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求 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 军事方面资料
1964年10月中央全会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末是苏联继续推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的时期,也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整个70年代是苏联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的时期,也就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时期.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1969年,勃列日涅夫为了摆脱“布拉格之春”事件给苏联外交带来的困境,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设想和主张。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点“和平纲领”,并宣布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的首位”。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基辛格访问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进行最高首脑会唔之后,东西方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友好对话开始代替了剧烈对抗。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明显增多: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由1970年的46亿卢布增至1980年316亿卢布,前后增长6倍;1964-1970年,苏从西方得到的长期贷款仅38亿美元左右,而1971-1980年间,贷款额增至300多亿美元。可见苏联凭借推行“缓和”政策获得了在与西方直接对抗中前所未有的好处。
虽然这一时期的东西方关系出现了一定缓和,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矛盾却没有消除,反而有加深的趋势。例如:苏联在与美国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签署之后,却并没有在军备竞赛的道路上停下来,而是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同时,继续发展战略核武器,并希望在战略核武器的质量方面赶超美国,而其质量提升重点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和导弹命中精度。1973年,苏联部署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1974-1975年,苏联部署装有分导式多弹头的SS—17、SS—18、SS—19,这些都使得苏联在战略核武器质量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60年代,苏联处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压制之下,而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如:苏联海军在之前就是一支近海防御舰队,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使苏联领导人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在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大力支持下,海军得到了扩建,苏联舰队由近海防御舰队转变成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1962年古巴危机时,苏联的战略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只有美国的1/4,当时美国拥有1038件,而苏联仅有265件,到1970年时,苏联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
⑶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的实施
70年代,苏联的对外扩张加快了步伐。西线的欧洲虽然是其与美国争夺的重点,但欧洲对峙着的数百万军队显然不是时能够动的了的;东线的越南在得到大量苏联军援之后,把美国拉的是很紧,可一个越南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就把美国这么一个超级大国打垮的,当然苏联也没想过越南能把美国打垮,苏联要的只是其将美国赶出印度**而已;找来找去突然发现南线这个被称为“欧洲的软腹部”的中东和非洲地区是块好地方,这里西方国家都不能在很快的时间里聚集起强大的力量对抗苏联。于是,苏联立马利用军援、经援、军售以及条约对这里进行渗透。
1971年5月苏联与埃及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向其提供50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派遣军事专家顾问达18 000多人。当然苏埃友好合作条约也拥有所有友好合作条约中必有这么一句话: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遭到威胁,双方立即协商,以消除威胁并采取一定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同年8月,苏联与印度缔结《苏印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不到两个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并占领了东巴基斯坦,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1978年11月,苏联与越南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越南比之印度还要心急,缔约后不到一个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10万大军的指挥者就是苏联的军事顾问。而在整个70年代,像这样带结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共有1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与苏联签订。
除了建立条约网,控制渗透签订国和地区之外,利用代理人进行战争是苏联另一个主要干涉与扩张手段,而古巴军队在这阶段成了苏联的金牌打手。1975年,苏联通过古巴军队对安哥拉内战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把近2万人的古巴军队和大批武器装备运入安哥拉。苏联自己的军事人员包括飞机和坦克驾驶员、军事顾问等也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1977至1978年,苏联又利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在欧加登地区的武装冲突,在非洲之角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卷入,向埃塞俄比亚运送了1.7万多名古巴军人和大批军火,苏联军官还指挥了古巴和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联合军事行动。与此同时,苏联还利用古巴军队插手扎伊尔和民Z也门的内政。
此外,在7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普遍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1970至1974年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军事援助为140亿美元,1975至1979年猛增到300亿美元。
通过上述手段,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被苏联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着,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无一不是亲苏派。在扶植起一批亲苏政权之余,苏联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军事基地。苏联进攻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打击、削弱、排挤并力图压倒它的主要对手美国,而它在70年代的海外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在全球的势力和影响,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时的苏联自己也承认,其对外政策“在当前条件下具有全球进攻性”。
三、苏联战略收缩阶段
1979年12月底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美国时任总统卡特立即要求苏联撤军,称其违反苏美缓和协议,同时,向美国国会提出停止审议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并决定参取包括禁止向苏联出售高技术产品,停止对苏联的粮食运输和贸易关系,取消大部分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抵制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对苏制裁措施。第二年,“卡特Z义”诞生,至此,美国一改70年代时的软弱形象,开始以强硬的态度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如宣布波斯湾地区为美国的“切身利益范围”等,而这也标志着苏美缓和时代的结束。
进入80年代后,苏联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特别是在里根上台之后。1981年里根上台执掌白宫,他的对外政策与其前任想比,更具进攻性,他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对军备控制没有一丝兴趣,所以还未得到国会通过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在他眼里不过废纸一张,他想要的是“造就一种足以在必要时去取胜的力量”,为此他提出的1982—1986财政年度的军费开支高达1.6万亿美元。
苏联经济居高不下的积累率、不断增加的军费开支以及为了军备竞赛长期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M经济畸形都使得苏联国内的经济形式愈发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希望能够与美国等国缓和关系,减少对抗,最好是停止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明确表示“企图在军备竞赛中胜过对方和指望在核战争中获胜,这是危险的丧失理智的表现”。
但是,很可惜的是里根不是尼克松,停止军备竞赛的提议没有得到美国的积极响应,美国政F在1983年3月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里根琢磨着通过“战略防御计划”,既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核威慑力量,又可以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真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啊。苏联见美国对其停止军备竞赛非但没有个强烈表示,还提出这么一个可能让苏联庞大的战略核武库成废铁的计划来,勃列日涅夫立马决定为了保住他上台以后军备竞赛的成果,现在就是全国人民一起饿死都不能停止加强苏联军事力量。1982年10月27日,即勃列日涅夫在他临终前不到半个月对军队领导人的一次讲话中还说,为了使苏联军队能够胜任职责,“人民是一切都在所不惜的……党中央采取的措施是使你们什么都不缺”。
在这一时期,苏联虽然竭力巩固它在70年代扩张时从第三世界获得的势力范围,防止美国重新取得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如拒绝从阿富汗撤军,对越南侵略柬埔寨继续提供支持等等。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范围内停止扩张,并开始战略收缩的事实。
四、结论
勃烈日涅夫在苏联执政长达18年之久,占整个苏联历史的近1/4。在其执政的这18年间,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军事实力与美国平起平坐,世界两超之一。但是,另一方面,苏联高度集中而又粗放的经济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勃烈日涅夫上台之后,取消了赫鲁晓夫的“干部更新制度”,此举虽然保持干部队伍的基本稳定,但也造成了各级干部严重老化,不思进取,自上而下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完全丧失,以至于没有把握住对苏联进行改革最有利的机会,使苏联痛失历史机遇。
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不仅恶化了苏联的外部环境,并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当时的苏联的国M生产总值虽有很大提高,可仍然只有美国的60%左右,而就是这样一种条件下,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苏联工业产量的1/5,其中包括机器制.造业和冶金部门产量的1/3,都用于军事方面,对其他经济部门,长期不予重视,像轻工产品和食品长期短缺,造成国M生活困难,国M收入增长率自70年代开始下降,到80年代初即告停止增长。这些使得苏联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为了其扩张战略,对外军援、经援的数量之大是很惊人的,而其所谓的军售恐怕有些到现在都没收回款来,基本上就是半买半送性(折扣40%以上),如: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7925辆坦克,20470门大炮,17艘潜艇,2620架超音速飞机,32210枚地对空导弹;苏联还每年为支持阿富汗亲苏政权(110亿美元)、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20亿美元)、支援古巴等拉美国家(60~80亿美元)、支持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60~80亿美元),大约总共需要花费270亿美元。总之,当时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和国M生活质量的下降,为苏联国内的反对派“持不同政见者”有了向苏共发起进攻的绝佳把柄和根据,也使得社会Z义制度在国M心中黯然失色;广大群众对苏联GCD,对苏联的社会Z义制度的远景,丧失了信心。
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的执政一生
勃列日涅夫是继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之后的第四任苏联领导人。而且他也是苏联战后“在位”时间最长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任上,苏联的国势达到巅峰。不过奇怪的是,无论是苏联国内还是国际社会,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却普遍不高。
勃列日涅夫是因为勃列日涅夫能力不足吗?当然不是,勃列日涅夫绝非庸才,他能够在波云诡异的政坛中崛起,并最终推翻赫鲁晓夫,成为当时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一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其个人能力、手腕儿和运气都颇为不凡。
但是,个人手段高超,并不意味着对于国家的献就大,更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位卓越的领导人和政治家。个人一直认为,用“政客”来形容布列日涅夫再合适不过了,他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政客,但却远不能称之为一个政治家。
勃列日涅夫(右)勃列日涅夫可以一次次的巩固自己的权力,但却既没有足够的胸襟、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起一个政治家的担当。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在军事上成为超级大国,连美国都不得不暂避其锋芒。
但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苏联内部开始出现老人政治和特权利益阶层,国内贪污腐败愈发严重,苏联内部最为尖锐和核心的矛盾,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加剧。可以说,如同明朝,有明亡于万历之说,苏联也是如此,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埋下了苏联最终解体的伏笔。
勃列日涅夫和东德领导人的“兄弟之吻”最为有意思的是,勃列日涅夫统治期间,他还创造了一项世界吉尼斯纪录:即勃列日涅夫是世界上获得奖章最多的人,据有人统计,他总共获得了114枚勋章。
虽然这个纪录未必准确,但是至少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中,勃列日涅夫绝对是获得勋章最多的人。而且。勃列日涅夫的勋章,绝大部分都是在其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获得的。
作为一个最高领导人,作为一个肩负着亿万人福祉的领袖,有一些癖好或者爱好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利用自己的职位来满足自己的癖好,哪怕是一个小朋友都应该知道,这显然是不对的。
勃列日涅夫而且勃列日涅夫对于勋章的狂热,甚至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地步。他在家中看电视剧,遇到喜欢的人物,就将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叫过来授予勋章。不仅喜欢给别人戴勋章,勃列日涅夫也从未忘记过自己,以至于在苏联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笑话:说如果鳄鱼将勃列日涅夫吃了,会有什么后果呢?回答是:它会拉一个礼拜的勋章。
这个笑话和著名的《赫鲁晓夫同志在波兰》的油画一样,成为人们调侃的对象,而从这些笑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在苏联人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从勃列日涅夫选择上台的方式来看,就注定了勃列日涅夫不可能有多高的评价。他采用了宫廷政变一样的方式夺取而非顺利交接得到权力。在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勃列日涅夫既没有解决苏联现有社会问题的决心,也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更幸福生活的能力。评价不高,自然也毫不奇怪了。
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史上的定位
据了解,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6岁。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家实力历史性地达到了顶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历史尖锐矛盾缺乏足够的认识,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动乱的能量越积越大。
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20多年后,俄罗斯人民依旧十分怀念这位“忠厚长者”。俄各界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呈现出肯定大大多于批评的总体态势,勃列日涅夫至少有一点令其他人望尘莫及:他的国际声誉是最好的。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与此相比,对斯大林有同感的大约占36%,戈尔巴乔夫则有20%;对勃列日涅夫感到愤恨的只有12%,而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两位领导人则高达38%和43%。全俄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勃列日涅夫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一半的人认为勃列日涅夫在俄发展史上扮演了非常正面角色。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与现在相比具有公正的优势,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统计数据表明,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到了其执政晚期就上涨到170卢布。很多苏联人在这段时间内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购买了像样的家具、服装甚至汽车。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分化为界限分明的贫富两大社会集团。对于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勃列日涅夫时代是如今“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罗斯的对立面。根据列瓦达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俄罗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的状况会比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处于发展的巅峰期,国际格局一度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俄罗斯的大国主义传统和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化之后,俄罗斯始终没有能够找回曾经的大国荣光。而大国意识和强国意识恰恰在俄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俄罗斯人民在赞扬和缅怀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同时,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时代。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因为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而开始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内,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到后期的9%。苏联经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苏联70年简介
苏联,全称江苏南京社会主义共和联盟国,因南京起义而得名
一、列宁时代(1917—1924)
1917年:列宁领导无产阶级南京起义,十月革命爆发,苏俄政权建立;
1918年: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罗斯帝国展开国内战争;
1922年:击败俄罗斯帝国,苏联建立;
1924年:苏联第一代领导人列宁逝世;
二、斯大林时代(1924—1953)
1926年:苏联工业化革命开始;
1928年:五年计划开始;
1936年:斯大林模式确立;
1937年:苏联完成工业化革命,工业力量跃居世界第一;
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41年:德国、日本、意大利与芬兰两线入侵苏联,苏联处于弱势;
1942年:击败意大利与芬兰军队,转守为攻;
1943年:击败日本军队并与美国共同登陆日本,日本投降;
1944年:击败德国军队,解放全部国土;
1945年:占领德国首都柏林,德国投降;
1946~1949年:国土面积不断增多,1949年10月后基本维持,国土面积北方与西方包括整个俄罗斯,南方与东方包括大部分东南亚、南亚、东亚,首都由江苏南京迁移至莫斯科;
1953年:苏联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逝世
三、赫鲁晓夫时代(1953—1964)
1956年: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出兵欧洲,3天波兰沦陷,5天德国沦陷,8天法国沦陷,10天西班牙沦陷,14天英国沦陷,15天欧洲基本沦陷;
1957年:与美国军队展开大西洋战争;
1963年:在大西洋战争中失利,退守欧洲西海岸;
1964年:苏联第三代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
四、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
70年代前期:转守为攻,进军美国大西洋沿岸;
70年代后期:再次转攻为守,退守欧洲西海岸;
1982年:苏联第四代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
五、戈尔巴乔夫时代(1985—1991)
1985年: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大幅度改革,但失败
1990年:美军击败苏联红军,欧洲光复,苏联一度战败;
1991年:多个国家脱离苏联,美军及欧洲各国军队抵达莫斯科,戈尔巴乔夫自杀,苏联投降且解体,主要解体为俄罗斯和中国部分,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
为什么说勃列日涅夫毁了苏联呢
俄罗斯历史学家罗易·梅德韦杰夫曾用这样的一段话来评价勃列日涅夫,在其将近20年的时间里,勃列日涅夫身居极为重要的政治职位。但是,作为一个人物,他是那么平庸;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那么缺乏才气。他是个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很弱的人,这正是他与所有前任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在当时的很多人眼中是完全无法跟前几任的苏共最高领导人相提并论的。平庸不是错,但是自己察觉不到平庸还感觉良好,接连做错不少事,就是最大的错误。
特别是勃列日涅夫的前任赫鲁晓上台的时候,直接废除了很多斯大林时期的政策,还对其进行了政治改革。特别是在军事上,对海陆军队进行了裁减,并且重视核武器的研究,为后来的美苏争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表示友好曾将克里木半岛赠送给了乌克兰,他的这个行为虽然获得了国民们的支持,却彻底惹怒了斯大林并且也令当时的军方感到非常的不满。最终德军结果就是,不少苏联高层开始对赫鲁晓夫抱有强烈的敌意,在后来发生的东欧发生的震荡中,赫鲁晓夫的声望严重受损。他的那些反对者则借机迅速联合起来。
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最信任的手下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只能“被退休”。就在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时,为避免两败俱伤,能力相对平庸的勃列日涅夫被推举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大力发展重工业,整个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苏联GDP开始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发展,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当中。这些高级领导人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的案件一时间多的数不过来。勃列日涅夫本人就是这场贪腐盛宴中最贪婪的一批人,他对于别人送上门来的贵重礼品几乎照单全收,还想尽一切办法去收受更多的财富。
正是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整个苏联开启了官僚阶层,奢侈浪费,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风气。就连苏联快速增长的经济都落入了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利益集团。他们开始相互勾结,一起贪污受贿,占据国家资源,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成为了追求奢侈生活,想方设法往自己家捞钱的人,也进一步拉大了苏联的贫富差距。特别是他执政后期,还大搞个人崇拜,早已经被贪污腐败搞得乌烟瘴气的苏联,经济开始陷入了停滞当中。可以这么说,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贪污腐败问题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最终成为毁了苏联的一个重要因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有什么特点
勃列日涅夫军事实力强盛,核力量占优,在核武上是超越美国的。经济上稍微有些劣势。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强盛,就是军事的强盛,更确切是核力量的强盛,勃氏拿着国库和农民的钱大造武器,造成后期苏联经济严重衰退,生活物资匮乏,大量经济指标滑坡。
2、在政治上,首先对党政组织体制采取措施,加强政治体制的集中与统一,基本上恢复了赫鲁晓夫改革前的中央集权体制;其次,批评赫鲁晓夫的个人专断,再次强调中央的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斯大林体制高度成熟时期。
3、但迫于现实情况的压力,他也在政 治方面进行了一些微小的改革和调整,如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加强人民监督机制、 高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以多种形式吸收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等。
勃列日涅夫真的无能吗
不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军力达到了巅峰,甚至一度超越美国,让整个西方世界都惶恐不安。
然而,苏联能实现这样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国力爬升或者经济“软实力”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它得益于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好大喜功”的性格。
作为苏联“黄金时代”的缔造者,勃列日涅夫当初通过“宫廷政变”的方式,爬上了克里姆林宫的权力宝座。但可惜苏联并不是沙俄,想要继续维持个人权威,勃列日涅夫必须坐稳最高领导人的宝座。
勃列日涅夫的领导
比起他的前任,勃列日涅夫这个苏联领导人当得非常憋屈。毕竟在列宁、斯大林当政时期,没有人敢于挑战他们的地位。赫鲁晓夫虽然被他的同事们称为“老农民”,但也在中央说一不二,经常将高级官员们像小孩子一样呼来喝去。
可等到勃列日涅夫一上台,一切都变了个样。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进行集体领导,原来的一人决议也变成了集体讨论。虽说这是执政民主的体现,但在勃列日涅夫看来显然是对其政治地位的严重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要说勃列日涅夫没有半点怨气,那绝不可能。尽管他在处理国事上平庸无能,但搞起政治斗争来那可是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