新颖富有动作性,使卢米埃尔兄弟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不但全世界公认1895年12月28日为电影的诞生日,使电影成为“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贝拉.巴拉兹语),而且大文豪高尔基在看了他们的影片后就曾预言:“它一定能够为一般的科学任务服务,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人们的智慧服务”,它将获得广泛的发展。
卢米埃尔兄弟不仅是首先在银幕上取得成功的试验者,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而且还作了摹拟有声片电影的第一次尝试,反映了他们强烈的让“伟大的哑吧 ”早日开口说话的愿望。  1895年6月由26位科学家联合发起的法国全国照相会议在纳维尔市召开。路易.卢米埃尔抓住机会拍下了代表们由梭昂河畔的一个码头下船上岸的新闻片《代表们的登陆》,并在24小时后就让代表们看到了影片。

为什么说卢米埃尔和梅里埃开创了电影纪实与写意

技巧与形而上的东西
——蒙太奇与长镜头の辩
鼻祖卢米埃尔
卢米埃尔创作电影时,手下一名摄影师第一次将一幕舞台剧照搬到荧幕中,于是,一种后来被称作长镜头的电影摄制方法诞生了。可以想象的是,电影在当时作为一种新鲜而有趣的事物,不论是观看一辆从荧幕尽头开到眼前的火车头还是两个不断打来打去的农夫,观众总是处于一种集探窥与喜悦的兴奋心情当中。
阶级社会里电影的最先受众总是拥有社会话语权的资本家与流淌着高级血液的贵族阶层,于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当时还处于主流地位的类似歌剧、话剧等舞台剧种因电影这种新鲜事物的诞生流失了相当一部分观众,而这些观众正是以上那些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在这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主流阶级的推广及影响下,电影逐步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确立了其生存下去并能够持续发展的权利,而其形式,受年代的主流文化及科技水平的影响,一种摄影师静默在板凳上“不动的拍摄”的摄制方式为标志的电影形式,“舞台剧电影”诞生了。
这种形式的电影就如只用一台摄像机拍摄一场晚会,将画面前的东西完全照搬上荧幕,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其电影摄制方式名曰“长镜头”,却是指的最狭义上的长镜头,与后来巴赞理论中的长镜头理论完全不可混为一谈。在这期间,《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等一系列当今研究电影史的人大呼快哉的短片相继拍摄。路易卢米埃尔亦将斯时的电影称作“一种可以重现生活的机器”,骄傲的区别于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那种制造动作的机器。
武断的称卢米埃尔那种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的电影没有艺术价值也太失公道,任何被称之为大师的人都经历过从幼年到其成就之前那段一无是处的时光,而被称作电影大师的理由尽管各种不同,但就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说,“所谓大师正是因为他们自己那种独有的风格,一种任何观众都能从一部其所作但事先不知名的作品中领略到的其独有的节奏”,或许在无意中,《火车进站》创造了景深镜头,而后续的电影人逐步将其概念化,而卢米埃尔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电影艺术里第一块里程碑上的名字。
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
有一段时期,蒙太奇基本成了前苏联国产电影的一切,这件事本身的戏剧性让人不禁联想起蒙太奇本身的特质,给予影片戏剧性的变化,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提到与蒙太奇相关的电影的戏剧性严格区别于“戏剧性”这个词汇字面上的意义。
普多夫金曾幽默的分析蒙太奇(Monter)与其相类的一个称呼,“Cutting”。他认为随着时代与电影艺术的发展,简单蒙太奇(Monter)这个词已经不能作为定义影片剪辑与嫁接这种复杂而又玄妙的手段的概念,至于找出哪个更完善的词汇来代替,笔者翻阅有限的关于普多夫金的一切资料并没有找出答案。或许可以将这个未知的词汇归结为他给蒙太奇下的一个定义,“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全面的展示和阐释现实生活中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决定着影片的蒙太奇的,是导演们一般文化素养的水平。蒙太奇也决定于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蒙太奇决定于导演作为艺术家的天资高低,这种天资使导演善于把生活现象之间的潜伏的内在联系变为仿佛昭然若揭的鲜明可见的可以直接感受而不必解释的联系”。
蒙太奇的奠基人,爱森斯坦的理论依然在当今电影理论界充当着基石的作用,或许直到下个世纪,假设没有科技超越性的帮助,依旧没有人有力将之搬走。较之于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的观点更加明确一些,其《杂耍蒙太奇》中将蒙太奇的作用归于使电影变得富有戏剧性,“蒙太奇在电影中就是有调理贯通的阐述主题、情节、动作、行为,阐述整场戏、整部影片的内部运动的任务”,作为开创者同时又是一个革新者,爱森斯坦竭力反对,电影在长镜头下合理的时间顺序,严格的因果逻辑与那种推移式的叙述式拍摄,而是主张“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队列在一起,它们就必然会联结成一种从这个队列中作为新的质而产生出来的新的现象”。“在出色的电影大师的作品中,且不必谈什么激动人心的叙述,即便是合乎逻辑顺序的、脉络分明的叙述,都不多见……”,在爱森斯坦鲜明的理论中,我们不知该联想到一个类似毕加索般激进的现实主义者,还是一个花白胡子跳脚的老头。不熟悉这段历史的笔者不禁想起塔可夫斯基的一段话,“所有国内(指前苏联)那些被称之为大师的电影导演,其成名之时往往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许斯时爱森斯坦正是一个激进的小布尔什维克吧。
回归长镜头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巴赞,塔可夫斯基,戈达尔……
这几个人分一下组的话,不外是前三后三,除非读者对文艺复兴的历史不知分毫。想当年前辈们冒着暴君严苛的法律与罗马教廷的酷刑打着复兴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运动,旨在艺术上回归现实,接近平民,并运用隐喻的方法揭露那个时代血淋淋的不公与统治者的暴行。正如后来人巴赞等回归长镜头一般,尽管没有那个时代如此鲜明的斗争意义,但就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所提出的反对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观点,认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已然过时,只有长镜头才理论才是现代电影理论来看,大有一取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而代之的豪迈。
巴赞理论体系中的长镜头已经完全区别于卢米埃尔时代的长镜头,那时候没有类似长镜头理论等上升到概念的东西,完全是技巧性,且根据需要自然而然随机产生的事物。就塔可夫斯基的观点,长镜头完全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种类,即便在电影艺术框架内,长镜头发展至巴赞的年代,已经有了三大类的区分,电影学院反复教授的推、拉、摇、移,四种摄像机操纵方法最开始也只是单独作为长镜头拍摄的专属方式。到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将电脑特技运用到长镜头摄制中,摆脱了之前由于技术所限不得已而为之的自然暗转与隐蔽剪辑的技巧,长镜头又有了质的飞跃。
作为笔者最沉迷的一部著作《雕刻时光》的著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其长镜头的理论依然上升到哲学的范畴,的确,哲理性的东西用长镜头拍摄是最佳的选择。但较之蒙太奇带给大众视觉的冲击与感官的洗礼,长镜头下的电影往往显得严肃,朴实,昏昏欲睡的大众一般不会接受好莱坞制片厂以外的东西,或许只因为是寻找感官上的满足,上升到艺术的精神层面,长镜头带给人的的确是更深邃的东西。也许是一种见解,也许是导演的顿悟,也许是你跟局中人瞬间的共鸣……
当巴赞遇到爱森斯坦
——浅析“长镜头”与“蒙太奇”
一只绿头大蜻蜓,嗡嗡的飞过月色下的灌木丛,偏转着翅膀转过一片被风打来的树叶,越过丛林与公路之间的铁丝网,俯冲到斑马线上空,傲慢的穿过第一辆奔驰而来的汽车,越过第二辆呼啸而过的汽车,紧接着啪的一声,撞在第三辆汽车玻璃上变成一团浆糊,一部电影从这辆汽车开始了……
这是好莱坞电影《黑衣人》富有创意的一个开场白,电脑特技合成的蜻蜓,加上一组动感十足的长镜头。本文的主角之一——长镜头,盛装登场。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根据自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观点提出了反爱森斯坦式传统的电影拍摄方法,即与蒙太奇理论相对应的电影理论。迎合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现实主义盛行的现状,现实主义电影也被深入研究,而与现实主义电影想契合的拍摄方法正是长镜头。就巴赞的观点而言,电影就是将一个照相机摄像化,其场景由单幅且一格的胶片变成一副类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样需要一条长长的桌子铺开,而且需要人一步一步走过观赏的连续性极具因果关系的特大号胶片,依然是单幅一格。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将镜头与镜头之间充当桥段与节点的地方称之为电影的节奏——“一条海里生长的水草,随着它缓慢优雅的摇曳摆动,我们得以知晓大海的潮汐、暗流、水压、涨落”。而他认为对胶片生硬的剪接不仅破坏了这种节奏,且引发了电影时间上的“蝴蝶效应”,当人们无法关注电影内时间的真实性而是惊讶的发现于交战双方来回切换的镜头时,他们会感觉到时间过的如此的缓慢,犹如一只来回摇动的钟摆,指针却不走一步。
当我们不从历史的原因细致的分析长镜头的起源、发展,并且不考虑其在电影摄制方法上的鼻祖地位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窥探,把它当做为了展现塔可夫斯基哲学意义上的电影内时间的推移“从复制于长镜头的生命流程”来知道的时间感而衍生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我们便会领悟到《大国民》(又名《公民凯恩》)中为什么要通过不漏痕迹的剪辑来来展现一组在荧幕中看起来自然暗转的长镜头,就像那跟水草,随着电影内时间的流动,随着奥逊.威尔斯的节奏摇曳起伏……
于阿巴斯那跟贫瘠的土壤相称的静谧中;于安哲罗普洛斯悠悠的诗意中;于塔可夫斯基哲理的深思中……让长镜头的魅力一一在大师的影片中领略吧。
本文的第二位主人公与上着相比就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好莱坞类型片与伍迪艾伦的独立电影的关系,前者是大众意义上的主流,而后者却是一种探索意义上的少许严肃的电影艺术。它就是那个被初学电影卖弄知识的青年用滥的词汇——蒙太奇。
与巴赞的舞台剧式长镜头理论相比,爱森斯坦作为长镜头理论二号人物塔可夫斯基的老师的老师却是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毕竟他的理论要先于巴赞。不论长镜头毕竟是卢米埃尔兄弟第一种试验使用并沿用至今的电影拍摄方法,巴赞的景深镜头理论严格来说是继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之后对学院派电影的一种冲击,正如叛逆的孩子不可避免的做出极端的举动,但是现实主义浪潮中涌现的先驱者们不都是靠着这股革故鼎新的勇气使陈旧的面貌焕然一新么。
蒙太奇,正如本文的写作一样,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因果的逻辑,先从早于巴赞的爱森斯坦写起,而是将其置后。蒙太奇的魅力正是使观众在某时某刻于电影中出离,与导演的意图相契合。爱森斯坦在拍摄《十月》中完美的阐释了这一点,他运用理性电影的原则,不仅展现了1917年2-10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且揭示了这些事件的含义。
我们回忆爱森斯坦时一定不会忽略那部《杂耍蒙太奇》,其实辩证的看,塔可夫斯基并不能完全脱离其太老师的蒙太奇理论,就如书中所述“任何这样的因素,它能使观众受到感受上或心理上的感染……”,把“任何”去掉,正巧符合塔可夫斯基用哲思看待电影,与其电影中所展现的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
当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那只在影片伊始飞了足足三分钟的绿头大蜻蜓,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片场制度下的大众电影的摄制中,蒙太奇与长镜头的争论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一切为了观众的眼球,蒙太奇是为了带给观众感官的冲击,长镜头可以用电脑特效制作,国产大片《云水谣》开场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多变的长镜头,电脑将八个镜头合制而成,效果极为出色。但是就如数码相机与单反机械相机相比,胶片摄影机与数码摄影机,国产电视剧与美剧相比一样,现代化的东西用起来总是不如老旧的有质感。所以艺术层面上,长镜头与蒙太奇孰优孰劣之争从来都是未熄之火。
悠悠然,大师们已经长眠地下,但他们的思想却通过各种形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传播,电影诞生时卢米埃尔兄弟手下一个摄影师很自然的运用长镜头将一幕舞台剧搬运到胶片内,随后是以胶片剪辑与嫁接为手段的蒙太奇理论的开创,直到类似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打着回归古罗马文化的大旗进行的文艺革新的长镜头理论的再一次勃发,从卢米埃尔兄弟到爱森斯坦到巴赞,从宙斯到普罗米修斯到达芬奇,从创世纪到文明的诞生到在文艺复兴的大旗掩护下激流勇进的革新,从舞台式长镜头到蒙太奇理论到运动的长镜头。
“小溪—骤雨—河流—瀑布—海洋”(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这句话阐释了单线发展的历史真谛,所有的事物进行时,总不会脱离时间的范畴,无论是电影内的还是电影外的,当新的大师站起来时,一场新的世纪辩论才会正式拉开序幕……

路易斯·卢米埃尔的作品

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 (1896)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 (1896)
里昂戈德里埃广场 (1895)
Voltige, La (1895)
跳毯 (1895)
海水浴 (1895)
钓金鱼 (1895)
婴儿的午餐 (1895)
玩纸牌 (1895)
婴儿喝汤 (1895)
拆墙 (1895)
出港的船 (1895)
水浇园丁 (1895)
火车到站 (1895)
工厂的大门 (1895)
机器肉店 (1895)
铁匠 (1895)
代表们的登陆 (1895)
嘉莱士亲王 (1892) Cortège arabe (1897)
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 (1896)
铁匠 (1895)
里昂戈德里埃广场 (1895)
Voltige, La (1895)
跳毯 (1895)
钓金鱼 (1895)
代表们的登陆 (1895)
机器肉店 (1895)
婴儿喝汤 (1895) Voltige, La (1895)
里昂戈德里埃广场 (1895)
跳毯 (1895)
钓金鱼 (1895)
水浇园丁 (1895)
铁匠 (1895)
婴儿喝汤 (1895)
代表们的登陆 (1895)

路易·卢米埃尔的人物生平

卢米埃尔(1864-1948)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
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
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
卢米埃尔(1864—1948),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1839年,照相术出现;此后,人们为了用照相术来记录和再现活动影像做出了各种努力。1889年,美国的G伊斯曼发明了将感光乳剂涂布在赛璐珞长条上的感光胶片,从而不仅便于拍摄长时间的活动影像,而且使透视或放映这些影像成为可能。接着,爱迪生发明了使用感光胶片连续拍摄的摄像机,并于1891年发表了他制作的可供一个人通过放大镜观看活动影像的活动视镜。1894年底,路易·卢米埃尔和他的哥哥阿古斯特在研究了爱迪生等人研制的摄影机基础上,找到了一种新的传动方式,即在胶片上打两个洞,以解决拍摄与放映电影时胶片的连续不断地运送问题。1895年3月,这部机器经改善后再次获得专利,并定名为“电影放映机”。1895年3月22日,卢米埃尔拍摄的电影《工厂的大门》在巴黎第一次放映,但未售票。同年12月28日晚上,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电影第一次售票公映,同《工厂的大门》一起放映的还有《水浇园丁》、《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1部无声电影短片,历时20分钟。《工厂的大门》拍摄的是卢米埃尔工厂上班时的情景,影片长度不到两分钟。《水浇园丁》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儿童用脚踩住了一条胶皮水管,园丁以为水龙头出了毛病,便打开龙头来检查,这时,儿童突然挪开了踩住水管的那只脚,水从龙头里猛地喷出,溅了园丁一脸。影片《火车到站》已经开始采用现代电影的艺术手法。在片中,火车好像从银幕中驶出,飞快地奔向观众,使初次接触电影的观众大吃一惊,以为真要被火车轧死。在这里,观众看到的东西已经同摄影机“看”到的东西融为一体.从此,电影时代开始了。电影史上把这一天当作电影诞生的日子。从1900年起,卢米埃尔转向70毫米电影和宽银幕电影放映的研究。卢米埃尔还是一位出色的电影导演,他对景物,构图有着十分强烈的直观感受,擅长于“捕捉大自然”,在摄影中开始运用特写镜头和景深镜头。
1894年底,卢米埃尔与其兄阿古斯特在研究了T.A.爱迪生的运动摄影机和E.J.玛雷摄影机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新的传动方式,即在胶片上打两个洞,以解决拍摄与放映电影时胶片的连续不断的运送问题。1895年2月13日,卢米埃尔兄弟获得了“摄取和观看连续照相试验用的机器”的首项专利权。1895年3月30日,机器改善后再获专利权,并正式将此机器定名为“电影放映机”。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中放映卢米埃尔拍摄的电影。人们将这一天视为电影诞生的日子。从1896年起,卢米埃尔培训了大批电影放映员并将他们输送到世界各国。“电影放映机”在比利时、瑞士、英国、美国、西班牙、俄国、荷兰、丹麦等地巡回展出。自1900年起,卢米埃尔转向70毫米电影和宽银幕电影放映的研究。卢米埃尔又是一位出色的电影导演。他对景物、构图有着十分强烈的直观感受,擅长于“捕捉大自然”,如影片《工厂的大门》、《拆墙》、《孩童争斗》等;他在摄影中开始运用“特写镜头”,如影片《婴儿的午餐》;也运用景深镜头,如影片《火车到站》。他拍摄了最早的喜剧影片,如《水浇园丁》等。他的早期短片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