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兰对白俄罗斯开火

波兰对白俄罗斯开火(招致邻国人痛恨到极点的波兰,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黑历史)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1 18:44:20 浏览5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招致邻国人痛恨到极点的波兰,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黑历史

波兰是西斯拉夫人的一支,966年皮雅斯特王朝的梅什科一世接受天主教的受洗,标志着波兰由一个斯拉夫蛮夷正式迈进了文明国家的行列,这也是波兰历史的开始。波兰人是第一个成功基督化的东方民族,所以波兰带有浓厚的天主教色彩,是强调自身正统性,证明自己是个文明国家。 

在历史上,波兰对于周边的其他天主教教友邦国和王国四处征伐。普鲁士、奥地利、立陶宛、爱莎尼亚、瑞典等都被侵扰过的。对于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更是恩怨延续至今,在1610年至1612年两年间的利沃尼亚战争,波兰军队占领了俄国首都莫斯科。所以波兰的历史给欧洲周边国家的印象并不好。 

近代波兰逐渐衰落,在1795年到1918年的123年时间内曾经一度消失。复活了之后的波兰周边国家关系并不融洽,在德国人的心中,波兰是甚至比法国更为可恨和更受卑视的敌人。波兰民族主义者一直试图恢复1772年第一次被瓜分之前的疆界。

波兰趁俄国立足未稳,1920年4月25日,波苏战争爆发,波兰拿到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苏联丧失了大片土地。为获得出海口霸占了原属德国的但泽走廊,把东、西普鲁士给分开了,支持协约国,紧跟法国对德国实行封锁和遏制,以得到英法的保护。 

1938年,波兰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后,成为欧洲最危险和最强大的国家。但波兰仗着英法的支持不断挑衅德国,声称能在三天内占领德国,在1939年初屠杀了但泽地区的数万德裔居民,这让德国人的怒火冲天。所以,在二战一开始德国就第一个灭了波兰。

波兰历史的现代波兰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疆域图
波兰第二共和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关键的1916年,同盟国为拉拢波兰人,以扭转其两线作战的颓势,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开始在波兰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战争,在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权利。1918年10、11月,一战接近尾声,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波兰复国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Polska Komisja Likwidacyjna)。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则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Tymczasowy Rząd Ludowy Republiki Polskiej)。11月11日,波兰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国家。
苏波战争时期的波兰宣传画,上面的波兰文写着:打倒布尔什维克!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
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不过在1922年,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和苏俄共同成立苏联),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约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从德国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在国际联盟监督下的国际但泽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成为了一个地域辽阔、民族成分复杂的欧洲大国。1921年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民族组成:绿色为波兰人,黄色为白俄罗斯人,橙色为乌克兰人,深蓝色为德意志人,紫红色为立陶宛人,浅蓝色为斯洛伐克人,红褐色为捷克人,土褐色为罗马尼亚人,灰色为匈牙利人,除此以外,波兰境内还杂居着10%的犹太人。
在获得难得的独立并经过和苏联的战争后,波兰开始了国家的建设,尽管波兰在一战和苏波战争中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是波兰依然使自己的经济建设逐步进入正轨,1924年,波兰开始在全境推行自己的货币——兹罗提,并成为了当时中欧最稳定的货币之一,波兰经济慢慢从战争的创伤中复苏。波兰在二战爆发之前,成为了欧洲一个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国家。波兰还在建国后不久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参加了苏波战争,波兰骑兵利用了自身优势,在华沙城下战胜了强大的苏俄,获得了最后胜利。二战前,波兰陆军在欧洲排名第五。
不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由于波兰的领土分别由德占区、奥占区和俄占区合并而成,民族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东部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一直存在分离主意倾向,东部的经济水平也明显落后于西部,这就形成了东西部的经济落差,使得东部民族对波兰政权更加不满。另外,从1926年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执政开始,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对外,他奉行两面策略,在其两个强大邻居德国和苏联间取得平衡,1932年,签订了《波苏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从1933年开始,战争的阴云开始密布欧洲,德国的纳粹元首希特勒开始了他咄咄逼人的攻势。波兰在大敌当前之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拒绝了苏联提出的订立集体安全条约的建议,决心依靠西方国家的帮助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波兰领导人还天真地认为,波兰在受到德国攻击的时候,西方国家一定会为自己而不惜和德国发动全面战争,事实证明,这种对西方的过分依赖严重束缚了波兰自己的国防建设,并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国家。 二战后波兰的领土变更
波兰战役和波兰历史_(1939年–1945年)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发动了波兰战役,波兰战役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军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开始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义务,同时也为了苏联的利益建立防范德国的缓冲地带“东方战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列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0月初,德占波兰中的波兰走廊和但泽被纳粹政府纳入德国版图,而将波兰南部成立“波兰总督府”。
波兰战役中,波军死亡6.63万人,伤13.37万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或投降苏军的有21.7万人,10万军队逃往邻国,波兰居民遭受巨大伤亡,仅华沙就死亡约25万人,受伤者不计其数,约1万名波兰人被占领后的德军集体枪杀。德军在波军的奋勇抵抗面前也有1.06万人死亡,3.03万人受伤,0.34万人失踪。而在半年过后的1940年春,苏联则将其俘获的2~3万名波兰官兵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等地杀害,造成了卡廷森林事件。
1941年,纳粹德国开始利用德占波兰领土为基地,大规模进攻苏联,战争开始阶段,苏联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德军全部占领了波兰第二共和国所拥有的领土,苏联西部大部分领土也被德军占领。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波兰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斗争。1943年,由于德国发现了卡廷森林事件中的死难者遗骸,并将此事大肆宣扬,在大量证据面前,苏联选择了否认,在这种情况下,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德军很快转攻为守,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Polski Komitet Wyzwolenia Narodowego,PKWN),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言》(也叫《七月宣言》,Manifest PKWN,Manifest Lipcowy),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在波兰亡国5年后,欧洲土地上又诞生了一个的新波兰。
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这里,无数名波兰人、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死于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波兰地下军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不过,苏联出于制衡西方和自身利益等现实方面考虑,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波兰人民共和国
《七月宣言》,这个宣言宣告了在苏联扶植之下的波兰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波兹南事件纪念碑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在格但斯克协议后,纪念1970年镇压中遇难造船厂劳工的纪念碑也完工了,在1980年12月16日揭幕。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19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
波兰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公民笃信天主教的国家,不过在二战后,社会主义政府进行了广泛的无神论宣传和教育,对教会进行迫害。1978年10月16日,波兰出生的大主教沃伊蒂瓦被选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一年后他造访波兰,不仅受到波兰当局的隆重接待,而且其足迹所到之处,无不争相迎接。成千上万的教徒匍匐在他的脚下,虔诚地听其训示。一时间,空前的宗教狂热弥漫整个波兰。教皇的波兰之行,实际上既是对波兰教会力量的检阅,又是对波兰当局的一次政治示威。可知宗教传统在波兰有极深的根基,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波兰无神论教育的失败。
进入19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出现了,瓦文萨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开始在波兰政坛崭露头角。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约翰·保罗二世于1979年以教皇身分首次造访波兰,获得上百万人欢迎。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粉碎了波兰—立陶宛联军在白俄罗斯的进攻的是哪支队伍

波兰与其同盟者鞑靼军队于1654~1655年冬季在乌克兰发动的旨在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波兰方面发展的反攻,经激烈交战,被舍列梅捷夫和赫梅利尼茨基指挥的俄国—乌克兰联军所阻止。莫吉廖夫驻防军在3个月内打退了兵力占优势的敌人的6次猛烈突击,他们的英勇防御粉碎了波兰—立陶宛联军在白俄罗斯的进攻。

俄罗斯和波兰在历史上有什么恩怨

十七世纪初波军杀进莫斯科

波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在人种、语言上同属斯拉夫人,说是兄弟民族并不过分,但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波兰人信仰天主教,从中世纪后期起就不断发生冲突。

13世纪中期,俄罗斯的前身罗斯诸公国和波兰都遭到拔都率领的蒙古西征军的攻击,后来蒙军撤出波兰,在今天俄罗斯的土地上建立了金帐汗国。罗斯诸公国成为金帐汗国的附庸,它们与波兰经常发生战争。

1480年,莫斯科公国摆脱金帐汗国统治之后,逐步建立近代俄罗斯。波兰也日益强大,1569年,通过“卢布林联合”,波兰-立陶宛共和国(以下简称波兰)诞生。为争夺东欧霸权,该国与俄罗斯开始长期斗争。

扩展资料:

波兰与俄罗斯的其他矛盾:

二战结束以后,波兰虽然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得到了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那种藏在人民内心对于俄国人的厌恶让这种政治体制变得十分不稳定,波兰人民追求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的运动也毫无例外遭到了苏联的“反修正”镇压。

积怨之下,波兰内部的“自由”势力在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推动下开始逐渐兴奋作浪,曾经蓄积已久的“反俄”情绪被别有用心者转化为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颜色革命”浪潮。

在这些内外因素的驱使下,以波兰为主的东欧国家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末爆发了世界瞩目的“东欧剧变”。至此,跟随西方的波兰彻底走上了与俄罗斯人势不两立的方向。

直至今日,两国仍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其中,有历史宿怨,有宗教分歧,有政治对立。两国的恩仇何时可以一笑而泯,前途一片迷茫。

百度百科-波兰

苏军对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分和波兰解放战争作出了哪些贡献

苏军在1943年冬季进攻中,粉碎了敌人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附近的重兵,完全解除了对列宁格勒的封锁,解放了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国土,逼近喀尔巴阡山山前地带,进入罗马尼亚境内,肃清了克里木半岛之敌。1944年夏秋战局进行了数个大的进攻战役。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的进攻,迫使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被粉碎,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1集团军部队开始解放波兰。

苏联入侵波兰给当时东西方带来了什么不可预知的未知数

答:
苏联与纳粹德国在1939年8月正式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协议书中,关于瓜分波兰的内容大致是: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十月革命及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希望借纳粹德国的力量消灭战略对手社会主义苏联,对纳粹德国初期的扩张侵略采取纵容支持态度。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再看苏联,在波苏战争之后,新生的苏俄被迫屈辱的与西方协约国集团签订《里加和约》等一系列“和平条约”以结束战争状态。这些条约使苏俄丧失了寇松线以西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西部沿岸及芬兰以东的大片土地的主权。同时,波兰政府在仇恨苏联政权的情况下大力扶植苏联国内的分裂势力使得苏波关系越来越差。波兰对于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同化政策的失败还激起了波兰国内的民族矛盾的愈演愈烈。而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苏联政府认定是时候洗刷屈辱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被庞大的战争阴云笼罩着。为了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并且收复在之前因为苏俄的一系列“和平条约”而丧失的土地。特别是到30年代后期,在德国法西斯对欧洲的侵略的态势越来越明朗的情况下,苏联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为了建立一个“缓冲地带”来使苏联的防御效果加强并回应国内对于收复失土的呼声,苏联政府开始作出一系列军事外交行动。
当斯大林向西方提出共同对抗纳粹的野心的时候,西方国家冷冷的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希望让德国将侵略目标转向东方。而苏联也对西方的各种背叛行径无比愤怒,特别是当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阴谋中被出卖而葬送掉1937形成的苏联-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军事联盟后,苏联不得放弃了与西方联合扼制纳粹的可能,于是寄希望于与德国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来应对德国法西斯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避免首先卷入战争,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开始谋求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
另一方面,希特勒认为入侵苏联的时机还不成熟,同时也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由此有了开头提及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波兰军队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法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波兰军队节节败退,波兰很快大片土地沦陷,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对德国宣战后,没有对德国法西斯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致使波兰军队孤军奋战,不久,波兰覆亡。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协议书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此举也使得波兰腹背受敌,实则加速了波兰的覆亡。
苏联此举是一是要复仇,二是夺回被占领土,三是取得一块与纳粹德国的缓冲区。但这也极大的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使得社会主义苏联与法西斯同流合污的可能性增大,极大地延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的联合。苏联助纣为虐的行为使得反法西斯的局势更加扑朔迷离。英、法等国“祸水东引”失败,更加重了他们对苏联和纳粹德国勾结的疑心。纳粹德国吸取一战两线作战导致失败的教训,稳固了东边之后,便可一心一意对付西边的英法等国。
苏联有与法西斯联手合作的趋势,而德国经过扩军备战军力提升,如果再加上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强盛起来的苏联的支持,二战的胜负就难说了。苏联入侵波兰给当时东西方带来了这样的未知:社会主义联合法西斯主义、战争扩大化而主要反法西斯力量却互相敌视以致法西斯势力膨胀和“祸水东引”失败后被战争阴云笼罩的西欧。

波兰高官宣称与俄有严重战争风险,两国之间曾发生过哪些冲突

波兰高官宣称与俄有严重战争风险,两国之间曾发生过哪些冲突?

       历史!波兰高管宣称与俄有严重战争风险,两国之间发生过的冲突主要是苏波战争、卡廷事件、波兰攻打莫斯科等。两个国家恩怨由来已久,从18世纪开始就冲突不断,矛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原因。由于双方都想自己国家的领土更加多,所以当时俄就会慢慢蚕食波兰国家领土。可以说两个国家小冲突不断,这是历史原因造成,想要调节矛盾非常难,这轻易消除不了。

1.两国之间曾经冲突之一苏波战争

       苏波战争可以说新政权之间的冲突,苏俄和波兰当时都想要扩大自己的领土面积。当时苏俄出动80万兵力,波兰出动73万兵力,双方经过了长时间的大战,最终波兰取得了胜利,虽然夺回了领土,但是损失惨重,国内经济萧条,波兰军筋疲力尽,民心涣散,兵力损失了4万多,可以说这场战争是惨烈的胜利。苏俄战败,领土也没有扩大,还损失了6万多人。这让苏俄付出了惨重代价,除了战争失败损失的兵力,还要加上战争结束以后,苏俄因为疾病和粮食短缺死亡的人。可以说战争没有任何一方胜利,付出的代价是巨大而且长久。

2.两国之间曾经冲突之一卡廷事件

      卡廷事件可以说非常残忍,这个事件是政治争斗的结果。苏波战争以后,苏联开始了大清扫工作,那段时间内苏联用残忍的手段伤害境内的波兰人。随后苏联内部秘密警察在政府授权下,大量杀害波兰战俘等,总共有2.2万人被秘密处决。可以说卡廷事件影响很大,因为按照国家惯例一般都是优待俘虏。卡廷事件到现在依然被两个人民铭记,建立了纪念碑和纪念日。

3.两国之间曾经冲突之一波兰攻打莫斯科

       波兰建国时,国力强大,侵略意识极强。当时沙皇俄国皇帝意外去世后,波兰直接派部队攻打沙俄,甚至一度占领了莫斯科,差点把沙俄灭国,波兰军队在莫斯科犯下了很大罪行,在莫斯科肆无忌惮,让莫斯科人口直接锐减到了8千多人。可以说这耻辱,是沙俄人心中永远的伤。

       最后,两国之间发生的冲突都比较惨重,双方都为此付出了代价,到现在这种影响还在持续。波兰和俄之间冲突主要是领土问题,双方因为各种因素一直没有妥协,才会小冲突不断。

二战前波兰干了什么

波兰在二战前始终想站在瓜分者角色,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一、 流放苏联境内的波兰难民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后,收押了近25万波军战俘。对波军战俘的处置从一开始也就纳入了苏联政府的考虑,1939年9月19日,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战俘管理局,专门负责处理战俘事务,并在23日颁布《战俘营条例》,对战俘营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部门职能等作出规定,绝大多数战俘被送往位于苏联境内的8个战俘营和2个分配站。在处理战俘问题的同时,苏联也在波兰东部地区进行“苏维埃”化,以实现对占领区的有效控制。苏联当局认为,在波东地区有大量绝对不会接受苏联意识形态的居民,这些人的存在于苏联来说无疑威胁巨大。于是,苏联当局迅速展开政治行动,“以肃清政治上认为是不可靠的人”。〔1〕在进入波东地区后,苏联对当地居民身份进行了详细登记,包括年龄、性别、种族、信仰、职业等各种信息,这一措施加快了流放的速度。大量波兰平民被以各种政治名义遭遇逮捕流放,“苏联当局针对所有流放行动都使用相同的方式:三人组成一小组,通常是一名内务人民委员部官员,一名民兵和一名苏联红军战士。他们通常在深更半夜前往被害者家里,这家人只有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来准备不超过每人220磅的物品和食物。”〔2〕被流放者则对自己何时、因何原因被捕毫不知情。因为不了解苏联的筛选标准,流放行动在波东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恐慌。1940—1941年间,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大批居民进行了四次流放迁移。第一次是1940年2月,“迁移放逐的主要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州的定居者及其家属,总计139596人”〔3〕,这批人主要是农民和林业工人,大多被安置在苏联欧洲部分的北部;第二次是1940年4月,“这次被放逐的人主要是被镇压的波兰军官、警察、宪兵、地主、工厂主和起义组织的参加者的家属,大约6.1万人”,〔4〕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被分配到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的6个州;第三次是1940年6月,流放人员来自从波兰的德国占领区逃到苏联占领区的难民,定居在西伯利亚和苏联欧洲北部地区,他们中“许多人拒绝接受加入苏联国籍,因此也被视为政治嫌疑犯。”〔5〕;第四次是1941年6月,主要为在苏联入侵时从波兰东部逃到立陶宛的难民,在抵达苏联后,男性被迫同家属分开,被派往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劳动营,而家属则被安排到阿尔泰边疆或哈萨克地区。从民族属性来看,被流放者包括波兰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但以波兰人占大多数。流放人员的命运也各不相同,第一批的流放人员幸存率相比后来的流放者较高,第二、第三批流放人员即使在1941年苏联特赦令颁布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够离开苏联。对于流放总人数的具体统计,学界目前差异较大,从30万到120万,尚无定论。尽管苏联档案中有相关记录,但由于当时苏联以民族属性进行人口分类,内务委员会的记录出于政治原因,部分可能只包括纯波兰族人,而在流放人员死亡率方面也缺乏数据。被流放者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居住卫生条件很差。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的难民,被迫住进由黏土砌成的小屋,而屋顶则是由木条架木板构成,地面则是纯泥土,屋内没有什么家具。“屋顶和墙壁两侧以及地面涂上黏土与动物粪便的混合物,作为防水层。”〔6〕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滋生臭虫、跳蚤。难民必须前往集体农场工作,以换取食物。定居点临近河流的难民区,家畜和人往往在同一条河流饮水洗澡,卫生状况堪忧,于是一段时间后许多波兰难民自行修建了澡堂和厕所。定居点远离河流的难民,则只能靠井水生活,从而限制了水的供应。许多小孩要去捡拾牲畜粪便,以用于住房防水和冬天取暖。流放到西伯利亚和苏联欧洲北部的难民,尽管部分地区有许多早期受斯大林清洗迫害的人们留下的房屋可供居住,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同样引人担忧。凡年满16岁的都要参加砍伐树木、运输木材的工作。“即使在冬天,当温度下降到—70℃和几乎没有阳光的日子里,也一样干活。”〔7〕食物是根据工作的配额及其完成情况来进行分配的,对于那些年迈老人和幼儿来说,只能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口粮来维持生存。流放地的医疗条件更为落后,在工作中一旦不小心出现伤口,很容易感染,由于饥饿许多波兰难民患有水肿,皮肤类疾病也在难民中不断蔓延。“在西伯利亚,有很多人死于肺炎和毁灭性的斑疹伤寒。”〔8〕对于这些波兰难民来说,生存成为他们心中唯一的渴求。二、 苏德战争的爆发与波兰难民的再安置1939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这为苏波之间改善关系和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机会,成为苏联境内波兰难民命运的转折点。战争爆发当晚,丘吉尔通过无线电广播表示欢迎苏联加入对德作战。苏波关系曾是英国考虑对苏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苏德战事下,重构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的关系是英国急需处理的重大事项,这对英苏关系和对德战争进程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英国政府的协调下,波兰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和苏联驻英大使伊万·迈斯基于7月5日在伦敦举行谈判。“波兰人有以下两个目的:苏联政府承认1939年德俄商定瓜分波兰的协议无效;释放俄国在占领波兰东部地区后移送到苏联境内的所有波兰战俘和平民。”〔9〕在首次谈判中,波兰提出了边界问题,但由于苏联把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排除在“民族波兰疆界”之外,苏波就此问题产生争执。西科尔斯基决定先搁置边界问题,但遭到了波兰外长扎列斯基及其他两位内阁成员的反对。7月12日,英苏签订对德作战协定,正式结为同盟,英国不希望波兰问题影响到英苏战时同盟,丘吉尔认为,“波兰将来领土的问题必须延搁到形势好转的时刻去解决。”“主要的盟国在加深了对希特勒共同战斗的伙伴关系的经验以后,将能够在会议桌上通过友好的讨论来解决领土问题。”〔10〕在英国的压力,_波经过激烈争讨,于7月30日签订了互助协议,即“西科尔斯基—迈斯基”协议。来源:理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