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得奖颁奖词!600~800字!)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0 21:17:05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得奖颁奖词!600~800字!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告诉我们那历史的记忆与人性的觉醒。没有新闻就是新闻,古老的土地上,时刻都会有新的生机。在这没有新闻的地方,我们看到了废墟上的鲜花,代表历史的尸骨永远的埋葬在了泥土中,罪恶,无情与欲望也随之埋葬,美好的人性光辉正在绽放。不忘历史,更不被历史所束缚。在这里,永远的奥斯维辛。这也许并不止是一篇新闻,而是真挚的感叹,心灵的触动。
补充一下:上边那篇是普里斯特奖的颁奖词。我的是自己写的仅供参考,上边那篇是正版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谁知道普利策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颁奖词

收在《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选》里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不是当时的获奖作品,但是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约翰·霍恩伯格认为这篇作品是“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所以他选编1959年到1980年普利策新闻奖优秀作品集时竟破例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也收了进去。尽管霍恩伯格在那本书中交代了“这篇文章不是当时入选的作品,但由于这是他写的最好的作品,所以特别收集到这里,供读者欣赏。”但是,至今还有人把它说成是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显然这是一个误会。

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没有什么新闻,对大多数记者来说意味着失职、失业,而记者罗森塔尔却勇敢地写下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的,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闻,但它也不该有阳光、鲜花、孩子的嬉戏,更不该有遗忘。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原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感性、立体的氛围,让我们在心灵的触动中警惕着未来。
这不是一篇新闻,而是一篇有温度的文章;这不是一篇客观报道,而是一篇有情感的文字。但我们仍要将这个奖授予他,只为感谢罗森塔尔,感谢他让我们记住奥斯维辛,记住那段岁月,这一点对于全世界的人民都尤为重要。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预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
2、体会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
1、背景知识
奥斯威辛集中营 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二战期间,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因此又有“死亡工厂”之称。
杀死110万~150万人——据英国《卫报》报道,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公布数字显示,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其中有110万到150万人在这里丧生。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生20万人——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7000名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42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党卫军首领希姆莱于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3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普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经在此饱受折磨,经历不幸。
普利策新闻奖 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其颁奖词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客观地陈述)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2、语言知识
  婆娑 嬉笑 凋谢 撰写 步履
窒息 祷告 雏菊花
【整体感知】 
1、文章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嬉笑”,应该说是一幅非常美好的和平景色,但是作者却认为“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呢?作者这样说是什么用意呢?
2.作者说这里曾经是一个人间地狱、杀人工厂,那么这个人间地狱由哪些地方组成呢?
【课堂探究】
1、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分析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效果: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3)“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深意?
(4)、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达标训练】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níng)重 怀疑(yí) 规模(mó) 模样(mó)
B.瞩(zhǔ)目 叮嘱( zhǔ) 婆娑(shā) 袈裟(shā)
C.明媚(mèi) 倒霉(méi) 嬉笑(xī) 喜悦(xǐ)
D.凋(diāo)谢 绸(chóu)缎 撰(zhuàn)写 编纂(zuàn)
A.漂扬 掩印 紫荆花 婆娑起舞
B.恶梦 心志 健全 绿树成阴
C.雏菊 嬉笑 巨幅 表情默然
D.致敬 夜幕 细腻 世人瞩目
3.填入下文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②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随意地铺着
③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④树上的枝芽儿密密的
⑤咕咕的冬水在田野里起着水泡
⑥田里的冬水也在咕咕的起着水泡。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⑥
4. (2010全国卷Ⅰ)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
—— 有感日媒体报道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记者发现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
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充前景及影响。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
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联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联合国做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言外之意,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所谓的“独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对历史的浅层反思,对错误的轻描淡写。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再次站在善和恶的门槛前,日本到底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继续与撒旦为伍呢?(2005年《文汇报》驻东京记者丛云峰1月26日电)?
?
网上找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原文

初中好像学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尽。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