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

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8 07:54:20 浏览7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大胆实践,定期举办展览,并在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在欧洲颇有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画家克里姆特;建筑家和设计师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莫塞等人。其中克里姆特和霍夫曼最负盛名。 瓦格纳(Otto Wagner. 1841-1918)是奥地利著名的建筑师。他早年擅长设计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19世纪末,他的建筑思想出现了很大变化。1894年,53岁的瓦格纳就任维也纳艺术学院教授,次年出版专著《论现代建筑》,他认为,新建筑要来自代生活,表现当代生活。他的建筑作品推崇整洁的墙面,水平线条和平屋顶,认为从时代的功能与结构形象中产生的净化风格具有强大的表现力。1900年前后他设计的一座维也纳公寓住宅初步显示出他的那种理想主义建筑观念。而1904年他在设计维也纳邮政储金银行时首次运用了简洁创新的建筑手法,更使人难以相信出自一位60多岁的教授建筑师之手。维也纳邮政储金银行被认为是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瓦格纳的观念和作品影响了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在他的支持下,他的学生奥别列兹、霍夫曼等人组成了“维也纳分离派”。
1910年以后,瓦格纳的设计思想又向复古主义倾斜,他在1911年作的“维也纳第22区”规划方案,主次轴线明确,建筑端庄严整,与同一时期英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的浪漫情调明显对立。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1918年因瘟疫(西班牙感冒)逝于维也纳。

维也纳分离画派是怎么回事

维也纳分离派(英语:Vienna Secession),又译新艺术派,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又译艺术革新派)在奥地利的支流。

该流派反对当时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并与之决裂。

分离派作者作品艺术倾向、个人风格多种多样,而且没有明确的纲领,因此狭义上指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广义上讲是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

分离派涵盖绘画、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

简介

1895年,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出版《现代建筑》(Moderne Architektur),体现基本的分离派的思想。 

1897年4月3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约塞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马克斯·柯兹威尔(Max Kurzweil)、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和科罗曼·莫塞尔(Koloman Moser)等人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克里姆特任主席。欧尔布里希亲手设计分离派标志的展览馆。 

1898年,分离派展览馆建成;出版会刊《神圣之春》,举办首次分离派画展。 

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分离派开始步入盛期。查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作品在分离派第八届展览中展出。 

1902年,举办第十四届展览,贝多芬特展;主要展品有德国雕塑家马克斯·克林格(Max Klinger)的《贝多芬雕像》,克里姆特创作的《贝多芬横饰带壁画》,此次展览遭到了反犹情绪的攻击。 

1903年,霍夫曼在银行家的帮助下创立“维也纳工作联盟”(Wiener Werksttte),他与莫塞尔担任艺术指导。 

1904年,莫塞尔完成圣弗朗西斯·阿西西教堂(Kirche am Steinhof)的后殿嵌花和彩色玻璃窗。 

1905年,克里姆特完成的《哲学》、《法学》、《医学》壁画委托被维也纳大学拒绝。他从1897年开始接手此委托,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原先的学院气息被摒弃。此事引起批评,分离派名声受损。同年因为观点不同,克里姆特与科罗曼·莫塞尔等艺术家淡出维也纳分离派。 

1908年,欧尔布里希因白血病去世。同年,克里姆特完成代表作《吻》。 

1918年,克里姆特感冒伤寒去世。瓦格纳去世。莫塞尔去世。埃贡·席勒因流感去世。维也纳分离派逐渐消亡。 

1932年,维也纳工作联盟关闭。

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的介绍

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一中产生的著名的艺术家组织。1897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的自由”。在设计方面,其重视功能的思想、几何形式与有机形式相结合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表现出与欧美各国的新艺术运动相一致的时代特征而又独具特色。他们大胆实践,定期举办展览,并在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在欧洲颇有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画家克里姆特;建筑家和设计师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莫塞等人。其中克里姆特和霍夫曼最负盛名。

简述维也纳分离派的组织宗旨和设计特点、代表人物

在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一中产生的著名的艺术家组织。
  1897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的自由”。
  特点
  在设计方面,其重视功能的思想、几何形式与有机形式相结合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表现出与欧美各国的新艺术运动相一致的时代特征而又独具特色。但其反对新艺术运动对花形图案的过度使用,更强调运用几何形状,特别是正方形和矩形。
  他们大胆实践,定期举办展览,并在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在欧洲颇有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画家克里姆特;建筑家和设计师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莫塞等人。其中克里姆特和霍夫曼最负盛名。瓦格纳则是霍夫曼等人的老师,其设计思想与建筑风格在19世纪80年代已表现出与装饰主义的分流,故被称为分离派运动之父。1895年他在《现代建筑》一书中阐述了新时代建筑应具备的形式。他设计的卡尔斯帕拉兹车站,具有简洁的方形造型和新艺主术运动风格的装饰细节,是分离派的早期佳作。画家克里姆特是分离派组织的第一任主席,被誉为“奥地利最伟大的画家”。他创作了大量崖壁画,其形式与室内设计高度和谐。他打破传统的绘画形式,以金属般绚丽辉煌的色彩和一维平面效果,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形式语言,表现出强烈的华丽风格与工艺化的精美,呈现强烈的装饰性。其代表作有绘画《吻》、壁画《哲学》、《法学》、《贝多芬雕像装饰壁画》等。
  1898年,维也纳分离派创办杂志《春之祭》。
  1903年,霍夫曼在银行家支持下,在魏恩市组织了维也纳工作同盟。他和莫塞担任艺术指导,从事家具、室内金属器皿的设计,并由同盟的作坊进行生产。其产品造型呈几何形态,很少装饰,力求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体现产品的实用性。霍夫曼在设计中表现出与普遍的曲线风格不同的直线风格,更加接近现代设计。他的由纵横直线构成的洗练的方格网装饰特征,成为象征分离派设计风格的鲜明符号。1904-1910年,他承担了布鲁塞尔郊区斯托克列宫的建筑设计。其方形的造型单纯、严谨,室内空间宽敞、墙面平直,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室内陈设、餐厅的大型壁画则由克里姆特设计制作。壁画中图案化的人物形象和装饰花纹,是用玻璃、马赛克、珐琅、金属、廉价宝石镶嵌而成,华美异常,使斯托克列宫成为集分离派之大成的佳作。其他人的创作也成就颇丰,各具特色。奥布里奇设计的维也纳分离派之家,把单纯明确的几何造型与典型新艺术风格的枝蔓缠绕的花草装饰结合得浑然一体,是分离派代表作之一。莫塞的平面设计成就最大,其美学观点比其他人更加前卫与理性化。其书籍装帧、插图、印染、邮票等方面的设计,多以黑白色为主,明快、大方,更接近现代主义风格。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独树一帜,在设计中加进了新艺术运动风格中较少见的直线和简洁的几何造型,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体现出欧洲设计从摆脱传统到走向现代的过渡风格,影响深远。

维也纳分离派的特点

特点:

在设计方面,其重视功能的思想、几何形式与有机形式相结合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表现出与欧美各国的新艺术运动相一致的时代特征而又独具特色。但其反对新艺术运动对花形图案的过度使用,更强调运用几何形状,特别是正方形和矩形。

维也纳分离派(德语:Wiener Sezession,英语:Vienna Secession),又译新艺术派,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又译艺术革新派)在奥地利的支流。

该流派反对当时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并与之决裂。分离派作者作品艺术倾向、个人风格多种多样,而且没有明确的纲领,因此狭义上指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广义上讲是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分离派涵盖绘画、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

风格

“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虽然有许多取材于绘画或自然题材的装饰,但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体式简洁,线条和几何造型连续而有力,与“新艺术运动”风格所追求的自然主义有机形态相距甚远。

扩展资料:

历史

1、  1895年,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出版《现代建筑》(Moderne Architektur),体现分离派的基本思想。

2、 1897年4月3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约塞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马克斯·柯兹威尔(Max Kurzweil);

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和科罗曼·莫塞尔(Koloman Moser)等人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克里姆特任主席。欧尔布里希亲手设计分离派标志的展览馆。

3、  1898年,分离派展览馆建成;出版会刊《神圣之春》,举办首次分离派画展。

4、  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分离派开始步入盛期。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作品在分离派第八届展览中展出。

5、  1902年,举办第十四届展览,贝多芬特展;主要展品有德国雕塑家马克斯·克林格尔(Max Klinger)的《贝多芬雕像》,克里姆特创作的《贝多芬横饰带壁画》,此次展览遭到了反犹情绪的攻击。

6、  1903年,霍夫曼在银行家的帮助下创立“维也纳工作联盟”(Wiener Werkstätte),他与莫塞尔担任艺术指导。

7、  1904年,莫塞尔完成斯泰因霍夫教堂(Kirche am Steinhof)的后殿嵌花和彩色玻璃窗。

8、  1905年,克里姆特完成的《哲学》、《法学》、《医学》壁画委托被维也纳大学拒绝。他从1897年开始接手此委托,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原先的学院气息被摒弃。此事引起批评,分离派名声受损。同年因为观点不同,克里姆特与科罗曼·莫塞尔等艺术家淡出维也纳分离派。

9、  1908年,欧尔布里希因白血病去世。同年,克里姆特完成代表作《吻》。

10、  1918年,克里姆特感冒伤寒去世。瓦格纳去世。莫塞尔去世。埃贡·席勒因流感去世。维也纳分离派逐渐消亡。

11、  1932年,维也纳工作联盟关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维也纳分离派

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作品有那些

维也纳分离派是大约盛行于19世纪后20年及20世纪前10年的西欧地区的艺术运动。1887年基本上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唯美主义是推动这个艺术运动的关键。重要画家有:克里姆特、希勒、荷德勒。

《吻》克里姆特奥地利克里姆特(1862—1918)是分离派的首领,奥地利著名画家。他出生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工艺美术师家庭,在家庭的影响下,自幼专心绘画艺术。1897年,他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第一任主席。作为新艺术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坚持艺术的现代化与学院派分离,反对因循守旧,并积极从事分离派刊物的出版和画展。这个时期克里姆特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带有高度象征和明显的装饰性,把生命的繁殖、生长、死亡作为人的本质来表现,主体往往是生与死,爱情与女性。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带有浓郁的象征主义伤感和神秘色彩。

克里姆特的代表作有《吻》,《生命与死亡》,大型装饰壁画《哲学》、《医学》和《法学》等。

什么是维也纳分离派

19世纪末维也纳美术界以学院派为主建立的“艺术家协会”中,一些持不同艺术见解的青年艺术家于
1897年重新成立了“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
会,于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纲领,只是创作思想相
近,便形成了所谓维也纳分离派。分离派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

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

造出一种新的样式。分离派是在绘画、装饰美术、建筑设计上有过影响的新艺术流派。它在形式上虽

好使用直线而其根本精神却在于反对传统规范艺术,主张与现代的文化接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个

派的画家们在反对学院派旧艺术形式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在艺术倾向和风格上,始终是多种多样

的,所以说它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纲领,它对德国的影响很大。

维也纳分离派团体是由谁组成的以及维也纳学派认为什么导致新形式的出现

1897年,由一群先锋派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的维也纳分离派团体,成为当时席卷欧洲的无数设计改革运动的组织之一。在新艺术运动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维也纳艺术学院教授瓦格纳(OttoWagner,1841~1918)为首的维也纳学派,他们反对重演历史式样,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将导致新形式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