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和英国的关系

意大利和英国的关系(二战时期意大利对英国做了什么)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8 21:29:27 浏览9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二战时期意大利对英国做了什么

“三国轴心协定”根据条约规定,三国彼此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互相援助。有了这个条约做靠山,意大利独裁者本托·墨索里尼决定夺取英国在非洲的全部的兵力,虽然墨索里尼开始时气势很盛,但仍然不能战胜看上去已经孤立无援的英军。

意大利的软弱使英军在希腊形成一条战线,并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出发轰炸德国控制的战略要地。

英国国王也是意大利的国王吗

不是
英国国王(King/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宪法规定的世袭的国家元首(不是政府首脑),立法、司法机关的组成部分,法院的首领,英国全部武装部队的总司令,英国国教-圣公会(新教-安立甘宗)世袭首领。
根据各国宪法,英国国王也是北美洲的安提瓜和巴布达国王、巴哈马国王、加拿大国王、伯利兹国王、格林纳达国王、牙买加国王、圣基茨和尼维斯国王、圣卢西亚国王、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国王,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国王、新西兰国王、巴布亚新几内亚国王、所罗门群岛国王、图瓦卢国王(这些国家已从前大英帝国独立,但国家元首由英王兼任,英王定时派遣总督到各国代表自己行使国家元首权利。政府首脑由本国选举产生)。除了这些国家,脱离前大英帝国的亚、非、美、大洋洲的各国独立的37个国家(国家元首不是英王担任)组成了英联邦。
意大利王国(意大利语:Regno d’Italia;英语:Kingdom of Italy;1861年—1946年),于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建立,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一个控制整个亚平宁半岛的国家。
中世纪洛泰尔一世(中法兰克王国)的“意大利王国”国土只有亚平宁半岛的北部,公元962年至11世纪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成为“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805年拿破仑·波拿巴建立了由他本人任国王的“意大利王国”(1805年-1814年),但与中世纪存在过的王国并无一点关系。
1861年撒丁王国完成意大利统一,成立新的意大利王国。后积极参与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成为当时欧洲强国和世界列强之一。
在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掌权的1922-1943年这段时间里,意大利王国也通常被历史学家称做“法西斯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两年中,意大利王国转投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墨索里尼及其狂热法西斯主义追随者曾在意大利北部成立过一个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战后的1946年民怨四起,导致同年全民公投中人民一致选择放弃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即今天的意大利共和国。

罗马,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之间关系

古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是帝国核心地带,法国称为高卢,是帝国的重要领土。英国即不列颠,是帝国的次要领土。德国即日耳曼地区,是蛮人土地,帝国没有征服他们,反而经常被他们骚扰。
到了公元5世纪的帝国末期,日耳曼蛮人(德国人)大举进攻罗马帝国,帝国领土纷纷被日耳曼人占领,其中东哥特人占领了意大利,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英国,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等占领法国,因此某种意义这几个国家都是亲戚。

意大利附属于英国吗

  • 意大利是主权国家,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附属于英国的!

  • 不是的。
    是一个欧洲国家,主要由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及两个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西西里岛与萨丁岛所组成。国土面积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万。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还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与梵蒂冈。

十八世纪末英国和意大利的关系好吗

18世纪真正意义上的意大利还不存在,半岛上有很多分裂的王国、共和国、领地和教会土地
意大利是几个欧洲陆上强国争夺的地方: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
在18世纪最后的几年,随着拿破仑的征服,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至于英国,此时意大利并不是其主要注意的地方,仅仅是占据要点:比如马耳他;另外在半岛煽动一下,反抗拿破仑罢了。倒是奥地利一直对北部意大利怀有野心,与法国拉锯争夺——这一直持续到19世界中叶意大利统一、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意大利,在一战时为何背叛同盟国而投向协约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加入了三国同盟, 本来意大利在欧洲大陆最主要的敌人是法国和奥地利帝国———与前者在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着尖锐对立; 与后者在领土问题( 如特伦提诺和的里雅斯特) 、在争夺势力范围如巴尔干地区、亚得里亚海等方面也存在严重对抗。

 

 入侵埃塞俄比亚战争的惨败引发了意大利对德奥同盟的失望。自从意大利与德奥结盟后,意大利在欧洲大陆上与周边大国基本相安无事,并打着三国同盟的招牌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其首要殖民的目标便是与自己隔海相望的埃塞俄比亚。但阿杜瓦战役的惨败使得意大利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尖锐: 国内民众因对外战争导致生活状况每况愈下; 资产阶级因为侵埃的惨败,遭受重大损失。为此意大利当局不得不对反法而亲德奥的方针进行反思: 与法国进行的关税战争使自身经济蒙受巨大损失; 侵略埃塞俄比亚却因自己执行反法政策而促使法国在军事上援助埃塞俄比亚,而自己对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却没有得到德奥盟友的任何实质支持。 

 

 因此意大利统治集团对德奥盟友产生了强烈的失望与怨恨情绪,并开始着手改善与法国的紧张关系并流露出疏远甚至背离德奥的倾向。早在被迫签订《亚的斯亚贝巴条约》前的1896年9月,意大利政府就承认了法国对突尼斯的保护权,而1898年意大利茹迪尼政府更是与法国签订了新的《意法商约》,从而结束了两国持续多年的关税战争。意大利对法国的舆论攻击也逐渐平息。对于意大利的举措,法国也给予友好回应: 法国声明它不会介入对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两地的争夺,因为意大利十分关注在这两个地区的利益。意大利见此又立即示好,声明自己不会参与对摩洛哥的争夺,因为这是法国利益所在。在摩洛哥、利比亚等问题两国取得谅解后,继而在1902年,意法两国又以互换信件的方式签署了“意法协议”。据此协议,意大利承担了法国若遭受来自一个或多个国家进攻的情况下,严守中立的义务。由此,意法之间已初步走出先前的阴霾,两国关系开始好转。

 巴尔干地区的争夺使意奥矛盾空前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意大利资产阶级急需获得原料产地与销售市场,为此积极开拓殖民利益,但放眼周边可供扩张的目标已不多:1881年法国对突尼斯的占领使意大利永久地失去了突尼斯; 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以惨败告终; 今后在非洲继续开疆扩土的前景则因英法的日益接近而变得黯淡。这样,亚得里亚海和巴尔干地区就成了意大利为数不多的可供扩张的目标了。但是意大利在这两个地区的扩张必然要遭到在该地区拥有巨大利益的奥匈帝国的强烈反对,这种利益的冲突又必然导致意奥矛盾的加剧,当然也就必定要破坏三国同盟的稳固性。

 

 1905 年前后,奥匈帝国趁着俄国忙于应付日俄战争及国内革命之际,加紧了对巴尔干地区的扩张。这样,意奥争夺巴尔干的矛盾和斗争被彻底激化了。意大利一方面对争取解放仍在奥匈统治下的意大利领土(特伦提诺和的里雅斯特) 的“领土恢复主义”组织有先前的镇压转为大力扶持; 另一方面,于1909年10月24日同俄国秘密签订了《拉匡尼基协定》,协议规定意俄两国共同抵制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该协定与两国在公开场合的庄严保证截然相反,所以意俄两国非常保密。《拉匡尼基协定》的签订表明,意大利在脱离德奥同盟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至此,三国同盟对意大利来说已名存实亡。意大利又回到先前那种中立投机的原点上。

 

 是什么原因让意大利逐渐疏远甚至摆脱“三国同盟”?

 其一,意法、意奥矛盾的再次失衡。随着法国与意大利关系的缓和,因法国占领突尼斯而急剧恶化的意法矛盾不再那么突显,这也就使意大利当初加入三国同盟的动力锐减。而随着意大利自20世纪初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为了满足自身日益扩大的对原料产地、销售市场的迫切需要以及摆脱国内革命危机的需求,意大利再次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与先前侵略扩张北非不同,意大利这次把扩张矛头转向了亚得里亚海和巴尔干地区。这也就必然使得意大利与在此地区有着巨大殖民利益的奥匈帝国间的矛盾瞬间恶化,以致意奥矛盾骤然上升为意大利对外的主要矛盾。

 

 其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西欧列强间的主要矛盾,这必然影响到意大利的对外政策。保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是意大利历届政府的既定方针,因为意大利统治者认为,作为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意大利如果与在地中海占统治地位的英国摊牌,简直就是自取灭亡。正基于这一认识,在因意法矛盾而与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之初,意大利就坚持对同盟条约附加一项特别声明,即“该条约各条款所述的任何情形都不得认为针对英国”。也就是说,只有在英德关系处于正常化状态下,并且英国实际上是与三国同盟合作来反对法俄———只有这样意大利才能平静地留在“三国同盟”内。

 

 但是随着英德矛盾日益激化,意大利对外政策的双重支柱就被撼动了。如果真要在维持与德国的同盟和维护与英国的良好关系之间作出一个选择,意大利最终还是会选择后者。因为,如果一旦与英国为敌或交战,以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不但面临着英国的海上封锁,重要的沿海城市遭受破坏,而且还会使自己丧失海外殖民地。从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角度考虑,无论意大利内心如何地犹豫与复杂,它都必须选择与英国结好。

 既然意大利与法国关系逐渐地改善,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这似乎已经表明意大利与自己的昔日盟友分道扬镳了,那么意大利为何在形式上依旧留在“三国同盟”之中。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放眼当时的西欧,作为二流甚至三流国家的意大利的确很希望同时维持与主要大国的正常稳定友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意大利不会公开支持谁、公开反对谁,况且意大利也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本那么做。这既与意大利本身的实力有关,也受长期以来由此造成的投机主义传统的影响。

 

 第二,德国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实力迅速膨胀,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在财政和经济上对意大利曾给予巨大支持,并控制了许多重要的意大利工矿企业。因此,德国是意大利不能小觑的,意大利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也是不会轻易下定决心摆脱“三国同盟”而开罪于德国。

 第三,尽管意奥因在亚得里亚海与巴尔干地区的争夺而关系急剧恶化,也尽管这一矛盾的演化已经到了不用战争不能解决的程度,但意大利毕竟军事、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与当时的欧洲五强之一的奥匈帝国无法相比,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奥匈摊牌。

 第四,“大南斯拉夫国家”因素。为了实现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的目标,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人同时展开了针对意奥两大殖民者的斗争。在意大利统治者看来,斯拉夫国家是一个远比衰老的奥匈帝国更为危险的敌人。因此,在反对斯拉夫主义这一问题上,意奥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前期“中立”的意大利。事实上早在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后的7月中旬,意大利政府就已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德奥即将要发动战争引发世界大战进而重新洗牌的意图。面对一战的爆发,意大利政府经过再三权衡后在同年8月3日午后,发表正式官方声明,宣布中立。但是宣布中立注定只是权宜之计,意大利最终还是要加入两大集团中的一方作战。在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看来,世界大战是实现自己图谋已久对外扩张的绝好机会,但是以自身单薄的身躯去实现这一庞大的计划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外力。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意大利可供选择的盟友只有同盟、协约两大军事集团,这也就意味着意大利要想实现自己的领土野心就必须加入两大集团中的一方。在当时战局不甚明朗的情况下,意大利表现出了浓厚的投机主义色彩,采取了两边下注,在看好协约国集团的同时也进行着以继续留在“三国同盟”为条件而与德奥讨价还价的谈判。

 

 意大利政府在宣布实行中立政策的第二天就向协约国方面阐述了获得自己支持的条件: 除得到特伦提诺地区以外,意当局还希望在亚得里亚海获得优势地位,为此特别提出要得到阿尔巴尼亚西南部的发罗拉地区。协约国各国政府经过反复考虑,最终表示愿意接受意大利开出的条件,为此英国甚至主动提出可以先把的里雅斯特交给意大利。于是,意大利与协约国之间的谈判开始了。1915年2月中旬,意大利与昔日的德奥盟友就其继续留在“三国同盟”内而进行的谈判完全破裂,与此同时,在大战的各条战线以及国际关系中,也出现了有利于协约国方面的进展,最终经过两个月的谈判,协约国集团满足了意大利提出的绝大多数要求,协约国1915年4月26日与意大利在伦敦签署了《伦敦秘密条约》。《伦敦秘密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意大利正式投向了协约国集团。 

 

 意大利身份的转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就意大利国内而言,民众一直不满政府与宿敌奥匈结盟的政策,资产阶级也因没有从与奥结盟中得到何种好处而对奥匈反感至极,因此一旦两大集团开战,意大利民众很难接受意大利站在德奥一方作战的主张,意大利最终必然倒向“协约国”集团。

美国和英国,法国,意大利怎么如何和谐他们之间没矛盾么

美国和英国没矛盾是真的。
美国和法国的话得分情况了。主要原因在于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两大强国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向来比较对立。多数情况都是竞争对抗的。历史上也爆发过多次战争,拿破仑,普法战争,一战二战等等。而英国作为一大岛国,对于欧洲的局势向来保持高度关注,英国的唯一目的就是决不允许存在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欧洲大陆,以免威胁到自己的利益。英国的战略就是保持欧陆均势,谁强大了我就收拾谁,谁弱了我帮谁。美国在这一点上和英国的利益一样。
知道了这层关系,那么就很好理解了:当德国比较强硬的时候,美英就会拉拢法国,反之亦然。举个例子。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位的时候,法国对欧洲一体化很热心,也很积极的牵头要甩脱美国对欧洲的影响,这时期的美国就拉拢德国总理科尔,美德关系很好美法关系一般;到后来德国总理施罗德上位后,此人是反美人士,政策比希拉克还激进。在伊拉克阿富汗问题上积极和美国唱反调。美国就开始拉拢法国,在各方面限制德国。直到现在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上台后回到亲美战略,两国关系才开始回暖。
意大利的话,因为地处南欧,和美国没有切身利益相关,所以比较靠边站。

意大利是英国还是法国

意大利和英国、法国是不同的国家。英国首都位于英格兰,法国首都位于巴黎,意大利首都位于罗马。意大利是一个欧洲国家,主要由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及两个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西西里岛与萨丁岛所组成。
意大利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也是欧盟和北约的创始会员国,还是申根公约、八国集团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意大利共拥有55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和中国并列为全球拥有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意大利在艺术和时尚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米兰是意大利的经济及工业中心,也是世界时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