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图加特图书馆

斯图加特图书馆(鸟巢是哪国的设计师设计的)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6 21:35:44 浏览5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鸟巢是哪国的设计师设计的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先生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授,他以关注技术,注重生态而享誉国际建筑界。
简历
1941生于德国慕尼黑
1960-65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
1965获工学硕士学位
1965-69慕尼黑PeterC.vonSeidlein事务所工作
1969-73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助教
1971-72意大利罗马“LaSapienza“大学进行博士研究
1972获建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充气结构”
自1971创建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了与设计师VerenaHerzog-Loibl的合作
1983-89合伙人为MichaelVolz
自1994至今合伙人为HannsJörgSchrade
1974-86德国卡塞尔大学建筑学教授,主持“工业化建筑设计和开发”教研组
1986-93德国达姆斯塔特大学教授,主持“设计和建筑技术”教研组
1993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主持“建筑设计与构造”教研组
from2000主持“建筑技术”教研组
from2001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系主任
多次受聘为瑞士洛桑ETH大学客座教授
1982受布鲁塞尔欧洲委员会委托从事研究和开发
1996第四届“太阳能用于建筑和城市设计”欧洲会议主席
2000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德国联邦特派专员
2000-02国际建协XXI世界建筑师大会科学委员会成员
200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
200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埃尔·德麦隆
鸟巢场馆是谁设计的_瑞士建筑大师皮埃尔·德麦隆

斯图加特市图书馆的建筑风格

建筑外部采用浅灰色的清水混凝土和磨砂玻璃材料的双层结构,双层墙里面有一个走廊。夜晚的灯光效果为蓝色,外观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两种颜色的魔方。
内核是一个像万神殿那样的古老房间类型,地板中心还有一个1平方米的喷泉,屋顶上方
为天窗。 整个建筑物的几何建筑的灵感来自牛顿纪念碑以及古老的万神殿。新图书馆是典型的内向型建筑代表,外形为简单的方块,内部却呈漏斗状。这幢斯巴达式的建筑曾被人嘲笑,说像座“堡垒”,更适合当监狱用。但设计师Eun Young Yi不以为然,甚至在图书馆中央设计了一个称之为“静默屋”的巨大空房间。斯图加特市新图书馆在给人们知识力量的同时,带来了视觉美的冲击。
该馆地下两层,地上9层,四个方向皆有入口。通过入口大厅,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入图书馆。 圆形门厅有自动还书机器,可以透过玻璃窗观看系统运行,这里还有电子显示屏、电视墙、等待区和报纸阅读区等。 阅览区借鉴法国国家图书馆设计,整个开放并呈漏斗状。管理工作区域采用无眩自然光,宽敞的走廊及大门保证书本运输的安全。
其他公共场所分为体验区域、个人工作区域、休息室和会议室等。餐厅设在8楼,读者可以透过玻璃幕墙欣赏外面的风景。卫生设施齐全,有男女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母婴室和更衣室等。屋顶采用钢结构,由4组大的矩阵玻璃组成。上面覆盖太阳能光伏板,同时具有遮阳设备。在建筑物的第五立面有一个屋顶露台,人们可以从8楼到达,饱览斯图加特的全视野风景。
全馆皆无直接照明,并同样使用白色为主调,环型中空的通透设计更加凸显出开放的空间,使人倍感温暖。像超市货架一样被有序陈列着的图书均可一览无余,让人觉得图书才是这里的主人。
楼梯是新馆最大的特色,看似复杂的外挂楼梯将整个空间连接到一起,读者在上楼的同时可以一览整个图书馆布局。专门供孩子们阅读的区域色彩丰富,图书都放在低矮的木箱中以方便拿取。

世界十大最漂亮的图书馆是什么

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学、学习和创新的中心。世界各地都有着数千座历史悠久、神圣的图书馆。

01

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

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位于瑞士圣加伦大学,这座宏伟的具有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也是瑞士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图书馆有着弯曲的阳台和精致的壁画。入口上方有一则有数百年历史的希腊铭文:psyche iatreion,翻译过来就是灵魂的药剂师。

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也是瑞士最古老的图书馆!最早的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建成的时间可以追溯到9世纪早期,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大厅是在18世纪建造的。

在这里,你会发现16万册图书和16世纪前印刷的书籍,还有2000多份手手写稿。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参观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的游客必须在鞋子外面穿鞋套或穿一副包裹在鞋子外面的特制拖鞋,用来保护古老而精致的木质地板。

02

圣三一学院图书馆

圣三一学院图书馆位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市中心。当你经过老图书馆的大厅时彷佛有一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这座图书馆建于18世纪,是著名的《凯尔经》的所在地。

都柏林三一学院

《凯尔经》是由修道士撰写的复杂的手稿,包含了《新约》中的四部福音书。图书馆的主室长约65米。藏有大约20万册图书!

65米长的大厅

03

奥地利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

此图书馆位于奥地利的阿德蒙特,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巴洛克式建筑个人一种就像是从童话故事里直接搬出来的感觉。

图书馆里面有着精美的天花板壁画、青铜雕像、镀金雕塑和排列着近7万册书籍的浅色书架(修道院本身有20万册藏书)一应俱全。

图书馆建成于177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图书馆里每一个的壁画都代表着启蒙的精神;从思想和言语到神的启示。在大殿里,你会发现四个雕刻的雕像,分别代表死亡、审判、天堂和地狱。进入到这个图书馆除了入场费之外,在图书馆内拍摄照片是需要额外收费的。

04

圣洛伦佐皇家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西班牙的圣洛伦佐。

16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委托建造了这座大图书馆。他的想法是让它容纳哲学和神学的书籍以及科学学习的工具。图书馆位于圣洛伦佐的宫殿,曾经是国王和皇室的热门聚集地,离马德里45分钟车程。

据说这是第一个将书陈列在沿墙排列的书架上而不是陈列在箱子里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那些华丽的地球仪和星盘在几百年前是用于科学发现的重要工具。

05

丹麦皇家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丹麦的皇家图书馆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景点。

被称为“黑钻石”的皇家图书馆扩建工程于1999年完工。由玻璃、金属和铁制作而成,图书馆里面有一个200平方米的天花板壁画。

“黑钻石”包含成千上万的书籍其中就包括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原始手稿。该图书馆也是国家图书馆的所在地。

06

皇家葡萄牙语阅览室

这个图书馆并不是位于葡萄牙,而是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

这是由于以前巴西是葡萄牙人殖民地的原因。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皇家葡萄牙语阅览室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地方。该图书馆将宏伟的阅览室集文学、文化、美与建筑于一体。

该建筑在1887年以新曼纽埃林风格完成,它拥有除葡萄牙以外最大的葡萄牙文学收藏。该阅览室拥有约35万册外国和本国书籍,其中许多都摆放在从地板到天花板的大书架上。上面挂着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枝形吊灯和美丽的彩色玻璃穹顶。

07

克莱门蒂娜,捷克共和国国家图书馆

该图书馆位于捷克布拉格,

布拉格的克莱门蒂娜是一个集合了许多历史建筑的老城区。其中一幢历史建筑内有一个美丽的巴洛克式图书馆大厅,它也是今天捷克共和国国家图书馆的所在地。该建筑是在16世纪由耶稣会信徒建立的,图书馆于1722年开放。

有传言说,耶稣会的图书馆一开始只有一册书,但在他们开办图书馆的时间里,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0册!在这个宏伟的图书馆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华丽的金雕、令人惊叹的天花板壁画、地理和天文壁画

08

亚历山大图书馆

该图书馆位于埃及亚历山大市。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对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复兴。

这座现代化的建筑于2002年完工,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髓。这座图书馆坐落在地中海岸边,有着独特的现代风格,外墙由6000多块花岗岩组成,上面都刻有世界上著名的字母。

屋顶的圆盘形状代表太阳升起,屋顶图案类似于微芯片。图书馆还设有天文馆。图书馆的藏书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展示——最古老的藏书位于最低层,象征着它们是更多现代材料的基石。

09

葡萄牙马夫拉图书馆

去葡萄牙里斯本以北一小时车程的马夫拉图书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图书馆之一。

这座建造日期可以追溯到1755年的图书馆有85米长,内部有大理石地板和装饰华丽的书架,书架一直延伸到整个大厅。

该图书馆收藏了大约36000本制作于14世纪和19世纪的皮面书籍。有趣的是这里有着成群的蝙蝠藏在书本后面睡觉,从而很好的保护了这些书籍不被噬虫和飞蛾破坏。

10

日本多摩美术大学

该大学的图书馆位于日本的东京。日本东京的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是一座现代建筑,该建筑给人一种庄严、古老的感觉。

虽然图书馆收藏了超过10万册图书,但他走的是极简主义的路线。玻璃墙、混凝土和精简的家具增加了极简主义的氛围。混凝土拱门发挥了古老的感觉,给空间一种经典的拱形酒窖的感觉。

这个宁静、整洁的空间是一个思考和学习的空间。绝对是建筑爱好者的好去处!

11莱罗书店

虽然莱罗书店不是一个图书馆,但它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书店,内部拥有大量的藏书。这家书店坐落在葡萄牙繁忙的波尔图街道上,它那美丽的新哥特式外观在路人面前显得格外显眼。

它有着耀眼的装饰,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绘画,彩色玻璃天花板灯,黄铜青铜浮雕和弧形的红色楼梯。有传言说莱罗书店为哈利波特文学系列提供了一部分灵感.

卡农的创作背景,是谁曲子寓意是什么

卡农简介

什么是卡农?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简单的讲,卡农〈canon〉是一种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样的旋律间隔两拍或一小节、两小节不等先后演奏」。
“卡农”就是根据严格模仿的原则,用一个或更多的声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于用什么乐器,几个声部,就要随作曲家的便了,一般来说,2-6个声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写个几十个声部也未尝不可,倒是现代音乐里常有的事。卡农是最基本的复调音乐的一种,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学复调音乐时都要作一大堆卡农去练习技巧,不过都是练习罢了,编了号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么乐器都有,兴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长笛和钢琴的,中提琴和钢琴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卡农,不只是帕黑尔贝尔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农,只是我没听过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说。好多的交响作品里都会有用卡农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没有单独提出来像帕黑尔贝尔那样单独算作一首作品罢了。顺便提一句,卡农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点不差的模仿下来,可以加快和放慢节奏(这一点在帕黑尔贝尔德猕农中应当能够看到),还可以做倒影处理。
在卡农乐曲中,帕海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
关于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
英文姓名:Pachelbel, Johann
生卒年月日:1653/09/01--1706/03/09
国籍:德国
乐派:巴洛克
【生平简介】
帕海贝尔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没在德国各地图书馆内。
帕海贝尔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他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许温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海贝尔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帕海贝尔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在普伦次的影响下,帕海贝尔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由于帕海贝尔本人所信奉的是当时德国的新兴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随老师普伦次在1673年前往维也纳,成为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在维也纳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海贝尔接触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写的宗教音乐,之后他进了艾森纳赫(Eisenach)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五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帕海贝尔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这之后帕海贝尔来到艾尔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并要提供圣歌的前奏曲,风琴师不能乱弹即兴,但每年都要将弹奏管风琴的心得和尽展发挥在一场精致的演奏会上,以显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因此,帕海贝尔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并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帕海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两年后芭芭拉难产过世。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Judith Drommer),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艾森纳赫就是巴哈的故乡,所以帕海贝尔与巴哈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哈的哥哥音乐。巴哈父亲过世之后,教育巴哈音乐的责任乃落在这位长兄的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帕海贝尔就是巴哈的师祖。
离开了艾尔特,帕海贝尔来到伍腾堡(Wurttemberg)宫廷,伍腾堡位于斯图嘉特,这是玛德莲娜女爵的辖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海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巴海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海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使用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新图书馆是怎样的体验

今年毕业的这一届,没赶上沙河的图书馆,没赶上据说明年就要装空调的南路校区,但是赶上了一场北京户口指标突然收紧的措手不及……这么说来大概是不幸多一点,但是在毕业典礼上听见校长讲到关于空调的那些事儿,还是稍微有了点信心,觉得我财大概还是在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只是大概速度会慢一些。同期毕业的同班同学,不论是个人实力过硬,还是沾了中财这块招牌的名声,总之去向大体还算不错。而且在商科沾边的领域,校友大概也算不少,也算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种优势吧。这个答案,感谢谬赞,在下觉得自己说的也不甚客观。初稿写在两年前,经过了研究生上课实习找工作的日子,大概逐渐没有那么偏激,用外校朋友的话说,感觉“你被体制化”了。 中财这个学校确实有着如同很多高校一样的相当严重的官僚作风,办事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尤其毕业就业阶段相关户籍档案的手续非常非常恶心,当时上研时候因为是本校对本校所以没经历过这一堆,如今天天为了某些手续和学校相关部门沟通真的非常非常恶心……就,吐个槽);硬件上设施的各种不完备,包括这半年来南路校区唯二的两个食堂中的大食堂装修改造,不光吃饭的选择空间和物理空间相当紧缺,食堂前那条路被封死也造成了交通不便……这些客观存在的弊端都不是用“情怀”两个字可以掩盖的,就算这是我的母校,也必须承认他的缺点。收到过一些私信,问专业选择的,问学校选择的,问就业的,在下能给出的建议真的少之又少,一方面个人眼界和经历有限,另一方面在下并不了解提出问题的你。虽然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很乐意解答,但是最终的建议,还是多听多问,多获取一些客观的信息和见解,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斯图加特市图书馆的介绍

斯图加特市图书馆(原威廉宫图书馆),现任馆长 英格丽·巴士曼。 该馆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市欧盟区发展中心区(未来都市中心)附近。出自韩国设计师 Eun Young Yi 之手,于2009年6月奠基,经过11个月的建造,大楼主体于2010年5月封顶,耗资79亿欧元。它比原来的旧图书馆大两倍,藏书约五十万册,其中包括电影、录音、音乐制品,艺术品,报刊和数字媒体等。该馆于2011年10月24日德国全国性的“图书馆日”正式对外开放。由于其外形似魔方,又称为“书魔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哪些建筑流派

1.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2.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3.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 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 :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德国斯图加特造型艺术学院的学校简介

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

给大家介绍一下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的申请条件和专业,还有斯特加特最美的图书馆

 

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Staatliche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Stuttgart)是德国的一所公立艺术大学,也是德国最古老和最大的艺术大学之一。它成立于1761年,开设有本科和硕士专业,其中授予Bachelor学位的专业有建筑学、考古民族作品与艺术作品保护与修复、绘画与雕塑作品保护与修复、壁画建筑物外表面与多彩石保护与修复;授予Master学位的专业有建筑学、新媒体与数字信息存储、绘画与雕塑作品保护与修复、考古民族与艺术作品保护与修复、壁画建筑物外表面与多彩石保护与修复;此外还设有授予Diplom学位的专业,如雕刻、舞台与服装设计、版画、玻璃制品设计、工业设计、通信设计、艺术教师培训、绘画艺术、纺织设计等。另外,该校还设有博士专业:建筑学、艺术科学、艺术教育。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的重点研究领域是造型艺术、建筑艺术、设计学、艺术教育、文化作品的修复、艺术学等专业。

 

斯图加特国立造型学院申请材料要求:

l 作品集要求:作品表现形式不限,但是必须要和所要申请的专业相关,页数要求最少30页

l 和所申请专业相关的动机信和小论文

l 个人履历(包括实习和工作经历、办展经历等)

l 补充材料:德语成绩、高考成绩\大学成绩\毕业证学位证\德英文翻译公证件、APS审核证书、签证所需材料等

l 申请截止日期:作品集邮寄截止日期为2018年5月15号;申请截止日期为2018年6月1号。复试截止日期为6月底(设计方向)以及6月中旬(艺术方向)。复试要求带上自己的作品集,并且当场完成两到三个考试模块,每个时间为一到两个小时。最后,考生会被邀请一对一地面谈。

 

APS审核:

APS审核是前往德国留学的必经之路,其审核的目的在于证明该留学申请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是真实的,并且在中国大学取得了足够用以申请德国大学的学习成绩。当申请人通过了材料审核,并参加审核面谈或者TestAS测试后便可以获得审核证书,该证书是德国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的学历无需进行审核。

留德审核程序分类主要分为:一般国内申请人程序、短期交流审核程序、交流合作团组审核程序、材料审核程序、纯艺术类审核程序几种。纯艺术类审核程序顾名思义就是适用于纯艺术类专业(如:钢琴、舞蹈、绘画等)的在读或毕业生申请者,而艺术设计及艺术相关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能走“一般国内申请人程序”,这也是最常见的审核程序类型。它主要有两种方式:TestAS德适考试及APS审核面谈。

 

l Test AS德适考试

是用来审查学生是否拥有在德国留学所必备的认知能力,考试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笔试:语言测试,核心测试和专业思维能力测试。该考试可以用德语或英语进行。全球范围内一年举行两次,中国有三个考试中心:北京、上海、青岛。

Test AS考试只适用于不具备六个学期(四年制)或八个学期(五年制)成绩的中国本科在读生。

Test AS可申请人群:

a. 国内211大学:已读完第1学期且尚未结束第6学期的在读生;

b. 国内非211大学:已读完3学期且尚未结束第6学期的在读生。

 

l APS审核面谈:

不具备参加Test AS德适考试资格的,一般都将进行APS审核部面谈。需要注意的是,无法参加德适考试的申请人可转入一般国内申请人面谈程序,但一般国内面谈程序的申请人不允许转入德适考试。

它主要检查申请人是否真的具有专业知识,是否真的学过成绩单上标明的课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审核面谈既不是专业考核,也不是语言考试。面谈涉及申请人所学的专业和具体课程。申请人不必将学过的知识全部忆述出来,但仍需要证明学习过成绩单上的课程,能具体描述所学专业课内容,会运用或展示所学内容。

APS审核面谈可申请人群:

a. 中国内地大学已完成第6学期的本科在读生;

b. 中国内地大学已毕业的本科生;

c. 中国内地高校三年制大专毕业生;

d. 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军队院校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

 

温馨提示:申请人需根据自己所在辖区选择相应的审核部递交材料并采集指纹。沈阳、广州和成都辖区的申请人必须在各自辖区领馆采集指纹,录取指纹的具体时间在递签当日告知申请人。沈阳、广州和成都辖区的申请人也可以在各自领馆直接预约递签日期并当场采集指纹。

 

斯图加特的图书馆是我觉得最美的图书馆,简直是拍照打卡圣地,在里面看书的都是本地人,摆姿势拍照的十有八九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

斯特加特图书馆是由韩国设计师Eunice oung Yi所设计,是在1999年由建筑竞图比赛,从235件作品中挑出的,从四楼到八楼采用中空的设计。书柜在四周的,中间中空的部分采用错位的楼梯链接,营造出特殊的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