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伏尔泰为什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的影响:该如何评价神圣罗马帝国
- 为什么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伏尔泰这句名言的出处是哪里
- 为什么伏尔泰说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 为什么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
- 七世纪与中国并存的强大帝国有哪些
- 历史上哪些国家的别称的第一罗马、第二罗马、第三罗马
- 如何理解伏尔泰 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 伏尔泰为什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呢
伏尔泰为什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既不神圣,神圣嘛欧洲那片一般是跟宗教有关系的。然而神罗皇帝很多时候不是教徒吧?或者说被教皇开除?
也不罗马很好理解,神罗的统治集团是日耳曼蛮族的后裔和罗马人政权没有半毛钱关系。也就是说所谓的神罗其实是日耳曼蛮族建立的政权和欧洲那个由著名古罗马人建立的古罗马政权没有关系。
更非帝国也好理解,神罗并不是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而是由各个诸侯组成相当于一个联盟也就是说各地区长官政府首脑并不是中央任命的而是继承的各地区只要实力够也不必理会中央的命令,不过话说回来了神罗有没有中央都难说。
所谓神罗的皇帝并没有神罗的权力,神罗皇帝的权力和力量来源于自己掌控的军队而不是皇帝这个名器,并且这个名号也是来源自己的军队,皇帝是用军队打出来的,并不是皇帝儿子继承之类来的。
神圣罗马帝国的影响:该如何评价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完全是中世纪式的,皇帝没有实权,实际权利掌握在300多个大小领主手中,(对此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哲学家伏尔泰曾有如下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所以它的统治是很分裂的。各地领主完全自治,拥有自己的军队,朝廷,甚至有收税的权力。一位商人走200公里,竟然需要交13次税!这种制度严重足碍了帝国的工商业发展。而且,教皇在此也有很大权力,著名的“什一税”就是教皇的发明。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借助教会来宣扬自己的神圣性,它对教会也负有义务,因此多少受到教会制约。虽然其中也有个别皇帝凭借自身能力与魅力迫使教会就范,但也是表面与暂时的。总而言之,这个帝国的国力是很差的。
另外在“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被其他国家分成300多小国,沦为二流国家。
评价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上未有过正统的根源与名号,与前罗马帝国几乎无任何关系。
教宗利奥三世认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不过作为历史研究,由于查理曼与奥托一世的统治核心区域和统治方式的截然不同,一般的历史研究还是认为查理曼的帝国和奥托一世的帝国算成2个帝国。
但是以欧洲传统的皇冠(王冠)传承理论来说,无论谁在哪个地区立国,只要皇冠仍是原来那顶皇冠(王冠),就算作是同一个国家的规则,则奥托一世只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王朝的开创者,而不是帝国开创者。
这与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是一样的,东罗马帝国在历史研究上往往与罗马帝国被认为是2个帝国。但在皇冠传承上来说,东罗马帝国的皇冠是罗马帝国的皇冠分出来的,自然是同一帝国,尤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
这种现象在王国也有类似情况,如西哥特王国是在图卢兹建立的,主要控制区域是今法国南部地区,后来迁到托莱多,主要控制区域也变成今西班牙地区。则汪达尔王国建立时在今西班牙地区,后来迁到北非去了。
因此,查理曼帝国是否算作泛义的神圣罗马帝国,因为划分标准不同,历史学家持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在《席德梅尔的文明Ⅳ》中,就将查理曼算作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
为什么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著述宏富,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
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并在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伏尔泰的影响不只限于法国,他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心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泰斗和灵魂,被启蒙思想家们公认为导师。他漫长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启蒙时代,他崇高的威望、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推动着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使其影响扩展到整个欧洲。
扩展资料:
主张
伏尔泰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一段箴言以伏尔泰的名义广为流传:“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们认为这代表了他对于言论自由的主张。伏尔泰其实从未说过这句话,这句话来自英国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于1906年出版的传记《伏尔泰的朋友们》。
她在写“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时,“错误”地将这句她自己的评语加上了“引号”,结果使后人以为这是转引自伏尔泰本人的话。
伏尔泰欣赏中国的孔子,因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他人,而不是用宗教狂热和个人崇拜。崇拜中国儒家思想,并将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最完美的政治体制。因为中国的文官制度能让下层阶级人民得以晋升为统治阶层。
他视孔子为真正的哲学家,他曾说“那个圣人是孔夫子,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不会欺骗人类。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对于天主教,伏尔泰把天主教教宗比作“两足禽兽”,传教士是“文明恶棍”,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与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
对于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批评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现今也有人利用伏尔泰批判神圣罗马帝国的口吻来反讽美军MRE口粮早期的难吃程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伏尔泰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伏尔泰这句名言的出处是哪里
话出自他的Essai sur les mœurs et l’esprit des nations《论国家的形态和精神》: Ce corps qui s’appelait et qui s’appelle encore le saint empire romain n’était en aucune manière ni saint, ni romain, ni empire.这个曾被称为以及依旧被称作“神圣罗马帝国”的政体,在任何层面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貌似是这个
为什么伏尔泰说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伏尔泰 启蒙时代的重要思想家
应当说,伏尔泰这句名言对许多历史爱好者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的全部。
更加糟糕的是,有些人甚至连伏尔泰的原文都没看过,就不假思索地将这句话奉为圭臬。甚至以此为依据,将神圣罗马帝国贬低得一文不值。这种简单粗暴的读史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
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远非只言片语可以概括,伏尔泰的这句话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要想正确认识这句话的含义,需要我们结合伏尔泰的原文、原书的写作背景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进行综合分析。
伏尔泰的这句名言,出自他的著作《风俗论》第七十章。原句如下: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
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大版图
若我们结合第七十章的前半部分进行阅读便不难发现,伏尔泰的观点其实是:在巴伐利亚的路易(1328-1347年的神圣罗马皇帝,称路易四世)统治末期,神圣罗马帝国才变得名不副实。而查理四世于1356年所颁布的《金玺诏书》由于强化了选侯权力,使得选侯们得以利用这些权力反对查理四世之子。最终导致皇帝的尊号本身在当时并没有实际权力。
另外,由于神圣罗马帝国丧失了在意大利的领地,失去对罗马教廷的控制等事实,也导致皇帝权威屈居于教宗之下,因此变得名不副实。
因此,伏尔泰的本意其实是:在路易四世和查理四世统治时期,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的政治体。14世纪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历史则显然不适用于这一评价。
伏尔泰虽然在这里否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属性,但他在《风俗论》第70章之后的章节中仍然使用“德意志帝国”这一称呼。如第120章标题为“15世纪和16世纪的德国和德意志帝国”。
在叙述神圣罗马帝国的早期历史时,伏尔泰也将其称为帝国,也多次提及它与罗马教廷和罗马帝国的联系。总之,伏尔泰在书中并未否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神圣罗马皇帝路易四世的雕像
此外,我们还应考虑到伏尔泰的个人属性和时代背景。受历史上法兰西与德意志的世仇观念影响,伏尔泰不可避免地会对德意志产生偏见,由此导致他在叙述德意志史时产生偏差。
作为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对中世纪历史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个“黑暗时代”毫无可取之处。作为中世纪欧洲重要政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也自然不会获得他的肯定。
在伏尔泰的笔下,中世纪是一个思想混乱、愚昧无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中世纪的雕刻、艺术、音乐、文学则更是毫无可取之处。考虑到伏尔泰在写作《风俗论》时对中世纪的否定态度和预设立场,他对中世纪历史的评价很难说是客观公正的。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七大帝选侯的纹章
要想理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构成神圣罗马帝国的三要素——君权神圣、罗马传统和皇帝头衔进行分析。由此,我们也将可以了解神圣罗马帝国是否真的名不副实。
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中最初并没有“神圣”二字,“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称呼直到1157年腓特烈?巴巴罗萨统治时期才首次出现。1512年的《科隆帝国敕令》则将帝国改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一直沿用到了1806年。因此,从名号的角度来说,欧洲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
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中,国王在加冕式上都需要大主教为其施行涂油礼。加冕涂油礼不仅象征着国王与教会的联合,同时也表明了国王的统治合法性。由此也产生了君权神圣的观念,这就是神圣要素的来源。
按照惯例,神圣罗马皇帝加冕时需要罗马教宗为其进行涂油礼,以此赋予皇帝统治合法性。从查理曼加冕到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之间,数十位神圣罗马皇帝中,只有路易四世一人未经教宗加冕涂油(他是从罗马贵族斯齐亚拉?科伦纳获得的皇帝头衔)。绝大多数皇帝均经过教宗加冕涂油礼,具备统治合法性,符合君权神圣的基本定义。
综上所述,伏尔泰的这句名言“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并不适用于概括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从统治实权角度来说,伏尔泰的这一评价仅适用于描述《金玺诏书》颁布后的神圣罗马帝国。而从君权神圣、罗马传统和皇帝头衔三大要素来看,神圣罗马帝国无疑符合西部罗马帝国继承者的身份,皇帝具有正当的统治合法性。
为什么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
伏尔泰 启蒙时代的重要思想家
应当说,伏尔泰这句名言对许多历史爱好者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的全部。
更加糟糕的是,有些人甚至连伏尔泰的原文都没看过,就不假思索地将这句话奉为圭臬。甚至以此为依据,将神圣罗马帝国贬低得一文不值。这种简单粗暴的读史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
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远非只言片语可以概括,伏尔泰的这句话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要想正确认识这句话的含义,需要我们结合伏尔泰的原文、原书的写作背景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进行综合分析。
伏尔泰的这句名言,出自他的著作《风俗论》第七十章。原句如下: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
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大版图
若我们结合第七十章的前半部分进行阅读便不难发现,伏尔泰的观点其实是:在巴伐利亚的路易(1328-1347年的神圣罗马皇帝,称路易四世)统治末期,神圣罗马帝国才变得名不副实。而查理四世于1356年所颁布的《金玺诏书》由于强化了选侯权力,使得选侯们得以利用这些权力反对查理四世之子。最终导致皇帝的尊号本身在当时并没有实际权力。
另外,由于神圣罗马帝国丧失了在意大利的领地,失去对罗马教廷的控制等事实,也导致皇帝权威屈居于教宗之下,因此变得名不副实。
因此,伏尔泰的本意其实是:在路易四世和查理四世统治时期,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的政治体。14世纪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历史则显然不适用于这一评价。
伏尔泰虽然在这里否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属性,但他在《风俗论》第70章之后的章节中仍然使用“德意志帝国”这一称呼。如第120章标题为“15世纪和16世纪的德国和德意志帝国”。
在叙述神圣罗马帝国的早期历史时,伏尔泰也将其称为帝国,也多次提及它与罗马教廷和罗马帝国的联系。总之,伏尔泰在书中并未否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神圣罗马皇帝路易四世的雕像
此外,我们还应考虑到伏尔泰的个人属性和时代背景。受历史上法兰西与德意志的世仇观念影响,伏尔泰不可避免地会对德意志产生偏见,由此导致他在叙述德意志史时产生偏差。
作为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对中世纪历史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个“黑暗时代”毫无可取之处。作为中世纪欧洲重要政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也自然不会获得他的肯定。
在伏尔泰的笔下,中世纪是一个思想混乱、愚昧无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中世纪的雕刻、艺术、音乐、文学则更是毫无可取之处。考虑到伏尔泰在写作《风俗论》时对中世纪的否定态度和预设立场,他对中世纪历史的评价很难说是客观公正的。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七大帝选侯的纹章
要想理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构成神圣罗马帝国的三要素——君权神圣、罗马传统和皇帝头衔进行分析。由此,我们也将可以了解神圣罗马帝国是否真的名不副实。
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中最初并没有“神圣”二字,“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称呼直到1157年腓特烈?巴巴罗萨统治时期才首次出现。1512年的《科隆帝国敕令》则将帝国改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一直沿用到了1806年。因此,从名号的角度来说,欧洲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
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中,国王在加冕式上都需要大主教为其施行涂油礼。加冕涂油礼不仅象征着国王与教会的联合,同时也表明了国王的统治合法性。由此也产生了君权神圣的观念,这就是神圣要素的来源。
按照惯例,神圣罗马皇帝加冕时需要罗马教宗为其进行涂油礼,以此赋予皇帝统治合法性。从查理曼加冕到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之间,数十位神圣罗马皇帝中,只有路易四世一人未经教宗加冕涂油(他是从罗马贵族斯齐亚拉?科伦纳获得的皇帝头衔)。绝大多数皇帝均经过教宗加冕涂油礼,具备统治合法性,符合君权神圣的基本定义。
综上所述,伏尔泰的这句名言“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并不适用于概括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从统治实权角度来说,伏尔泰的这一评价仅适用于描述《金玺诏书》颁布后的神圣罗马帝国。而从君权神圣、罗马传统和皇帝头衔三大要素来看,神圣罗马帝国无疑符合西部罗马帝国继承者的身份,皇帝具有正当的统治合法性。
七世纪与中国并存的强大帝国有哪些
7世纪上主要强国是
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倭玛亚王朝,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王朝,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
唐王朝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阿拉伯倭玛亚王朝锋芒毕露,从拜占庭帝国夺得大片土地,占领整个北非,并从西班牙攻入欧洲腹地,但被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击败。
拜占庭帝国结束了查士丁尼的鼎盛时期,和波斯萨珊帝国斗了数百年最终两败俱伤,阿拉伯帝国崛起,但希拉克略绝对是一个好皇帝,他的军区制拯救了东罗马,虽然土地大为缩水,但文化趋向统一(希腊化运动),也更好管理,为下一个鼎盛时期,马其顿王朝打下基础。
西欧法兰克王国开始崛起,逐渐吞并其他日耳曼部落,虽然进入懒王时期,但宫相各各英明神武,为全盛的加洛林王朝打下了基础,但还没到查理大帝的时期。
神圣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没有毛关系,东罗马帝国是拜占庭帝国,人家才是正统,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0世纪才由德意志人建立,属于伪罗马帝国,用伏尔泰的话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塞尔柱突厥人11世纪才崛起,而奥斯曼更是在13世纪末才从罗姆苏丹国脱离出来。
历史上哪些国家的别称的第一罗马、第二罗马、第三罗马
罗马,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今天意大利共和国的首都,另一个是欧洲历史上的国家罗马帝国。作为意大利的首都,同时也是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相信很多人都相当熟悉了,现在主要介绍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在世界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它是世界历史最接近统一欧洲的国家,也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极盛时期的疆域覆盖整个环地中海,国力非常富强。
实际上,罗马帝国的真正国号就是罗马,而首都也是今天意大利首都罗马,称呼帝国是因为有强大的国力、辽阔的领土。正因为罗马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文明地位,所以后续的欧洲国家都想把自己跟罗马帝国挂钩,这是自己继承罗马帝国的标志,所以有“第一罗马”、“第二罗马”、“第三罗马”的别称。
第一罗马就是罗马帝国。其实很多人都对罗马帝国有个误解,其实罗马帝国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朝代,这个国家在其历史上经历了很多很多个朝代,就像我们中国,在其历史上经历了很多很多个朝代,这是国家的朝代的区别。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的前身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即最高统治者屋大维,废除了共和制,改用君主制,从此罗马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尽管屋大维没有登基称皇帝,但是后世扔把屋大维视为罗马帝国开国皇帝。
屋大维属于朱里亚·克劳狄家族,他所建立的朝代就是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是罗马帝国第一个朝代,而且是世袭模式,不再是罗马共和国的选举模式。
罗马帝国从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开始,后续为四帝之年、弗拉维王朝、安敦尼王朝等分裂或统一时期,直到公元395年狄奥多西王朝唯一一位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把罗马帝国平分给两个儿子,统一的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其实西罗马和东罗马都是罗马帝国,因为其真正国号就是罗马,都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由于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所以别称拜占庭帝国,但是无论后世怎么称呼,第一罗马都是指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
西罗马和东罗马分别统治罗马帝国一半领土,而前者只有狄奥多西王朝一个朝代,持续时间不到100年,在公元476年被外族日耳曼人所灭,后者从狄奥多西王朝开始,后续是利奥王朝、查士丁尼王朝等朝代,在公元1453年被土耳其历史的奥斯曼王朝灭掉,罗马帝国至此真正灭亡。
第二罗马就是神圣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的分支法兰克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有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两个朝代。公元843年,加洛林王朝第四代皇帝洛泰尔一世与两个弟弟平分法兰克王国,分别形成西、中、东法兰克王国,其中东法兰克王国在公元962年转变为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统治东法兰克王国的萨克森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奥托一世,在这一年正式登基称皇帝,并且把国号改成神圣罗马帝国,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都没有真正的继承关系,所以称第二罗马。
不过后世有说法认为,神圣罗马帝国根本不算是罗马帝国,因为其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从萨克森王朝开始,后续是法兰克尼亚王朝、霍亨斯道芬王朝等朝代,公元1273年开始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直到公元1806年被拿破仑一世建立的法兰西帝国波拿巴王朝灭掉,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被迫退位,国祚长达近900年。
第三罗马就是俄罗斯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最后一个朝代巴列奥略王朝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公主辗转逃亡到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国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国家,由留里克王朝统治。后来在教皇的支持下,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与索菲娅公主结婚,因此伊三世声称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理念,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公元1547年,莫斯科公国留里克王朝大公伊凡四世把国号“莫斯科”改成“俄罗斯”,君主称号大公改成沙皇,沙皇相当于国王而不是皇帝,所以后世一般称为俄罗斯沙皇国、沙皇俄国、俄罗斯王国。公元1613年,米哈伊尔一世成为沙皇,开创俄罗斯历史最后一个朝代罗曼诺夫王朝。
俄罗斯帝国首都圣彼得堡皇宫。公元1721年,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彼得一世登基称皇帝,把君主称号沙皇改成皇帝,国号俄罗斯改成俄罗斯帝国,从此俄罗斯变成真正的帝国,自称是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三个罗马帝国,即第三罗马。
俄罗斯帝国只有罗曼诺夫王朝一个朝代统治,从开国皇帝彼得一世到亡国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共有14代皇帝,直到公元1917年被国内爆发的反君主制的二月革命推翻。
如何理解伏尔泰 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伏尔泰并不承认君主专制的神圣地位,所以非神圣;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与罗马人并无关系,所以非罗马;该国建立由大大小小多个诸侯国组成,彼此分裂,不具有统一的政权,所以非帝国。
伏尔泰为什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呢
“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他既不是神圣的,也不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
此处伏尔泰所指的神圣罗马帝国,主要是指神圣罗马帝国中后期的情况,即德意志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
▲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
历史背景
公元800年,在成功帮助教皇利奥三世复位之后,教皇为了报答查理曼的恩情,亲手将皇冠戴在了查理曼的头上,称其为罗马帝国的皇帝,而这个罗马帝国,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
读者肯定要问,为何称其为神圣罗马帝国,而不直接称其为罗马帝国?
-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查理曼所建立的法兰克帝国,其本质是由日耳曼民族所建立的,缺少合法性。日耳曼民族虽然在原罗马帝国的领土上面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为了表明自己建立国家的合法性,查理曼建立的帝国急需要获得一个合法性的证明,从内心上来讲,查理曼更愿意称自己为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是在当时被认为是正统的东罗马帝国来说,承认一个由蛮族建立的帝国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是不可以忍受的,在东罗马帝国看来,西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自己仍然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因此虽然查理曼大帝屡次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要求东罗马帝国承认自己为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君士坦丁堡方面一直对于此事拒绝承认。
- 在这样的情况下,查理曼开始考虑求助于罗马城的教皇为代表的基督教宗教势力。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仍然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西欧社会的主要宗教信仰。同时在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也处于一个统治地位,因此在得不到东罗马帝国承认的情况下,如果能取得教会的承认,也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罗马城则是基督教圣使徒彼得和保罗的埋葬处,罗马城的神圣性对于基督教而言不言而喻。因此如果能获得罗马教皇的认可,至少能够在宗教领域取得和东罗马帝国平等的地位。
- 因此查理曼虽然获得了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但是这个皇帝是由教皇所授予的,是基督教宗教势力涉入世俗王权的一种体现,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世俗王权的合法性需要由教皇来确认,因此这个罗马帝国也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在加洛林王朝的后续几代帝王当中,每当遇到难以处理的纷争时,都会请教皇出面来解决,在漫长的内战当中,只要获得了教皇的认可,就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比如833年,虔诚者路易(查理曼之子)与洛塔尔(虔诚者路易之子)之间爆发了父子战争,教皇最终站在了洛塔尔这一边,使得自己的父亲被迫退位。
▲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
为何伏尔泰口中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原因一:宗教改革之后,罗马教廷的权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 1517年,德意志地区的教士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的兴起和罗马教廷的腐败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地区不仅征收传统的什一税(所谓什一税是指要将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上交给教会),还在德意志地区贩卖“赎罪券”,声称犯了罪的人只要购买了赎罪券,死后就不会下地狱。这种赤裸裸的剥削行为,引起了德意志地区各个诸侯的不满,因为教廷的沉重剥削,损害了德意志地区各个诸侯的利益。
- 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言发布后,得到了德意志地区各个诸侯的支持,因为马丁·路德声称,信仰上帝不需要通过罗马教廷作为中介机构,教皇也没有存在的意义。既然人人都能直接信仰上帝,不需要通过了罗马教廷和教皇作为中间人,那就更不需要向教皇缴纳税收了,也就废除了什一税。
- 很明显这样的改革是教皇所不能够接受的。这直接导致了欧洲宗教战争的爆发。其中德意志地区所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最为典型。福音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大大出手,宗教战争的结果是新教与天主教达成了和解,新教诸侯不用返还侵占的天主教教廷的财产,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同时允许新教和天主教的存在。
- 罗马天主教廷宗教势力的衰退和德意志地区诸侯世俗王权的强大,大大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神圣性”,宗教力量已经开始无法左右世俗王权了。
▲马丁·路德,其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削弱了罗马教廷的势力
原因二: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很好的继承罗马文化,只有罗马的“形”,没有罗马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