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人生图片

思考人生图片(为什么洗澡时喜欢思考人生)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18 11:44:56 浏览10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洗澡时喜欢思考人生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其中似乎都充满了出乎意料和貌似偶然的领悟。

比如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就是在看着卧室里飞来飞去的苍蝇时有了笛卡尔几何学的灵感,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在写”昨天(Yesterday)”这首歌的时候完整的旋律已经出现在脑海中了(他之后回忆道:“有天早晨,我醒来时大脑中就有一个旋律,当时还想到说:嗨,我可没听过这个旋律——不是吗?”)。再后来,有个人给了这种顿悟时刻一个名字:阿基米德酝酿效应(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躺下来洗澡时意识到物体的密度可以通过溢出的水量来测量)。

这并不是说只有天才们才会经历那些突然而至的灵光一闪,事实也并非如此。

任何一个在洗澡时有过灵感闪念的人都可以证实(想来阿基米德也是发明了沐浴时的深思)。2010年,研究员们发现了所有的顿悟时刻共有的几个特点:

1.它们突然出现,得来全不费功夫

2.感觉上像是积极的体验

3.而且最重要的是,你预感它们是正确的,即使还需要时间去确认事实是否如你所想。

这种感觉还经常准确无误:在5月那期的《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中就重点刊登了近期的研究,它们证实这些顿悟时刻往往是正确的。

在《思考与推理》(Thinking and Reasoning)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中,由西北大学心理学的卡洛拉·塞尔维(Carola Salvi)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带领实验的参与者们进行了4个不同的难题实验。

在第一项测试中,参与者们接到3个一组的词,并要他们想出一个词能够和这三个词语进行组合,形成三个新单词。比如在“crab”、“pine”和“sauce”这组词中,答案是“apple”,因为能够分别进行组合成三个词:crabapple, pineapple,和applesauce。

在每组词之后,参与者们都要说明他们是通过顿悟还是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前者是指答案意外地突然出现在脑海中,而且参与者们很难说明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后者是指参与者们通过运用某种策略(比如生成一个词的合成词然后对其他几个词语进行尝试)逐步找到答案,而且能够讲明是如何找到的。

当研究者们仔细分析了数字后发现,通过顿悟解决的问题正确率约为94%,而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仅有78%,这一模式在接下来的3个试验中同样成立。每次这些参与者们接到某种文字或者图片难题需要解决,每次都证实了顿悟是个比有条有理的思考更为成功的策略。

正如《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中所解释的那样,部分差异的原因在于顿悟和分析是明显不同的大脑过程:由于这种过程很大程度上都在一个人的觉知之外进行,结果就是要么出现要么毫无影踪,也就是说要么想到一个成熟的答案要么就一无所获。

这个假设也得到脑电图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结果的支持,它们在之前的研究中揭示了就在灵感出现之前,大脑中负责视觉处理的枕叶皮质区出现暂时的关闭,或者说是“闪烁”,这样想法才可以进入到意识当中,心理学家约翰·库尼奥斯(John Kounios)如此说到。所以灵感不太可能会出错,而分析性思考是有意识的,因此更容易受时间紧张和推理失误的制约。

过去的研究已经描述了突然出现的顿悟和有意识的分析相比是一个“要么有要么一无所有”的系统:在限时的实验室试验中,当有人用顿悟去解决一个问题却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利用好时间进行大胆的猜测;当他们运用分析时,更有可能会提出多个错误的答案。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像笛卡尔几何学和歌曲”昨天(Yesterday)”那样的灵感可不是限时的实验室实验,而且现有的研究对于现实生活中突然迸发的创造力也知之有限。

也许对于浴中沉思你仍然心存疑惑,但这并不影响你在洗头发的时候让大脑浮想联翩。


译:宋琼 | 壹心理翻译团队

对于人生的意义究竟怎么看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我上大学起,这些问题就一直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我也曾为这个问题请教过不同的人,进行过大量的阅读。直到最近这一两年,我才算比较好地解答了自己心中的这个困惑,有了属于自己的,相对比较科学的答案。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和你分享一下我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希望这些思考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01
在谈论人生意义之前,我想先说说什么是意义。
“意义”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比如,当我们在设定某个目标或者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去思考,这个目标是不是真的有意义呢?或者,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
“意义”一词反映的是一种假设,即事件或者目标之间基于一个最终目标而互有关联,它们有一种现成的秩序和联系。
所以,当我们想要知道某件事情的意义时,我们真正想要知道的是,这件事情和那个最终目标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思,曾在她的《坚毅》这本书当中提到过目标层级的概念。
在这目标层级中,最顶端的目标是顶级目标,顶级目标往下是中级目标,中级目标下面是低级目标。
目标层级图解(图片来自网络)
在达克沃思所说的这个目标层级当中,目标和目标之间就是因为最终的一个顶层目标而相互关联的。
顶级目标就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东西,或者说人生终极大目标,中级目标和低级目标则都是我们为了实现顶级目标而选择的策略,它们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一般来说,目标层级越高,它就越抽象,越重要,离我们终极大目标也就越近,目标层级越低,它就越具体,灵活性也越高。所谓的灵活性指的就是,它是可以被调整,甚至是被删除的。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那些需要做的具体任务,以及给自己定的一些短期小目标,都是属于低级目标,它们仅仅是我们实现那些更为高层目标的手段,它们通常是特定和琐碎的。
假如这些琐碎的小目标和任务背后没有一个顶级目标将它们连接起来,那么我们就会缺乏意义感和方向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找到“人生意义”,本质上就是要解决人生顶级目标的问题,也就是要为生活中为每天所做的事情找到统一的方向,或者说一个终极大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觉得迷茫和空虚。
所以,人生意义的核心作用就在于,它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秩序,有了这种秩序,我们就能实现内心的和谐,无需再把精神能量浪费在犹豫、怀疑、后悔、担忧及恐惧之上,而是可以把精力聚焦和投入在在有益的方面。
事实上,这个顶层目标和追求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它甚至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重要的是经由目标,建立起内在秩序,把精力聚集起来,并找到投入的充实感和乐趣。
02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说顶层目标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但它必须满足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目标不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是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翻译成中文就是比自我更大的目标。
如果你追求的不是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而仅仅是执着于自我,那么这样的追求就没有办法给你带来内在的和谐与秩序感。
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不是什么道德教化,而是一种客观规律,不管是心理学还是哲学,这个结论都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
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叫做“以自我为中心”的目标。这里的自我,实际上指的就是自尊,也就是有关自我的评价与看法,它通常是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关乎的是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当我们追求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目标时,我们真正追求的是其实自我地位的提升,是为了赢得所谓的社会认可,或者为了证明所谓的自己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正在意的不是目标本身,不是因为这个目标对我们来说多重要,而是这个目标能否为我们赢得认可,能否让我们看上去更成功、更优秀,或者更有地位。
我们再来看看与之相反的情况,当我们追求的是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比自我更大的目标)的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就不是在自己身上,而是在目标上,就不会总想着自己——不会总在评判自己,或者拿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也不会总担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明星、企业家都会去做慈善,有的人做慈善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很有善心和社会责任心,或者为了避免被谴责,而有的人去做慈善则是因为自己真的很在意,希望通过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
对第一种人来说,他们真正关注的其实是自己(自己在他人眼中看起来如何),而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的关注点并不在自己身上,而是这件事情本身,这才称得上不“以自我为中心”。
当然,这种区分仅仅是表面上,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个人为什么会把自我看得那么重,为什么会“以自我为中心”呢?其实,本质上还是没有安全感,内心不接纳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缺乏自信。
实际上,人在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我身上,自我意识会变得很强。这是一种我们天生自带的防御机制。相反,人在自信的时候,是很少会去想自己的,也不会总是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自我意识太强其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你总是在评价自己,总是在担心自己是不是足够好,总想证明自己,想要得到认可。
而且你还会沉迷于自身和他人的比较之中,比如成就上的比较,也会更倾向于追逐名利,你甚至会把他人的优秀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并因此而产生嫉妒心,对他人充满敌意。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全感是意义感的前提,我们必须先有能力放下自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才能真正忘我地去做一件事情。
只有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自我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并执着于那个比自我更大的目标。
03
接下来,我还想花点时间说说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这个概念,具体怎么才算得上是“bigger than yourself”呢?
我觉得这里所说的“bigger”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纵向的,与自我的深度和复杂度有关,另一个是横向的,与自我的广度、范围有关。
我们先说说纵向的。
作为人类,我们身上是存在着一种自我超越的本能的:我们生来就具有好奇心,我们希望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也喜欢在探索和挑战中不断进步。
在这个跟随本性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能做的事情、能应对的挑战越来越多,对世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尼采就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自我超越。
在尼采看来,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这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点,并使得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因为其他动物都已定型,没有发展的自由,人却不然,人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人可以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创造自己。
人既然是未定型的动物,那么我们就应该拥有个人发展上的无限可能。我们究竟将往什么方向发展,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努力。
当我们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并为了为此克服限制,突破挑战,超越那个原来的自己的时候,我们便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而我们每一次的自我创造行为,都在为自己打开新的可能。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自我超越本身就是一个与阻力做抗争的过程,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圈,需要经历艰辛的付出,遭遇各种磨难,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背后那股自强不息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其实就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因为痛苦磨炼的是意志,只有这种磨练,才能激发出我们的各种潜能。
不过,仅仅是有深度还不够,自我还需要有广度上的拓展,这种广度来自与他人所形成的有意义的连接,这种连接能够拓展“自我”的概念与边界。
事实上,这种横向拓展的需求同样是来自于人的本性,因为我们的本质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依赖彼此而生存,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也渴望与他人建立连接,没有连接的人生是孤独的、缺乏温度的,也是没有意义感和幸福感而言的。

感觉活着没意义

本文字数约:7355 字
阅读时间约:9 分钟
本文章节:
01、压抑、低落是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02、为什么会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
03、如何积极面对这个问题,自我调整
04、人生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
临床中,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青少年、学生患者。有的小伙伴倾诉欲很强,哪怕跟我第一次见面,也会一股脑地罗列从小到大的难过的事。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开心?他们能比较清晰地说出来。
但另外一些小伙伴则不是这样,他们状态低迷,郁郁寡欢,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问他们为什么不开心?是不是从小到大发生过什么?他们却想不出来,他们自己也觉得奇怪:
“我从小到大好像没经历过很痛苦的事,总的来说还挺顺利的,但就觉得活着没意义,很迷茫!”
这些小伙伴们所说的“很痛苦的事”,一般指重大挫折,比如严重的家暴、校园暴力、性侵等犯罪事件,又或者是在中考、高考等重大考试中严重失利;又或者遇到车祸、地震、火灾等灾难性事件。
如果遭受过上述创伤事件,个体很有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甚至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很可能会引发重度抑郁发作,患者感到活着非常痛苦,产生自杀念头。
可是,这部分小伙伴可以说是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历过这些事。父母日常的批评、指正肯定有,学习上的小挫折也遇到过,但都不多,不足以解释他们这种状态。
而且他们成绩其实不错,是周围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又不愁吃穿,没经历过大起大落,为什么这些小伙伴会困顿、迷茫、觉得活着没意义呢?
这个问题与精神心理有关,与哲学也有关。如果这个问题到了哲学家那里,他们肯定有一番独特的解读。
但在我这里,我是一名精神心理医生,我想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大量实践来进行一些分析,希望能帮助这部分小伙伴解答困惑。
01、压抑、低落是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通常,会发出这种疑问的小伙伴,往往是出现了一定情绪问题的,甚至是精神心理症状的。
比如持续地情绪低落,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劲,内心压抑,觉得自己天天过得很累、像行尸走肉一样,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有的小伙伴看过医生,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有的则可能还没看过大夫,可能有病耻感,又或者还没有往这个方向去想。
还有的小伙伴甚至表现得非常阳光乐观,跟朋友、老师交流很顺畅,还会鼓励、安慰别人,说他们有心理问题可能大家都不信。
但其实他们内心很压抑、很累,平时的表现有可能是刻意伪装的。再加上,很多小伙伴从小比较优秀,受到大家的过度夸奖,形成了一定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他们享受被别人赞扬的感觉,也要求自己必须保持优秀,与其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他们更愿意维持优秀、开朗的“人设”。甚至对某些小伙伴来说,这样对他们来说反而更省事、更不尴尬。
但在深夜或独处时,他们会暴露出低沉的一面,并思考每天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这部分小伙伴很有可能是“微笑型抑郁症”,这不是精神医学上的专业诊断,而是根据这类人群的特点而起的俗称。
如果“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遇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时,就很有可能断然决定自杀,而且因为周围的人完全没有警觉,他们的行动就很容易成功。
这部分小伙伴也可能符合北大徐凯文教授提出的“空心病”,明明是非常优秀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创伤,家庭条件也不错,但内心却无比空洞、迷茫、压抑。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没有经历什么很痛苦的事啊!
大家要意识到,如果有以上的表现,说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其实是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只是我们没意识到。
这些创伤事件往往比较小,但时不时在成长经历中发生,积累起来数量就比较多。
比如小时候,父母为了鼓励我们不断努力,会拿我们跟别的孩子作对比,我们内心很郁闷;
比如大人有时对我们责骂,不理解我们,阻止我们去做一些想做的事;
比如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厉,我们经常被逼迫着学习;
又比如有时家长对我们作出了承诺,后来却食言,等等。
这些小创伤事件有很多我们已经忘记了,又或者在我们压抑、流泪时,其实我们会想起来一些。
但我们理性上又知道那些事明明都过去了,而且身边很多人都经历过,大人也是为了我们好,我们会觉得这好像不是什么大事,我们不应该这么纠结。
其实,往往就是这些小小的、看起来没什么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持续地对我们的精神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引发情绪和认知问题。
只不过,咱们遭到的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不算特别多,没有让我们一想起以前就痛苦、对父母和老师苦大仇深的地步。
所以,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意识,觉察到——我们这个状态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有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02、为什么会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
那有情绪问题之余,这些小伙伴为什么还会思考人生的意义?
就算是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思考人生意义的啊!有些患者就是认为达不到人生目标了,才陷入抑郁的啊!
确实,在“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这个点的背后,也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或者说特殊的原因。
从我们接触过的患者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家长没有引导这些小伙伴理解真正的学习意义、人生意义,只是一味强调好成绩、好大学,但没有告诉孩子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很多小伙伴在初中、高中时,几乎将所有时间、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那时候,他们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
但考上一所好大学后,他们过去的人生目标实现了,那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就很迷茫。
尤其是如果所学专业不是他们喜欢的,或者大学生活跟他们的想象相去甚远,又或者他们觉得自己比不过其他同学的话,就更容易陷入心理落差,更加困惑。
他们对过去家长、老师说的那一套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又找不到新的、能令其信服且能支撑他们去奋斗努力的下一个目标,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这些小伙伴可能过早阅读哲学书籍、接触哲学的思想,尤其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
我们临床中遇到过很多青少年、大学生患者,他们在小学、初中就阅读哲学书籍,看哲学家们讨论生死的意义。很多家长还为此高兴,觉得孩子早慧。
但我们认为,上大学之前就阅读哲学书籍,对孩子的心身健康而言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的。
并不是哲学本身有问题,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哲学,但哲学书讨论的命题往往很宏大,涉及到人类、人性的本质,又写得相对比较深奥,还糅杂了哲学家的个人观念,所以很多哲学家的观点还不一样。
如果想对这些哲学话题有更深入、更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就离不开阅读者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和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否则就很可能产生曲解。
大学前的青少年、儿童群体心智尚未成熟,心理年龄小,缺乏人生阅历,他们往往无法深入理解哲学书上的思想与智慧,更加没有辨别优劣的能力。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在大学前阅读过哲学书籍的小伙伴,就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有的虽然读了,但不感兴趣,囫囵吞枣地读,也就不容易造成太大的影响。
有的是父母懂得科学养育和积极引导,家庭氛围融洽温暖,孩子心身比较健康,不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理解哲学书中的内容。
但有的小伙伴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就是上面说的那种情况),从小到大都或多或少有点压抑,他们阅读哲学书时,一是容易曲解哲学家的意思,二是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理解;
三是有很多哲学家的人生际遇不如意,谈论某些哲学话题时本来就比较消极,这些小伙伴就很容易将这部分的负性内容看进去,甚至产生共鸣,认为人生、世界就是如此。
所以,当这部分小伙伴出现情绪问题时,以前看过的哲学内容就萦绕在他们心里,他们忍不住也像个哲学家一样,不停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如果人生是有意义的,那到底是什么?
从某个角度上讲,虽然这部分小伙伴可能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看得透,但其实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对人生意义有负面解读,得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结论。既然活着那么压抑,人生又没有意义,那我干嘛还要活着?学习就更没有意义了!
这是很多患者最终决定自杀的原因之一。
去年,广州知名教育博主“一得他爹”的儿子张一得在美国自杀。
张一得从小成绩优秀,其父亲注重“无条件地尊重孩子”,注重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和自主意识,他和父亲还上过很多媒体节目,宣传其家庭的教育方式。
最后,张一得考上了美国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哲学专业。父亲以他为荣,很多父母都认为这是一得他爹科学的、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结果。可没想到,突然传来张一得自杀的消息,而且生前确诊抑郁症。
我们不是十分了解张一得的成长经历,他爸爸公开的也都是儿子积极、乐观、坚强、懂事的一面。但根据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张一得在成长过程肯定遭受过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
而且,他在上大学前就对哲学感兴趣,到美国后读的也是哲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
但他的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一人远赴美国,可能还遭受了更多挫折和创伤,很可能不自觉地从负面去解读一些哲学话题,最后得出了“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结论,最终做出了自杀的决定。
所以,如果有父母在看这篇文章的话,最好别让孩子在大学前接触哲学书籍。小伙伴们自己也要有所意识。
我们想拓宽知识面,在“知”方面不断提升,这值得认可。但哲学学科很特殊、很宏大,小伙伴们受其年纪所限,在人生阅历和“行”的经验还不够丰富,那么在体会哲学思想时,就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最终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扭曲了哲学家们的本意。
如果小伙伴们真的对哲学感兴趣,我建议上大学后再开始接触。另外,除非专业需求,不然最好避免深读西方古典哲学的书籍,最好选择与我国社会文化没有明显冲突的现代哲学书籍。
西方古典哲学不是不好,而是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会增大学习难度,也会增加学习时形成歪曲理解的风险,否则有可能带来价值观的冲击,形成心理创伤。
在此推荐国内哲学家周国平的书籍和课程,一些主流的音频、视频APP上就能看到。他的哲学分享通俗易懂,有比较系统的、集百家所长的哲学思想介绍,也有他本人的哲学思考。不但能令人较快地掌握哲学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小伙伴们形成更加积极、成熟的人生观。
03、如何积极面对这个问题,自我调整
上面解释了原因,那对于“总觉得活着没意义”的小伙伴,该怎么积极面对和自我调整?以及,到底活着的意义什么?
首先,小伙伴们要判断自身的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分清自己属于哪种情况,才能更好地应对。对于还处于求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能否正常上学就是判断自身社会功能是否受损最主要的方法。
第一种,能正常上学,学习状态尚可,没有明显的学习障碍,情绪比较稳定,就只是有这方面的困惑,有点小郁闷、小不解。
这就要恭喜这部分小伙伴们了,你们的社会功能未出现明显受损,情绪问题也比较轻微。
这说明我们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多,但最好还是要加强自我觉察,反思自己目前的状态和困惑,是否与过去的成长经历、阅读的书籍、或接触过的信息有关。
第二种,虽然还能正常上学,情绪也尚可,但出现了轻到中度学习障碍,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容易心烦等。
同样地,这部分小伙伴们应加强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曾遭受到叠加性心理创伤。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遭受到一些心理创伤,导致我们出现负性的情绪,这是无法避免的。
可是这不代表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就想着“我就是这样的人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及时地调整思维方式,从负性情绪中抽离出来,避免持续对自己造成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技巧,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中就有一些方法,我也自创了一套“六六大顺法”,对调整负性情绪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我们还可以主动去修复、疗愈过去的一些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如果跟父母关系比较良好的,可以告诉他们过去我们曾遭受过的、来自他们的心理创伤,了解父母更深入的初衷和想法。有的父母比较理解孩子的,甚至会跟孩子道歉,这能有效地修复这方面的心理创伤。
第三种,无法正常上学,需要经常请假,或休学在家,甚至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等等。
当然,有些小伙伴虽然休学了,甚至被退学了,但没找过精神科大夫,也就暂时没有诊断,但其实已经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了。
这部分小伙伴一定要加强自我觉察意识,尽量不要无休止地思考人生的意义,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要积极求救,依靠家人、师长、朋友等外界的力量,帮助自己走出困局。
比如求助于父母,想办法让父母重视自己的病情,带自己寻找规范、有效的治疗方式,比如精神科治疗、专业的心理治疗等等。只有缓解了情绪问题,才能更好地从灾难化思维中走出来,对人生意义有更客观、理性的认识。
当然,这里面涉及另一个话题,如果父母总是不理解我们,总是说我们思考人生意义是“闲着没事”“吃饱了撑的”,这怎么办?
很多小伙伴听了会非常生气,回怼父母:“你们一辈子庸庸碌碌,功利心强,毫无精神追求,这也就算了,现在还想阻止我去寻找人生意义!”
其实,小伙伴们对父母的这种解读也是不理性的。
对于出生在60、70年代甚至部分80年代的父母来说,他们成长过程中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生存需求都还没有解决。很多人还读不上书,求知欲望、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也被浇熄。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资源,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些父母为了改变命运,也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非常努力地工作,甚至一生都在拼搏。因此,这些父母不但有自己笃信的人生意义,而且还非常明确而强烈:
我一定要努力赚钱,改善生活,将来让我的孩子不再遭受我这样的痛苦,过好的生活,上好的学校!
很多父母几乎一生几乎都在操劳家庭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养家重担。他们考虑的更多是人生的责任,而非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他们的责任成了其最主要的人生意义。
可现在00后、10后的小伙伴们,一出生就吃得饱、穿得暖,物质还过剩。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较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人类会诉诸于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换言之,现在小伙伴们更加在意的是精神需求了。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情感关注、支持和理解,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更希望能从事喜欢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在这些方面他们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积极理性的引导的话,就很容易陷入迷茫。
其实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这反而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这意味着大部分人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都得到满足,这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然,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父母未意识到时代已经发生巨变,仍然将自己的人生意义、三观强加给孩子,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
如果小伙伴认为父母难以改变的话,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去理解:
我们父母也曾经是孩子,他们那么固执、自以为是、不懂得理解孩子,其实也是因为他们在成长时期遭受过来自他们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且父母的想法深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而那个时代的观念也有局限性。
所以严格来说,这个问题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再说,我们如今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正是得益于父母和祖辈的努力拼搏、辛勤付出,才解决了我们的生存需求及安全需求。
父母保障我们的生活,供我们读书,这就可以了,我们不能奢望他们可以理解我们,降低他们对我们理解程度的要求。
小伙伴们如果能够这样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父母的负性情绪,也能够避免与父母发生剧烈的亲子冲突。这能减少对我们自己造成心理伤害。
04、人生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
最后,以上我们介绍都是一些具体的应对办法和技巧,那最核心的问题呢?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是动态变化的,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吧。在我初中、高中阶段,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那时的我就是个“小镇刷题家”,每天努力学习,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但如果你问那时的我,你努力读书,是为了以后能干什么?我肯定是迷茫的,就连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选什么。最终是受到我大哥的影响,我才决定学医。
上大学以后,我所读的专业是儿科。我曾以为我将来要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但很快我就发现我并不适合,阴差阳错之下,我在毕业后改行当了麻醉医生。
后来,我还攻读了复旦大学临床麻醉学硕士学位,前后做过8年麻醉医生。在这期间,我又以为我要当一辈子的麻醉科医生。
可接着,我发现麻醉科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有时挺受气的,这令我大失所望!在这个阶段,我一度失去了人生目标,认为自己很可能无法实现人生价值了。
但我没有放弃,我继续寻找。我想过当疼痛科医生,甚至想过跨行去当律师,专攻医疗纠纷,但都发现行不通。
在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一篇综述,了解到可以通过麻醉科技术帮毒品成瘾的患者戒毒。我决定转到戒毒领域,当时身边很多人都不看好,甚至嘲笑我。唯独我大哥很支持,我便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路。
在2006年至2013年,我国青少年滥用止咳、曲马多等处方药的问题非常严峻。我便主攻这个领域,开创了“多维度成瘾快速治疗法”(MDART),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高效化、系统化的诊疗,临床效果非常好。
我担任了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牵头成立了国内首家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担任中心主任;我还上过央视新闻联播、走近科学等节目。
我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上不断钻研,逐渐将擅长范围扩大到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等。
也就是说,在我34岁时,在探索近20多年后,我的人生意义才逐渐清晰;随后又历经11年,才逐渐稳定下来。
现在,我作为一名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我的人生意义就是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领域不断探索,最终愿景是把“晴日心理”打造成为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下的、国际青少年心身障碍诊疗水平最高的医疗机构!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例子,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一样,需要每个人去不断探索。
但希望小伙伴们明白,在你们目前这个年龄阶段,暂时找不到清晰的人生意义是非常正常的,不必为此感到消沉、低落,更不能就此躺平、不去努力。否则,很可能真的会荒废一生,最终碌碌无为。
我们要抱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坦然心态,无论现在有没有清晰的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都要积极地奋斗,先积累“人生筹码”。
随着我们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宽,人生阅历、尤其是社会阅历的不断累积,或许在人生的某个路口中就能豁然开朗,找到属于自己的、此生的人生意义,谱写有价值的、精彩的人生。

这个表情叫什么那位大神知道的

这时哩哩漫画里的小怪,你百度一下“小怪表情”就能下载到表情包啦,特地帮你去表情吧里找了,然后找到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钓鱼

冬季气温降低,水温下降,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觅食和活动方面都会减弱,鱼口进入低迷阶段,但是天再冷鱼情再不好也总得想方设法得过过手瘾不是?看看这些钓鱼多有乐趣,在帐篷里就把鱼钓了,真是享受啊!

看到这张图片封竿的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冬钓呢?这么冷,冻死了!

为什么呢?其实冬钓的好处相比其他季节还有很多好处的。比如:

如果你在北方的话,那么恭喜你赶上了。在北方冬天钓鱼就是“冰钓”在冰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零距离的看到漂相从而掌握最佳的提竿时间。这样便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基本功。

在冬钓时,很少有小鱼闹窝,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但是我的家乡冬钓要么不上鱼,只要上鱼几乎都是在半斤以上的。(我说的是鲫鱼)。

冬钓我们还可以多睡一会,不想夏天那样早早的4.5点就起来出发钓鱼了。在冬天我可以睡到9点在出去钓鱼,钓到下午5点多就可以早早收杆了。

总之,冬天虽然冰冷,但确实为钓友提供了练习基本功的大好机遇。只需勤学苦练,对钓竿、钓线、钓钩、钓饵以及钓技等基本技术的提高会很有帮助的。

看了这些你是不是也有想去钓鱼的冲动呢!想的话就找个好日子去玩吧!冬钓不会让你失望的!只要有鱼上钩,绝对让你心满意足。

你创业中如果被人逼到无路可走,你会怎么做

图片是我爸爸妈妈结婚照

文/风潋夜

当社会逼得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你还有最后一条路,那就是犯罪,永远记住,这并不可耻。――马雅可夫斯基

近期总想起家中的一些事,昨晚终于失眠了。

我家境不富裕,连基本的小康都不算,母亲身体也不太好,但为了生活为了供我读书,父母很辛劳,吃着我想象不出的苦,来赚那并不多也并不好赚的钱。

有时候我时常担忧有一天他们会累垮,夜半三更时突然想到这里我竟然控制不住的难过,哀伤到不能自已。

我本身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想到这时,我理智的去想该如何改善眼前的状况,像我这种家境,当今世界上有很多,可真正将生活从苦难中救赎出来的家庭却很少,思来想去,我长叹了一口气。

我知晓自己应该做什么,知晓改变家境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唯一途径就是我读完大学找个好工作。

可读完大学真的能找个好工作吗?

我不是来这里散发负能量的,我只想找个出口来释放内心的煎熬与无声的悲痛。

我学的专业是视觉传达,类似于平面设计,小时候我就热爱美术,高中时为了考一个本科大学花了家里大半积蓄做起了艺术生,我家在乡下,拿出高额费用学习美术对于一个农村来的家庭来讲真的是一种压力,但我的父母始终都是支持我的,只要我想做什么他们一定会倾其所有为我圆梦。

其实有时候想想,我最珍贵的财富就是父母。

然而我也真的害怕有一天我的财富会在我眼前消失,我冲进诺大的街,四处张望,崩溃的看着这个世界在我眼前天旋地转,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穿梭的人海,却再也找不到那两个会为我付出所有的人……

最怕子欲养而亲不在……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早上七点多起床后到操场跑完步,给母亲拨打了电话,我对她说我很挂念家里,不希望她再没日没夜的上着高温的夜班了,不希望我爸大热天还扛麻袋了,她却说家里一切都好。

中午的时候,她发来了一条QQ消息。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可是我知道,我不在家时他们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日子。

有一次我回家,邻居来我家作客,正赶上家里午饭时间,每次我回来他们都会为我做好多有营养的饭菜,邻居指着饭桌上不起眼的咸菜说:你不在家的时候他们天天就吃这一个菜。

因为这一句话,我难过了一个假期。

我也曾痛恨过老天为什么不能给我一个富裕的家庭,我不为自己,只为我父母能过的更好一点,我也曾无数次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年少成名的人一样赚大把大把的钱,后来我的价值观好像扭曲了,导致我活在阴影里很久很久。

再后来,我抑郁了。

抑郁症是一种很痛苦很痛苦的经历,我仍旧记得有一天夜里我差一点儿伸出手把自己掐死,那是一种抓不到的痛,它好像活在我身上每一个细胞里,我听着钟声一点一点敲动,瞪着布满红血丝的眼睛空洞的看着窗外黑暗里的残月光,算着母亲下班的时间,恐惧与内心的阴郁反反复复折磨着我,那一晚,我差点儿就把自己掐死……

然而,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很多次,多到我记不清。

我时常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活的那么痛苦,是现实吗?

我脸上有雀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有人不断给我取外号,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是这些伤害我的人让我的人生出现了不快乐,让我变得自卑,甚至内心深处产生了很多让我自己都害怕的想法,为什么他们就可以这么心安理得的嘲讽别人呢?

也是因为这些导致我高中时期不是很合群,那个时候的我,偏激,极端,极度自卑,孤僻……

可除此之外,高中时代的我也是最善良的时候。

班级上的很多女生到学业后期都待我很好,毕业时我忍不住问了几个女生几个问题,我说,你们为什么要对我好。

她们大多数的回答都是一句:因为你太傻了,太善良了,我们不对你好,你会被人欺负的。

那个时候我以为傻是一种福气。

直到大学后我才发现,没有人感激我的善良。

我承认,大学之前我都是自卑的,因为自卑我以为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因为自卑我以为别人谴责我是我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卑我怕别人孤立我,所以努力迎合别人……

后来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努力迎合别人的样子真的特别丑……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越对一个人好那个人就越认为是理所当然,为什么我越善良别人就越欺负我凶我算计我,当我吃了足够多的亏,我开始学会了思考。

那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思考人生,而从前我一直都是怀疑人生的。

从前我总怀疑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怀疑自己哪里都不好,怀疑自己性格不好所以别人不喜欢我,可这一次,我认真的思考后,我才发现原来是我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太低了。

是我自己不自信太过于自卑了。

让我感到我和别人不同的不是我本身,而是这个社会看我的眼光。

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再看发现身边的人,发现他们的身上也有很多缺点,原来,有缺点的人不仅我一个,而过去我一直认为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有缺点。

从小到大我父母就没夸赞过我,亲人多半对我也是带着不太喜欢的看法,再加上自身的缺陷和同学们对我的嘲笑导致我自卑多年,想起了这些我也突然感谢上了这个大学,大学虽然给我带来了很多不顺利的事情,可它让我看清了很多。

也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是找回自信的根本。

后来,我学会了抬起头做人,学会了与人交流看着对方的眼睛。

学会了自爱,学会了拒绝,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底线和交朋友的准则。

而最多的是,我学会了读书。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领悟了很多道理,我学会了沉着冷静的处理事情,也同样,知晓了自己到底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我没想过自己变得多么出类拔萃,但我想做最好的自己,温柔而强大。

说起强大这个词,我不否认,我现在没有我希望中那么强大。

我无意也无力改变这个社会,可很多时候这个社会它让我痛苦,我时常用一句座右铭来告诫我自己:除了亲人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给你的。

可是刚刚二十出头的我,因为我没有实力,所以被这个社会欺负。

因为我没有地位,所以我身边的老师领导想怎么嘲笑我就怎么嘲笑我。

因为我不够强大,所以我的呐喊永远都没有人听见。

有时候,看着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披着一张人皮,我无数次有想要冲过去撕毁的冲动。

但我知道,我已经是个大人了,不应该这般闹小孩子脾气了,我的锋芒在别人眼里是一种幼稚。

我外公去世的时候,我受了很大打击,一方面是自身痛苦,另一方面是心疼我妈。

因为只有我最懂这个女人,她沉默寡言,连智能机都玩不懂,每天为柴米油盐操心,为一两块钱忧心忡忡,在一个破工厂上班还要每天忍受领导的怒斥的女人。

她沉默寡言,她知道自己没有多少见识,所以即便和邻居坐在一起也很少提出自己的意见,她就像水面上的浮萍,在这个残酷的社会受尽风雨洗礼,却还要在现实的一次次打压中努力活着。

她是我的全部啊。

我赶到外公的葬礼上时,哀嚎声一片。

她哭的像个泪人,我知道她究竟有多难过,我跪在外公的棺材前,她抱着我告诉我别哭,那一刻我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她有多无助。

我的妈妈她没有爸爸了……

她难过可她却无人能说,她抱着我是希望有个人懂她的脆弱。

我外婆一共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我舅舅,一个我妈妈,以前我外婆重男轻女,只供我舅舅读书,后来我舅舅当了老师家境也比我家好太多。

我外公的葬礼上摆放的花圈上写着来自很多老师的致辞。

我知道他们都是我舅舅的同事。

我是个太过于敏感又感性的人,我知道我妈妈看到这些时一定会难过,因为,她没有一个朋友会送上挽联。

她一定在遗憾自己最爱的父亲去世可自己却无力拿出一点‘样子’祭奠逝去的亡灵。

可我却知道,她的眼泪也是她的全部啊。

她这一生都在辛劳中度过,没有去旅过游,也没有吃过什么山珍海味,没有出过家乡,我心疼她,同样也为自己感到难过和自豪。

难过我至今还不能给她更好的生活。

自豪即便生活那么苦可她依旧把最好的留给了我,我虽然家境贫寒,可我过的一点都不比同龄人差。

我妈妈过去总说,如果当初我外婆供她念书她的人生会不会也不能这么苦,她说她无论怎样都要把我供出去就是不想让我走她的这条路,她说太苦了……

写到这时我已经泪流满面了,悲伤抽泣到不能自已。

很多时候我坚持下去努力活着就是不想让我的父母失望,在大学期间我写了好几本小说,在外站签约拿微薄的稿费,一方面是热爱写作,一方面是想减少父母的负担。

虽然,这并不能减少多少。

但我至少内心能过的舒坦。

我大学认识的同学,他们经常夸赞我励志,努力,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我如果不努力,我父母就要更辛苦。

当社会把我逼到无路可走时我不会选择犯罪,因为这世上还有爱我的父母,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他们给了我生命我怎能辜负这份情意,生活真的不容易,很多时候我被过往的不堪折磨的夜不能寐,可想通后我知道有些事该过去就让它过去,人生总要向前看,先改变自己,再慢慢改变家境,改变人生,我不敢说从今往后热爱生活,但我一定不会败给生活。

生活,你打不垮我的。

这世上的每一种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干涩别人,但起码要做好自己,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一样,面对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一样,在大学期间,很多同龄人的人生已经规划好了,有的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本事打拼,有的家里已经找好了去处,人各有命。

而我,没有家庭,没有背景,没有实力,但我还有二十出头的自己。

既然看清了现实,就该知道如何去做,去改变。

不急于一时,我也不会荒废大学剩余的两年时光。

时机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原谅我语无伦次讲了这么多,也感谢有人听我的故事。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