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尔纳十字军

瓦尔纳十字军(哪位可以提供科索沃十字军、尼科堡十字军、瓦尔纳十字军、波兰十字军的资料)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8 10:19:54 浏览5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哪位可以提供科索沃十字军、尼科堡十字军、瓦尔纳十字军、波兰十字军的资料

现场之一:教皇激昂演讲 圣城谁主沉浮
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号召基督徒,立即组织一支基督神圣军,把占据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的回教徒逐出。
他建议,这支神圣军以“十”字标志为旗号,并在胸前或肩上配带十字徽章。
教皇今早在圣马丁祭日后的宗教集会上致词,向数以万计的出席者叙述了土耳其人在耶路撒冷践污圣地,迫害基督教徒的情况,并呼吁他们组军东征,解救在东方遭受苦难的教友。
“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人民,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
“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那些参加神圣军的教徒,如果在途中或战斗中丧失了性命,主将赦免他们一切的罪孽。”
教皇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让不少冒着风雪出席会议的信徒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现场情绪十分高昂。许多人在教皇演讲结束后,争着向他领取十字徽章,表现他们参军东征的意愿。
在过去几天,法国各地的许多宗教界人士、王公贵族、骑士和平民,纷纷涌入克莱蒙这座小城,以一睹教皇的风采,结果克莱蒙城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一些人只好在野外的雪地上搭建帐棚。
耶路撒冷自公元636年就被信奉回教的阿拉伯帝国统治。不过,由于阿拉伯人对基督教徒实行怀柔政策,因此两个宗教一直能够和平共处。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这个世纪初,土耳其人在中东一带兴起后,当地的基督教徒就不断遭受迫害。许多信徒被勒索或杀害,另一些迫改信回教。会议里还谣传说,土耳其人几次逮捕耶路撒冷的总主教,然后拉着他的头发到街上游行,以达到恐吓的目的。
现场之二:基督徒屠杀基督徒
900年来一直没有被异教徒攻下的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几天前竟然沦陷在十字军手中。这些同样信奉基督教的西欧人在城内四处杀人放火,抢劫行凶。昔日富庶的君士坦丁堡,今天已变成人间地狱。
另外,城里谣传说,皇帝亚历克赛四世已在牢中遭到杀害,十字军领袖弗兰德斯有意组织新的拉丁帝国,自己当皇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宫廷人士说,亚历克赛四世当初为了从亚历克赛三世手中夺取皇位,便邀请十字军攻打君士坦丁堡,并承诺支付十字军东征的费用。
“他是当上了皇帝,不过也没能当多久。如果他真的被十字军杀了,也是活该。”
除了军人以外,君士坦丁堡几条主要的大街这几天几乎看不见一个人影。不过,一些偏僻的庙宇和小巷,却挤满了流离失所的人,也堆满了尸体。在这些地方,到处都可以听到受伤的人在呻吟,失去亲人或财产的人在哭嚎,还有他们对十字军发出的恶毒诅咒。
现场之三:儿童十字军被拐骗当奴隶
消息人士说,约有两万名从法国马塞出发,准备东征收复圣地的儿童十字军成员几个月前被奸商骗到这里,卖给回教徒当奴隶,一部分还被转卖到巴格达,受尽回教徒的虐待和凌辱。
本报记者日前目睹这些儿童的非人待遇,并访问到数名成员,证实了消息。
这些面黄肌瘦的受访者透露,一个12岁的牧童自称耶稣附身显灵,号召各国儿童组十字军东征。一些老年修士也从旁鼓动,说十字军过去4次东征失败是因为将士罪孽深重,唯有天真的儿童才有能力收复圣地。他们于是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跟其他许多年龄相仿的少男少女报名入伍。
一名男童说:“小时候玩组十字军东征的游戏,听那些修士叔叔讲述十字军的英勇故事,觉得好伟大,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另一人激动地哭诉:“当初神没让我们像摩西那样,遇海水干、遇山路平,我就该跟随哥哥回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这支队伍原有3万多人,除了临阵退缩者,有1万人在抵达开罗前已遇险葬身海底。
除了法国,德国也有消息说,当地集合了4万人童军,徒步越过阿尔卑斯山。不过,有一大半在途中饿死或病死,后来虽得到救助,成功从意大利的热内亚港出发,却在海上失踪,至今生死未卜。
亨廷顿学说包含东征思维
十字军东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文明的冲突?》学说,便被人认为带有当年的东征思维。
亨廷顿的想法是,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冷战过后,世界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基本上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很可能就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把人类文化圈分为西方、儒家(指中国)和回教这三大块,围绕其间的还有印度、日本、拉美、非洲、佛教(东南亚、蒙古、西藏)和东正教文化圈。他认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应该注意儒家和回教汇流所带来的挑战。
不少论者指出,亨廷顿学说的一大盲点,是把历史上的许多冲突说成是人类文化差异所导致,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因素:物质利益和发展空间(即便被认为出于“宗教”原因的十字军东征也如此)。亨廷顿也没看到,不同文明的表层尽管形式各异,但人类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大家同向心灵探索,将有机会进入大同,不一定要冲突。
东征最终变了质
在1095年后的200年间,至少出现过8支十字军,如果把儿童十字军和其他较小的十字军活动计算在内,则最少有11支,动用的总兵力不下三四百万。其中,只有第一次十字军可算是成功的。
后来几次的十字军在小亚细亚和回教军反复较量,不过,就是没有办法再取得像第一次东征那样的成绩。整个运动到了后来也完全变质,不但出现基督教徒自相残杀的局面,也演出了“儿童十字军”的闹剧。
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首4次远征背景与结局:
第一次十字军(1096-1099)
背景:教皇乌尔班二世呼吁欧洲教徒组军远征,以援助东罗马帝国在中东反抗土耳其人,并解放耶路撒冷。
结局: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和埃德萨等4个王国。
第二次十字军(1147-1148)
背景:回教军灭埃德萨王国,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组织第二次十字军。
结局:土耳其军分别击败德军和法军,十字军无功而还。
第三次十字军(1189-1192)
背景:回教英雄萨拉丁率领回教军灭耶路撒冷王国。德皇腓特烈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即狮心理查)再组十字军。
结局:法王和英王不合,结果一气之下撤军回国。德皇在渡河时不慎淹死。狮心理查和萨拉丁订下休战3年的协议后,在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绑架,英国以10万马克的赎金把他赎回。
第四次十字军(1202-1204)
背景: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第四次十字军。
结局:十字军进军途中,东罗马帝国发生皇位纠纷。十字军以平定内乱为名,攻陷并洗劫君士坦丁堡,灭东罗马帝国,建立拉丁帝国。十字军从此名誉扫地。
未来人说:
十字军东征是典型的宗教战争。它的命运也和其他的宗教战争一样,因为宗教理想和现实的出入,而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沦为残酷的玩笑。
不过,为当时人民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的十字军,却正面地改变了西方的历史命运,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十字军加速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崩溃。
十字军的堕落,使欧洲人开始对罗马教廷失去信心。
许多诸侯和骑士在战争中客死他乡,也削弱了这些封建势力。
在文化上,十字军东征让当时落后的西欧人民,接触和吸收较发达的东罗马帝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今天,英文中的零(zero)、市集(bazaar)、风险(risk)等词汇,都是从阿拉伯文字演变过来的。
在经济上,十字军把东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阿拉伯人的商业概念(如支票、信用状、股份公司组织)带回西欧,为欧洲日后发展资本主义铺平道路。
如果没有十字军,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西方文明,我们的世界也就大不相同了

为什么欧陆风云开局是瓦尔纳十字军后

游戏设计如此的,其实更早版本的EU4是衔接CK2的1453年以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来的,后来时间向前挪了一点就挪到了瓦尔纳之战,毕竟这场战役对于拜占庭帝国的存亡也有着重要的关系。而这也意味着欧洲中世纪时代的结束,所以有着象征意义故作为CK和EU的时间分界线。

约翰八世的救亡

1432年,约翰八世成功地抵御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为了抵抗奥斯曼帝国的威胁,约翰八世亲自走访威尼斯共和国、米兰大公国和匈牙利王国寻求援助,但是只有教皇才有号召力组织一支十字军,为了十字军,代价就是东正教会要服从教皇的指挥。他亲赴罗马与教皇尤金四世会晤试图达到东正教与天主教的统一。1439年两人在佛罗伦萨就此签署了一份协议,但是这一联盟遭到了君士坦丁堡大多数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约翰八世出卖了他们的灵魂,高喊着宁愿看见苏丹的头巾,也不愿见到教皇的三重冠。
教皇所组织的十字军,1443年由匈牙利出发,但在1444年在瓦尔纳战役中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击溃。土耳其人继续挺进,在1448年在第二次科索沃战役中将这支十字军的残余彻底消灭。约翰八世就在这次战役失败后10天后去世。
约翰八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414年娶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一世的女儿安娜,第二次是1421年娶法国蒙福尔的贵族之女索菲亚。但是两次婚姻均无后代。约翰八世任命他的弟弟君士坦丁十一世为其继承人。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其母亲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两个弟弟的阻力成为皇帝。

为什么瓦尔纳之战是最后的十字军

波兰君主列表
皮雅斯特王朝(962年–1138年)
870年 至 900年 Siemowit
900年 至 930年 Lestko
930年 至 960年 Siemomys
962年 至 992年 梅什科一世
992年 至 1025年 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 1025年由教皇加冕为国王
1025年 至 1034年 梅什科二世 国王1025年–1031年,公爵 1032年–1034年
1039年 至 1058年 卡西米尔一世(复兴者)
1058年 至 1079年 (慷慨的)波列斯瓦夫二世 国王 1076年–1079年被推翻
1079年 至 1102年 瓦迪斯瓦夫一世
1102年 至 1107年 兹比格涅夫和波列斯瓦夫三世 共治
1107年 至 1138年 波列斯瓦夫三世(歪嘴)
封建割据时期(1138年–1306年)
说明: 这里仅仅列出那些拥有“全波兰大公”头衔的统治者(常常是那些继承了“克拉科夫王家省”的王子)。
#8226; (被流放的)瓦迪斯瓦夫二世 (1138年–1146年)
#8226; 波列斯瓦夫四世(卷发) (1146年–1173年)
#8226; 卡西米尔二世(正义王) (1173年–1194年)
#8226; (老)梅什科三世 和Leszek Bia#322;y (1194年–1202年)
#8226; 瓦迪斯瓦夫三世 (1202年)
#8226; Leszek Bia#322;y (the White) (1202年–1210年)
#8226; 梅什科四世Platonogi (1210年–1211年)
#8226; Leszek the White (1211年–1227年)
#8226; 瓦迪斯瓦夫三世 (1227年–1228年)
#8226; 马佐维亚的康拉德 (1228年–1232年)
#8226; 亨里克一世 the Bearded (1232年–1238年)
#8226; 亨里克二世(虔诚者) (1238年–1241年)
#8226; 马佐维亚的康拉德 (1241年–1243年)
#8226; (害羞的)波列斯瓦夫五世 (1243年–1279年)
#8226; Leszek Czarny (the Black) (1279年–1288年)
#8226; Henry IV Probus (1288年–1290年)
#8226; 普舍美斯瓦夫二世 - 波兹南公爵 (1273年起),大波兰公爵(1279年起),克拉科夫公爵(1290年-1291年),波美拉尼亚公爵(1294年起),波兰国王(1295年-1296年
#8226; 瓦茨拉夫二世 (1291年–1305年) 波兰国王1300年–1305年
#8226; 瓦茨拉夫三世 (1305年–1306年) 加冕前遇刺身亡
皮雅斯特王朝(1306年–1370年)
1306年 至 1333年 瓦迪斯瓦夫一世(矮子) 1320年前为大公(瓦迪斯瓦夫四世);国王:1320年–1333年
1333年 至 1370年 卡西米尔三世(大帝)
安茹王朝(1370年–1399年)
1370年 至 1382年 路德维克一世
1384年 至 1399年 亚德维加 女王,1386年起与丈夫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共治
亚盖隆王朝(1386年–1572年)
1386年 至 1434年 瓦迪斯瓦夫二世#8226;亚盖洛 1399年前与其妻亚德维加共治
1434年 至 1444年 瓦迪斯瓦夫三世(“瓦尔那的”) 死于瓦尔那战役(1444年)
1447年 至 1492年 卡西米尔四世
1492年 至 1501年 扬一世#8226;阿尔伯特
1501年 至 1506年 亚历山大#8226;亚盖隆契克
1506年 至 1548年 (老)西吉斯孟一世
1548年 至 1572年 西吉斯孟二世#8226;奥古斯特
选举制国王
瓦卢瓦王朝(1572年–1573年)
1572年 至 1573年 亨里克三世 后放弃王位,成为法国国王亨利三世
贝特里王朝(1576年–1586年)
1576年 至 1586年 斯蒂芬#8226;贝特里
瓦萨王朝(1587年–1668年)
1587年 至 1632年 西吉斯孟三世#8226;瓦萨
1632年 至 1648年 瓦迪斯瓦夫四世#8226;瓦萨
1648年 至 1668年 扬二世#8226;卡西米尔 被废黜
Polish szlachta families(1669年–1696年)
1669年 至 1673年 Micha#322; Korybut Wi#347;niowiecki
1674年 至 1696年 扬三世#8226;索别斯基
维丁王朝(1697年–1706年 and 1709年–1766年)
1697年 至 1706年1709年 至 1733年 奥古斯特二世(强力王) 即萨克森选侯腓特烈#8226;奥古斯特一世
1733年 至 1763年 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年-1738年)
1706年 至 1709年1733年 to 1736年 斯坦尼斯拉夫一世#8226;列琴斯基
Polish szlachta family(1764年–1795年)
1764年 至 1795年 斯坦尼斯拉夫二世 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黜
华沙大公国
华沙大公国(波兰语:Ksiestwo Warszawskie)是拿破仑帝国的附庸国。
#8226; 腓特烈#8226;奥古斯特一世,1807年-1815年(维丁王朝成员)
议会制王国
波兰王国(波兰语:Królestwo Polskie;1815年–1832年)此期间波兰王位和沙皇俄国的帝位合一,同归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8226; 亚历山大一世,1815年-1825年
#8226; 尼古拉一世,1825年-1831年1月25曰(在波兰十一月革命后被波兰国会废黜)
波兰共和国 (1918年起)
约瑟夫#8226;毕苏斯基 国家元首 1918.11.14--1922.12.14
加布列尔#8226;纳卢托维奇 总统 1922.12.14--1922.12.16
马切伊#8226;拉塔伊 代总统 1922.12.16--1922.12.20
斯坦尼斯瓦夫#8226;沃伊切霍曰夫斯基 总统 1922.12.20--1926.5.15
马切伊#8226;拉塔伊 代总统 1926.05.15--1926.06.04
伊格纳茨#8226;莫希奇茨基 总统 1926.06.04--193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