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制造埃博拉病毒疫苗非常困难
- 《柳叶刀》: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有效!什么时候可以上市
- 中国首个埃博拉疫苗已经获批了吗
- 世卫组织通报埃博拉疫情再起,这种病症该如何预防
- 全球首支奥密克戎株灭活疫苗临床第一针开打,这种疫苗的疗效如何
- 新冠未平,又惊现埃博拉:让人心颤的“血魔”如何破
- 埃博拉病毒起源
为什么制造埃博拉病毒疫苗非常困难
恩,事实很残酷的。这个病毒的疫苗市场规模太小了,研发疫苗不划算。有能力研发的国家,没有受到威胁。受到威胁的国家,没有研发能力。这个病毒主要是症状看起来很可怕。实际上,这个对公共卫生的威胁,还比不上流感。乙类传染病,随便抓一个出来,当年危害都甩开他几条街。
满意请采纳
《柳叶刀》: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有效!什么时候可以上市
《柳叶刀》: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有效!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上市并未可知,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以及最终的上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时间也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数,毕竟在整个过程之中可能产生的变数太多,一般来说,疫苗从研发直到上市,短则几个月,多则可能几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称新冠疫苗的有效只是针对一期的试验结果而言,而二期的结果还有待揭晓,不过二期的试验成功难度将会更大,许多疫苗都最终止步于第二期的试验中,但不管结果如何,陈薇院士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已经成功了一大步,这已经足够让人振奋。
自新冠疫情在国内以及全球爆发以来,它已经影响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尽管新冠无情,不过人却有情,而且从未放弃对新冠疫苗的研发。自新冠疫情出现之后,已经有着许多疫苗研发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其中就包括在5月22日发布在《柳叶刀》的中国新冠疫苗1期试验结果,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疫苗研发在第一期已经取得了成功,不光能够保证安全,还能够引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这一新冠疫苗研发团队正是由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陈薇,浙江兰溪人,出生于1966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院所长,此外,她还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身份,不过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她曾经先后带队对抗SARS、对抗埃博拉等让人闻之丧胆的病毒,在这些对抗战斗中,她和她的团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陈薇院士还被冠上“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名号。
陈薇院士之所以会选择带领团队再一次对抗新冠病毒,用“临危受命”四字形容再恰当不过。在3月1日之时,陈薇院士及其团队就成功研发出了新冠疫苗,并且于同月16日进行了临床试验,从3月到5月这两个月的1期临床试验来看,新冠疫苗的研发相当成功,虽然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不过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陈薇院士和她的团队为此次新冠疫情付出了努力和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只是大多数事情都是做得默默无闻而已,比如,陈薇院士及其团队仅用1天就完成了移动检测实验室并完成了约1000人的核酸检测工作。
或许许多人对于疫苗研发的难度并不是十分了解,不过毫不夸张的说,疫苗的研发难度丝毫不亚于每天挣10万元,尽管陈薇院士研发的疫苗还没有宣布第二期的试验结果,不过我们仍然期待她的成功之音,假如第二期也试验成功,那离上市就真的不远了。
中国首个埃博拉疫苗已经获批了吗
据报道,中国国家食药监局10月20日发布消息,批准“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腺病毒载体)”的新药注册申请,据悉该疫苗系全球首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
报道称,我国首个埃博拉疫苗是由我国独立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重组疫苗产品,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研发的,该疫苗还突破了病毒载体疫苗冻干制剂的技术瓶颈。
2014年,西非地区暴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造成至少1.13万人丧生,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此次批准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复制缺陷型病毒载体技术和无血清高密度悬浮培养技术,可同时激发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免疫原性。
据悉世界卫生组织多次邀请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研发团队赴日内瓦参加埃博拉疫情防控的专题讨论,并将该疫苗列入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质量、安全和有效性指南,与国外的液体剂型埃博拉疫苗相比,我国的冻干剂型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具备更为优良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非洲等高温地区进行运输和使用时,具备更加突出的优势。
希望中国的疫苗可以减轻非洲人民的痛苦!
世卫组织通报埃博拉疫情再起,这种病症该如何预防
埃博拉病毒病(EVD)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病毒性出血热,典型的症状始于感染病毒后的2天到3周,包括发烧、喉咙痛、肌肉疼痛和头痛,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和皮疹,以及肝肾功能下降,最后人体内部和外部流血,死亡率高达50%-90%。
当下还没有疫苗来可以同来预防埃博拉病毒,也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因此埃博拉病毒病主要以遏制其传播为主。当下埃博拉病毒病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它地区爆发埃博拉疫情的可能性很小,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蝙蝠或非人灵长类动物)或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或死者而获得的。当生活或旅行到埃博拉病毒存在的地区时,主要通过以下措施防止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将接触风险降到最低。
1、在埃博拉病毒感染地区,应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和组织,或那些死于埃博拉或不明疾病的人。
2、避开疫情地区的高风险区域和活动,应避免所有可能与他人接触的潜在场所或活动,包括在没有采取感染控制措施的情况下的病人家庭或设施。
3、避免与蝙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接触,或从这些动物或不明来源的血液、液体和生肉,不要冒险吃任何野味。
4、经常洗手。与其他传染病一样,埃博拉病毒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是勤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消毒剂洗手。
5、遵循传染的控制程序。如果是医护人员,需要正确穿戴防护服,如手套、口罩、长袍和眼罩,小心消毒和处理针头和其他器具,注射针和注射器不应重复使用。
全球首支奥密克戎株灭活疫苗临床第一针开打,这种疫苗的疗效如何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肺炎疫苗。 在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我国现阶段已批准3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2种为灭活疫苗,分别于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另一种疫苗是陈伟院士团队研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陈伟院士通过腺病毒载体疫苗技术成功开发了埃博拉病毒疫苗。这意味着中国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会落后于人。至于它是否带头世界,取决于后续的测试。灭活疫苗安全有效,可用于大规模接种。中国也做好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准备,一旦需要紧急使用疫苗,生产力也是可以保证的。为疫情防控防控胜利的筹码和信心。
14日有记者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组获悉,中国两种新冠肺炎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证,相关临床试验同时启动。除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外,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相关科研机构开发的灭活疫苗同时进入临床试验。这是第一批获得临床研究批准的新冠肺炎灭活疫苗。
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组根据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核酸疫苗等五条技术路线,专门设立了疫苗研发专班。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院研究员陈伟团队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提前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基本完成了108名志愿者的第一阶段试验。这一次,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以同步进入世界前列。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随着国际疫情的严峻形势,新冠肺炎疫苗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迫,中国的灭活疫苗被批准开始临床试验,这对疫情防控和疫苗尽快上市占领国际市场都是个好消息。虽然从临床试验到上市应用还需要一到一年半的时间,但毕竟还不远,为尽快制备安全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投入应急使用,大规模投放市场,满足国内外需求,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做出贡献。
新冠未平,又惊现埃博拉:让人心颤的“血魔”如何破
很多人可能还不熟悉埃博拉这个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恐怖的病毒,下面我首先介绍一下这个病毒。埃博拉别名又称伊波拉病毒,于1976年在刚果的埃博拉地区发现。这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烈性病毒,在人类的病毒分级中为四级,高于我们熟悉的新冠病毒和艾滋病毒。初被发现的时候,埃博拉肆虐几乎横扫了当地55个村落,死亡无数,有些家庭甚至无一生还。
埃博拉病毒会引起出血热,而这种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种。病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会迅速制病 ,严重的在48小时内就会毙命,并且死相极为难看。因为这种病毒在体内的繁殖传播会让人体内的器官组织变形,直至分解。病人会首先发生内出血,然后大吐血将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死亡。而这种病毒还具有传染性,通过血液唾液等途径传播,具有很强的危险性,死亡率高达88%,可以说是只要得了,就只能眼睁睁的接受命运。因此研究它的病毒实验室也是使用最高规格进行防护。
而预防它的办法也有,从发现到现在,科研人员从没停止攻克这个病毒的脚步。2016年,加拿大宣布研制出了埃博拉病毒疫苗,并进行了人体实验宣告结果有效。
另外除了疫苗的研制还有防范措施,各国都增加了疫情监控与研究,拉起了防疫的长线,加强国境线得检疫,阻断病毒的传播。同时对患者的治疗做辅助性的治疗,其中包括让病毒入侵变得最小化,以及平衡电解质,还有修复损失血小板防止病患大出血等,让病患保持血液中的氧元素含量,以及做了许多防止并发症的治疗,保证病患的生存质量。同时,在疫情高发区普及宣传埃博拉病毒的严峻性,让民众做好预防工作。
埃博拉病毒起源
埃博拉病毒起源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1995年1月起在扎伊尔及1996年2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扎伊尔基奎特(Kikwit)市发病316例,死245例,病死率78%;在加蓬奥果韦伊温多(Ogooue Ivindo)发病46例,死31例,病死率67.4%。
扩展资料
病毒结构形态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
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
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