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

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百慕大三角是否存在金字塔)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5 08:18:06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百慕大三角是否存在金字塔

百慕大三角:水下金字塔?

1963年,美国海军在波多黎各东南部的海面下,发现一个不明物体以极高的速度在潜行。美国海军派出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潜水艇前去追寻。他们追踪了四天,还是让那东西跑脱了。这个水下不明物体,不仅行速快,而且又有奇异的潜水功能,可以下潜至8000米以下的深海,令声纳都无法搜摘。人们只看到它有个带螺旋桨的尾巴,丽无法窥清其真实面目。
消息披露后,有人估计可能是前苏联的潜艇。然而,美国方面称,以现代的加工制造技术,莫说是前苏联。连美国都无法制造这种可高速行驶,又可下潜深海的物体。
是什么?读者只能自己想象,因为美国海军部也没法解释。 l979年.由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联合考察组,意外地在这一带的海底,发现了一个水下金字塔。当然,这个水下金字塔绝非自然界的产物,而是件人工作品。考察队队长、美国迈阿密博物馆名誉馆长查尔斯?柏里兹闻讯后,立刻派人携水下摄影机再次下潜拍照。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见高大雄伟的水下大金宇塔。塔身上有两个巨大的黑洞、海水高速穿过这两个洞,致使这里的海面波涛汹涌、水雾弥空。
据称这个水下金字塔,比埃及胡夫大金字塔还要雄伟。它的发现使人推测这一带海难多系它引起。同时,它又给史学家带来一个新的难题――即由来已久的亚特兰蒂斯帝国是否存在的争论,又再度掀起。
海底的事情够让人忙乱的了。但天上呢? 1981年,一群旅客正在巴哈马岛上游玩。突然间,天空传来一阵马达声,人们抬头一看,只见一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使用的“野马”式战斗机呼啸而来。
游客们起初以为这是旅游公司特定安排的事先未宣布的节目,高兴地鼓起了拳。不料,战斗机竟不分清红皂白地朝游客开火了。游客吓得四处跑散,而战斗机即刻便消失在云中。
所幸当时有人拍下了飞机的照片。旅游公司据此向法院控告美国空军。不料,美国空军见到照片大吃一惊说,不错,这架飞机是他们的,但这架飞机早在49年前就在百幕大三角上空失踪了。
天哪,40年前失踪的飞机怎么又飞回来了?请先不要吃惊。如果你看到下面一则报道,不知你将作何感想。
据报道:美国一架旧式轰炸机,出现于月球一座环形山顶。苏联航天探测器从太空传回的照片,不仅表明这架飞机完整无损,而且还清晰地呈现了它的机号。美国空军经核对,发现这又是一架40年前失踪于百慕大三角区的飞机。
是谁把它弄到了月球?把它弄到月球又想做些什么?
现在位置主页不解之谜百慕大三角
澎湖“百慕大” ------解密华航客机失事地
(2002.05.27)
据台湾官方飞行安全委员会初步调查,客机出事前,与控制中心通话正常。由于肇事客机机龄近二十三年,加上已找到的尸体未有焦黑,外界研判飞机极可能在空中解体后再坠入海中。
至于客机坠落的位置,素有澎湖“百慕大”的称号,以往曾发生飞机神秘失踪事件,而也曾经有人推断在这个广阔地区内有一个不明飞行物(UFO)控制着上空。
飞行员的“敬畏”地带成就“魔鬼海”神秘空域海峡的天候状况很少出现万里晴空,但除了天候因素之外,许多飞行员
在酒足饭饱之余,都会偷偷告诉好友,其实在澎湖岛群的南端,也有一个飞行员非常“敬畏”的地方,时常会有“异象”产生。飞行员所谈论的,就是素有澎湖“魔鬼海”的神秘空域。
其实“魔鬼海”一词并非现在才有,早在日本占据台湾时期,日本的海、陆军飞行员就已经将一块接近澎湖西南30海里的海空域列为“少去为妙”的地带,因为在附近总会有一些怪事发生,例如磁罗盘疯狂打转、海面出现白光、云层呈现圆球状等等超自然现象。
台湾空军的飞机失踪区域澎湖“百慕大”的称号对于台湾的空军飞行员来说是心中永远的余悸,因为这里是多少同行们丧生的地府,已经成为他们心中永远无法忘记的阴影。
1962年1月8日,空军第34中队1架P2V电子侦测机:13人失踪;
1987年2月14日,F-104G战机,人机从此无踪;1987年3月29日,F-104J战机:试飞员深度昏迷漂流海上;
1988年10月29日,F-5E失踪。(南方)
现在位置主页不解之谜百慕大三角
陆上百慕大三角:墨西哥神秘的“寂静之地”
2002-08-20 09:34:42
新华网墨西哥城8月18日电(记者 叶书宏) 劲风扬起漫天的黄沙,毒辣的太阳炽烤着酷热的大地,蜥蜴蛇蝎此时也慑于自然的威力,惊恐地躲藏到岩石下方。这里便是位于墨西哥北部杜兰戈州神秘的“寂静之地”。
“寂静之地”地处墨西哥木马皮米盆地国家生态保护区,位于北纬27度,与百慕大三角和埃及金字塔处于同一纬度,这似乎并不能诠释它的神秘,但这里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至今却仍无法解释:电磁波到了这里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陨石在这里遍地都是,流星雨更是这里的常客;飞机飞越上空时,导航系统完全失灵;各种古生物化石如同垃圾一样遍地皆是;毗邻地区风雨大作,这里却永远是骄阳似火;不明飞行物(UFO)、三个头的羊更是周边居民的饭后谈资。
10亿年前,陆地渐渐浮出海面,这里成为墨西哥第一块见到阳光的陆地,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人类没有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任何痕迹,它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宁静。直到1966年的某一天,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工程师哈里·贝里亚在这里勘探时发现,收音机、电视、无线电对讲机、卫星遥感系统到了这里完全失去效用,“这里如同电磁风暴的风眼一般,无法接收人类世界的信息”,因此当时贝里亚给这里取名为“寂静之地”。
1969年,英国天文学家伯纳德·洛弗尔观测到一颗正在接近地球的流星,于是开始跟踪它的运行轨迹。进入大气层后,这颗流星开始燃烧解体,其中最大的一块突然改变原来的飞行方向,朝北美洲飞去,最终坠落在“寂静之地”的边缘地区。
70年代初期,美国宇航局一架名为“雅典娜”的火箭因技术原因在杜兰戈州沙漠地区坠毁,搜寻人员在进入“寂静之地”寻找火箭残骸时发现,雷达显示屏上一片空白,根本无法提供任何数据。经过几个星期的人工搜寻,终于在该地区中心位置找到了残骸。据周边地区居民陈述,美国人在运走火箭残骸时还带走了几吨重的沙子,理由是这些黄沙已经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
1976年,墨西哥国家核能研究所派遣了两名资深专家前往“寂静之地”考察,其中一名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墨西哥国家科学奖得主、物理学家雷·克鲁斯。当时他们考察的重点是电磁波在这一神秘地区的传播。结果发现,横波的传播很正常,但纵波却被完全屏蔽掉,从而产生所谓的“寂静”现象。此后不久,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大学派遣30多名科学家组成研究小组做实地考察,他们用“盖革计数管”测定的结论是,这一地区放射能极高。
目前,关于这些奇特现象的解释有很多,当然有一些也搀杂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想象。这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还是有关科学家提出的“磁场说”,即这一地区的下方存在一个强大的电磁能量场,这样一来便可以对火箭陨石坠落以及雷达系统失灵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但为何只有这里具有强大的磁场呢?有人猜想,地核在这个位置更接近地表从而产生比其它地方更强的磁场;更有人猜测,这里的地下曾经是外星人储存能量的仓库,但猜测终归是猜测。
也许有些存在的事实并无需解释得一清二楚,这样可以留给人们一个想象驰骋的空间,而“寂静之地”也将会永远的寂静下去。

国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国家石油公司

(1)国家石油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国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组建、以实施国家战略目标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个国家成立过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国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一并成为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主力军。在发展过程中,国家石油公司也曾经历私有化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但其中的一些坚持至今,它们已经发展壮大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公司以来,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初,政府对石油工业的介入意味着国家石油公司的萌芽。这期间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签订长期购油合同,英国政府进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区重要油田的国家机构;法国政府为接管一战战败国德国的部分石油权益,倡议建立了法国石油公司;意大利政府为寻找石油资源组建本国国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创建国家石油公司的先驱。20世纪初,以“七姊妹”为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产、加工、储运、贸易和价格一体化的石油垄断体系。发展中国家不甘于长期受制于国际大石油的控制和剥夺,收回石油主权运动也从此发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后在打水井时发现了石油,政府专门成立石油矿产局以开发油田,这个机构后来改组为国家石油公司(YPF),负责石油的国内外勘探开发活动。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实行国有化,把石油业务交由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经营,由此产生了第一家现代模式的石油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之后,随着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收回石油主权和建立国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兴起。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当时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强烈反响,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胁和经济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国家石油公司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下来,在20世纪60—70年代陆续发现一系列油田,成为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诞生了一批国家石油公司。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让西欧国家大量使用中东廉价石油,促成西欧能源结构迅速从煤向石油转变。而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保障本国能源供应,一些西欧国家先后建立起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法国于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属殖民地找油。1966年该局发展成为经营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发展成为埃尔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意大利经过近3年的酝酿,在AGIP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团。1950年,奥地利在英美法苏四国结束对奥地利占领的时候,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上国家石油公司涌现的高潮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纷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这一轮国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动下,许多中东资源国都先后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资源国基本上采取逐步提高国家参股比率的办法把外国人掌握的石油资产转为国有。委内瑞拉等国采取先取消租让制,继而接收外国石油资产的办法,把接管来的石油资产交给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经营。有些国家,如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实行了国家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不允许外国公司插手。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一场大革命。它使长期以来通过租让制掌握资源国石油资源,控制石油生产,垄断世界石油市场,操纵石油价格的石油“七姊妹”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石油上游工业中被撵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石油储量和产量转到了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纪70年代接连出现的石油危机和高油价,给石油消费大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促进了一些发达国家国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应基本上来自中东,依赖于外国公司,为了保障石油供应,日本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团,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政府还积极赞助私人企业到国外去开发石油。加拿大是个产油国,但是它的石油生产和销售掌握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外国公司手中,为了对本国石油市场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机促进了欧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英国、挪威、丹麦等发达国家和马来西亚、菲律宾、刚果、安哥拉等先后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来保障本国石油权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如斯里兰卡,在高油价冲击下也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来控制本国石油市场,减少国际风险。
(2)国家石油公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国家石油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国有或国营石油公司,不仅是国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权益、为国家总体利益服务的基本特征。各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发展中的石油出口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资石油公司,对其资产加以经营管理,并进而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为振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类,石油依靠进口的国家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打破外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供应的控制和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从战略上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
第三类,油气资源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代表政府同外国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托经营管理石油资产,收回曾经被西方石油公司廉价占有的油气资源。
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趋向于发展并服从于当时政府具体政策的要求。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活动常常是从石油工业的低技术领域,即销售部分开始;然后,延伸到相近的技术较复杂的领域中,如炼油;最后,进入最高技术领域的勘探与生产。这成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几十年来,国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期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出于提高石油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的石油利益和解决自身投资不足等种种原因,国家石油公司出现了私有化和加强国家控制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石油领域的私有化从欧洲兴起,波及了整个石油领域。英国带头领导了向私有化的转变,废除了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转向私营。私有化的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扩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尔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和秘鲁国家石油公司及意大利埃尼集团。
在石油工业私有化运动中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类似英国、阿根廷石油工业的私有化,是政府放弃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国家资本退出石油工业,取消国家石油公司。另一种是石油资源国对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对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石油工业的开放,旨在搞活国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石油公司为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为政企分离,对国家石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权。上游欢迎外资参与勘探和开发,由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维护石油资源的权益;下游开放油品市场,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竞争,但国家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进口和市场价格实行一定的控制,对一部分“包袱”性资产予以出售。种种迹象表明,世界范围的石油工业私有化仍将持续,但是,国家石油公司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等,为了振兴本国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能源部门的垄断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业开发措施,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工业开始对外开放,为外国石油公司和资金、技术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甚至像沙特阿拉伯这样自20世纪70年代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以来就一直不允许外国石油公司进入本国勘探开发市场的中东产油大国也开始出现政策松动的迹象。上述国家放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管制、开放本国石油市场的做法为国际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石油国有化呼声日益高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20世纪石油资源国为保护自身石油权益进行斗争的延续和升级。查韦斯领导下的委内瑞拉政府,不断调整石油投资政策,并通过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实现国家对其石油产权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资源国有化。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也积极响应,不同程度的通过国有化加强了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
综合分析国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数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有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后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对本国的油气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维护国家权益,利税上缴国家。
其次,都依托上游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力大增。通常石油储产量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优势。世界上拥有石油储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初创之时,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国际大石油公司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开采石油,然后把原油运送到发达国家去炼制和销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虽然失去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油气田,却依然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卖给它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气发展下游业务。它们不仅在本国大力发展炼油和销售,而且还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开拓业务。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国内拥有6座炼油厂,而且在国外拥有11座合营炼油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国、瑞典各有一家从事下游的合资公司。下游业务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企业中分别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员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能力总计达5.2亿吨,油品销售量达6亿吨,彻底打破了跨国大石油公司把持炼油和销售的局面。
其三,以国际化经营带动公司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国范围内“守摊”的局限,先后走出国门,到国际大舞台上去参与竞争。在上游参与全世界油气资源的再配置,在下游争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并以国际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在这方面,科威特国家石油总公司(KP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国际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2000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并以此带动公司的各项业务和整体实力的根本性改变与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86位。
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发展,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凭借其资源禀赋优势,凭借其多年来在石油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和储备,凭借其在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中的丰富经验,已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成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国家队”。
面对未来,国家石油公司除了发挥其上游优势外,都在努力加快一体化进程和跨国经营步伐,调整和改革石油工业结构,增强自身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是指哪些石油公司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资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97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资源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资源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皇家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资源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采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资源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资源国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资源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资源国为开发“困气资源”(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资源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资源”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计划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AG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政府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计划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采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资源包括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环境污染有哪些事例

1、日本“四大公害事件”,水俣病

1956年发生在熊本县水俣市,原因是氮肥公司将含有甲基汞的废水排入海中,造成居民由于捕食海中鱼类造成水银中毒。

2、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

3、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

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4、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苏联,现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时的100倍。核事故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水源污染,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

5、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原油泄漏,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环境污染

 北美地区典型国家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

北美地区的天然气和石油在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的比例分别是19%和18%。2002年(估计值)北美地区的石油产量为55725万吨,占世界产量的16.88%,天然气产量为8234.98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32.96%。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加拿大的油气资源较丰富,是美国油气的最大供应国。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又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现已成为美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之一。

一、美国油气工业发展概况

1.美国油气的产储量

美国是世界油气资源大国,到目前为止,美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大体占世界总量的2.8%,天然气探明储量占3.2%。2003年1月1日美国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为5.19万亿立方米,比2002年同期的估计探明储量5.02万亿立方米增加了3.39%。2002年底石油的剩余探明储量为30.75亿吨,比2001年底的剩余探明储量30.07亿吨增加了2.26%。2002年其石油产量为2.89亿吨(实际值),比上年的2.90亿吨减少了0.34%。2002年天然气的产量为5703.87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5758.48亿立方米下降了0.95%。

美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变化趋势为:从1950年到1999年水电在能源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天然气从1950年到1980年在美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天然气所占比重先是忽然急剧减少,然后在90年代之后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石油在美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从1950年到1999年稳中有降(见图6-1)。

图6-1 美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变化

2.美国的油气贸易

美国不但是油气资源大国,而且也是油气消费大国。其国内的油气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要进口大量的油气。据英国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统计述评》统计,美国2002年石油进口为11357千桶/日,比2001年减少了2.2%。天然气的进口量为1089.1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量为6675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3.9%。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巨大,其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6%。油气对外依赖程度非常大。

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据预测,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在未来将稳步增长(见图6-2)。

图6-2 美国未来石油生产与进口趋势

(美国石油消费,百万桶/日)

美国进口石油的地区主要是西半球(指美洲地区)、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见下图)由于地缘政治和一体化管网的自由贸易协定、能源部门相互投资、分担的安全义务以及可靠的供应关系等原因,2000年美国石油总进口的55%集中来自四个国家:加拿大(15%)、沙特阿拉伯(14%)、委内瑞拉(14%)和墨西哥(12%)(见图6-3和图6-4)。

图6-3 2000年美国石油进口的地区分布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1)

图6-4 2000年美国石油进口的10大供应国(单位:千桶/日)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1)

除了继续巩固与美洲国家的关系外,中东将首先成为美国全球能源政策的焦点。

3.油气消费

(1)美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预测

美国近20多年的经济增长,使美国消费的石油就占全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25%强。从1973~1998年间,美国的能源消费量增长了22.42%,而1998年美国的GDP是1973年的1.93倍。

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大国,虽然近期美国经济增长有趋缓的态势,但美国的经济在未来将继续缓慢增长,因此,其能源消费在未来也将继续增长,见图6-5。

图6-5 美国石油总需求量趋势(百万桶/日)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0)

(2)美国油气消费量

美国每年平均消费石油8.97亿吨,天然气6544亿立方米。见表6-1和表6-2。

表6-1 美国1987~2000年石油消费 (单位:亿吨)

(据BP.2001)

表6-2 美国1985~1998年世界天然气消费 (单位:亿立方米)

(据BP,2001)

(3)美国油气消费结构

从总体上看,美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趋势基本相同,从1950年到1980年,美国的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逐渐下降。而石油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天然气消费量所占比重却不断上升。1980年后,石油所占消费比重还是基本未变,而天然气所占消费比重在突然下降后逐步回升,煤炭所占比重在1980年之后稳中有升。

美国199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8533.6百万吨油当量,其中石油所占比重为40.6%,天然气所占比重为25.2%,二者合计占美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64.8%。

二、加拿大油气工业发展概况

1.加拿大油气的产储量

加拿大的油气资源量也比较丰富。2002年加拿大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246.60亿吨,比2001年的石油探明储量6.63亿吨增加了3619%。2003年报道天然气的估计探明储量1.70万亿立方米,比2002年1月1日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1.69万亿立方米增加了0.59%。

加拿大2002年底的石油产量为10975.0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2002年的天然气产量为2074.20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产量2057.72亿立方米增加了0.80%。

2.加拿大的油气贸易

加拿大是石油净出口国,1998年其进口原油为3830万吨,进口油品为860万吨,出口原油6350万吨,出口油品为1570万吨。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气商品量为1780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1695亿立方米增加了5%,其中输往美国的天然气上升8.5%,达到了947亿立方米,占美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5%,这主要是1998年末投入运营的管输能力扩容工程已开始发挥作用。

加拿大是美国天然气、石油和电力最大的供应国。2000年加拿大石油贸易增长了4%,对美增长了10%。2000年加拿大出口天然气1016.6亿立方米。

3.油气消费

加拿大1998年的石油消费量为8320万吨,比1997年的消费量8210万吨增加了1.3%(见表6-3),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气消费量为842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833亿立方米增加了1.1%(表6-4)。

表6-3 1990~1998年加拿大的石油消费量 (单位:百万吨)

(据BP,2001)

表6-4 1985~1999年加拿大天然气消费量 (单位:亿立方米)

(据BP,2001)

在加拿大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1999年石油所占比重为36.4%,天然气所占比重为28.2%。

三、墨西哥油气工业发展概况

1.墨西哥的油气产量和储量

截止到2001年底,墨西哥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7.29亿吨,比上年同期的36.75亿吨减少了52.95%。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原油产量年平均约为1.55亿吨。2002年墨西哥的石油产量为1.59亿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1.56亿吨(实际值)增加了1.69%。

截止到2003年1月1日,墨西哥的天然气证实储量为2485.10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8354.93亿立方米减少了70.26%。2002年墨西哥的天然气产量为456.91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了约1.94%。墨西哥的天然气储量在拉美仅次于委内瑞拉,在美洲居第四位。墨西哥开采的天然气大部分是伴生气,只有不足25%的天然气产自非伴生气田。由于墨西哥在天然气勘探开发上投资很少,所以产量近5年一直不高。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估计,今后十年墨西哥对天然气的需求将增长9%,而天然气产量却会不断下降(王锡华、焦震衡,2003)。

2.墨西哥的油气贸易和油气消费

墨西哥国土面积为192万平方公里,人口有9860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亿美元,人均GDP为4000美元,石油消费量为178万桶/日,人均石油消费量6.6桶/年,成品油需求量为165.1万桶/日,其中汽油占三分之一。1998年汽油消费量为50.7万桶/日,其中国内炼厂供应量为45.3万桶/日。目前该国每日进口的13.5万桶高辛烷值汽油大部分来自壳牌的帝尔帕克合资炼厂,同时也从欧洲进口汽油。该国汽油出口量为8.1万桶/日,通常销往美国。另外该国天然气的消费量也有所增加。一些以燃料油为动力的电厂已经改用天然气为燃料,新建电厂全部采用天然气为燃料。

1999年墨西哥的天然气商品量为35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了2.3%。2000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石油为1359千桶/日。1999年墨西哥出口天然气16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出口量4亿立方米增加了300%。2000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1.7亿立方米,而从美国进口31.1亿立方米。

墨西哥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墨西哥与美国共有一个墨西哥湾,又与美国关系紧密,其油气开发的进展一定程度上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一、资源与储量

墨西哥2007年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油气资源的80%来自于墨西哥湾,目前日产量约为290万桶,其中向美国出口约150万桶。

墨西哥湾的坎塔雷尔油田被视为墨西哥的“掌上明珠”,该油田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一名渔民抱怨油污毁损了渔网,随即墨西哥政府发现了这个储量位列世界第二的“超级油田”。坎塔雷尔油田产量超过墨西哥石油总产量的2/3,坎塔雷尔几乎等同于“超级便宜”“超级容易开采石油”的代名词:一口普通的近岸油井,其日产量也就数百桶,而坎塔雷尔的一些油井,其喷涌的原油每日可高达5万桶,开发这些原油的成本仅为每桶4.2美元。

这个“物美价廉”的时代已成历史,坎塔雷尔油田目前已进入了枯竭期,其产量在过去数年里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墨西哥石油公司勘探与生产业务负责人卡洛斯·莫拉莱斯·希尔表示,目前典型的坎塔雷尔油井产量已经降至日产约8000桶的水平,坎塔雷尔油田的产量仅占墨西哥全国石油总产量的45%。

产量的下滑,加上墨西哥石油公司拥有的原油储量日渐缩小,对墨西哥整个国家的石油行业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墨西哥正面临着严峻的石油改革问题。

二、勘探和生产

2005年,墨西哥原油产量1.87亿吨,同比下降1.6%,占全球产量的4.8%;天然气产量39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占全球产量的1.4%。原油和天然气出口量分别为9740万吨和101亿立方米。墨西哥原油生产中轻质和重质原油分别约占30%和70%,出口原油中轻、重质分别约占20%和80%。主要出口美国、欧洲和南美等,分别占78%和10%左右;天然气通过管道全部输往美国。墨西哥中东部陆上生产的轻质原油,坎佩切海上油田生产的重质原油,都集中到米纳蒂特兰附近的中心站,经4225千米的输油管道输送到国内6座炼厂,以及墨西哥湾的太平洋出口基地。

如图22-2和图22-3所示,墨西哥原油产量虽然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5亿吨的产量,而且,天然气的产量增长势头很快,2009年达到600亿立方米,稳定了墨西哥的油气资源大国形势。

图22-2 墨西哥原油产量变化图

图22-3 墨西哥的天然气产量变化图

墨西哥现有的6座炼油厂,2005年总加工能力为146.3万桶/日,随着重质油裂化能力的提高,现加工重质油能力占40%。目前,西半球墨西哥的海上油田规模最大,美国进口的重质油主要来自墨西哥。坎佩切海上油田已达到生产顶峰,后期产量可能急速下降。为此,墨西哥国家石油股份公司努力勘探新区,以维持产量,但其前景未卜。在坎佩切湾深海和陆上废弃油田的下层深度达2700米的储层虽有希望,但面临资金、技术困难,墨西哥国家石油股份公司难保勘探投资。专家指出,墨西哥有必要与深海资源开发经验丰富的跨国石油公司合资或合作,分散深海勘探风险。目前重油日产量200万桶以上,10年后日产量有可能减少至50万桶,为了弥补产量下降,必须努力增加储量和产量。墨西哥国家石油股份公司的炼油部门期望增加投资,实现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现代化。到2012年,实现炼厂现代化,提高油品质量,达到环保要求。最小目标为确保维持运营投资,至少实现一座大型炼厂现代化;除此之外,计划改造一座小炼厂,引进主要炼制设备、裂化装置等;更为积极的目标是计划投资新建两座较大的炼厂。

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历史发展

LOGO
1938年3月18日,墨西哥著名的民族主义者卡德纳斯政府排除国内外种种压力,将设在该国的英、美、荷等国的石油公司全部收归国有,同时建立墨西哥石油公司,负责经营全国石油的勘探、开采、提炼和石油化学工业。由于昔日外国公司掠夺性的开采,墨西哥石油产量在国有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徘徊不前。自60年代起,在墨西哥石油公司统一指导下,全国石油工业逐渐步入恢复和发展时期, 1974年重新开始出口石油。为发展和扩大本国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该公司积极勘探石油资源,逐步增加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扩大石油炼制能力,并大力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稳步扩展石油销售和运输系统,增加出口。
1993年,该公司资产额为492.94亿美元。总部在墨西哥城。1995年综合排名列第6位的石油公司。1995年公司总收入为211.38亿美元,总资产为319.84亿美元。拥有雇员13.6 万人。1996年公司拥有石油储量为66.55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916万亿立方米(1995年);石油产量为1.48亿吨,天然气产量为434.63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