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战争

1962年中印战争是怎么回事?中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4 02:21:34 浏览5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1962年中印战争是怎么回事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藏南和印度之间的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历史背景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中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起因: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一条麦克马洪线种下了边界纠纷的祸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扩展资料: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中印战争照片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

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中国现代战争史的中印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国的第二次卫国战争,对手是人口仅次于中国,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印度,当麦克阿瑟听说印度挑衅中国时,他说了一句话:“想和中国陆军打仗,他简直疯了。” 后来中国一度攻入印度,几乎兵临新德里,后来主动撤军,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例战胜国主动撤军的先例。这件事导致了印度杰出领袖尼赫鲁的黯然下台。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时1个月,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全歼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侵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坦克10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中印战争打了多长时间

打了32天。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印军一战即溃,10月25日我军收复达旺,11月19日收复邦迪拉,察隅地区11月16日收复瓦弄,逼近传统习惯线。
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停火,中国军队从12月1日起后撤,单方面撤到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的20公里以外。
1963年2月28日,中国边防部队完成了主动后撤,并释放和遣返全部被俘印度军事人员,归还所有缴获的武器弹药。战争历时1个月,总计歼灭印军8900余人。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

62年中印之战各自的参战兵力是多少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印边境战争在中印藏南边境地区爆发。在短暂的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据可查资料,中国军队全歼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
参战兵力:1962年中印战争始末——4万解放军击败30万印军,直逼印度首都
中国军队:
战绩: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伤亡: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缴获:
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消耗:
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参考:中印战争
http://baike.baidu.com/view/76323.htm

中印战争的背景及原因、影响是什么

背景为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原因为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影响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中印边境战争为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19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扩展资料:

中印战争的相关情况:

1、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2、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中印战争的战争评价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
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 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中印战争中,中国打到印度哪里 中印战争造成了什么影响

谈到中国和印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因为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数量都曾经位于世界前几名的位置。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现在看起来经济相差这么多的两个国家,原来曾经打过仗,谈到打仗就难免会问到,这几个问题了,这场战争打到哪了?印度损失了多少?

其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还是与其它国家有过战争冲突的,比较近的就是中印战争了。这场战争一直从中国边界打到了距离新德里300多公里的地方。而起因来自于当时苏联和美国对印度攻打中国的支持。据历史数据记载,这场战争总共造成了中国11名解放军边防战士的伤亡,印度伤亡共5430人。看到这,会有很多人疑惑了,中国死伤才11人,这个依靠着苏联美国两个大国的印度居然会死伤这么多,毕竟那时候中国不管是从军事还是经济上来说都是很落后的。

原来,当时我军采用的穿插战术对印度造成了很大损失。穿插战术,先将士兵分成几个小分队穿插在印军之中,到达印军的后方在后头将他们包围,将敌人困在其中。打仗讲究的就是战术,而我国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都已经有着很多的战术方法了。印度是比不过的。

这场战争虽然打得很快,我军根本不费什么力气,但是当我国提出谈判的时候,印度却一直拒绝,即使当时这场已经一共打了几个月之久,已经打到了距离新德里300多公里的地方,这也是印度造成这么多死伤的原因。而到现在为止,这场战争到现在为止还是一直被印度人视为耻辱的一战,毕竟当时中国实在落后,而且他们还有苏联和美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