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伦古尔德

古尔德跟古尔达是一个人吗?走近钢琴奇才格伦·古尔德什么时候上映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4 18:43:03 浏览6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尔德跟古尔达是一个人吗

楼上的别误导,弗雷德里希·古尔达(Gulda)是奥地利人,格伦·古尔德(Gould)是加拿大人,古尔达总是戴个印度式小帽,古尔德总是披着大衣带着凳子,古尔德晚年确实和古尔达长得挺像,且都是二十世纪30年代出生的,古尔德年龄稍大一些

走近钢琴奇才格伦·古尔德什么时候上映

《走近钢琴奇才格伦·古尔德》是Peter Raymont导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

  • 中文名

  • 走近钢琴奇才格伦·古尔德

  • 制片地区

  • 加拿大

  • 导    演

  • Peter Raymont

  • 类    型

  • 纪录片

  • 主    演

  • 格伦·古尔德

  • 片    长

  • 109分钟

  • 上映时间

  • 2010-09-10(美国)

  • 对白语言

  • 英语

格伦·古尔德的社会评价

古尔德为什么能够成为巴赫在20世纪的最佳代言人?这决定于他独特的音乐观。
除了巴赫,古尔德的演奏范围相当广:从文艺复兴的吉本斯到20世纪的勋伯格。但纵观上下,这些作品都有一个特点:对位。
“对位是使不同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和谐进行的艺术。“ 这是音乐辞书的解释。广义的说来,公元10世纪当作曲家们在圣咏的旋律上方或下方的四度或五度加上一个平行运动的旋律时,就有了最初的对位法。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对位法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而巴洛克音乐,特别是巴赫的音乐则是欧洲音乐史上对位发展的最高峰:赋格、大协奏曲这样的体裁把两条、三条、更多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古典主义兴起的年代,对位法遭到了冷落;而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又让对位在主音音乐和调性对比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到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崛起,更提高了对位的地位。作曲家们采用对位构成多调性的音色对比而不是旋律对比。为古尔德所钟爱的作曲家和作品,总的来说都注重对位的运用。莫扎特晚期的作品不像早期那样注意对位,古尔德便这样语出惊人:“莫扎特不是死的太早,而是太晚!”。
对位意味著对比,意味著冲突,意味著矛盾,意味著斗争。而古尔德本人何尝又不是生活在冲突、矛盾、斗争之中!是他,在一个曰益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中,依然放弃了前途无量的舞台生涯;是他,蔑视保守的音乐观,一次次让评论家们瞠目结舌。这是古尔德与社会的抗争,这是古尔德与自我的抗争——最终,都转化为他左手与右手的抗争。
一般的演奏家面对对位稠密的巴赫音乐,明智些的都或多或少的简化它们。古尔德是个左撇子。也许这使他能够更加清晰的把巴赫的低音线条倾吐出来,也使得他能够以与常人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巴赫的音乐。他敢于也有能力向这座关著吃人米诺牛的迷宫发起冲击。
古尔德为什么能够成为巴赫在20世纪的最佳代言人?也许他们在气质上有狻多相似的神韵。
“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 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他声明,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古尔德这样评价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许说这是古尔德对自己的评价更恰当些。“他与时代的每一种可能的潮流都背道而驰。“ 古尔德这样评价巴赫。这也像是他的自嘲。
巴赫的晚年生活在心灵的孤独中。儿子称他为“老古董“,市民们沉醉于歌剧院里充满卖弄的咏叹调,雇主则用斥责回答他的天才……他无意于开创一个新的世界——他自知这不是他力所能及,这不是上帝给他的使命。他把一切余热用去修补那个即将随他逝去的旧世界,让它与自己一起完美的死去。古尔德的一生也生活在孤独中。无论在舞台上他能得到多少鲜花和掌声,无论他的唱片能买多少万张,他都厌倦,都孤独。因为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完全理解他的哲学,就像世纪初的物理界无法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总之他不属于这个时代。他自称是“最后一个清教徒“——声明自己属于过去。总之他不属于这个时代,他是个没有光环的先知——他属于未来。

格伦·古尔德的人物简介

格伦·古尔德 (Glenn Gould,1932年9月25日-1982年10月4日)加拿大著名钢琴家。自幼随母亲学琴,后入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十二岁毕业,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毕业生。十五岁时,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合作首次公演。1955年到美国公演,弹奏巴赫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他还从事作曲,并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在现代钢琴家中,象他那样以巴赫作品作为整个音乐会曲目是绝无仅有的。其演奏以严谨的结构、丰富多彩的变化、生动传神的处理,令人叹为观止。他演奏的曲目相当广泛,但以演奏巴赫作品获最高评价。

巴赫作品介绍 巴赫写了什么作品

1、《勃兰登堡协奏曲》关于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巴赫应了当时的勃兰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的邀请而作,1719年巴赫为科滕大公利奥波德赴柏林选购钢琴的时候认识了这位侯爵大人,巴赫曾为他演奏。另一种说法则是巴赫在科滕创作了这些作品,并在接到邀请之后略加修改,献上了这6首作品。可以肯定的是,1721年3月24日,这些杰作和一封在我们看来措词相当谦卑的信一起寄给了勃兰登堡侯爵。

2、《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Matth?uspassion)BWV244,是一部清唱剧受难曲,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于1727年(在莱比锡担任教会指挥时),内容是根据马太福音里有关耶稣的受难。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英语:StJohnPassion)是巴赫两部完整的受难曲作品。整部作品演出时间长达3小时。

3、《哥德堡变奏曲》这部作品长期不受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前半叶。女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Landowska)的公开演奏及录音。之后,1955年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将其选作自己的第一张录音作品。而现在,哥德堡变奏被视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变奏曲之一。

4、《音乐的奉献》音乐的奉献(英语:TheMusicalOffering,德语:MusikalischesOpfer,BWV1079)是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组卡农和赋格键盘曲集。整部作品的音乐主题为一段六声部里切尔卡,是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指定的。巴赫也将这段旋律称作“普鲁士赋格”。

5、《b小调弥撒曲》整首《b小调弥撒曲》的创作年份差不多有25年。研究巴赫的生平的学者一般都同意,巴赫本人并不打算创作一首真正的拉丁弥撒曲。 其中垂怜经及光荣颂,是1733年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驾崩及奥古斯特三世加冕时所采用的音乐(因为奥古斯特三世信奉罗马天主教)。其他乐章则在不同时期中创作。

格伦古尔德属于音乐美学中的他律派吗

格伦古尔德属于音乐美学中的他律派。

格伦·古尔德(1932年9月25日-1982年10月4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加拿大钢琴演奏家。

他以演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乐曲闻名于世。1964年以后停止公开演奏,转向录音。

自幼随母亲学琴,后入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十二岁毕业,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毕业生。十五岁时,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合作首次公演。1955年到美国公演,弹奏巴赫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他还从事作曲,并在多伦多大学任教。

在现代钢琴家中,象他那样以巴赫作品作为整个音乐会曲目是绝无仅有的。其演奏以严谨的结构、丰富多彩的变化、生动传神的处理,令人叹为观止。他演奏的曲目相当广泛,但以演奏巴赫作品获最高评价。

人物经历

1932年9月25日,古尔德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和大多数音乐家一样,小古尔德有幸生在一个音乐气氛浓厚的家庭中:母亲佛洛伦斯是音乐教师,弹得一手好钢琴;父亲也是一名不错的业余小提琴手。

有了母亲的悉心呵护和指导,小古尔德很快在键盘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5岁的一天,他对父亲说:“我会是个音乐会钢琴家。”音乐对他来说有一种神秘的亲和感,因而学习音乐不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自然的需要。

10岁时,古尔德已完全掌握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卷。他的父母感到继续教育儿子已力不从心,经过寻访,把他送到多伦多音乐学院的圭雷若教授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