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联体现状

独联体现状怎么样了?北约历史及现状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6 18:12:10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独联体现状怎么样了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 的简称。1991年12月8日,原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签署了一项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和苏联不复存在。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正式解体。
  独联体是独立主权国家的协调组织,以主权平等为基础。它的宗旨是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友好、睦邻、信任、谅解和互利合作服务;为各成员国在国际安全、裁军、军备监督和军队建设方面协调政策。
  2004年9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阿斯塔纳举行
  独联体的主要机构有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协调协商委员会等。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独联体的工作语言为俄语。
  独联体现有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2个成员国。
  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是独联体的最高协商机构,系指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分别举行的会议或两者联席会议。2003年1月29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基辅举行的独联体首脑非正式会议上当选为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主席。这是该理事会成立10多年来首次由俄罗斯总统以外的国家元首担任主席一职。
  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1992年5月15日,独联体国家首脑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会晤时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在条约上签字的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1993年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白俄罗斯加入此条约。条约于1994年正式生效,有效期5年。条约的宗旨是建立独联体国家集体防御空间和提高联合防御能力,防止并调解独联体国家内部及独联体地区性武力争端。
  1999年,条约第一个5年期限刚满,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宣布退出。
  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是由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演变而来的。2002年5月14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理事会会议通过决议,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改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俄罗斯总统普京主持了会议。集体安全条约的全部6个成员国总统出席了会议。同年10月7日,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举行。会议期间,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总统签署了条约组织章程以及有关该组织法律地位的协议。
  2003年4月,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首脑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与会各国一致决定成立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联合司令部和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在中亚增长的安全威胁。联合司令部于2004年1月开始运作。
  2004年8月3日至6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伊塞克湖州的埃杰利韦斯军事演习场举行“防线-2004”军事演习。主要目的是检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应对恐怖袭击、制定先发制人的措施、跨越国境调遣部队以及采取快速行动的能力。
  2005年8月,在俄罗斯喀山市举行的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会议上,土库曼斯坦发表了总统尼亚佐夫的声明,宣布打算放弃独联体正式成员资格,成为独联体的联系国。作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意在维护泛斯拉夫区域某种类似苏联的区域联盟,成立了所谓独联体。这个独联体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联盟,只是一个泛斯拉夫的名义联盟。即便这样,也出现了分裂的痕迹,俄罗斯的萎缩还没有看到底线。

北约历史及现状

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北约正式成立。目前北约共有26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荷兰、葡萄牙、卢森堡、冰岛、挪威、希腊、土耳其、德国、西班牙、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北约国家实行集体防御。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成员国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北约必须援助,包括军事援助。平时,除法国、西班牙外,多数成员国都指派本国的一部分军队归北约统一指挥。冰岛没有军队,无兵可派。 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大西洋理事会,军事方面,主要有3个司令部,它们是: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加拿大美国地区计划小组。此外,还有20多个国家与北约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
华约全称为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 WTO)。总部设在莫斯科。
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该组织成员国有保、捷、民主德国(1990年9月24日正式退出华约组织)、匈、波、罗、苏、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组织)。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华约6个成员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在一项议定书上签字,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的军事机构从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沙条约正式解体。
北约东扩是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责任区扩大到东欧国家。该计划是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北约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填补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安全真空”,建立以北约为核心的未来安全新机制。
北约东扩的原因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欧洲战略格局转变时期的必然产物,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大国霸权因素,又有小国寻求“保护伞”的因素;既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又有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等因素。
首先,苏联的解体、华约的解散是北约东扩的一个关键原因。1991年7月,华约宣布解散,冷战时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土崩瓦解,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分崩离析,苏联本身也分解成十几个独立国家,欧洲地区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开始大分化、大调整。东欧各国处于游离状态,前苏联诸国虽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但也形式分散,机制不全,力量薄弱。前苏联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在独立之后,为了迎合西方,获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东欧地区收缩力量,与该地区的国家拉开了距离。这样,在安全格局上,欧洲均势严重失衡,出现了所谓东欧地区“力量真空”的局面。针对这种局面,各种力量为争夺未来欧洲安全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北约东扩就是这种竞争的产物。
其次,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对美国而言,40多年来,一直自恃是西方的盟主,一手筹组并控制着北约,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苏联影响的扩大,尽可能地将西方的军事势力乃至西方的意识形态向东扩展。华约解体后,美国认为,“灾祸帝国”已经不存在了,意识形态分歧已经不存在了,把欧洲分开的柏林墙也已经被推倒了,前苏朕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正忙于处理本国内部问题,这是扩大冷战胜利成果,加紧建立一个单级世界的大好时机。因此,美国力主吸引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尽可能快地把东欧国家列入西方的地缘政治范围。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北约的存在基础,加强自己在联盟内的地位,起到牵制欧洲联盟并向该地区施加影响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力量,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避免俄罗斯再次对西方构成威胁。
再次,欧洲地区利益驱使北约东扩。多少世纪以来,在世界上起支配作用的国家都在欧洲,但欧洲在1914年至1945年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不但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削弱了,而且使整个欧洲陷于分裂状态。二战以后,欧洲的局势一直被北约和华约集团所左右,西欧国家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往往委屈求全,任由美国摆布;东欧国家则处于前苏联的控制之下。冷战的结束也意味着欧洲分裂的结束,西柏和东德的统一,德国和波兰的和解,和平伙伴关系纷纷建立,一个完整的欧洲正在逐步显现。西欧各国在安全方面基本消除了冷战时期形成的各种担心,以法国为主的西欧国家不再一味顺从美国的意志,力图增强自主权,由自己主宰欧洲的命运,它们日益重视加强欧洲联盟的建设,竞相吸收东欧国家加盟,扩大影响,试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强欧洲的力量,从而达到排挤美国的目的。一位西欧外交官说,如果欧洲国家团结起来,我们的力量不会比美国弱,通过北约东扩,我们向成员国以外的国家证明了一种有用的东西。
此外,东欧各国自己也强烈要求加入北约。华约解体后,以前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诸多矛盾日益显现。前南危机的爆发、前苏联民族与地区冲突的出现,表明欧洲在新形势下已成为国际冲突地区,民族、宗教和经济对抗在东欧国家时有发生。另外,俄罗斯又调整对外战略,企图重新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都引起东欧国家的恐慌。东欧国家自己没有能使其免遭军事威胁和外部入侵的有效组织,为了确保自身的独立与安全,开始主动求助于北约,并申请加入北约,希望得到北约确实的安全保障。
北约东扩的进程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预言,北约和欧盟的扩大将分几个阶段推进,最终将产生一个欧洲联邦。他认为,第一阶段到1999年,波兰、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将加入北约;第二阶段到2005年,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斯洛伐克也可能加入北约。到那时,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将选择加入北约军事联盟;第三阶段到2010年,北约将和剩下的非成员国进行谈判,乌克兰、白俄罗斯甚至俄罗斯都将从本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出发,选择加入北约;第四阶段到2014年,欧洲有可能从通过使用欧元而实现金融统一发展到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密切配合。
该设想从提出至今,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进展。1991年12月,北约首倡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1月,北约在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在1995年9月完成了《北约东扩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北约扩大的目的、原则、决策程序、扩大后的共同防务政策,等等。1997年5月,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了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目前该委员会有44个成员国;7月在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上决定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为北约成员国。1998年1月,波罗的海三国与美国签署了伙伴关系宪章,为加入北约做了一般性准备。
但总的说来,北约东扩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俄罗斯强烈反对北约东扩。因为欧洲历来是俄的战略重点,不仅俄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欧洲,而且未来发展与复兴的主要战略空间也在欧洲,俄要发展与复兴必须面向欧洲。而北约东扩将把俄推向欧洲的最深处,不仅卡住了俄向欧洲发展的战略咽喉,而且把北约的军事力量直接推进至俄罗斯的家门口,对俄构成直接的现实威胁。因此,俄政府不会对北约东扩听之任之。其次,北约内部对北约东扩立场也不一致。北约一些国家认为,当务之急是整顿内部,发展与俄罗斯的良好合作关系,不要让俄罗斯产生孤立感,从而激发俄社会的反美反西方情绪,把俄彻底推向西方的对立面。它们还担心过快的东扩,很可能把东欧国家之间一些未能解决的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等不安定因素带入北约内部,加剧北约内部的复杂形势。另外,将东欧国家纳入北约一体化军事机构,需要开支大量的经费,北约国家对此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难以达成统一意见。还有,北约东扩在法律程序上也存在有障碍,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款规定,对一个成员国的攻击将被看作是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对东欧国家实施这一条款,尚不具备现实基础。因此,由于上述这些因素的制约,要让东欧国家都加入北约,其进程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北约东扩的国际影响
北约东扩的国际影响是深远页广泛的,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国际上许多政治家、军事理论家都对此作过分析和推断。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北约东扩是冷战的延续,只会加剧紧张局势。因为东扩无端地激起了俄罗斯对被包围的担心,它对北约东扩不会袖手旁观,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与中国的联合,重整核力量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北约东扩将使美国失去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世界将更加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对欧盟各国来说,基于安全利益可以勉强接受美国的意图,但在经济利益上,将会出现更大的矛盾,以至于各国从长远角度来说都不愿接受美国的这种帝国政策。还有的观点认为,北约东扩将使独联体解体不可逆转,独联体将出现“文明离婚”;甚至还有的观点认为北约东扩可使日益强大的德国安分守己等等。
但现实地看,北约东扩的国际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欧洲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欧盟的力设将会增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同时,欧盟与美国的矛盾会越来越多,欧盟与美国的距离将会拉大,北约的性质和职能也会发生变化,至少要改变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形象和色彩,欧洲的命运将由欧洲人自己来主宰。这种趋势已经慢慢成为现实,如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欧元的发行和启动、欧盟主要国家对中东局势的处理等等。第二,俄罗斯将重塑自我,改变对内、对外政策,寻找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出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一直是在波动中寻求主动,在国内频繁更换领导人,调整对外政策,争取外部支持。在军事上,重新调整部署,组建新的军队,重新重视核力量的作用,放慢核裁军步伐等,以取得讨价还价的筹码。在经济上,利用传统的经济依存关系,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以取得经济的重新崛起。在政治上,赞成建立世界多极格局,并努力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1998年2月访问意大利时曾说:“历史证明,建立世界霸权的企图任何时候都不会长久,建立多极世界的趋势今天已经形成。”第三,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干预将会越来越明显。冷战以后,美国失去了昔日的对手,成了世界上推一的超级大国,北约东扩又将其军事势力范围大大扩大,以致其帝国霸权思维与日俱增。
总之,北约东扩是影响国际局势的一件大事,目前还在进行之中,有许多不定因素,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实际局势的发展,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确定我们相应的策略。

俄罗斯车臣问题的起源、经过、现状是怎么样的

车臣战争
早在俄国沙皇时代,高加索就动荡不安。沙皇俄国入侵车臣。暴虐残杀、 总理阿布拉莫夫(左)与普京
迫害高加索人民,高加索人民不断起义,抗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高加索人民终于从俄国独立出去,形成了几个各自独立的政府。但到1922年底,高加索地区又被迫加入苏联,苏联这个名称才在世界上正式出现。此时离十月革命成功已经过了五年。 但是高加索人民追求自由,追求民族独立的声音并没有停止。民族部落时时起义,打击了俄国的嚣张气焰。因为斯大林是高加索人,平定起义屡使铁腕,杀人过头,因此民族间结怨颇深。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后,兵锋一路指向高加索。即使在艰难沉重的退却防御时刻,斯大林还念念不忘高加索。令人回味的是:希特勒也对高加索极感兴趣。在兵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他仍派遣霍特将军的坦克集团军群前出到高加索山区,为他抢夺格罗兹尼的石油。如果把这支劲旅用在斯大林格勒,战争的过程就会有所变化。贝利亚了解斯大林的心事,战争期间的1944年3月,他动用大批内卫部队,把整个车臣民族用火车迁往西伯利亚,举世罕见。此举大大加深了善良的车臣人民对俄军的仇恨。 1991年8月19,苏联解体,一夜之间强大的帝国四分五裂!1991年10月27日:杜达耶夫当选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总统,随后宣布车臣是主权国家;11月2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宣布车臣--印古什总统选举非法。 “独立”的车臣与其他独联体国家有所不同,它从里到外都是一个新国家。格罗兹尼地区有大量石油,车臣人口仅30万,它又地处高加索东西南北铁路公路要冲,里海输油管线和高加索输油管都通过车臣,因此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车臣的要害还在于:如果它成为一个对俄罗斯心怀敌意的穆斯林国家,将对高加索各民族和中亚地区诸国产生极大的影响。放纵甚至放弃车臣,将立即牵及相邻的达吉斯坦。车臣的地理位置重要!因此,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第一次车臣战争
1994年12月11日,叶利钦签署《解除“非法“武装和在车臣境内恢复宪法法律制度》的 车臣战争
命令,同一天早晨7点,俄联邦武装力量和内务部部队约3万余人从西部、西北和东部三个方向向格罗兹尼方向开进;12月16日,俄军进入车臣。 1994年12月31日,战斗正式打响。 1995年1月1日,俄军兵分三路挺进格罗兹尼;战斗打得相当激烈。经过奋战,在1月27日,俄军建立第二道格罗兹尼外部合围圈;由于车臣武装分子打得相当顽强,而且战术灵活,因此造成了俄军一定的伤亡,到1月28日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不得不宣布俄军攻打格罗兹尼的人数增至38000人,坦克230辆、步兵战斗车454辆、火炮和迫击炮388门。从二战结束后,俄军的战斗力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阿富汗,苏联的军队惨败而回,而今次,在战争爆发头几天俄军每天阵亡即已经超过100人,到2月9日已经阵亡了1100人,另有数百人失踪。俄军的重型装备在车臣的小村落完全起不了作用,首尾相接的坦克、车队进入车臣的村落后,头车及尾车即被摧毁,车队夹在中间进退不得,成了待宰的羔羊,大部分俄军因此成了枪下亡魂。2月20日至4月27日,战斗行动转入车臣南部古捷尔梅斯、萨马什金和巴穆特地区。 1995年3月初至1995年4月末,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俄军攻打格罗兹尼外部 1995年3月6日,俄内务部部队攻占格罗兹尼的最后一个据点---切尔诺列契耶; 车臣战争
3月中旬,俄军撤出格罗兹尼,由内务部部队控制城内局势;3月16日,内务部军队第100师攻打车臣武装分子西部集团占领的萨马什金---巴穆特---阿西诺夫斯卡亚地区(车臣和印古什边界);3月20日,俄军向阿尔贡、古捷尔梅斯、沙利方向推进;24日俄军占领阿尔贡;3月30日,俄军攻占古捷尔梅斯;第二天,俄军攻占沙利;4月7-9日,俄军攻占萨马什金;18日占领巴穆特;24日,车臣成立反对杜达耶夫联盟,甘塔米洛夫当选为主席;28日,叶利钦签署《有关使车臣局势正常化的补充措施》命令,宣布从4月28日00时至5月12日0时在车臣暂停作战行动,当出现武装挑衅时,在车臣遂行解除起义武装任务的俄军视情况采取行动。 1995年5月到6月间,针对逃入山地的车臣非法武装,俄军进行了山地清剿行动,但在行动中,俄军尽管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却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1995年6月以后,战争基本上停了下来,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1995年6月14日,巴萨耶夫率领约100名武装分子闯入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布杰诺夫斯克扣押了1000多名人质,要求俄军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撤出车臣,否则将杀死全部人质。经过长时间谈判,俄政府做出了重大让步,基本上满足了巴萨耶夫的要求。6月19日巴萨耶夫率领武装分子撤回车臣,800余名人质获释。 在战争期间,俄军从未放弃过对车臣总统杜达耶夫的猎杀,但总是被杜达耶夫躲过。但在1996年4月21日,俄军的军用卫星截获了一个无线电信号,而且这个信号一直不停地发射,因此,俄军的军用卫星有足够的时间将其定位,然后把信息传回地面控制中心,地面中心立即把目标的 车臣战争
相关信息传送给一架在空中待命的攻击机,攻击机根据信息立即发射了一枚空对地导弹,导弹直接命中,一举将目标摧毁。事后确认,目标就是杜达耶夫。从发现到猎杀,前后不过几分钟!俄军打了一个极其完美漂亮的信息战!车臣的匪首被打死,武装分子混乱异常。5月27日,叶利钦前往车臣,宣布战争结束,俄军取得胜利;6月中旬俄军宣布撤军计划,8月底完成撤军,但留下2个旅常驻车臣。8月30日,俄总统驻车臣全权代表、俄安全会议秘书列别德与车臣非法武装参谋长马斯哈多夫在达吉斯坦共和国首府签订了《哈萨维尤尔特协议》,双方同意无条件停止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解决冲突;将车臣地位问题在2001年以前解决。1996年10月19日,雷布金接任列别德解决车臣问题。12月29日,雷布金宣布,原定常驻车臣的101旅和205旅全部撤出车臣。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 据俄国防部统计,截至1996年8月30日,在车臣战争中,俄军阵亡2837人、伤13270人、失踪337人、被俘432人;损失飞机5架,作战直升机8架,坦克、装甲输送车、步兵战斗车和装甲侦察车500余辆;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美元;车臣武装分子有15000人被打死。
第二次车臣战争
签署停火协议为车臣车臣人民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几年来,车臣名义上未 车臣战争
脱离俄联邦,但拥有事实上的独立。马斯哈多夫于1997年1月27日日出任车臣总统,但实际的兵权却掌握在车臣武装力量总司令巴萨耶夫手中。车臣武装分子对俄罗斯的领土土完整造成更大的威胁。1999年8月初,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巴萨耶夫率领几千名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南部村庄,并于8月10日成立所谓的“达吉斯坦穆斯林国家”。 1999年8月7日,车臣武装分子入侵达吉斯坦南部地区,俄军以北高加索军区为基础建立联合军队集团镇压起义;俄军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打击义军,地面部队采用特种战术进行攻击,在此期间,俄军取得了歼敌千余人的胜利,到25日全部收复了被车臣非法武装占领的村庄,基本杀害了达吉斯坦境内的所有车臣武装分子。9月30日,俄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向车臣开进;10月2日,俄内务部部队占领车臣境内第一个村庄---波洛兹基诺夫斯卡亚;俄虏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上将宣布,俄军已从几个方向进入车臣并向纵深推进;14日,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虏先头部队已距格罗兹尼20-25公里;10月15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采夫上将宣布,16日进入战争第二阶段。 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挺进格罗兹尼。 1999年10月16日,联合军队指挥部宣布,58集团军将控制那兹拉尼---格罗兹尼公路;17日,航空兵和炮兵对数个城镇和村庄的武装分子进行打击;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已控制45个居民点;29日,俄国防部宣布到11月底结束车臣的主要战斗行动;11月9日,俄内务部军队第一副司令巴尼科夫宣布,遂行车臣战斗行动的内务部部队达到25000人;12日,俄军占领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捷尔梅斯;1999年12月3日俄宣布剿匪军事行动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战斗行动中,俄军侵占了车臣境内119个居民点中的98个,强占了车臣三分之二的地区。 1999年12月3日到2000年2月:战争进而到第三阶段,包围和攻打格罗兹尼 12月6日和8日,俄军分别攻占车臣第三大城市阿尔贡和乌鲁斯马尔坦,完全封锁格罗兹尼;9日,俄军开辟南部作战方向,追击退向山区的敌人;10日,俄军向格罗兹尼守敌发出通牒;15日,俄军先头部队在格罗兹尼东郊占领阵地,马尼洛夫宣布,计划2000年2月底结束作战;22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采夫宣布,两至三周后俄军将控制车臣南部山区;25日夜,俄军总攻格罗兹尼,特种快速反应支队、特警 车臣战争
和内务部部队在甘塔米洛夫指挥的车臣伪军配合下从东、东北、西北方向攻入格罗兹尼;与此同时,俄军继续在南部山区打击义军;2000年1月1日俄代总统普京亲自驾驶Su-27战机到北高加索前线犒赏作战官兵;1月10日,车臣非法武装反攻阿尔贡和沙利;18日,俄军恢复攻打格罗兹尼,作战部队在车臣地方武装配合下向市中心推进,解放第一、第三、第四和部分第六小区;期间俄军58集团军作训长、“北方“军队集团副司令马洛费耶夫少将击毙;20日,俄军攻占格市中心附近的米努特卡广场;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使穿着绿色作训服的俄军在白色的雪地里成了绝好的目标,导致了大量的士兵伤亡。21日,俄军征调特种部队前往格罗兹尼作战。22日,俄军控制了格罗兹尼5个小区和部分其它地区;控制区逐渐扩大。 26日,俄军包围车臣南部和西部的非法武装,基本上切断了非法武装向境外突围的道路;29日;俄军第325直升机团团长尼古拉·马伊达诺夫上校被击毙。2月1-2日战斗中,杜达耶夫的侄子等4名义军“战地司令“被击毙,非法武装首领巴萨耶夫触雷,右脚被炸断,双手和头部受伤。2月4日,俄军将国旗插上格罗兹尼市中心车臣政府大楼;2000年2月6日俄代总统普京宣布,车臣军事行动结束后,俄军将有计划地撤出车臣,但要在车臣长期驻扎一个师;8日,车臣副总统阿 车臣战争
尔萨诺夫殉难;9日,卡赞采夫宣布,俄军已进入歼灭车臣山地非法武装的最后阶段;11日,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宣称,俄军已封锁了阿尔贡峡谷通往格鲁吉亚的出口,控制了该峡谷的战略要地;俄军占领车臣南部城市伊图姆卡列;俄政府表示不与车臣领导人进行谈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继续下去。 然而,由于俄军的一次失误,使得相当一部分车臣非法武装突围成功,躲进了山里,随着春天的来临,光秃秃的山地将变得枝繁叶茂,因此为车臣武装分子的隐匿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后,俄-车双方进行了断断续续的镇压、伏击的战斗。到2000年6月中旬,战争基本上平息了下来。 第二次车臣战争,据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称:至2000年6月15日,俄军和内卫部队亡2091人,伤5962人。以相当于前次三分之一的代价,就取得了全面的战争胜利。今次战 车臣战争
争,俄军充分吸取了上次战争的教训,准备充分,战术、指挥灵活,放弃了以往用大量的兵力来进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运用了特种部队精干的内卫部,用猎杀的方式对付车臣非法武装。同时,俄军吸取了美军在海湾和科索沃的作战经验,大量地使用了高科技、高精度的武器,摧毁了车臣许多的军用、民用目标,大量地杀伤其兵员,然后才让步兵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有效的减少了部队的伤亡。同时俄军还加强了对信息、情报的收集。迫使车臣武装连电台也不敢使用,大大地削弱了其战斗力。 2001年1月22日,俄总统普京宣布俄军全面从车臣撤军,俄军的作战将从大量的歼灭义军转为反车臣独立运动。由1.5万人组成的第42师和内外部的一个由6-7千人组成的旅将长期驻守车臣。 第二次车臣战争由此已告一段落。

简述CIS在美国兴起的原因

独联体不是国家,也不拥有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权力,它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友好、睦邻、族际和谐、信任、谅解和互利合作关系服务。

各成员国在国际安全、裁军、军备监督和军队建设方面实行协调的政策,采用包括观察员小组和集体维持和平部队等手段保证独联体内部安全。当成员国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以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时,各成员国应立即进行协商,协调立场,采取相应措施。

扩展资料:

独联体现状不容乐观。独联体已经签署了数千份文件,但基本上都毫无作用。俄罗斯的一些太过于“霸道”的行为,已经侵犯到了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国家安全。

再加上独联体各国又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了大大小小的内部联盟,这样的国际机构,已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北约又在东扩,独联体正处于危险之中。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独联体各成员国都意识到加强金融和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希望将本国在这场危机中遭受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经济因素在加强独联体聚合力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独联体是什么

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是由前苏联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进行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成立时,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其它12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1993年12月起)、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1994年4月起)、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为独联体正式成员国。2005年8月,土库曼斯坦宣布退出独联体。2008年8月14日,格鲁吉亚宣布退出独联体;2009年8月18日正式退出。
独联体现状不容乐观。独联体在现在已经签署了数千份文件,但基本上都毫无作用。俄罗斯的一些太过于“霸道”的行为,已经侵犯到了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国家安全,再加上独联体各国又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了大大小小的内部联盟,这样的国际机构,已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北约又在东扩,独联体正处于危险之中。

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独联体现状

独联体现状不容乐观。独联体已经签署了数千份文件,但基本上都毫无作用。俄罗斯的一些太过于“霸道”的行为,已经侵犯到了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国家安全,再加上独联体各国又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了大大小小的内部联盟,这样的国际机构,已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北约又在东扩,独联体正处于危险之中。

北约与北大西公约有何区别

在联盟型的国家中,也可以分为联盟扩张型和联盟自卫型国防类型。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余国家则从属于他。后者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实现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扩展资料
独联体现状不容乐观。独联体已经签署了数千份文件,但基本上都毫无作用。俄罗斯的一些太过于“霸道”的行为,已经侵犯到了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国家安全,再加上独联体各国又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了大大小小的内部联盟,这样的国际机构,已成了一块鸡肋。北约又在东扩,独联体正处于危险之中。

独联体国家的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优势

独联体国家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质历史漫长曲折,这就为形成品种齐全、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独联体范围内,发育有东欧和西西伯利亚两个古老地台,乌拉尔-蒙古褶皱带、地中海褶皱带和太平洋褶皱带3个不同时代的褶皱带。大体上说,俄罗斯欧洲部分、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属东欧地台; 中亚五国大部属乌拉尔-蒙古褶皱带; 西亚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中、南帕米尔一带,属地中海褶皱带。在俄罗斯亚洲大部分,自西向东则有乌拉尔-蒙古褶皱带、西西伯利亚地台和太平洋褶皱带。上述各个构造单元的基本特点和界线范围,可参阅第二章。

本书将独联体国家的矿产资源情况,按国家作了系统介绍。内容涉及所拥有的矿产的种类、储量和资源量(数量、质量)、地理分布、勘探和开发程度、矿产工业结构、矿产品产量、消费量和贸易情况。表1-2和表1-3分别列出独联体国家一些主要矿产的储量和产量及其世界排名情况,从中可以大体上看出独联体国家矿产资源的优势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表1-2 独联体国家主要矿产储量及世界排名(1)

续表

注:(1)储量单位未注明者,均为万吨,括号内数字为世界排名;(2)系本国公布的储量数字,一般都高于或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统计的相关数字,列出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9; U.S .Geological Survey,2009a; World 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2009。

表1-3 独联体国家主要矿产产量及世界排名(1)

注:(1)产量单位未注明者,均为万吨,括号内数字为世界排名。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9; U.S.Geological Survey,2009a; World 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2009。

归纳起来,独联体国家矿产资源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能源矿产储量大,产量高,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独联体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和铀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和铀,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占相当高的比例(表1-4)。

表1-4 独联体国家能源矿产储量和产量及占世界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9; BritishPetroleum Company,2009。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生产国,天然气储量和产量雄踞世界第一位,石油储量在世界上占第七位,产量居沙特阿拉伯之后列第二位。

在独联体国家中,除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哈萨克斯坦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都接近世界第十位。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产量占世界第十二位。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也能排到第十五位左右。

就煤炭而言,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都是资源和生产大国。俄罗斯煤炭证实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产量居第五位(列中、美、澳、印之后)。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煤炭储量分别居世界第六和第八位,产量位列第十位左右。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仅次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产铀国,俄罗斯占第四位,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分别占第七和第九位。

2.铁及铁合金矿产资源丰富,产量高

独联体国家铁、锰、铬、镍、钴、钒等金属矿产储量大,产量高,在世界上占的比例较高,有的相当高(表1-5)。

表1-5 独联体国家铁及铁合金矿产储量和产量及占世界的比例

续表

注:(1)据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8),2006年世界商品级铬铁矿矿石(Cr2 O345%)储量为8.1亿吨,其中哈萨克斯坦2.9亿吨,占35.8%,居世界首位。《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9)称,哈萨克斯坦商品级铬铁矿矿石(Cr2 O345%)储量据公司报道资料下调为610万吨; 印度政府公布的铬铁矿矿石储量下调为2100万吨(2006年为2500万吨);南非的储量和储量基础作了重新计算,以便与哈萨克斯坦和印度一致,结果从2006年的1.6亿吨下调为7700万吨。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9; U.S.Geological Survey,2009a; World Bureauof Metal Statistics,2009。

乌克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拥有大量铁矿资源,矿石储量分别占世界第一、第二和第六位。乌克兰是锰矿储量较多的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也拥有数量可观的锰矿石。哈萨克斯坦是世界铬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俄罗斯的铬铁矿储量也不少,能排在世界前十名左右。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位的产镍大国。其实在独联体中,除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也拥有大量镍资源,只是勘探和开发程度差,产量很低。独联体在钼矿资源上也有相当的优势,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钼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都年产数百吨钼。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钒资源大国和生产国; 哈萨克斯坦钒资源也很丰富,是继南非、俄罗斯、中国之后的第四大产钒国。

3.铜、铅、锌、锑等有色金属矿产也有一定优势

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锑资源十分丰富(表1-6),按储量俄罗斯占世界第三位,塔吉克斯坦居第五位,吉尔吉斯斯坦也拥有可观的锑储量。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两条汞矿带,矿点很多,但地质调查和勘探程度极低。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的锑产量都不算高,整个独联体国家的锑产量才占世界产量的3.3%。

表1-6 独联体国家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和产量及占世界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9; U.S.Geological Survey,2009a; World Bureauof Metal Statistics,2009。

独联体国家中的主要产铜国是俄罗斯,其次有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西方国家的铅锌储量排行榜上,独联体国家只有哈萨克斯坦榜上有名,其实按照本国的统计资料,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的铅锌储量也相当可观。独联体国家铅锌产量占世界比例不大(铅2.2%,锌4.8%),表明铅锌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富有钨、锡资源,其中尤以哈萨克斯坦钨矿资源更为丰富。俄罗斯钨矿资源在世界上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它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产钨国。

4.贵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稀土和稀散金属也占有一定地位

金、银和铂族金属是独联体国家的优势矿产(表1-7)。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主要的黄金资源和生产大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黄金产量也比较高。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世界上银的主要生产国。俄罗斯铂族金属产量仅次于南非,占世界总产量的1/4以上。

表1-7 独联体国家贵金属矿产储量和产量及占世界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9; U.S.Geological Survey,2009a; World 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2009。

值得指出的是,独联体国家的稀土金属和某些稀有分散元素,其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也占一定地位。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最新统计资料,独联体国家稀土储量为1900万吨,储量基础为2100万吨,储量占世界总储量(8800万吨)的21.6%。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铼、锗、镉、铋等分散元素,有的独联体国家资源条件较好,产量也有相当规模,哈萨克斯坦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5.某些非金属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独联体国家非金属矿产资源普遍比较丰富,其中金刚石、钾盐、石棉、菱镁矿、硼、硫等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表1-8)。

表1-8 独联体国家重要非金属矿产储量和产量及占世界的比例

注:(1)该数字为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数字,明显偏低。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9; U.S.Geological Survey,2009a; World 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2009。

俄罗斯金刚石和菱镁矿的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刚石储量居世界第五位,2006年天然初级金刚石产量为3860万克拉,居世界第一位; 菱镁矿储量和产量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三。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是世界钾盐资源大国,各占世界钾盐储量和产量的第二、三名。乌克兰钾盐储量也不少,占世界第九位,但产量不高,年产十几万吨氧化钾。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石棉储量巨大,分别占世界第一、第二位,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

独联体国家在世界硼、硫产量中所占比例比较高,在10%以上,其中俄罗斯是世界硼的主产国,产量占世界第四位;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是主要产硫国,乌兹别克斯坦年产50多万吨硫。

其他一些非金属矿产资源,独联体国家也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如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拥有大量重晶石资源,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俄罗斯、乌克兰地下卤水中蕴含的大量碘、溴资源,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地下和盐湖中蕴藏有丰富的岩盐和钾盐资源,但地质调查、勘探和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很低,发展前景可观。

(二)矿产资源方面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前面我们从总体上着眼,扼要介绍了独联体的矿产资源优势,至于每个国家在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弱项、不足和问题,在以后各章中都有详细论述,这里只分析一下独联体国家面临的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在矿产勘探、利用和保护方面,独联体国家至少有两个问题。

1.多年来经费缺乏,普查勘探工作量严重不足,矿产新增储量不能补偿开采量,使矿山企业难以为继

乌克兰地质勘探研究所所长С.В.戈绍夫斯基在谈到乌克兰矿物原料基地时指出:“目前,乌克兰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的速度和规模不能满足国家需要。由于缺乏资金,地质勘探工作量压缩了2/3~3/4。从1994年起,大部分重要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量不能补偿开采量。以往的政策在今天已经对经济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地勘工作现状的分析和预测评估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形势将会更加复杂化。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果断措施,本国部分矿产的紧缺还要加剧。除了乌克兰传统上进口的某些有色和稀有金属、焦煤、磁铁矿矿石、萤石以外,现在可能还需要进口早先乌克兰还出口的原料,如自然硫、优质熔剂等。地质勘探工作严重萎缩,甚至不能维持地下资源中注销储量的简单再生产,更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早先探明的储量必须注销,因为那是在以前那种经济条件下计算出来的,现在每个采矿企业都要自负盈亏”(С.В.Гошовский,2007)。

这段话是两年多以前对乌克兰矿产资源形势的真实写照,但对其他独联体国家也有代表性。这段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比起俄罗斯同行谈论新增储量严重滞后时的语气来,还算温和多了。俄罗斯最近几年石油和铜矿的新增储量开始超过开采量,缓解了工业储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但其他矿产依然存在上述问题。

乌兹别克斯坦油气、金、铜等重要矿产后备原料基地不足,增长乏力。以油气为例,该国石油开采量1998年达到创纪录的820万吨以后连年下降,据预测,2011年后才有可能出现转机。与此同时,该国石油消费量猛增,它已成为石油进口国,今后供需缺口还会扩大。天然气开采量最近几年徘徊不前,预计2010年降至谷底。新增储量落后于储量消耗,是油气生产陷入低迷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造成独联体国家上述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伴随独立接踵而来的经济社会危机给地质勘探工作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人才流失,经费锐减甚至中断(政府拨款既少又没有保障,地下资源用户的投资由于政策没有理顺而迟迟没有着落),矿产预测、普查和评价工作量大大减少(作为例子,可参阅后文塔吉克斯坦部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探明储量增长量不能补偿开采量的状况,而且愈来愈普遍,愈来愈严重。90年代晚期,各国经济陆续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矿产开采量随之增加,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矛盾。前些年在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激励下,矿产工业加速发展,油气、铜、金等重要矿产被强化开采,更加激化了工业探明储量不足的矛盾。当然,近十年来一些独联体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已收到成效。

独联体国家现在拥有的矿产储量和资源量,大部分是前苏联在二战后50~70年代发现和探明的。这次我们在梳理独联体各国的矿产资源时感觉到,除了某些国家在某些方面(如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在油气方面)有明显的甚至巨大的进展外,基本格局还和苏联时代差不多。有些供求关系依然没变,如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铬铁矿、铝土矿,对乌克兰钛精矿的依赖。甚至在苏联时期按当时的供需格局造成的一些无米之炊的加工企业,迄今仍旧靠全部或绝大部分进口原料艰难维持。这样的企业有乌克兰和塔吉克斯坦的大铝厂,白俄罗斯的钢厂和炼油厂,吉尔吉斯斯坦的石油加工厂,亚美尼亚的铝箔厂。

2.矿山普遍老化,矿山地质条件恶化,矿产开采加工技术和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

在独联体国家中,俄罗斯自不必说,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这几个幅员较大、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作为前苏联的矿物原料基地,矿产工业比较发达,历史也很悠久。正因为如此,矿山老化,开采加工技术和工艺落后的问题也就十分严重。

在俄罗斯,矿产中主要组分和伴生有益组分回收率低。在有色金属选矿尾矿中,未回收组分占原矿中相应组分的比例平均为:Sn35%,W50%,Zn26%,Pb23%,Mo19%,Cu13%,Ni10%。总的来说,有用组分的回收率为65%~78%,有色冶金中伴生组分的回收率仅为10% ~30%。加工综合性矿石时伴生组分的回收率则更低。大量的未回收有益组分进入选矿尾矿和冶金废渣中,日积月累形成了堆积如山的所谓 “人工矿床”。俄罗斯现有800多亿吨采矿废石和尾矿,平均厚度20米,占地面积1300平方千米。其中估计含有1.7亿吨铁,800万吨铜,1000吨金,12000吨银。

哈萨克斯坦矿产开采加工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在采矿床矿山地质条件不断恶化,矿石中所含的主要有用组分含量日趋下降,难选矿石所占比重增大,矿石矿物成分复杂,多为综合性矿石,矿产开采和加工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矿山日益老化,技术和工艺落后,急需尽快研制和推广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技术,以便全面综合地利用矿石所含的各种有用组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乌克兰曾经是前苏联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鼎盛时期的1976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182亿吨,但从90年代开始每况愈下,迄今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1991年乌克兰有250对煤井在运营,2005年只剩下153对。1990~2004年期间,煤炭开采能力减少了1.26亿吨,新增生产能力只有1790万吨。近年来,煤井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仅有79%,约60%的煤是用风镐采出的,也就是手工采出的。煤炭工业深陷困境的原因是:私有化成效不大,采煤设备技术陈旧过时,矿井数目骤减,煤层埋深加大而厚度越来越小,硫和灰分含量增大,致使开采成本加大,缺乏竞争力。吉尔吉斯斯坦的煤炭工业规模比乌克兰小得多,20年来也经历了类似的衰落,至今一蹶不振,原因也与乌克兰相似。

上述问题是前苏联及现在的独联体国家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俄罗斯在这方面下气力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在研制矿产开采和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详见第二章)。有些独联体国家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实现老矿技术改造,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求格鲁吉亚这个国家知识和经济现状

  格鲁吉亚 Georgia.代码GE
  源于民族名,在希腊语中,其意为“田园”或“农业”
  独立日
  4月9日(1991年)
  格鲁吉亚旧国旗其它重要节日
  元旦:1月1~2日;
  东正教圣诞节:1月7日;
  洗礼节:1月19日;
  建军节:4月30日;
  胜利日:5月9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独立日:5月26日(国庆节);
  圣母节:8月28日;
  姆茨赫托巴节:10月14日(格古都姆茨赫塔奠基纪念日);
  圣乔治节:11月2日(圣乔治为格保护神)。
  国旗
  2004年1月14日,格鲁吉亚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停止使用1990年确定的原国旗,取而代之以“白色旗底,5个红色十字架”的新国旗。格鲁吉亚国旗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白色旗面,红色十字将旗面分为4部分,每部分上各有一个马耳他红十字。
  国徽
  格鲁吉亚新国徽启用于2004年10月1日,仿照巴格拉特王朝徽号设计。 为盾形,红地,中绘有圣乔治屠龙之像,上有王冠,下有饰以耶路撒冷十字的饰带以格鲁吉亚语书写:「团结就是力量」,外由两只狮子扶持。
  格鲁吉亚新国徽国家政要
  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Mikhail Saakashvili),2004年1月当选;议长妮诺·布尔贾纳泽(Nino Burdzhanadze),2001年11月当选。
  国歌
  Tavisupleba 《自由》
  货 币
  拉里
  时 差
  比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
  国际电话区号
  995
  自然地理
  6.97万平方公里。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外高加索中西部,包括外高加索整个黑海沿岸、库拉河中游和库拉河支流阿拉扎尼河谷地。西临黑海,西南与土耳其接壤,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南和阿塞拜疆及亚美尼亚共和国毗邻。全境约2/3为山地和山前地带,低地仅占13%,大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属高加索山区。北部是大高加索山脉,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脉,中间为山间低地、平原和高原。西部沿海一带为平原,其间为库拉河谷及里奥尼河谷平原。大高加索山脉有许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内最高峰什哈拉峰,海拔为5068米。主要河流有库拉河和里奥尼河。有帕腊瓦纳湖和里察湖等。西部为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干燥的亚热带气候。各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490~610米地带为亚热带气候,较高处气候偏寒;海拔2000米以上地带为高山气候,无夏季;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并有冰川。年降水量西部1,000-3,000毫米,东部300-800毫米。锰、煤、铜等矿藏及水力丰富。
  首都
  第比利斯(Tbilisi),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外高加索地区著名古都。位于大高加索与小高加索之间,地处外高加索的战略要冲,濒临库拉河,海拔406至522米。库拉河在第比利斯穿过陡峭的峡谷,呈弓形由西北向东南流去,整座城市沿库拉河两岸以阶梯式向山麓展开。面积348.6平方公里,人口120万(2004年),年平均气温12.8℃。
  人口
  543.75万(1998年)。其中格鲁吉亚族占70.1%,亚美尼亚族8.1%、俄罗斯族6.3%、阿塞拜疆族5.7%。居民大多信奉东正教,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居民多通晓俄语。格鲁吉亚语属于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族,它有多种方言形式,通常分为东格鲁吉亚和西格鲁吉亚两个分支。
  行政区划
  格鲁吉亚全国由两个自治共和国、一个自治州、九个州组成。这些主政区分划又分成62个行政区。而这62个行政区当中,有3个直辖市,以及其余59个分区(raion(eb)i)。
  行政区划详列如下:
  - 自治共和国
  - 阿布哈兹 自治共和国
  - (首府: 苏呼米 )
  - 阿扎尔 自治共和国
  - (首府: 巴统 )
  - 自治州
  - 南奥塞梯 自治州
  - (首府: 茨欣瓦利 )
  其它州:
  萨梅格列罗-上斯瓦涅季亚,首府:祖格迪迪
  古利亚,首府:奥祖尔盖蒂
  拉恰-列其呼米和下斯瓦涅季亚,首府:安布罗劳里
  伊梅列季,首府:库塔伊西
  萨姆茨赫-扎瓦赫季,首府:阿哈尔齐赫
  什达-卡特利,首府:哥里
  姆茨赫塔-姆季阿涅季,首府:姆茨赫塔
  克维莫-卡特利,首府:鲁斯塔维
  卡赫季,首府:泰拉维
  - 三个直辖市
  - 第比利斯 (T’bilisi)
  - 库塔伊西 (Kutaisi)
  - 波季 (P’ot’i)
  行政区
  Abashis, Adigenis, Ajaria**(Batumi), Akhalgoris, Akhalk’alak’is, Akhalts’ikhis, Akhmetis, Ambrolauris, Aspindzis, Baghdat’is, Bolnisis, Borjomis, Chiatura*, Ch’khorotsqus, Ch’okhatauris, Dedop’listsqaros, Dmanisis, Dushet’is, Gardabanis, Gori*, Goris, Gurjaanis, Javis, K’arelis, Kaspis, Kharagaulis, Khashuris, Khobis, Khonis, Lagodekhis, Lanch’khut’is, Lentekhis, Marneulis, Martvilis, Mestiis, Mts’khet’is, Ninotsmindis, Onis, Ozurget’is, Qazbegis, Qvarlis, 鲁斯塔维*, Sach’kheris, Sagarejos, Samtrediis, Senakis, Sighnaghis, T’elavis, T’erjolis, T’et’ritsqaros, T’ianet’is, Tqibuli*, Ts’ageris, Tsalenjikhis, Tsalkis, Tsqaltubo*, Vanis, Zestap’onis, 祖格迪迪*, 祖格迪迪斯
  打了星号的行政区域,其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名称与行政区域本身一样。
  重要城市:
  第比利斯市(1,200,000,都会区1,400,000)
  库塔伊西市(270,000)
  波季市
  苏呼米市
  鲁斯塔维市
  巴统市
  马尔特维利(Martvili)
  加格拉
  尼诺茨明达
  本段二、简史
  公元前6世纪,在现格鲁吉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科尔希达王国,公元前4—6世纪建立封建国家。公元6—10世纪处于伊朗萨珊王朝、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哈里发国统治之下。公元6—10世纪基本形成格鲁吉亚民族。8—9世纪初形成了卡赫季亚、埃列季亚、陶-克拉尔杰特三个封建公国以及阿布哈兹王国。13—14世纪蒙古鞑靼人和帖木儿先后入侵。15—17世纪初,格鲁吉亚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公国和王国。16—18世纪格鲁吉亚为伊朗和土耳其两国的争夺对象。1801年—1864年格鲁吉亚各公国先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改为梯弗里斯和库塔伊西省。1918年德国、土耳其和英国军队侵入格鲁吉亚。1921年2月25日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31年2月以后改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加入格鲁吉亚。1922年3月12日,格鲁吉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作为该联邦成员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11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改国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1993年10月22日正式加入独联体。1995年8月,通过新宪法,定国名为“格鲁吉亚”。
  本段三、政治
  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体制。第一部宪法于1995年8月24日由议会通过,从此废除议会制,实行总统制。总统和议会均由全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普选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议会是最高权力代表机构和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司法独立,设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总检察院、监察院。最高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院长和大法官由总统提名,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不少于10年。2004年2月6日,格议会三读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格实行总理领导的内阁制,总理由总统与议会协商后任命;议会有权以五分之三的多数票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政府辞职;总统有权解散议会和政府。议会是最高权力代表机构和最高立法机构,实行单院制,每届议会任期4年,共有235个席位。其中150个席位由得票率超过7%的政党按得票率分摊,75个议席由全国75个地方选区各选出一名代表产生。此外,1992年在阿布哈兹当选的格议会10名议员将保留他们在议会中的席位。
  主要政党如下:
  统一民族运动:萨卡什维利总统为该党主席,占现在国会百分之六十席次。
  联合民主党:第二大党,Zurab Zhvania主席。
  本段四、经济
  格鲁吉亚是一个工业农业国,自然资源贫乏,主要矿产有煤、铜、多金属矿石、重金石等。锰矿石储量丰富,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工业生产中以锰矿石、铁合金、钢管、电力机车、载重汽车、金属切割机床、钢筋混凝土等为主,尤以锰矿石开采闻名。轻工业产品以食品加工著称,主要产品有罐头、葡萄酒等。格鲁吉亚酿造的葡萄酒著称于世。农业主要包括茶业、柑桔、葡萄和果树栽培等。畜牧业和养蚕业较发达。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向日葵、大豆、甜菜等。但谷物产量较低,不能自给。近年来,格鲁吉亚在西部、东部和黑海地区还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独立后,格鲁吉亚致力于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并在国际组织的指导和援助下进行经济改革。格鲁吉亚境内有许多著名的矿泉疗养区和气候性疗养区,如加格拉、苏呼米等。人均GDP:USD$3100
  贫穷人口比率:54%
  本段五、外交
  主张在平等互利、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奉行均衡外交战略,密切与美国关系同时调整对俄罗斯关系;积极谋求与欧洲实现一体化;积极谋取经济援助;重视同独联体各国和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与中国关系:1991年12月27日,中国承认格鲁吉亚独立。1992年6月9日,格鲁吉亚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2006年4月,萨卡什维利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了联合声明。
  本段六、战争 - 与南奥塞梯自治政府的冲突
  1989年以前,南奥塞梯自治政府与格鲁吉亚之间基本上维持和平状态。不过1990年,在格鲁吉亚开始迈出自苏联独立的步伐时,南奥塞梯议会却于该年9月宣布成立南奥塞梯苏维埃民主共和国,脱离格鲁吉亚成为苏联的一部份。格鲁吉亚国会的回应则是宣布取消南奥塞梯的自治地位。格鲁吉亚认为独立运动是苏联所煽动的,目的在于制造干预格鲁吉亚独立的借口,格鲁吉亚警察也与当地百姓爆发冲突,造成了死伤。1991年底冲突扩大,造成约1000人的死亡,与十万名南奥塞梯人逃离家园,其中大部分的人进入了北奥塞梯。1992年1月,南奥塞梯举行全民公投,公投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南奥塞梯居民支持独立。1992年,为了避免与俄国间的冲突进一步扩大,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南奥塞梯三方达成达戈梅斯停火协议,双方暂时停止军事行动。交战双方同意组成俄罗斯-格鲁吉亚-奥塞梯混合维和部队,并于1992年11月6日,由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派遣一个团队进入格鲁吉亚监督维和任务。自此至2004年中,南奥塞梯大体维持和平状态。2004年6月,局面因格鲁吉亚加强打击走私而再度紧张。一连串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十数人的伤亡。格鲁吉亚政府也指责俄国的维和部队偏袒南奥塞梯政府,并希望以联合国部队取代之。
  格鲁吉亚在苏联解体后,逐渐向西方靠拢,接受美国的军事与经济援助,美国也依赖当地的油管,得以不经由俄罗斯领土输出里海石油至西方国家。格鲁吉亚不但是美国在反恐战争的盟友,近年来更积极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俄罗斯近年来凭其庞大能源蕴藏重新崛起,由于南奥塞梯地区是重要的能源运输路线,东西双方都势在必得,俄罗斯为防止北约东扩,即以南奥塞梯的独立问题牵制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进程。
  2008年4月,格鲁吉亚传出可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消息。双方冲突也因此一触即发。当然实际上俄格交恶的真实原因是美国不断介入高加索地区,影响了俄罗斯的利益,而格政府近年与美国政府的合作加深了俄罗斯的担忧。
  自2008年8月1日以来,双方交火事件不断,该地区局势趋于紧张。8月7日深夜,也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正式开幕的同时,格鲁吉亚出兵突袭南奥塞梯,并宣称包围了首府茨欣瓦利。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控制区,并对茨欣瓦利市进行炮击,使冲突地区局势骤然恶化。俄第58集团军和第74空降兵师的部分部队8日和9日相继开进南奥塞梯,以增援驻扎在冲突地区的俄维和部队。2008年8月9日格鲁吉亚宣布进入“战时状态”电视画面显示的是8月9日,俄罗斯士兵驾驶坦克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附近行进。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9日说,由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他决定签署命令宣布国家进入“战时状态”。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11日表示,“俄罗斯结束了迫使格鲁吉亚保持南奥塞梯地区和平的大部分行动,茨欣瓦利现已处于俄罗斯维和人员的控制之下”。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当天则表示,击落了80架俄罗斯飞机,打死数百名俄罗斯人。他同时对严重的人员伤亡表示遗憾。当然俄罗斯称本国被击落飞机为4架,包括一架图22,鉴于格鲁吉亚弱小的军事实力,空军仅有9架飞机和若干防空导弹,显然俄国的说法更可信。俄新网的消息说,梅德韦杰夫在同俄罗斯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会谈时说,“我们结束了迫使格鲁吉亚当局保持南奥塞梯和平的大部分行动。茨欣瓦利现已处于俄罗斯维和人员的控制之下”。
  8月27号,格鲁吉亚外交部针对“俄罗斯此前一天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一事作出正式回应,宣布将降低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级别,撤回格鲁吉亚驻俄使馆的绝大部分外交人员。格鲁吉亚外长特克舍拉什维利对当地电视台说,格鲁吉亚外交部已决定把格鲁吉亚驻俄使馆的外交人员缩减到两人。格鲁吉亚副外长瓦沙泽当天约见俄罗斯驻格大使科瓦连科,向他递交了格外交部的特别声明。此前,格鲁吉亚议会“恢复领土完整”临时委员会主席马拉什西亚曾表示,格鲁吉亚议会正在考虑同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他说,在俄罗斯正式承认格鲁吉亚分离地区的独立地位后,格鲁吉亚已无法同其继续保持外交关系。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分别是格鲁吉亚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与俄罗斯接壤。两者都在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一直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处于对抗状态,但都与俄斯保持密切关系。本月8号,格鲁吉亚军队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进行炮击,随后与南奥塞梯的俄罗斯军队发生交战。26号,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南奥塞梯领导人科科伊季27号在茨欣瓦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会有其他国家跟随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独立,而俄罗斯将是第一个在南奥塞梯设立大使馆的国家。
  本段七、阿扎尔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阿扎尔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地处格鲁吉亚西南部,紧靠黑海,是格鲁吉亚的旅游胜地。首府巴统是黑海重要港口。阿扎尔面积虽只有约30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0万,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不仅是格鲁吉亚通往土耳其的主要门户,也是里海石油进入国际市场的过境之地。
  格鲁吉亚自1991年独立后一直受到分裂问题困扰。格境内的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和南奥塞梯自治州长期以来寻求独立,并与中央政府发生过武装冲突。阿扎尔自治共和国虽未宣布独立,实际上也不受中央政府控制。阿扎尔总统阿巴希泽自苏联时期就在该地区长期任职,因此在阿扎尔有着相当深厚的根基。多年来,阿巴希泽领导的阿扎尔自治共和国不仅截留中央政府税收,还组建了一支听命于他本人的地方武装。阿扎尔与俄罗斯关系密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巴统保留了一个军事基地。虽然格鲁吉亚政府多次要求俄罗斯撤除其基地,但遭到阿巴希泽和俄方的反对。
  去年11月,格鲁吉亚反对派以政府在议会选举中舞弊为由发动所谓的“玫瑰革命”,迫使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辞职。当时,阿巴希泽强烈批评此事,指责反对派通过政变的方式上台,是非法夺取政权。因此拒不承认新政权。
  萨卡什维利当选格鲁吉亚总统后,阿扎尔自治共和国拒绝承认格新政权,随后阿与格中央政府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今年4月30日至5月2日,格鲁吉亚军队在距阿扎尔行政边界30公里的波季地区举行军事演习。阿扎尔当局以防止格军队对阿扎尔采取军事行动为由,于5月2日下令炸毁了3座公路桥,从而使双方本就紧张的关系再度升级。
  与此同时,阿扎尔反对派近来不断举行集会,要求阿巴希泽辞职。而阿扎尔当局炸桥和驱散集会群众的行动加剧了内部矛盾,引起公愤,局势面临失控。
  为解决阿扎尔危机,格总统萨卡什维利请求俄罗斯出面调解。在俄罗斯政府的斡旋下,阿巴希泽于5月6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于当天凌晨跟随应邀前来调停的俄安全会议秘书伊万诺夫乘飞机前往莫斯科。7日,萨卡什维利签署总统令,决定解散阿扎尔议会,对其实行直接总统管理,并设立了由20人组成的阿扎尔临时管理委员会,任命瓦尔沙洛米泽为总统驻阿全权代表。5月13日,阿扎尔临管会宣布6月20日举行议会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