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和伊拉克有什么仇

伊朗和伊拉克有什么仇(伊朗伊拉克之间有什么分歧)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1 02:33:29 浏览4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伊朗伊拉克之间有什么分歧

萨达姆执政的第2年,两伊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成为当时的世界热点。

伊拉克和伊朗均为海湾地区大国,又是近邻,但长期以来,两国存在严重分歧和尖锐矛盾,多次发生冲突和战争。

两伊分歧首先体现在边界问题上。两国对边界线的划分历来就有争执,尤其对阿拉伯界河的划分分歧更深。这条界河长约100公里,河界原以该河伊朗一侧浅水段为界,河流主权属伊拉克,但双方都享有自由航行权。1937年,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共11公里以该河深水线为界。1975年,两伊达成《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作为两国的新边界,放弃根据1847年和1937年两国的边界条约其对阿拉伯河的主权;伊朗则同意将巴格达东北伊朗境内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但后来两国仍因边界划分问题产生纠纷。

两伊分歧其次体现在宗教教派问题上。两国都是伊斯兰国家,伊朗90%以上的居民是什叶派;伊拉克境内虽有什叶派,但却是由逊尼派掌权的国家。两国存在尖锐的教派分歧。

两伊分歧还体现在地区称雄之争。两国都认为自己在海湾地区势力最强,最有影响力,应该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两国为此长期不和。

现今国际上伊朗与伊拉克什么关系

可以说是仇人 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就是这俩国打了8年的边境战争
别看名字都有伊 可血缘上没一点联系 伊朗是波斯人为主 伊拉克是阿拉伯人为主
要说好的关系的话 都是伊斯兰世界的
还有 伊朗 和 萨大母时候的伊拉克 都是美国的敌人

伊拉克与伊朗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很少复制粘贴来进行回答,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用新华社的通用新闻资料来解释,就不费力自己敲键盘了。
  (以下为引用内容)
  伊朗-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纠纷,二是领土争端,三是由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还夹杂着双方领导人个人的决策。
  一,两伊同是伊斯兰国家,但伊朗五千多万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伊拉克一千六百万人口中有半数以上为什叶派,但当政者是逊尼派。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的 “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毛拉们(宗教专职人员)掀起宗教狂热,公开鼓吹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伊拉克是伊朗的邻国,什叶派穆斯林又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因此首当其冲。伊朗领袖霍梅尼从1964年起,流亡到伊拉克,1978年被伊拉克现总统、当时的第二号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以煽动当地什叶派叛乱的罪名驱逐到巴黎,为此,双方结下了“一箭之仇”。二,领土争端的两个问题:一是伊拉克要求收复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权。这个问题本来根据萨达姆同伊朗已故国王巴列维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已经解决了,协议规定构成两国共同边界的阿拉伯河一段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划界。但萨达姆签约后一直感到后悔,趁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动乱之机废除了协议。另一领土争端问题是间接的。伊拉克要求伊朗将其在1971年英国实行撤出苏伊士以东政策时被伊朗占领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3岛归还给阿拉伯国家。三,由于双方领导人都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互不让步,激起了历史的民族矛盾和怨恨,导致爆发了战争。

伊朗、伊拉克本是同根生,为何要打两败俱伤的两伊战争

其实这一切还是美国在捣鬼的。当初美国和伊朗关系特别的好,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利益冲突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就走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所以美国就开始策划一系列的措施来惩治伊朗。

伊朗和美国有冲突后,伊朗开始投奔苏联,成为了苏联的“小弟”。美国看到自己的棋子和自己的死敌走的这么近就开始策划方案来重新掌握这枚棋子。于是乎,美国就把整治伊朗的目光放到了另一个棋子伊拉克的身上。美国企图挑拨伊朗和伊拉克的关系,通过两国的战争来制服伊朗以至于来重新掌握中东国家的命脉。

除了美国的挑动之外,当然两个国家的领导人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矛盾一触发就开始开启了两个国家的战争模式。

伊朗那个时候的领导人是霍梅尼,霍梅尼当时作为伊斯兰教的拥护者,因为一些整治原因被搞下台,后来流浪到了伊拉克。伊拉克当时的总统是萨达姆,萨达姆知道霍梅尼来到了伊拉克境内,就开始对霍梅尼进行了不留情面的驱逐。这就导致霍梅尼对萨达姆和伊拉克十分痛恨。

之后,霍梅尼因为一些政治原因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也同时拥有了很高的威望,霍梅尼因为当时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当时的驱逐就很痛恨他。霍梅尼就开始策划攻打伊拉克的战争。当然萨达姆也不会害怕,在霍梅尼把伊朗军队大换血后,萨达姆也不害怕伊朗的进攻,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就开始大面积爆发了。两伊战争也是持续了好多年,死伤无数,把两个国家的财力状况拉低很多。

伊朗和伊拉克为什么发生战争

伊朗-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纠纷(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尼派),二是领土纠纷,三是由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还夹杂着双方领导人个人的决策

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与幕僚们针对伊朗与伊拉克的边境问题举行了一次高层会议。会议上,他们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

而就在此前一周,为试探伊朗的反应,萨达姆的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伊朗当局的沉默态度使萨达姆大吃一惊,也更坚定了其出兵伊朗的决心。因为,伊朗的“无反应”正是霍梅尼虚弱的表现。萨达姆相信,霍梅尼政权对前国王军队的“大清洗”正严重侵蚀伊朗军队的战斗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丧失对伊朗军队的动员能力。只要在这“腐朽的门上”踹上一脚,伊朗必将崩溃,这正是复兴阿拉伯的良机。

对萨达姆而言,抛开宗派政治,阿拉伯民族主义才是真正的核心意识。他坚信,拥有悠久历史的伊拉克必将诞生一个历史性的领导人,而这个人就是他本人——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迈吉德•提克里蒂。他最崇拜的英雄,古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正在向他抛出“橄榄枝”。凭此一战,他将树立起后纳赛尔时代的阿拉伯英雄形象,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只要现在去做,就会有收获。反之,如果不去做,必定遗祸无穷,甚至直接威胁他的政权。

01

回首两伊战争,人们常常会将目光聚焦于阿拉伯河的领土问题。在占领了伊朗南部胡齐斯坦省西部地区的一周后,萨达姆的军队便宣布停战,要求谈判,也使得世人普遍认为,伊拉克对伊朗仅是存有领土野心。这场战争无非是想恢复1639年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帝国的边界协议。

然而,历史的吊诡就在于现代国家的边疆并不由当代的民族国家自身所决定,而是老牌西方列强野蛮分割的产物。民族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其外在表现就是土地的整合,即所谓领土之上的主权。主权之于领土,使土地的意义倍增,致使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无比珍视自己的领土,寸土必争。也正因为争夺“寸土”,亦凝聚了共同体的共识。

可是,对旧时领土的渴求与现实政治中的矛盾又决定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放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土地。上世纪80年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的另一场战争向世人展示了殖民者(英国)与殖民者的后裔(阿根廷)的殊死对决。无独有偶,历次的中东战争亦是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现实政治与旧时传统边疆的矛盾。两伊之间在阿拉伯河问题上的矛盾亦是如此。

伊拉克与伊朗同样要面对西方殖民统治所留下的遗毒,尽管表面上看似曾被和平解决过。

在两伊战争爆发的5年前,也就是1975年,萨达姆被时任伊拉克总统贝克尔派去处理两伊之间关于阿拉伯河的领土问题。最终,伊拉克以伊朗放弃对伊拉克北部地区库尔德反政府武装的资助为条件,放弃了对阿拉伯河的主权要求,并同意以阿拉伯河中间线为界,签署了《阿尔及尔协定》。这无疑是在事实上承认了伊朗巴列维王朝在中东的权势,亦“认可”了伊朗对伊拉克的优势地位。伊朗在这次谈判中获得了胜利,迫使伊拉克承认了1937年的边界条约,并成功获取了1847年英俄势力划分的实质成果。

当然,在民族国家的理念之下,任何外界压力都不可能迫使一个国家放弃自己的领土主权,以至于《阿尔及尔协定》的签署被萨达姆视为羞辱。在他看来,这只是眼下的苟且求全,并认为这份《协定》是“不平等条约”,只要一有机会,它日必将奉还。

02

就在两伊战争开战前五天,萨达姆撕毁了《阿尔及尔协定》,战争迫在眉睫。然而,《阿尔及尔协定》所代表的领土主权问题事实上也仅仅是个引子,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背后的实质。

1975年,伊拉克之所以妥协,是为了换取国内政权的稳定,使伊朗放弃支持北部库尔德人与南部什叶派教士,进而维持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统治。

可惜世事不由人。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霍梅尼重返伊朗,而当初(1978年)将霍梅尼驱逐出境的正是萨达姆本人。可想而知霍梅尼对萨达姆的憎恨,以及萨达姆对霍梅尼的疑惧。

自1964年被巴列维驱逐出境后,霍梅尼先侨居土耳其,后于1968年10月前往伊拉克南部城市——什叶派的圣城纳杰夫,直至1978年被萨达姆驱逐出境,旅居法国。1979年重返故土时,他的声望达到顶峰,其政治理想亦将实现。

巴列维国王的失败是土地改革的失败,与历史上所有土改失败的国家一样,混乱不可避免。虽然驱逐了巴列维,迎回了霍梅尼,但是伊朗国内的政治斗争之火却难以平息。霍梅尼深知“内政之难,祸水外引”的道理。

在霍梅尼掌权之后,恢复了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分裂势力的支持,同时又在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聚集区“输出革命”,号召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统治。这对萨达姆来说是致命的。

萨达姆最害怕的就是什叶派的暴动。伊拉克60%的人口是什叶派,20%是库尔德人,余下的20%才是萨达姆的基本盘。而伊拉克本身的部族政治传统,又将这20%的范围缩得更小。在萨达姆看来,只有老家提克里克带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人,而这部分人不足全国人口的5%。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原本就令萨达姆头疼不已,霍梅尼又去煽动伊拉克国内的穆斯林,这是要革自己的命,萨达姆绝不容忍。阿拉伯河什么的,仅仅是拿来放到台面上说的谈判筹码罢了,其真正要巩固的是台面下的“垫脚石”。

03

自1979年3月至1980年9月,伊朗和伊拉克在边境线上的冲突不断。伊朗宣称遭受了伊拉克部队434次攻击,而伊拉克亦称自己受到了来自伊朗方面的544次打击。时至今日,谁对谁错已然不那么重要,小规模的边境争端最终演变为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事实上,早在1980年6月,萨达姆就决心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伊拉克空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可以随时空袭伊朗边境部队。也正是在6月,伊拉克海陆空三军将领齐聚巴格达。然而,萨达姆手下的将领却告诫萨达姆不要轻举妄动,伊拉克的部队仍未做好对伊朗作战的准备,部队的训练与装备的到位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1981年,萨达姆和伊拉克军队领导人视察两伊战争前线的伊拉克防空设施。

而此时的伊朗也没有做好准备。伊朗情报机构1980年的报告中这样记载着,“伊朗当前没有能力去进攻伊拉克,亦没有能力抵御伊拉克的大规模入侵。”尽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的大规模军事集结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

霍梅尼相当乐观。伊斯兰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并给了他继续“革命”的勇气。最为重要的是,伊朗军队经过巴列维国王全盘美式的训练,仅从数字上也看是海湾地区最强的军事力量。萨达姆之流不值一惧。对于萨达姆方面,两伊战争其实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伊朗先动手炮击了两伊边境中部地区的村庄。

然而,历史终将铭记1980年9月22日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萨达姆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

许多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将两伊战争归咎于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输出革命的愿望,或是萨达姆的个人野心,亦或是中东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东地缘政治的必然。

细究极恐,这场展现在世人面前长达八年的战争,实是在为西方的殖民历史善后。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遗毒,至今仍在中东发酵。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来已久,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为何会爆发

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当今世界一共发生过两场持续数年之久的高烈度战争,这两场战争分别是发生在东南亚的越南战争和发生在中东地区的两伊战争。而且十分有趣的是,这两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后以“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自称。

两伊战争

公元1980年9月,在越南战争结束后的第5年,位于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和伊朗爆发了战争,在被称为火药桶的中东地区发生战争,并不奇怪,但是,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战争的当事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居然持续了整整8年之久,直到1988年8月20号,两败俱伤的伊朗和伊拉克才结束了这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这场战争使得中东两大石油出产国遭遇了重创,无数平民百姓家破人亡,两个国家的经济更是遭遇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那么,为什么伊拉克和伊朗会爆发战争呢?两伊战争的起因究竟是什么?

第一,是国际纷争的老问题——领土争端。领土争端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矛盾乃至战争爆发的焦点原因,两伊战争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伊拉克和伊朗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如此漫长的边境线和历史形成的边界纷争,成为两国矛盾的焦点。

中东地区

伊拉克独立之后,伊朗和伊拉克的分界线划分一直有着不小的纷争,尤其是对于阿拉伯河界限的划分,分歧更是极为严重。阿拉伯界河长约一百公里,原来的划分方式是:伊朗一侧潜水线为边界,河流的主权属于伊拉克,不过,双方都拥有自由航行权。

但是,这一情况在1937年发生了变化,根据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和1937年边界条约共同规定,伊拉克和伊朗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约11公里长的界线,以该河的深水线为界。也就是说,两国的边界线,从伊朗的潜水侧移到了深水段。

也倚仗于此,伊朗提出了这条界河应该按照国际惯例,全部以河流主航道中心为界的要求,对此,很明显吃亏的伊拉克自然毫不意外地拒绝了。但是,此时两国虽有边界矛盾,却远未到达战争的地步。1975年3月,在同属阿拉伯国家的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之下,尚是世俗国家的伊朗和伊拉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

两伊战争

根据《阿尔及尔协议》规定,伊拉克承认了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为两河两国界河,但是,伊朗也需要归还扎因高斯等4个地区约300平方公里的伊拉克领土。因为,这4块地区历史上一直属于伊拉克的领土。与此同时,伊朗也必须承诺不再支持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反政府武装。

可以说,《阿尔及尔协议》对于改善两国的关系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很明显的双赢协议。然而,条约完成后,签订该条约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却开始反悔,他迟迟没有按照协议的规定,将答应给伊拉克的300平方公里领土还给伊拉克。

此时,伊拉克一方具体负责签订条约、尚未上台成为总统的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自然极为不满,他开始将此协议视为伊拉克的奇耻大辱,伊朗背约的行径,也为两国最终矛盾爆发,埋下了伏笔。

萨达姆

第二,则是由于宗教的原因。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是伊斯兰国度,而伊斯兰主要分为两个教派,分别为占据多数的逊尼派穆斯林和人数较少的什叶派穆斯林,而伊朗正是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国家。

伊拉克则比较特殊,虽然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占据了国家的多数:60%的伊拉克人属于什叶派穆斯林,但是,长期在伊拉克掌权的却是逊尼派穆斯林。包括后来成为伊拉克总统的萨达姆,也是逊尼派穆斯林。

宗教派别的不同和纷争也成为两国矛盾的焦点,尤其是当1979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上台之后,不断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更屡屡挑起伊拉克境内什叶派穆斯林的情绪,这进一步加剧了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矛盾。

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

第三,则由于萨达姆和霍梅尼之间的矛盾。1979年在中东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年份,这一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上台成为伊拉克的大独裁者,而与此同时,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也将伊朗国王巴列维赶下了台,并建立了一个以什叶派高级教士集团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这两个在本国都具有一言九鼎权力的政治人物,却有着很深的矛盾。而且,萨达姆与霍梅尼之间的矛盾绝不是在此时才发生的,早在霍梅尼上台之前,作为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由于受到伊朗国王巴列维的迫害,霍梅尼被迫离开伊朗在各地传教,而霍梅尼长期待在的地方,则是伊拉克的纳贾夫。

但是,在1978年在伊朗发生内乱时,伊拉克明确表示了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而不是流亡伊拉克的霍梅尼,为了表示支持巴列维,伊拉克甚至将霍梅尼驱逐出境,霍梅尼因此被迫流亡法国。

霍梅尼

伊拉克的这一态度自然令霍梅尼极为不满,他发誓要复仇。也因此,在萨达姆上台之后,霍梅尼将萨达姆称之为“魔鬼”,号召伊拉克居民起来推翻萨达姆政权。霍梅尼这一行径,自然也令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萨达姆愤怒至极。

第四,则与萨达姆的个人性格有关。萨达姆上台成为总统时年仅42岁,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萨达姆显然十分年轻,因此,此时的萨达姆不但年轻气盛,而且野心勃勃。在稳固对伊拉克的统治之后,萨达姆下一步的计划,是成为海湾乃至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霸主。

而且,此时的伊拉克并非毫无底气,众所周知,中东地区属沙漠地带,环境炎热,干旱少雨,许多阿拉伯国家虽然富含丰富的石油,也以土豪著称,但是,水资源却极其匮乏。

伊拉克境内肥沃的两河流域

然而,伊拉克却毫无这个隐忧,伊拉克在中东地区可谓得天独厚:伊拉克不但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储量,同时,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组成的两河流域,使得伊拉克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和庞大的耕地面积。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伊拉克成为中东国家最为富裕和繁荣的国家。

1979年伊拉克战两伊战争爆发之初,伊拉克仅石油收入就超过350亿美元,而此时的中国,外汇储备仅有可怜的8.4亿美元,从中也可见伊拉克之富。所以,一贯野心勃勃的萨达姆依仗伊拉克的经济优势,开始打造庞大的军队。

两伊战争爆发之初,伊拉克的兵力超过22万,不但海陆空齐全,伊拉克也从世界各列强之中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在萨达姆看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伊拉克军队,可以迅速击败刚刚经历政变、“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伊朗革命卫队。不过事实证明,萨达姆显然过于乐观,也太过低估霍梅尼的伊朗。

萨达姆

第五,则与国际形势有关。霍梅尼上台以后,以其激烈的反美态度闻名世界,因此,伊朗迅速成为西方国家封锁围堵的对象。与此同时,霍梅尼上台之后,积极支持各地什叶派、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外交政策,也引起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尤其是逊尼派国家的极为不满。

霍梅尼的一系列政策,导致伊朗在国际社会上空前孤立。因此,对于萨达姆不断挑起两伊之间的冲突,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沙特等中东国家都十分支持。萨达姆对伊朗的这一情况自然也心知肚明,也一直在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

所以,乐观的萨达姆在分析情况之后认为:趁霍梅尼政权刚刚建立、立足未稳之际,凭借伊拉克精锐的部队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伊拉克有实力速战速决击败伊朗,使霍梅尼下台,也以此奠定伊拉克称霸中东的根基。

两伊战争

在这种情况和心态之下,最终愈演愈烈的两伊边境冲突演变成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1980年9月17日,随着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两国边界划分的《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权,同时,命令对伊朗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挥师进入伊朗领土,两国之间的持续8年之久的战争全面爆发。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有什么矛盾争端,古代时期伊拉克不是波斯(伊朗)的领土吗

  • 为水资源而战。

  • 伊朗和伊拉克分属波斯人与阿拉伯人,历史上一直是宿敌。两伊矛盾最早可溯及阿拉伯帝国入侵波斯高原以及奥斯曼帝国与伊朗萨非王朝的冲突。其中,既有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泛阿拉伯主义之间的民族、宗教争端,也有边界纠纷和霸权之争。
    伊朗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波斯人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伊拉克的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以武力征服波斯。波斯人虽然接受了伊斯兰教,但并未被完全同化,仍保持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什叶派伊斯兰教的特质。两伊战争中,萨达姆不断宣扬对伊朗战争是为整个阿拉伯民族而战,并以此要求沙特、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给予政治、军事和经济支持。
    两伊都信奉伊斯兰教。但伊朗90%穆斯林信奉什叶派,并立什叶派十二伊玛目为国教,是全球什叶派穆斯林的中心。什叶派伊斯兰文化也逐渐演变为“波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及波斯民族主义的核心”。伊拉克的什叶派信徒虽然占人口60%,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占人口少数的逊尼派(占伊拉克穆斯林人口的40%)所统治。宗教差异和统治权力之争成为两伊长期不和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1979年伊朗革命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曾因反对伊朗国王巴列维的统治而长期流亡伊拉克,并在伊拉克什叶派中有很大影响。革命胜利后,霍梅尼大力向伊拉克、沙特等国“输出伊斯兰革命”,并提出要在穆斯林国家建立伊斯兰政府,实现伊斯兰复兴和统一。
    伊拉克自1968年阿拉伯复兴党上台后,奉行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治路线,推行阿拉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的纲领。而且复兴党反对政教合一和神权统治,主张世俗政治。1979年萨达姆出任伊拉克总统后,决心成为当代阿拉伯的“撒拉丁”,担当起阿拉伯世界领袖的角色,建立一个“统一、公正、均富”的阿拉伯社会和横垮亚、非的泛阿拉伯统一国家。
    于是,伊朗伊斯兰革命思想就与阿拉伯复兴党尤其是萨达姆的理想发生明显抵触。伊朗抨击伊拉克复兴党“违背圣训和人类价值”,霍梅尼还把萨达姆及其领导的复兴党列为仅次于巴列维国王和“美国魔鬼”的第三大仇敌,并多次呼吁伊拉克什叶派起来推翻“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敌人”萨达姆政权。萨达姆对霍梅尼推行的伊斯兰革命也报有很大戒心,指责伊朗革命不是真正的伊斯兰革命,视之为他充当阿拉伯世界领袖的障碍。随着双方相互攻讦不断,两伊矛盾不断激化。1979年8月,霍梅尼第一次公开号召“所有被压迫的穆斯林人民”起来推翻伊斯兰世界的“腐配和残暴的政府”,矛头直指萨达姆政权。随后,双方互相驱逐对方侨民,为驻扎在本国境内的对方反对派提供支持。1980年4月,伊朗支持的伊拉克国内什叶派“号召党”企图暗杀伊拉克副总理,伊拉克驱逐了伊朗驻巴格达的外交官,两伊外交关系中断。两伊战争(1980-1988)随之爆发。
    两伊的领土和霸权之争十分复杂。16世纪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萨非王朝时代,双方曾为争夺伊拉克展开了长达数世纪的多次较量,期间波斯数度攻入两河流域并占据巴格达。自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就边界问题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但由于双方缺乏信任,加之条约对边界划分并不明确,边界条约不时被撕毁。目前,两伊边界分歧主要集中在对胡泽斯坦地区和阿拉伯河的归属上。胡泽斯坦位于两伊接壤处,该地区99%的居民为阿拉伯人,因此阿拉伯人称之为“阿拉伯斯坦”。
    1925年,伊朗出兵占领了该地区,将其作为伊朗的一个省,改称胡泽斯坦。此后,伊拉克不断支持当地的阿拉伯人进行反抗伊朗统治的斗争。1969年4月,伊拉克因伊朗单方面废除1937年《德黑兰条约》,提出对胡泽斯坦的主权要求。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伊朗国王巴列维和伊拉克副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签订解决两国边界的《阿尔及尔协定》。伊拉克宣布放弃对该地区的领土要求,但仍支持那里的阿拉伯人的自治运动。
    位于两国边境的阿拉伯河是底格里斯河的下游,注入波斯湾。其流域石油蕴藏丰富,也是重要的出海通道。伊拉克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巴士拉即位于阿拉伯河口,主要原油输出管道也集中在该地区。河口附近的法奥是伊拉克的主要产油区,也是其唯一的出海口。阿拉伯河对伊朗同样重要。位于河畔的霍拉姆沙赫尔是伊朗最重要的港口。根据1975年两国签订的《阿尔及尔协定》,两国水域边界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但伊拉克1980年 9月单方面废除《阿尔及尔协议》,宣布整个阿拉伯河都是其领土。两伊战争后,伊拉克为准备入侵科威特,又宣布接受阿拉伯河按中心线划界。
    两伊战争造成巨大损失,双方死伤人数达100万以上,经济损失达9000亿美元。但战后双方关系很快有所改善。1990年8月17日,伊拉克正式宣布从伊朗领土撤军,10月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

伊朗和伊拉克曾经的宿敌,现在关系怎么样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战争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2015年9月22日,伊朗举办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盛大阅兵式 。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

1980年,中东这个“火药桶”又一次被点燃,使得海湾地区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中的热点。9月2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突然向伊朗发起了全面进攻,在一周之内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打得伊朗军队措手不及。一些军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闻记者据此预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伊拉克军队只需几个星期就能赢得战争。但恰恰相反,这场战争成了一场拉锯式的消耗战,一打就是8年之久。

这场战争的爆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中间还夹杂着民族纠纷、宗教矛盾、领土争端、个人恩怨等,使得战争的原因更加纷繁复杂。伊朗人多数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现代历史上,两个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见,相互都有被统治的经历,都视对方为宿敌,结怨很深。围绕半条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两国斗了70年。

伊朗一直要求河的后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双方共管;伊拉克则认为整个阿拉伯河应归自己管辖。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近丁斡旋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规定,两伊以河中心为界,作为补偿,伊朗让出原属伊拉克的扎固高斯、赛义夫、萨阿德等四个地区(总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并承诺不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族反政府武装。

但协议签订后,伊朗迟迟不交割土地。伊拉克认为自己受了“奇耻大辱”。霍梅尼掌权后,伊拉克多次提出修改协议,重新划定边界,但遭到拒绝。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心“以战斗收复领土”。

不仅加此,两国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更趋激化.伊朗人90%以上属什叶派,国家政权也掌握在什叶派的领袖霍梅尼手中;伊拉克政权却一直掌握在逊尼派手中而且它基本上是一个世俗的国家。这和霍梅尼要在海湾地区建立一个以伊朗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大伊斯兰联邦”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霍梅尼上台后即声称要“输出伊斯兰革命,号召各地什叶派起来夺权。

为报当年被萨达姆驱逐出境的一箭之仇,霍梅尼将伊拉克作为“输出革命”的第一站。霍梅尼的这种做法,不仅伊拉克不能容忍,而且也引来了向来保守的其他海湾国家的反感,这给萨达姆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为了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萨达姆又将自己打扮成阿拉伯的民族英雄,声称要为阿拉伯夺回被伊朗霸占的原属阿拉伯的领土阿布穆沙、大布通、小布通三个小岛。这一招果然一试就灵,萨达姆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一片赞誉之声。萨达姆自恃伊拉克是海湾的头号军事强国,又有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便准备对立足未稳的霍梅尼政权动武,一举打败伊朗,进而称霸海湾。

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贸然向伊朗发动进攻,两伊战争由此全面爆发。

在战争的最初,伊朗军队节节败退。伊拉克在一周之内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占领了3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地区。但伊朗很快就扭转了这种被动局面,到10月底就阻挡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战争并没有像伊拉克所希望的那样,伊朗在进攻面前会承认战败并求和。整个1981年,两伊战争处于相持状态。伊朗采用人海战术,伊拉克利用武器装备的优势,进行了一些激烈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

1982年4月,伊朗军队开赴前线队发动“圣城”战役。一举收复了霍拉姆沙赫尔及全部失地。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但伊朗人正杀得性起,对伊拉克的建议根本未予理眠,并找新胜的余威向伊拉克境内大举进攻,却也未能讨到便官,战争呈胶着状态。

1983年到1998年期间,战争同时在陆上和海上展开。陆上战斗大多是“袭城战”,在海上双方展开了“油轮战”。这不仅给两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中立国的油轮带来严重的威胁。美苏两国以此为借口,争相护航,并在海湾地区明争暗斗,使海湾局势进一步复杂。

两伊武装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全体一致通过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决议,即598号决议。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应,表示欢迎安理会的决议。

一年之后,伊朗迫于战争形势非常不利,在国际上形象孤立,国内经济衰败、政局不稳,人民厌战情绪加剧,军队损失惨重,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598号决议,霍梅尼说:“接受这一现实比喝毒药还要厉害,为了使真主满意,我要把它喝下去。”两伊终于在血战8年之后实现停火。

战争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一场战争,两个输家。

伊拉克和伊朗是什么关系

伊朗在中国西面,伊拉克在伊朗西面。他们是相邻的阿拉伯兄弟,都信伊斯教。

然而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拉克趁伊朗局势未稳之际,发动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

但自从萨达姆政府被推翻以后,伊拉克和伊朗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两国越走越近,出现明显的缓和局面。

扩展资料:

伊拉克共和国,简称“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南方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叙利亚,伊朗和约旦各位于其东西两侧。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伊朗”。位于西亚,属中东国家。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两伊战争,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伊朗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

百度百科-伊朗

百度百科-两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