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历史上1927年发生 了什么起义
1927年发生的起义,最著名的是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领导的南昌起义,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此外,还有12月11日张太累、叶挺等领导的广州起义。
黄麻起义为什么失败
兵力少装备差啊。
有组织的农民自卫军,加起来也就几百人,剩下的都是民众。在遭遇敌大举进攻后,败退准备转入游击战时,部队也只有七十几个人,五十多条枪而已。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但是直到1929年5月,才发展到近400人,可见兵力确实不足。
黄麻起义的简介
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 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
黄麻起义起义过程:
1927年9月,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秋收暴动计划”,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因缺乏武装起义的经验,未获成功。
中共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区,不久又派刘镇一、黄赤光前去指挥(黄赤光未到)。
11月3日,省里派来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了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符向一任特委书记,刘镇一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同时改组了黄安县委,麻城县委依旧。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会后,两县县委负责人和党团员分别下到各区,组织发动群众,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
11月10日,国民党第三十军魏益三部一个营由黄安城进犯七里坪,黄麻两县县委决定由麻城调一部分快枪,帮助黄安农民自卫军去缴该营的枪。因走漏消息,该营逃去。
11月11日,农民自卫军进驻七里坪,并召开了两万多人的庆祝大会,接着,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认为暴动工作已准备就绪,决定夺取县城,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组成,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当天,黄麻特委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两个排,及七里、紫云等区千余精锐义勇队,组成攻城部队,与先期打进黄安城内的12名农民自卫军队员组成的尖刀班里应外合。在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于当夜10时,自七里坪向黄安县城进发。麻城农民自卫军另一个排留在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负责警戒,以防河南红枪会的进犯。李先念、詹才芳、王树声、陈再道分别率领农民武装参加了暴动。
11月14日凌晨4时,起义武装在城内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群众和农会干部。
18日,宣布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为主席。之后,黄麻特委又将参加暴动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
12月5日,国民党军第12军任应岐部1个师夜袭黄安。鄂东军遭受重大损失,潘忠汝阵亡。突围后的鄂东军除部分人员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外,70多人于12月29日转移到黄陂县境内的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部队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在黄麻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和军队。为后来创建鄂豫皖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黄麻起义历史意义:
黄麻起义是继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是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高扬了一面鲜艳的革命旗帜。大革命失败后,英雄的黄麻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所吓倒,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拿起手中的武器,又继续战斗。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他们揭竿而起,在鄂豫皖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把我党“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大旗高高举起,从此,这一地区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连绵不断,直至全国解放。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留下的革命力量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战斗在大别山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组的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游击队、便衣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是新四军第五师开展抗日游击的主要区域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主要立足地。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开辟了一块坚实的革命基地。黄麻起义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始基础,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起点。黄麻起义后,工农革命军辗转游击,随后开辟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成为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高度评价它的战略地位,指出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据长江交通,有直接威胁武汉而与全国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前途”。红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早期中心。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实行战略转移后,又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在黄麻起义中组建的鄂东军发展起来的红四方面军,先后开辟了两大苏区,这是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黄麻起义及其后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在黄麻起义及其后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走出了三支红军部队。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黄安檀树岗重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三支是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革命人才。其中从黄麻起义走出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4位,开国将军25位(含大将2位、上将6位、中将6位、少将11位);而作为黄麻起义策源地的红安县,则不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而且产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主席和61位将军(其中上将8名、中将10名、少将43名),捐躯的革命群众10多万,牺牲的有记载的烈士2.2万,因而是全国第一“将军县”和着名“烈士县”。
黄麻起义不仅用鲜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也在起义及其后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麻起义革命精神。
黄麻暴动的事情经过
1927年“七·一五”后,徐其虚返汉随贺龙部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不久,党又派他返回麻城坚持革命斗争。9月下旬, 徐其虚与蔡济璜、刘文蔚、王树声、廖荣坤等在邱家畈听取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随即在邱家畈、乘马岗、林家山、伍家庙等地发动农民举行了“九月暴动”,但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暴动不得不中途停止。10月初,为了领导黄麻地区的暴动,省委又派代表到麻城,在林家山再次传达“八七”会议精神。11月初,黄麻特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黄麻党团活动分子会,决定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徐其虚与蔡济璜、刘文蔚、王树声、廖荣坤等在乘马岗、顺河两区组织武装起义。
11月13日,徐其虚、廖荣坤等率领麻城农民自卫军和上万名群众参加黄麻起义,攻克了黄安城。18日,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2月5日,敌十二军教导师突袭黄安城,因众寡悬殊,起义队伍撤出黄安城,后徐其虚又随起义队伍转移到木兰山,开展以木兰山为中心的游击战争。
1928年1月,鄂东军改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不久,编为四个小队, 徐其虚、戴克敏带领一个小队,约20人,他们采取昼伏夜动,远袭近止,声东击西,绕南进北的游击战术,开展游击战争。3月,徐其虚、 戴克敏率部杀回黄麻老区,打死黄安县公安局长曹“屠夫”。4月初, 在紫云区上戴家,一举消灭了“清乡团”,缴枪10余支。给黄麻老区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时有歌谣唱道:“党员游击转回还,先打清乡团,除劣绅,一心要共产,谁敢来抵抗,叫他的狗命完,只急得土豪劣绅两眼朝上翻”。
随着黄麻老区革命形势的好转,加上敌人内部冲突,驻黄麻地区敌十二军撤回河南。这时,在木兰山坚持斗争的第七军在吴光浩的率领下,全部返回黄麻老区,在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柴山堡,走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7月,第七军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 下辖四个大队,徐其虚任第三大队大队长。在柴山堡,他除了做好军事领导工作外,还组织战士到茶棚、路口张贴标语,宣传发动群众,到驻地帮助群众犁田、车水,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一次,在柴山堡的新庙,发现敌十八军一个连向我驻地进发,我军即把部队拉上山头,摆开阵势,准备战斗。敌发现我军后不但不开枪,反而坐在路边休息。敌一军官模样的人手摇白毛巾向我军走来。当时,我军非常诧异,不知敌人是否诈降,怎么办?这时,徐其虚挺身而出,果断地说:“让我去探听个虚实,要是诈降,只牺牲我一个人,要是真降,可带回一个连来。”说罢大步向山下走去。徐其虚这种顾全大局、英勇的行动,深受战士们的佩服。通过接触,是敌军真哗变过来当红军,这在当时对于壮大红军队伍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10月,鄂东特委重组,徐其虚为特委委员。
1928年冬,鄂东特委提出学习井冈山办法,准备创建鄂豫皖边界武装割据,派徐其虚等到商南帮助工作。1929年2月,鄂东特委和豫南特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组织商南起义,划商南、麻(城)东和罗(田)北为鄂豫特别区,成立鄂豫特别区委,徐其虚为委员。徐其虚到商南后,他以织袜为掩护,走乡串户,发动群众,他待人诚恳,态度谦和,助人为乐,方圆几十里没有人不知道这么一个可敬的织袜工人。为了组织暴动武斗骨干,徐其虚在潘家垸组织了一个有18人的兄弟会,进一步向他们灌输革命道理,讲解黄麻起义惩治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的情况,教育他们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
起义的准备工作,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他们预感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于是四处“清乡”搜捕共产党人,妄图阻止革命,形势已发展到一触即发的地步。鉴于此,1929年5月2日,商罗麻特委在太平山穿石庙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5月6日(立夏节)发动起义,成立了起义总指挥部,徐其虚与周维炯负责军事。立夏节夜晚,徐其虚率领三十多位农民武装,一举消灭了白沙河民团,其他各路起义部队,先后解除了丁家埠、南溪、竹林庵、斑竹园、碾垸、吴家店等地反动民团的武装,起义成功了。5月9日,起义队伍汇集到斑竹园,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徐其虚任党代表。10日,成立办事处,即临时革命政府,徐其虚任办事处主任。办事处成立后,徐其虚在南溪、斑竹园等地发动群众,打土豪、杀劣绅、收缴地主武装,摧毁豪绅政权,成立农民协会。5月底,农协会员发展到8000余人,赤卫队发展到四五千人, 初步形成了一块纵横六七十里的革命根据地。
黄麻起义的事件经过
1927年11月13日,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地区即逐渐有了共产党的影响和活动。1925年秋冬,随着大革命的发展,黄、麻两县分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特别支部。1927年春,两县党的特支改为中共县委,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迅速发展,共产党员发展到90余人,加入农协的会员达18万人,另建有两支共3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同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黄、麻两县党组织依靠广大群众和掌握的农民自卫军武装,同当地的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培养和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及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举行了秋收起义,但由于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没有及时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加上国民党军第30军一部的进扰,不久,起义陷于停滞。
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黄麻两县尚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很好的群众基础,遂先后派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王志仁等到黄、麻地区加强起义的领导,成立了以符向一为书记的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组成了以潘忠汝为总指挥的黄麻起义指挥部,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11月3日,黄麻特委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为骨干,群众武装予以配合,首先夺取黄安县城。13日,起义开始,总指挥部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2个排及七里坪、紫云等区农民义勇队千余人,组成攻城队伍。另将麻城农民自卫军1个排配置于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担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县红枪会进扰。晚10时,起义队伍在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黄安城进发。14日凌晨,攻城队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夺占北门,旋即攻入城内,占领县政府、警察局,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及土豪劣绅1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90箱,控制了全城。后获悉国民党军第30军1个团正向黄安开进,为避敌锋芒,攻城队伍当日撤回七里坪。进占黄安城的国民党军惧怕起义队伍再次进攻,乃于次日晚弃城退走。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曹学楷任主席。接着,中共黄麻特委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第1、第2路。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1月27日,黄安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军第30军独立旅400余人,进犯黄安城。鄂东军一部在人民群众协助下,将其击退。12月5日,国民党军以第12军教导师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袭黄安城。鄂东军对敌情估计不足,据城固守,因众寡悬殊,伤亡严重,被迫突围,潘忠汝在战斗中牺牲。下旬,当地中共组织和鄂东军部分领导人在黄安北部木城寨举行会议,决定留部分人员就地坚持斗争,集中72人,携带长短枪53支,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3月上旬,为对付国民党军的围攻,第7军编为4个短枪队,采用“昼伏夜动,远袭近止,绕南进北,声东击西”的战术,分散游击于黄陂、孝感、黄冈、罗田、黄安、麻城等县。5月,第七军进入河南省光山县南部柴山保地区,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走上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7月,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31师。到1929年5月,红31师发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纵横50余公里的鄂豫边苏区。黄麻起义创建的红军和苏区,是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来源及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