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白刃战

二战时,日本引以为傲的刺刀术遇到美军就不好使了,这是为什么?二战中日军队差距有多大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2 08:52:42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二战时,日本引以为傲的刺刀术遇到美军就不好使了,这是为什么

抗日战争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中日两国军队武器装备相差太多;因此一提到抗日战争,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刀长矛。中国军队缺乏武器弹药,有时甚至只能用最原始的冷兵器抗击入侵。由于缺乏弹药,中国军人尽量跟敌人打近战,发挥自己的优势,使用大刀和刺刀重创日军;但是日军的肉搏战水平也非常厉害,让中国军人打得非常艰苦。

日本长期推崇武士道的精神,所以日本男子都以勇武为荣,成年男子大都精通搏击技巧。特别是日俄战争中,战斗处于胶着状态,肉搏技巧大显神威,日军就更加重视白刃战训练,每个日军士兵都要接受半年的拼刺训练。

所以中国军人和日军士兵拼起刺刀来,确实不轻松。说到日军拼刺刀水平,有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是根据一个名叫刘汝林的八路军老战士回忆,他虽然出身少林,武功还不错,但是跟日军拼刺刀还显得非常吃力。二是身经百战的国军79军军长,跟日军拼刺刀失手,壮烈牺牲。

三是1938年日苏在张鼓峰爆发冲突,苏军在跟日军进行白刃战的时候吃够苦头。

双方伤亡的情况是这样的:苏军战伤2752人,日军战伤914人;双方在拼刺刀战斗中,身高马大的苏军伤亡112人伤亡,日军则为14人,战损比8:1。

由此可见,日军的拼刺水平确实比较高,一直是日军引以为荣的。但是在太平洋战场,日军这一招排不上用场了,这是什么原因?美国在二战时就是工业大国,制造能力惊人。

1943年美国钢产量是8000万吨,日本只有760万吨。

美国4年时间内生产了10.84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238.23万辆各类车辆、25.7万门身管火炮。航空兵方面,美国生产了足足32.4万架飞机,包括9.9万架战斗机、19.7万架各型轰炸机、4.9万辆坦克。

作为美国步兵的杀手锏,汤普森冲锋枪生产量达140多万支,加兰德M1半自动步枪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0万支。日军除了班级武器和连级武器(11式和96/99式轻机枪92式重机枪),步兵的栓动三八步枪确实拿不出手。

一旦两军相遇,美军首先对日军进行空中和地面的不计成本的立体火力打击,炸弹和炮弹劈头盖脸地向日军倾泻,打得日军哭爹叫娘。别看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那么不可一世,到了太平洋战场也尝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这样一来,日军占不到便宜,只能希望贴近美军,然后展开肉搏战。

但是在美军的猛烈炮火之后,美军的自动、半自动武器,一起怒吼,将日军一顿暴揍,打得他们丢盔卸甲,人仰马翻,还没等冲到日军跟前,已经尸横遍野,日军直到死也没有跟美军拼刺刀的机会。

即使日军士兵九死一生,获得了接近美军的机会,美军士兵也不按照套路出牌,懒得和日军士兵拼刺刀,他们会抽出自己的柯尔特M1911手枪 ,将日军送回老家。

二战中日军队差距有多大

一个小小的日本竟敢侵略中国肯定是有一定实力的,中日之间的差距呢更是相当的大!
日本士兵:
1、100米内弹无虚发,枪法相当的准,并且不喜欢乱放枪!
2、反应速度特别的快,遇到敌人不慌不忙,如果遇到伏击战,在敌人放完三枪之后,估计可以立即还击了,最多应该也就十几秒的反应时间。
3、白刃战厉害,还记得《太行山上》这部电影就有过日本军队与八路军拼刺刀的片段,遇到白刃战日本军队都是不虚的!
4、斗志昂扬,深受武士道精神的灌输,作战不怕死,意志力极强!
5、身体好,那会日本兵吃的东西特别好,身体都是很健康的!
国军士兵:
1、枪法奇差,100米内单无实发,而且容易紧张,爱放冷枪!
2、反应呆滞,由于训练少,老兵也少,所以经常被日本兵快速击溃!
3、身体素质差,那会国军的物资匮乏,都是靠外部支援,士兵那会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4、白刃战不行,大多是乱冲乱上,然后被日本士兵一冲而散!
5、意志力不坚定,除了少数军队,比如张自忠、薛岳等少数将领统帅的军队,其他的军队基本是长官不在,就会一哄而散!
在这里,笔者只提到日本士兵与国军之间的差距,这里的差距是普遍差距,并不能代表所有,但是可以代表大部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部队没有算进来,不过终归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国军与日本军队的差距这么大,不过二战后期,尤其是1943年以后,日本军队的战力就下降了很多。

日军不敢与苏美军拼刺刀,为什么敢和中国军队拼刺刀

美军很少和日军拼刺刀 美军士兵有手枪

中日两军经常发生肉搏战,也成就了中国大刀的威名。但是,有一点让人不解,为什么单单就是中日军队之间产生频繁的白刃战呢?

由于当时我军生活条件差,行军强度大,瘦弱者居多,所以在体力上不占优势。不过当日本用这种战术对抗美国和苏联时,却损失惨重。

军的38式步枪加上刺刀之后,接近1.7米,兵器上讲究“一寸长,一寸强,”长兵器一般在刺杀中是很占优势的,中国战士的很多武器没有日军的精良,所以导致白刃战的时候,老是吃亏。

日军看到美军和苏联红军战士就不敢拼刺刀了呢?首先这美军和苏军人体型魁梧,和日军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就算是拼刺刀也是不落下风的,更别提苏联人的伙食了,伏特加酒喝了估计毛子士兵敢去东京炸司令部去。所以从体能上美军和苏联人是不吃亏的。

美军苏军可不缺弹少粮,而在美苏的精神指导方面可没有啥武士精神,人家要的是胜利,利益最大化。日军每每发起白刃战均失利,原因在于美军人人手里握着一把小手枪,灵巧好用,近战博弈的大杀器!由不得武士道撒野!

日军虽然普遍矮小,但是营养充足,体重,力量都要强于当时我们的军队。而西方国家人种普遍强壮高大,即便是真正的拼刺刀总体上也不会输于日军。

二战,为什么单单就是中日军队之间产生频繁的白刃战

那时中国没有重武器,对阵很吃亏,唯有冲上去与鬼子肉搏,这样小鬼子的重武器就不能发挥作用了

日本军队在拼刺刀之前,为什么一定要先推掉子弹

在二战战场上,日军士兵在与敌方进行白刃战拼刺刀前,一定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这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在二战期间,日军步兵操典里规定:士兵在与敌方拚刺刀时不准开枪,实际上,这不是为了什么遵守公平格斗、捍卫武士道的尊严和“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是日军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二战时期的日本步兵普遍标配的是“三八式步枪”即我们中国俗称的“三八大盖”,该枪在战争中的优势很明显,长达127.6厘米的枪身给予了子弹765 米/秒的初速以及约460米的有效射程。
这款步枪插上刺刀以后要比中国士兵手里的步枪长一截,白刃战一寸长一寸强。所以在中日双方较量的过程中,中国士兵经常吃亏。抗战初期,国军在和日军交战中,双方的伤亡比例达到了6:1.也就是说中国牺牲6名士兵,日本才损失一名士兵。加上日本的三八式更容易走火,穿透力特别强,基本上可以一穿二,在消炎药紧缺的时候子弹穿透了身体,只要不是要害部位,危险系数反而没有子弹停留在身体中的高,所以基本上近距离白刃战日本军人都会推掉子弹。
但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是那些要求退子弹的部队,也有自己的套路。首先,前排的日军士兵确实退了子弹。但是后排的士兵是不退子弹的,万一出现意外情况,它们负责掩护。而且日本军队的机枪手就躲在暗处,一旦有机会,会立刻进行扫射。所以,日本军队进行白刃战也是很狡猾的,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地道。在电视剧亮剑中,赵刚命令部队“不要纠缠,尽量用枪解决战斗。”
日本人是认死理的,为了体现日本军队的所谓的勇气,日本士兵确实很少出现那种背后打黑枪的情况。在抗战初期,那些日本军人都受过良好的训练。在白刃战的过程中,三个日本士兵背靠背就能对付七八个中国士兵。
(本回答转自网络,并非原创)

二战时期,日军为什么敢和中国军队拼刺刀,不敢和美国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经常发生肉搏战,也成就了中国大刀的威名。但是,有一点让人不解,为什么单单就是中日军队之间产生频繁的白刃战?
抗战时期中国大刀队威名远扬
其实,在二战时期的亚洲战场上,日军与美军、苏军的作战中也发生过白刃战,但都只是昙花一现。这是为什么呢?刚开始,美军被日军的气势吓倒,伤亡较重,美军也非常头痛日军的这种玩命战法。后来,美军研究发现,手枪是近距离作战的理想武器。
二战美军手枪队
实战也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大。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远超过刺刀。
日军一遇到美军只能乖乖投降
为了近距离打完之后再有时间装子弹,美国人将三个人编为一组,如果出现其中一个人子弹打空的情况,其他两人可以掩护装子弹。美军短枪对刺刀的战法一出,日本人再也不敢随便找美军拼刺刀了。
诺门罕战役中,苏军都是步坦协同作战
而在1939年5月至9月间进行的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对苏军也采用过近距离白刃战的战法,但是,苏联人没有给日本人表演东洋刀法的机会。苏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明显比日军高一个档次,苏军步坦协同作战的运用,再加上普遍配备冲锋枪的苏军给了日军当头一棒,成片的日军倒在苏军阵地上。
向苏军缴械投降的日军
这一战把日军直接打出了心理阴影,以至于后来苏军进军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精锐时,日军也绝少采用白刃战法与苏军作战。对于“二战时期白刃战”这个问题,你还有哪些故事要和大家分享的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二战中侵华日军 单兵装备中 钢盔下位于面部腮帮两旁的那两快黄布是干嘛的

你所说的两块黄布其实是与野战帽缝合的布片,因打仗要戴上铁帽(日军钢盔),所以就变成你说的造型,对于二战日本陆军士兵 野战帽 为何要加这两块布片,说法不一。
其中两种比较靠的住。
1,在抗战爆发前几年,中日在长城附近曾经发生过大规模冲突,当时日军在和国军的大刀队进行白刃战时,被砍死砍伤甚众。尤其是很多日军被砍了脑袋,这对日军造成极大心理阴影。因为在日军看来,在战争中被砍去头颅的灵魂是无法回到靖国神社的。所以日军将军帽下缝上两片布,这样在拼刺时颈部的摆动带动布片的摆动,会给对方的判断产生影响,砍中颈部的几率自然就降低了。
PS:其实白刃战失利并非日军拼刺技术不行,有一个主要原因,日军当时配备的是明治三十二年式官佐军刀,这种军刀为明治维新—昭和初期日军制式军刀,采取西洋军刀样式制作,不过由于这种军刀的拼杀力度小于国军所使用的大刀,在肉搏战中遭遇大刀应付吃力,严重影响了带队冲杀的下级军官以及士官的肉搏战拼杀士气,对日军的作战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所以长城作战以后,日军淘汰了此型军刀,改采用拼杀力度极大的日本武士刀样式军刀,用于肉搏战中克制中国大刀,就是抗战时期日军配备的东洋武士刀。
2,对于太平洋战争期间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诸岛作战的日军因当地蚊虫太多,气候炎热,日照强烈(紫外线太强,对皮肤不好?5555),所以在野战帽缝上两片布,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实像那种带布片的陆军野战帽在抗战爆发初期是几乎看不到的,例如:7。7事变,淞沪会战,南京进攻战,等等。在这些战斗的史料中我看到的陆军野战帽都是不带布片的哦。

在日俄战争的过程中,旅顺战役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两场战争,是日本针对两个大国进行的两场战争,但是其激烈程度完全不可比拟。针对旅顺口的战役,日军前后两次分别与清军和俄军交战,而且两次均是进攻方,结果却大相径庭。

对清军驻守的旅顺口,日军以损失一名军官和二百二十九名士兵的微小代价一天之内拿下。对俄军驻守的旅顺口,日军六天之内损失一万五千八百人,却连一个小小的高地都没有得到。一次战役的胜负,必须具备硬、软两个条件。

硬的条件,在中国浩瀚的法家和兵家著作中说得很清楚(如《商君书》、《六韬》等),炮火下的士兵到底选择前进还是后退,取决于这个士兵对敌人和军法哪个更恐惧,如果恐惧敌人甚于军法,他就选择逃跑,如果恐惧军法甚于敌人,他就选择前进,由此可以看出甲午战争中的清军一定是一支缺乏军纪的部队。

软的条件就是士气,我们常说,正义的一方一定会战胜非正义的一方,可是甲午之役,日人是非正义的一方,而我们是正义的一方,为何士气却跑到了日人一边?

说几次鸦片战争并没有打掉中国人的自信,中国人的自信是被甲午战争中的日本结结实实打掉了,所以近代中国的沦丧,归根结底是小日本造的孽。

事实上,甲午战争不是打掉了中国的自信,反而是让中国清醒起来。甲午之后,中国便确定了以日本为师的方向,和日本关系越走越近,两国关系的发展甚至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中国官方还认真讨论过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当总理,日本成了容纳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一部分有中国情结的日本人还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中国,为中国革命而献身,于是,出现了第一个为中国革命献身的外国烈士——山田良政。

最重要的是,日俄战争时期,中国一直暗暗站在日本一边,俄军面对的对手其实是日本和半个清朝。似乎扯远了,但“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人对甲午战争的悲愤更多是针对大清帝国本身的恨铁不成钢,因此,日俄战争更能体现新兴日本的崛起。

一、攻克二0三高地,打开了日军胜利的大门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先端,其实并没有天然的优良港口,只是从它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很适合被用作海军基地。

日俄战争时两国的实力,日军陆军常备军二十万,俄军陆军常备军二百万,日本海军只有一支联合舰队,俄军海军则有远东和波罗的海两支舰队,每支舰队的实力都不弱于日本。

日军要在对俄国的会战中获胜,必须尽快攻占旅顺,以便腾出手来进行下一步的奉天会战,乘俄国援军未到前歼灭俄国远东军队。而要占旅顺,就要先击败俄国海军,要击败俄国海军,必须将俄国的两支舰队分而歼之。

如果同时与俄国的两支舰队作战,日本必输无疑,整个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这样沉重的压力,压在日本每个高级将领心头,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临战时吐出:“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全体人员加倍奋发努力。”虽然是一种激励,也是自我紧张心理的一种疏导。日本联合舰队必须达成在波罗的海舰队到达前歼灭俄国旅顺舰队的任务。

但日本人知道的事,俄国人当然也知道,因此俄国旅顺舰队便龟缩在旅顺口内,利用岸上的要塞炮封锁港口,等待波罗的海舰队过来会师。日本海军攻不进旅顺口,他们便求助于陆军,要陆军利用岸上的要塞炮打击俄国旅顺舰队,这个最佳要塞就是二0三高地,于是二0三高地成了关乎日本国运的关键。

乃木希典的第三军在“尸山血海”中屡攻不下,数次进攻后他的第三军伤亡近二万人,再从本土仅有的两个师团中调一个来支援,又被打残,最后还是在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的指挥下调用280mm榴弹炮成功登顶。

后来,儿玉源太郎用颤抖声音发出的:“从那里看得见旅顺港吗?”竟然成了日本军界的名言。因为,在他问完这句话之后,280mm榴弹炮就将5公里外的俄国旅顺舰队歼灭。二0三高地被攻克后,日军就要逐一攻占鸡冠山、二龙山,松树山,椅子山等高地,这些堡垒的俄国守军达一万二千人,重中之重,就是攻占东鸡冠山北堡垒。

二、东鸡冠山北堡垒之战

1.蜿蜒的战壕,体现出缺乏重武器日军的尴尬

东鸡冠山北堡垒地势高阔,在这里看得到远处的旅顺,向上望,山头雄伟,并且大树参天,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丝毫看不出战争遗迹,要是在战争时期,这些大树和绿草是看不到的,守方会将所有影响视线的东西清除,重新部署地雷、铁丝网等防御设施。

沿着石头小径蜿蜒而上,大约一百米处,便看到靠北面的山腰上有两道齐腰高的散兵战壕,战壕是由石头、细沙和泥土混合砌成,在要塞设计上,俄国人称得上天才。

仅齐腰深的战壕,印证了当初日军缺乏攻坚用的重武器,事实上,日本陆军的村田式制式步枪是当时最优秀的步枪之一,比俄军精良得多,(小说《静静的顿河》里面就提到不少俄军士兵都喜欢背日本步枪)。但重机枪和火炮却不如俄国,特别重机枪的运用是日军的短板,日军攻克这些高地几乎全部采取工兵爆破的方式。这种近距离爆破需要付出的勇气令人敬佩。

2.日军以人海战术冲击俄军堡垒

在俄军战壕再往上不足五十米处,便可以看到日军的爆破通道,这个通道建在战壕通向堡垒的入口处,日军工兵正是采用爆破方式将胸墙炸开两个大洞,从而一举攻克。

堡垒外侧有壕沟,犹如城墙一般,增高了进攻的高度。从堡垒外部看去,各式枪眼密密麻麻,高低交错排列,火力密度极大,一旦开火,用火网形容当不为过。

堡垒由大块的石头、鹅卵石和水泥浇筑而成,厚重结实,可以看到上面的弹孔就像小麻点一样,枪弹打在上面根本不起作用。堡垒内部还有暗道,这些暗道同样由大块的石头、鹅卵石和水泥浇筑而成,通过十二级阶梯深入地下,可以有效抵御普通大炮的攻击,这样的堡垒,如果没有重炮和土工的爆破,大可以放心呆在里面。

据记载,日俄旅顺的最后一战:驻守东鸡冠山的俄守军有四百余人,进攻的日军则有三千多。日军总兵力少于俄军,因此在每次的战役中,必须通过积极的调动达成以多打少。

小小的山头集中如此多的日军,密度如此之大,这才是真正的人海战术,日军在乃木希典的指挥下,完全靠着士兵的勇敢,采用白刃冲锋,利用高超的白刃战技术突破俄军阵地,这种打法一直延续到二战。

在明治时期的众多将领中,后来被奉为“军神”虽然乃木的第三军在旅顺的表现异常糟糕,可是他号召不怕牺牲,肉体冲锋的战法却被后来的陆军无限放大,以致影响到陆军战略战术的各个方面,最终导致日本陆军和欧洲陆军的差距越来越大。

3.堡垒内部,俄军设施齐全

进入堡垒内部,除了感叹俄军要塞的建筑艺术外,就是感叹于俄军的后勤保障了。

堡垒内部的俄军宿舍,像军舰的宿舍一样狭小,却有两层楼高,战争又发生在寒冷的冬季,要保证在寒冷条件下俄军的战斗力,对后勤保障有很高的要求。最安全的地方是伙房和包扎所,而且都不大,俄军的军粮已经实现了近代化,不用太加工就可以食用,他们的军粮主要是面包类,也便于存储。

包扎所则可以对轻伤员进行简易救助,重伤员会转移到后方。相比欧洲各国,当时俄国正从农业国转型,他的重工业才刚刚起步,因此落后于欧洲各国,可是无论从要塞的建设还是士兵的后勤来看,都是号称GDP世界前列的清朝无法比的。

指挥所是首脑机关所在,需要集中一些军官,也相对宽大一些,建筑用的石料更大更结实,也更加安全,但是不走运的俄军陆防司令康特拉琴科少将刚走出指挥所就被日军从本土调来的280mm榴弹炮击中身亡,康特拉琴科是能战之将,他的死造成了守军的崩溃,也成了旅顺陆战的转折。

小国日本能战胜大国俄国,经历了无数的战役,几乎每场战役都有偶然的转折,总起来看,这些偶然的转折的背后都有着国家体制带来的必然。在康特拉琴柯身亡处,日本人专门立了一块碑,上题“露国少将康特拉琴柯战死之所”。

4.

山顶阵地

出堡垒就快到山顶了,这里赫然有一个用沙袋垒成的重机枪阵地,主角就是著名的马克沁机枪(重机枪除了对近距离的敌人进行扫射外,主要就是破坏远处敌人的集结和阻击后续敌人的冲击)。从这里向外看,虽然视线被密密麻麻的树林挡住,但还是能看出这是一个坡度很陡的斜面,战时视野开阔,能给予步枪射程之外敌军以最大的杀伤。反过来看,缺乏重武器的日军,除了野炮外,只能凭借其精准的射击术进行狙击,而日军最终冒着枪林弹雨攻克该阵地,得力于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他们的胜利之源。

山顶是一片平整的开阔地,豁然立着四门大炮,炮口皆朝北,这里就是北堡垒俄军的火炮阵地了。从日俄战争的众多资料来看,俄军的防御火炮主要是速射炮。在火炮方面俄国比日本优秀,日本的王牌是280mm榴弹炮,这种炮弹能打7.5公里,威力巨大,全国仅有一百门,而且只用于本土防御。

为了对付俄军,儿玉源太郎申请调了一批到中国,结果该炮不负所望,屡次成为日军的杀手锏。如此看起来固若金汤的要塞,坚持了大半年后,随着二0三高地的失守,到底还是被日军攻占了。

三、战争中士兵们的表现和善后

至于甲午战争,却完全呈一边倒的趋势,不能不说,少数关东军能发动九一八事变,或多或少会和这样的轻视有关系。日军在几乎每次战役后均要立碑刻字,由长官亲自撰写碑文,其在白玉山所立高66.8米的“表忠塔”,庄严宏伟,塔基、基柱和塔身的石料全部来自日本。

日本国国小而资源匮乏,做事以最大限度节约为其特点,可是为了一个塔而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可以想见这个国家的军人对国家的归属感,也无怪乎这个国家的军人会视死如归的踏上“十里风腥新战场”,可是,我要说是“十里腥风耻战场”。

对俄军的战死者,后世的苏联也给予了他们很高的尊重,赫鲁晓夫等人专门来康特拉琴柯战死处吊唁,据说苏军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还为在旅顺战死的俄军立过纪念碑。

日本白刃战那么厉害,为何不敢对美苏使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经常发生肉搏战,也成就了中国大刀的威名。但是,有一点让人不解,为什么单单就是中日军队之间产生频繁的白刃战?日本为何不敢与美国或者苏联拼刺刀呢?其实是有原因的!

太平洋战场上,开始日军依然崇尚白刃战,美军被日军的气势吓倒,伤亡较重,美军也非常头痛日军的这种玩命战法。后来美军研究发现,手枪是近距离作战的理想武器。美军人人手里握着一把小手枪,灵巧好用,近战博弈的大杀器!由不得武士道撒野!

而苏军的步坦协助以及大范围配置的冲锋枪,使得日军更不敢拿出白刃战与苏军作战。到战争末期的时候,中国士兵的装备,素质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在白刃战上也已经完全不惧日军。

在一个人种体格强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相对来说,美军苏军可不缺弹少粮,而在美苏的精神指导方面可没有啥武士精神,人家要的是胜利,利益最大化。日军每每发起白刃战均失利,这就是最大的原因。

二战时期德军为什么不是太重视白刃战呢

二战时期唯一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其实不是不重视,是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近战的机会不多,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好像就有这样一个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