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缪尔森效应

萨缪尔森效应(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7 16:43:30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这个理论直截了当。经济活动包括两类:可贸易的——随时可以远距离... 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理论指出,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实际汇率应该不断上升。这就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
  这个理论直截了当。经济活动包括两类:可贸易的——随时可以远距离供应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和不可贸易的——理发、照看孩子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前者生产率的提高往往快于后者。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谈论的是一个实行固定汇率机制的小国。那么,可贸易经济活动的价格将由全球市场决定,其在国内的价格为全球价格乘以汇率。不可贸易经济活动的价格,相对于可贸易活动的价格将上涨,因为其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将会上升。这就是理发在穷国便宜、在富国贵的原因。
  这一切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伦敦咨询机构Smithers & Co的安德鲁•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所指出的那样,答案在于,实际汇率上升是“一条不叫的狗”。
  尽管中国在2005年7月对汇率政策做了微幅调整,但自1994年1月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几乎一直没有变动。过去9年,中国的通胀率大多数时候都低于美国,因此实际汇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据JP摩根(JPMorgan)估计,自1998年1月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已下降约7%。(见图表)
  然而,中国似乎满足实际汇率上涨所需的一切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9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指出,自1979年以来,中国工业领域生产率的增幅平均每年比服务业高出3个百分点。
  如果人们预期会上升的实际汇率不升反降,那么人们也就会认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将变得更有竞争力。证据表明,情况确实如此:看看中国出口的惊人增长和经常账户盈余的不断飙升吧。
  我认为,目前有三个基本指标表明,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了。首先,外汇市场干预所需的规模;其次,外汇收入过剩的根源如今是经常账户盈余,而不是相对不稳定的短期资金流入;最重要的是,基本差额盈余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见图表)。基本差额即经常账户与长期资金流入之和。瑞银集团(UBS)的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认为,人民币低估幅度约为20%。*
  正如史密瑟斯所主张的,人民币实际上的逐渐贬值,正是中国崛起对全球通胀起到抑制作用的原因。中国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的确一直呈下降趋势。但这并非是必然的。是近乎固定的名义汇率与不断下降的实际汇率的结合,才造成了这种结果。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不是偶然的。相反,正如安德森指出的,为取得这一成果,中国政府付出了不少努力。
  在正常情况下,强大的经济力量会纠正日趋低估的实际汇率。伟大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曾指出,货币机制是实现这种结果的一种方式。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自愿资金外流,来抵消经常账户盈余,就会造成货币基础的增长。这应会造成信贷扩张、需求过度、国内价格水平提高及实际汇率上升。
  简言之,经济过热不是问题,而是实际汇率被低估的“天然解决方案”。但正如安德森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够大、够封闭、管制够严、劳动力也够丰富,足以防止形成这种效应。
  为将汇率保持在低水平,中国央行买进了大量外汇,但它一直能够冲销大规模买入外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见图表)。此外,由于中国的总体储蓄水平非常之高,资本市场与世界其它地区充分割裂,因而其国内利率水平较其目前的外汇储备回报率约低1.5个百分点。
  冲销即通过发售国内票据,消除官方干预外汇市场产生的多余流动资金,这不仅仅是可行的,甚至还极为有利可图 —— 如果愿意忽视最终遭受巨额资本损失的风险。从远期看,低国内利率产生的支出,确实可能造成过度的需求和通胀,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体系实现了自由化的情况下。不过,几乎没有迹象显示这样的情形迫在眉睫。
  上周专栏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政府有很好的理由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吸收国内多余的储蓄。不过,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在很长时期内不进行这种调整。
  因此,中国政府可以选择。那么,应该怎么选呢?如果他们决定减少经常账户盈余,那么他们是否应该允许名义汇率更快上升,或是经济过热和通胀加速?要扩大需求,他们又该作出何种选择呢?这些将是下周本系列专题最后一篇探讨的主题。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主要观点

具体地说,“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的思想可以逻辑性地由五个逐渐推进的分论点完整加以表述。 (1)当存在贸易限制时,在考虑运输成本的范围内,可贸易品的价格通过汇率达到一致。 (2)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假定下,不同国家可贸易品部门的工资水平差异将与这一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差异相对应,同时一国内部的劳动力流动将使得每个经济体内部工资均等。 (3)服务部门与可贸易部门相比,国际间的生产率差异较小,在各国内部工资均等化的作用下,生产率较高的国家服务业价格水平将更为昂贵。 (4)因为服务业进入到了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之中,但是并不直接影响汇率,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水平,在用较高生产率的国家的货币为单位衡量时,将低于均衡的汇率水平。 (5)两国间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工资与服务业价格的差异就越大,相应的购买力与均衡汇率水平之间的缺口就越大。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结论分析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有很多严格的假设条件,比如小国经济和利率给定、劳动力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快速自由流动、要素规模收益不变等。巴拉萨将国民经济分为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并用5个逐步推进的分论点表述了他的思想:(1)当存在贸易限制,以及考虑运输成本的条件下,可贸易品满足一价定律,即可贸易品的价格通过汇率而达到一致;(2)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假定下,不同国家可贸易部门的工资水平差异将与这一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差异相对应,同时一国内部的劳动力流动将使每个经济体内部工资相等;(3)在各国内部工资相等的条件下,因为服务部门的国际生产率差异相对可贸易部门来说较小,所以生产率较高国家的服务业价格水平将更为昂贵;(4)因为服务业在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之列,但是服务业并不直接影响汇率,因此,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水平,在用具有较高生产率国家的货币为单位衡量时,将低于均衡汇率水平;(5)两国间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这两国工资与服务业价格水平的差异就越大,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水平之间的差距相应越大。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的三个重要结论,分别是:
第一个结论: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工资水平完全由可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决定。
第二个结论:不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P由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差决定。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将会带来不可贸易品相对价格的提高。
第三个结论:如果本国不可贸易品相对价格(内部实际汇率)提高的幅度大于外国,则本国外部实际汇率相对于外国将升值。即如果本国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提高幅度高于外国时,则本国外部实际汇率将升值。

购买力平价与一价定律的区别

购买力平价与一价定律的区别:

1、代表含义不同: 

(1)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后者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2)一价定律认为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一件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出售,如果以同一种货币计价,其价格应是相等的。

即是说,通过汇率折算之后的标价是一致的,若在各国间存在价格差异,则会发生商品国际贸易,直到价差被消除,贸易停止,这时达到商品市场的均衡状态。该定律适用于商品市场,与之相似的适用于资本市场的定律是利息平价理论。

2、目的不同: 

(1)购买力平价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2)一价定律揭示了国内商品价格和汇率之间的一个基本联系。在评价成本和收益以计算净现值时,可以用任何一个竞争市场的价格来确定它们的现金价值,而不用考虑所有可能的市场价格。

3、针对对象不同: 

(1)购买力平价是一个衡量物价的商品的集合。

(2)一价定律只限于一种商品。

扩展资料

一价定律的限制

(1)心理因素

在世界各地,即使商品的品质完全等同,其价值评价也不定相同。因为内在价值体现在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主观认知,并透过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客观体现出来。主观认知主要为文化背景所左右,如世界各地对星巴克咖啡的接受程度都不尽相同。

因此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购买者的需求,促使供应者使用不同的定价方法,导致现实情况未必吻合理论。

(2)时间差异

本定律不适用于跨时间情况,所以同一市场的价格是会随著时间而改变。但是,金融市场的情况是例外,这是因为流通性市场的市场庄家制定的价格也会持续移动。然而,每单交易执行的时候,一价定律仍然有效。

最佳的例子便是利差交易(carry trade),利差交易建基于不同货币存在不同的利率,这种利率的差异导致两种货币的汇率呈反方向走势。

投资者一旦发现利率差异,这就明显存在著套利机会,他只需要借入低利率的货币而兑换成高利率的货币,从中赚取额外利息然后再归还以原来货币计量的本金便完成一笔利差交易。

在这过程中,利率历经时间的变化,随著越来越多投资者把握该无风险的套利机会,而进行外汇买卖赚取高利息,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异将不复存在,因为外汇市场的汇价已被众多交易推动而恢复均衡。利率的性质便是借入资金的价格或者时间成本,最终两种货币利率相同也就符合一价定律。

(3)信息不对称

如果交易发生信息不对称,买家无法获知最低价格谁属,一价定律便不适用。此情况下,卖家需要在交易频率和利润性中权衡。企业可能订立高价或者低价,前者导致交易不活跃,因为消费者总是希望搜寻最低价格者;后者则令企业销售增加,但利润所得却比以前少。

(4)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一价定律并不一定通用于世界上所有物品,因为某些物品是不能向外交易的。该理论相信某些国家的消费相对其他国家便宜,归因於欠缺发展的国家非交易物品相对便宜,特别是土地和劳动。

这引致欠缺发展的国家有著典型的一篮子廉价消费品,尽管当中部分物品的价格被国际贸易活动影响所拉平。

(5)违反定律的例子

一个经常被学者引用的例子就是荷兰皇家石油和壳牌的股票。两间公司在1907年合并,皇家荷兰石油的股票在阿姆斯特丹交易,而壳牌的股票则在伦敦上市,原有的业务被允许各自独立经营,但双方的总利润必须按照六四之比分配。

随著预期收益改变,荷兰皇家石油的股票价值因而应该按每单位计算相当壳牌股票价值的1.5倍。但是,事后两者的股票价格却长期偏离理论预期的差距,偏离百分比高达15%以上。这个偏差一直到1999年开始下滑,2005年两间公司实行最终合并才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购买力平价

百度百科-紫外-一价定律

萨缪尔森寓言主要讲什么

萨缪尔森——经济学家,讲述过一个寓言来阐述自己的经济学思想:
上帝造出一群人,同时造出一个地球。地球各地方资源丰裕各不相同,让大家各自选择住处。选择好后不能移居,但可以进行全球自由贸易。大家花了七天没有想通到底要住到哪里,最终经一个聪明人提醒,大家会心明白,无论住哪里,都是一样的,因为:只要自由贸易存在,相同的要素一定会获得相同的实际报酬(即萨缪尔森效应)

这个理论为后起国家逃脱马尔萨斯危机和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