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希那

Tangbura印度哪个神的乐器?克里希那幕提是谁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8 17:14:57 浏览9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Tangbura印度哪个神的乐器

克里希那神。
班苏里是克里希那神选定的乐器,和牧歌与田园诗相联系,它是印度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在吠陀经上被提及并在2000多年前的佛教艺术中有所描绘,在一首梵语诗歌中班苏里被誉为斯瓦拉吉纳之源。
尽管班苏里是印度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但它占据北印度音乐会乐器的地位是近些年才有的现象,这件几千年来被牧羊人和民间音乐人宠爱的乐器被带进印度古典音乐会归功于传奇的音乐大师潘那拉高师。

克里希那幕提是谁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已经译成47国语言出版。
  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
  克里希那穆提生於一八九五年五月十二日午夜过三十分,是印度一个婆罗庭中的第八个孩子,他和他的母亲,都具有天生的眼通能力。克里希那童年时对於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时常喜爱梦想,看似迷糊而实则具有惊人的剖析力。由於身体多病,几乎每天都在发高烧。不能上学读书的日子里,他就待在家里拆东拆西地自己研究时钟或其他机器的结构。
  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定他智能不足,时常毒打他、站,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过。他对於母亲和小弟弟尼亚有很深的依赖,对於物质享受或是别人的褒贬却毫不在乎。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东西进来,很快就会流出去。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世界的动乱、人类的自相残杀,克那感到一种刺骨的哀伤。在那份哀伤中,还有更超然而冷静的深思。他开始探索一种真正的教诲,如何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他所存在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於是他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禅定方法,对於自己的意识和感官做了无数的实验。
  也就在同时,他结交了赫胥黎、嘉宝、卓别林、亨利米勒等朋友,米勒曾样形容过克里希那--“能够认识克里希那穆提,比认识其他任何人都要光荣......“。还有不计其数的欧美知识分子,那些最为多疑的心智,都曾经引用极为夸张的赞美词,来形容和克里希那相识的感受。
  克里希那极为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在这些天真的赤子们还没有受到世俗统、野心、竞争和恐惧的污染以前,就能提供给他们一个自由无惧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懂得什麽叫作创造力、快乐和关爱,然后这个世界才能有真的新人类出现,一个全然不同的净土才能在地球出现。
  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直到九十岁圆寂之前,都还在不停地奔波。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本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晚九点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议的一生结束了。来的,是一个有待人们解开的谜:到底菩萨是借助无形的神秘力量示现其一生的,或是完全靠自力达到的境界,还是二者的融为一体?

克里希那穆提: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

他留下六十册以上的著作,翻译成了47 种语言出版。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自知之明是智慧开端,爱的起点,恐惧的终点,创造的源泉;在其中含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而自我正是恐惧的集结地,万病之源,万恶之源。

无我其实是一条非常智慧的解脱之道,多为他人考虑,就能够降低自我的存在;乃至于无我,无我,无我...一直到坦然面对生死;如果自我意识太强,势必啥都想要,啥都斤斤计较,啥都放不下,活得就很累。

下面介绍下这位世界精神导师的一些思想:

1.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

你要获得自由,就要独立,也就是凡事自理,亲力亲为;钞票自己赚,三餐自己烧,大事小事麻烦事儿统统自己解决,乃至于一个人去医院看病,难过的时候自个儿去海边吹吹风。

唯有独立了,唯有成熟了,你也才真正成长起来了。

进入大学,很多孩子独自前往外地,开始独立而自由的崭新生活。

在外面,需要打理一切,这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是对一个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

人生最终只能依靠自己,除了你自己,谁也无法代替你去面对那些困难,解决属于你的难题;所以独立能力越早培养起来越好。

既然追求自由,那就要独立,而这势必要求我们做到不依附,不恐惧。
克里希那穆提: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这不止是外在肉体的依靠,而是内在的,心理上的依赖,从其中,你获得所谓的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

依赖他人,势必要谄媚他人,为了那个目的,先要对等的付出,先为他人服务;正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可见博他人欢心是多么劳心劳力的事儿,要他人长久保持欢心那个状态更是难上加难;那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违背个人意愿,牺牲个人时间,做一些你不大乐意完成的事情;才有可能获得帮助,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对方毕竟不是你娘舅,也有极大可能,你曾经以为的付出,做出的努力,对方只是觉得应该的,只是毫不客气地笑纳了而已,也没啥大不了的;完全可以在关键时候不鸟你,完全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假装看不见。

比方说你在公司,加班加点,牺牲个人生活,不陪伴老婆孩子,以为年底一定加薪,可惜这从来只是一厢情愿。

日理万机的老板瞟上一眼的无非是一张冷冰冰的数据统计表,一看工作时间,和其他人比起来,算不了什么,凭什么给你升职加薪。哪怕你为了工作问题,和生活起了冲突,和女朋友分了手;对公司而言,这也只不过是你没能处理好家事儿而已,与他又有何干。

只有在彻底打碎不合理的妄想之后,找到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找到自己擅长之处,找到轻松自在赚钱的门路,才能够不依附于外在条件,才能够不依附于他人,享受这种独立的自由。

2.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行痕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有些事情,必须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它的本来特质,按照它的自然规律,再来看看可以做些什么。

你也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不要以为自己拥有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够说服他人;对方哪怕在口舌上败下阵来,他说好吧好吧,他沉默了,他离开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可你;只是争论不过你,懒得和你继续纠缠下去,只好算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当你对其他人有所不满的时候,极力想让对方认可你的时候,极力想让对方按照你的既定思路去采取行动的时候;应该允许他有独立人格存在 ,他完全能够拒绝你,能够选择自己舒服的做事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看看你们俩,还有没有共同语言,还有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乃至于有什么优点可以借鉴。实在不行,挥挥手,各走各的路。

无关痛痒的事情,让让就算了,不要计较;也压根不要打算去说服对方,改变对方,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3.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所以你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你和我才是问题,而不是世界;因为世界是我们自己的投射,而要了解世界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我们自己

你认为这世界是怎样的,你所看待的周围人是怎样的;那么这些人和事儿就是怎样的,并且能够被你一一应验。

你看这个人顺眼,那是越看越欢喜,情人眼里出西施,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缺点统统都是优点。

你看这个人不爽,对方无论做什么都是不舒服的,哪怕费尽周折送给你所喜欢的限量版惊喜,也可能仅仅因为这个人,惊喜变成了惊吓,从此不爱这类物品,甚至感到恶心;人就是这么奇怪,这么无厘头,这么不可思议。

对于身处其中的环境,更是如此;喜欢这个城市,就会爱上这城市的一切,包括城市的生活节奏,城市的阴晴圆缺,城市的车水马龙,城市的那个你,都是如此的合你胃口,简直身沐浴在阳光之下,处在天堂之中。

你想逃离这座城市,也必定会找到离开这座城市的坚强的理由。哪怕是毫无来由的,就这么不咸不淡的一句话:这城市并不适合我。

剩下来的,无非是花点时间,找到看似充足的证据,说服自己这个城市确实不适合我。

其实直觉早就给了你答案,早就告诉你应该做出的选择是什么。

爱与不爱,无非都只是自己的感受;爱这个世界,世界就是美好的;讨厌这个世界,世界就是肮脏的。

所以,对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也终究是自己的一种选择而已。

4.只有当你有余暇时,你才能够学习;但是大脑和心灵被占得满满时,你就没有余暇,所以你从未学到任何新东西;没有新鲜空气进来,所以压力对大脑造成的损害越来越严重。这就是冥想问题之一,意识能否摆脱所有压力,而那意味着要有一颗自由的心

为了拥有余暇,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早地确立起目标,放下不符合方向的一切人事物;不能什么都学,门门精通,样样稀松。

人生毕竟是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应的也是有限的。

当大脑和心灵被占得满满时,你就没有余暇。

大脑被什么占满?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碰到什么学什么。

比如说互联网技术,为了把那个机器研究好,自己要去了解机器,学习机器的语言,然后自己变成了那台机器。

心灵是什么?碰到个鸟人,让你受了伤,结果那件鸟事始终放不下;心情压抑,心灵整个被占满了,当然没兴趣学习了。

乃至于像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那样,出狱后依然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灵枷锁,带着满腔的怨恨,穷其一生为了去复仇,势必活得不够轻松。

在这里恰当的余暇,就是要定期清空自己的大脑,不能样样都学,样样都要;同时要守护好自己的心灵,不受外界干扰,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一门深入,才有可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

5.人们都是被理想培养的,理想越是华丽,就越受推崇。但是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远比理想重要的多,如果内心堆满了观念,理想之类的东西,你就永远不会去面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观念就成了障碍。当这一切被清楚地理解,不是理智上,观念上的理解,那么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面对真相,事实,现在

这句话说得实在有点经验主义;理想始终是一面旗帜,是没有最终落地成型的;在人生过程中,铁定不会直线向着理想目的地而前进,那过程必然是充满曲折,螺旋式起伏,有上坡也有下坡;也就是那句脱口而出的箴言,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理想应该是随着年龄,随着客观环境变化而做出调整,甚至在一定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予以放弃。

年少时候,可以树立起考取北大清华的志愿,但是已经年过半百,还挑灯夜战,备战高考,实在毫无意义。

年少时候,能够扛起为人类理想而奋斗的大旗,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能赢;到了中年,还拼个毛线,能把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活儿搞定,桌子擦一擦,地板拖一拖,老婆已经对你很满意了。

真正重要的事情,真正要处理的任务,真正要关心的内容,无非就是每天现在当下的生活是怎样的,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现在客观环境是怎样的?在这个环境下,可以做什么,可以希望什么。

现实困难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不能不考虑这些实际问题,不能不解决当下问题,只是展望着理想,凭空喊着口号。

比方说对于赚钱问题,不能因为远大理想而不考虑赚钱了;那么你的温饱问题怎么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怎么解决?

你期待配偶养活你,那么你有你的理想,他有他的理想;凭什么对方要为了实现你的个人理想,而赚钱养家,而你却能够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等待着你的梦想成真。

理想不能和实际关联起来,不能变现,那就是空想主义。生活都没有基础保障,何来理想。

荷兰画家梵高一生穷困潦倒,最终自杀身亡;而死后被众人追捧,作品卖出了天价。

对其个人生活品质而言,显然不值得借鉴。
6.我们的心总是在依赖一些信念,修行体系或哲学系统;我们依赖另一个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行事;我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快乐的老师。因为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安全感罢了

人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无非就是两点,一个是幸福,一个是安全。

赚了钱,一方面用来享受生活;一方面保障个人安全,这个险那个险的都来一些,多多益善。

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第二层就是安全需要,可见其重要性,其根本性;人们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够免除恐惧和焦虑的各项保障。

每个人对于安全感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这完全没毛病。

可是我们应当认清一个现状,就是真正依靠的只有自己,不能依赖于某一个人,企图找一座靠山。

无论是你的父母,你的配偶,还是你的子女;父母总有一天会先行离开,活过百岁的老人,毕竟只是少数;配偶可能在长期单调婚姻生活中感到厌烦,离婚在现代早已是见怪不怪的事了,随时可以因为一只牙膏问题和你拜拜;子女会重新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逢年过节来看你下,微信上给你来句关心祝福语,以表爱意。

看上去貌似有点凄凉,现实就是这么个情况,一旦在心理层面接受了,倒也没什么。

说白了,真正靠得住的只有自己,乃至于在最后一刻,生老病死,没有人能替代你完成。

安全感必须来自于自身,而不是依赖于某一个人;当然,安全感也完全可以来自于信仰,来自于积极向上的理念,来自于行之有效的方法;势必能够带给你力量,指引你采取行动,走出困境,奔向光明之地。

克里希那穆提在解散世界明星社的时候说道:

希望那些想了解我的人也能获得自由,而不是追随我,把我关在笼子里,变成一个教主。

你们应该解脱所有的恐惧,包括宗教的恐惧,赎罪的恐惧,得不到爱的恐惧,死亡的恐惧以及存在的恐惧。
1909年,赖德拜特发现克里希那穆提极不寻常,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色彩,于是将这个男孩接到英国抚养,训练其成为世界导师。

1922年,克里希那穆提进入意识转化期,从此以后,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有了信心。

1929年,宣布解散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发誓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组织。

1986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议的一生结束了,这位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

罗摩克里希那的介绍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1836-1886)出生于孟加拉乡下的一个小村庄。他几乎没有受过任何值得提起的教育,但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对大自然的荣耀有着激烈的敏感。他的思想与灵性问题强烈地结合在一起。十八岁的时候,他的哥哥把他带到一百英里远的加尔各答,此后他们在加尔各答北部市郊的达克希什瓦定居,就住在一座新建立的,用来供奉神圣母亲卡利女神的神庙里。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在那里开始了对神的追求。十二年以来,他实践了各种通往神的神秘道路,经历了印度教经典所写的难以置信的神秘状态,也在基督教和穆斯林里面实践了通往神的道路。最后,他宣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有多少宗教,就有多少通往神的道路。”

请提供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迪的介绍,思想要点和人生经历~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1895.5.12.——1986.2.16.)是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的第八个孩子,他是二十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他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克里希那穆提
十四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临(东方的“弥勒下生”),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再来的“世师”。克氏的父亲是当时通神学会的会员,通神学会是由俄国女子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利坚合众国军官奥尔科特在一八七五年共同创立的,其主旨在促成超越种族、性别、阶级和肤色的兄弟友爱,鼓励会员研究各类古老传统如卡巴拉犹太秘教、诺斯弟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神秘主义玄学体系。一八八二年,通神学会在印度阿迪亚尔成立总部

克里希那穆提的经典语录

1.爱绝不是一种自我的活动,自我根本不认识爱。只要一说出爱这个字,你就会经验到它,于是真正的爱就不见了,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已经消失了。《生命之书》

2.除非一个人觉悟出生活的意义,否则他的能力或天赋便会用来强调自我及其欲望。

3.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一生的学习》

4.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5.你害怕接纳自己,因为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你为何顺应社会、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的想改造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然后从接纳自己开始。

6.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所以你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你和我才是问题,而不是世界,因为世界是我们自己的`投射,而要了解世界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我们自己。

7.平静的心不是一个被限制了的心,它不是通过纪律或训练才变得静寂。《一生的学习》

8.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从悲伤中解脱。《重新认识你自己》

9.如果你的心能够容纳无限的经验,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朴素。

10.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知识只会导致毁灭和不幸。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这项品格,他便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生的学习》

11.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意时,美丽细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现。《生命之书》

12.世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事。我们的心智太过于复杂,早已失去了单纯的特质《重新认识你自己》

13.我觉得有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14.我们的心总是在依赖一些信念,修行体系或哲学系统;我们依赖另一个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行事;我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快乐的老师。因为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安全感罢了。《生命之书》

15.我们都喜欢炫耀自己,显示自己拥有一些什么东西。你知道一朵水仙或者一朵玫瑰。他从来不假装,它的美就在于他本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16.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没有名气、野心和残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他可以活得相当快乐。

17.心理上如果一直想得到确定感,就会助长恐惧。《生命之书》

18.一个真的想了解人生的人,不会渴望拥有信仰。一个有爱的人是没有信仰的 ——他只是去爱就够了。《生命之书》

19.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你的心就越安静,而这种安静的状态是不会被噪音所破坏的。只有当你抗拒某个东西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心才会出现挣扎。《生命之书》

20.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填补我们的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

21.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没有恐惧和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22.只要成功成了我们的目标,我们便无法免除恐惧,因为成功的欲望滋生了对失败的恐惧。《一生的学习》

23.只有在我们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时,我们才会以成功或失败的观点来考虑事情。《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24.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一生的学习》

25.自我是由许多实体集合而成,每一个实体都和其他实体相抗衡。自我是种种互相冲突的欲望的战场。《一生的学习》

26.自由并不在那些想把自己变成不同的人身上,也不存在于做你碰巧想做的事,更不是跟随传统、父母或上师,而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

27.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

28.自由在于起点,它并非是到了终点才能获取的东西。《一生的学习》

29.遵循一种制度-不论是政治上或教育上的制度-都无法解决我们种种的社会问题。了解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远比了解问题本身来得重要。《一生的学习》

克利希娜什么梗

“哈里”,即印度教徒敬拜神灵的呼语;“克里希那”,为黑天大神的梵文音译。此名称来源于该社团的会歌,即赞美和呼唤黑天和罗摩大神的颂歌。歌词为:“哈里·克里希那;哈里·克里希那;克里希那,克里希那;哈里, 哈里。哈里,罗摩;哈里,罗摩;罗摩,罗摩;哈里, 哈里。”该组织举行任何宗教仪式或列队在街上行走时,信徒必须反复高唱此歌。

罗摩克里希那主张什么

罗摩克里希那(1834~1886年)是辨喜的老师,是一个身为婆罗门,但广泛精通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家。他崇信吠檀多思想,但也不排斥其他宗教和哲学的经典。他主张一神论,却也承认多神论,说正如各不相同的语言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概念一样,世界上的人们也用安拉、诃利、基督、黑天等名字来称呼同一位最高神。它既是一,又是多;既是可见的,又是不可见的;既是沛乎天地的宇宙精神,又是赋形各异的具体象征。他并不排斥偶像崇拜和献祭等宗教仪式,只不过认为它们在亲证一神的各种方式中,还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但低级阶段总是要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人的精神性也应在这种发展中有所提高。在社会实践上,他主张无私的博爱,指出爱自己的人类同胞就是爱神,因为神乃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尤其是人类之中。辨喜坚持罗摩克里希那的学说,把服务于人类当做印度教信仰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