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为何一直支持中国

德国为何一直支持中国(二战德国为什么帮中国)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9 00:03:24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二战德国为什么帮中国

德国在二战中帮助中国的原因:

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人口数量众多。也就是说如果当时的中国有足够先进的武器装备,那绝对有潜力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而德国也恰恰是看中了这一点。如果一旦德国成功的将我们给拉拢过去,那么他们就可以提供一些强大的武器。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表面上浅层次的原因,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当时中国的地理位置,北面挨着苏联,拿下还有英国殖民地,如果能将这个地方给拿下的话,那么在作战上就会有了更大的优势,可以对他的死对头苏联进行两面夹击的攻势。

扩展资料:

二战前的中德关系:

1911至1941年间,中华民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在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两国结成联盟,密切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现代化,这在中国抗日战争之前尤甚。

此时期的中华民国一直在民国军阀割据与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1928年,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虽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过于同时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的鹰派势力却在该国政坛抬头。

有鉴于此,中华民国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这种关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间,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而结束,只持续了不到4年时间;而且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二战期间德国为什么总想着拉拢中国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法西斯轴心国之一的德国,实力是很强大,就连在当时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在战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战争里,就被纳粹德国击败了。

而当时我国正在被日本侵略,处于抗战时期。在当时中国不富有,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在当时战斗力不强大中国,却受到德国的拉拢。

在当时中国没有美苏等超级大国的实力,但也曾经是称霸世界的国家,要是把这个“东方雄狮”给唤醒,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如果能中国加入了法西斯阵营,这对德国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中国方便在北面和苏联进行作战,南下有能和其它同盟国汇合来和一起美军作战,这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德国胜利的机会

在一战结束之后,德国就被英、美、法三国严厉制裁,使德国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是随着纳粹党首-希特勒的登台,德国开始大力发展军工业,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让德国经济发展,德国因为协约国的干预,许多武器装备没有销售的市场,中国的出现便刚好解决这个问题。

我国虽然拥有很多资源,是军工产业不发达,德国和中国正好成为一对合作伙伴,中国需要枪械,德国需要资源和金钱,两国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好的。这让德国想把中国拉到自己的阵营中。

在二战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日本想要霸占中国投入了大量兵力,但是德国想让日本去牵制英美等国,自己就能够专心和苏联打了。可是不管德国怎样威逼利诱,中国都不上他的船,坚持站在反法西斯一方,最后赢得了胜利。

中国一直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会想去入侵他国,我们也愿意维护世界和平,随着我国的实力的强大,中国维和部队在世界上很有名,这是我国对世界和平的期盼和助力。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援助中国

国家之间就是利益交换,我们从没发现世界上哪个国家没有目的去支援别国!
中德两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蜜月期”:一方面德国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品、军火的市场,中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战略物质------钨、锑、锰等更是他们称霸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中国民国政府对于德国的军事化、工业化、中央化,对领袖崇拜、个人独裁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从德国输入军队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战略战法、战斗技能,尤其是让那种“德意志精神”能灌输到中央军队的脊髓,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内捍卫其统治、对外抵抗侵略。
政治方面,双方都与英法两国存在固有矛盾。当时世界上美国还不是世界的中心。与苏联也有很深的冤仇,德国与苏联虽然暗地联合,但是迫于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受苏联玩弄很深,也想寻求外援。
鉴于日本的压力,德国不得不在中国缩小援助范围,而随着德国开战,其外围也逐渐被盟国断绝,所以就无法在支援中国。

从晚清到二战前夕,德国为何一直对华援助合作

题主为什么会觉得德国一直对华援助合作?我觉得正常的贸易不能算援助,而且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都被德国坑过。早在晚清时代,晚清就从德国订购军舰、枪支、大炮等武器。不过这都是正常的军火贸易而已,并非援助。当然,德国的军舰报价比英国便宜些,不过这也主要是因为德国当时军舰设计、建造都远不如英国,急需打开市场,并非为了给清政府提供援助。

而德国和国民政府的合作,主要是为了获取中国的钨、锑等战略物资。在1934年8月23日,中德两国签署了《中国原料及产品对德国工业产品交易合约》,双方约定,以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

1936年4月8日,中德两国又签署了《信用贷款合同》,德国政府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信用贷款,中国每年可以购买2000万马克的工业产品,同时交付1000万马克的农产品和矿产,所以相当于德国每年提供1000万马克的贷款。如果单纯从这个贷款协定看,倒也可以算德国对中国提供了援助。但是实际上由于贷款限定购买德国的工业产品,而工业产品这个可以很轻松的通过加价获取巨额利润,特别是军火国际市场售价可以轻松翻倍,所以德国实际提供的商品价值远远不到2000万马克,德国实际并不吃亏。

以德国提供的150毫米榴弹炮为例,34年中国购买的24门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德国报价154629.45元一门,折合45461.05美元,是比德军自己采购价格贵了3倍。还有从德国购买的军车,给中国的报价直接翻倍。至于德国人把出口到中国的装甲车上原配的MG34给拆了,换成MG13这种小花招就不要去说他了。所以德国和中国当时最多算军火贸易,不能算援助。

从清末到民初为何德国一直援助中国

个“援助”应该打个引号。首先必须明确,咱们可是连个螺栓都没有“白拿”人家德国的,没占人家半毛钱的便宜。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什么“历史传统友谊”、“两国文化历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几乎都是装样子的说辞,可不能真信。相距甚远的中德两国,在20世纪初的密切往来与合作,那是基于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谓的“感情因素”。先从大清国开始说起。德国统一的较晚,在瓜分殖民地的活动中,只赶上了个“末班车”。德意志第二帝国虎口中拔牙般的费了大劲在非洲搞了零星不相连的几块殖民地以外,竟然还吓唬住了大清国,抢占胶州湾,从1898年开始了在青岛了历时17年的殖民统治。

德国作为后起的殖民国家,力图将最体面富庶的青岛(跟非洲那些比,简直天堂一般)打造成“模范殖民地”。下了本儿的兴修铁路、规划市政、改进卫生、开矿设厂、修建现代化港口等等。尤其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是与德国本土标准一致的。

到现在,还有不少国人对青岛的德式小洋房,皮实耐用的市政基础设施,尤其是下水系统津津乐道,一到北方雨季就开始絮絮叨叨——“看人家洋人,一百多年前就超越咱们21世纪的水平....”这个思维怎么那么像咱们的邻居印度。阿三哥就对英国爸爸殖民的那段历史充满了美好回忆,甚至领导人都多次表示对英国为印度教育、工业现代化的贡献由衷感谢。这倒是可以理解,毕竟,人家印度到现在还坚持用着150多年前英国殖民时代修建的铁路设施。

实际上,针对下水系统,青岛官方曾专门公布过调查数据——青岛2900公里的下水道中,只有3%为“德国制造”。

有点脑子的人也能想明白,在房地产振兴城市经济的潮流下,现今青岛城区的面积,远远大于一百多年前,下水道系统的扩建是必然的。

而且,当时德国殖民者的设计思路,即所谓的“水污分离”,也是只考虑了自己族群的,只保证了德国人聚集区的干净卫生,却任由污水排放到中国人居住区.....可不是网传的那种——自己忙里忙外十几年,给青岛人民修桥铺路,建下水道,随即一战战败,挥一挥衣袖,啥也没带走的“圣母白莲花”。按时间顺序,20世纪头一年的八国联军中的德军,高调的冲在了最前面,联军总司令由德国人瓦德西担任。德军表现的野蛮凶残不说,还跟法国联手,出兵娘子关,意图进攻山西,追击慈禧。幸好被刘光才以伤亡超过3000人的代价阻击,否则老佛爷一大家子都得被瓦德西和他的法国朋友劫持了。

期间,被杀掉的“洋人”中,有位德国男爵。男爵夫人势力强大,非常不好惹,将这笔帐算在了慈禧的头上,要以慈禧的脑袋为议和条件,不然就火烧北京城。

结果,一位“风云人物”赛金花出现了,跟瓦德西拉了拉关系,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个克林德碑牌坊,算是把这事儿给“摆平了”,还得了个“护国娘娘”的美称。可见,无论是大国关系还是普通人的日常鸡毛蒜皮,私下“找熟人”的形式融贯东西。

个克林德碑牌坊现在叫做“保卫和平坊”(下图)。
民国时期也是一些德粉鼓吹的事迹开始不断涌现的时代。

比如,希特勒早年流落维也纳街头,被一对华裔夫妇救助,之后发迹了到处找,想报恩,结果没找到,只好给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支持咱们中国抗战.....

可以肯定的说,被救助,要报恩的故事是个彻头彻尾的,一厢情愿的杜撰。这明显是咱们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话本“报恩故事”的套路,《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里面多的是。

比较权威的几本书,比如希特勒口授,“好战友”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我的奋斗》;还有引援了大量一手材料,采访了很多亲历者才成书的《第三帝国的兴亡》都没提及此事,甚至连类似的可以联想的线索都没有。

关于希特勒对中国和中国人有强烈好感一说,请参考下面这段话——“假如一个黑人和中国人学会了德语,余生也说德语,那么就算是已经德意志化,进而可以获得选举权,这种想法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我的奋斗》

下图,《我的奋斗》英文版(英文版是德文翻译的,中文版又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有删减,还是英文版比较全)

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希特勒对中国人和黑蜀黍满满的恶意?

1934-1935年间驻德的中国公使刘崇杰,也曾因为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蔑视中国人而提出抗议,德国政府只是以“再版时会删除”随便敷衍了一下,然后,还是原样……

还有传闻说,希特勒承担了1936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全部费用。

实际,上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费用是由政府财政加上民间募捐组成的,与希特勒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这让国民政府情何以堪,当时的国民政府还真没惨到连运动员路费都出不起的地步。另外,也不是张学良资助的,张少帅捐赠的八千大洋是给的上届——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当时中国刚经历“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3月3日),真的顾不上。

而且,早在纳粹上台前,魏玛共和国时代,中国国民政府和德国的贸易已经打得火热。注意,是“贸易”不是“援助”。

中德合作的高峰是1928至1938年间。

究其原因,从历史上看,作为欧洲陆军强国的德国,历来是亚洲国家学习效仿的对象,像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建立的陆军几乎就是照搬的全套普鲁士陆军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制式操典;

大清国的主要学习对象也是德国,比如李鸿章和俾斯麦深厚的“友谊”等等,都是在军火交易中形成的。清朝后期所建立的新军,都带着深深的德国烙印。

此外,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这让中德合作没有历史包袱,较为轻松。

还是如我文章开头所说,那是基于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时,德国有求于中国的是稀有战略金属——钨矿砂,它们都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是生产枪炮的必需品。此外还有中国的猪鬃和桐油德国也有大量需求。

对,就是猪鬃,这个绝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大家想想,机械化战争时期的作战平台和作战武器,哪一个可以不上漆,直接就开出来用的;此外还有清理大口径火炮炮管内的火药残渣的重要用途。通过合作,中国拿到了德国军事、工业、科技的“援助”。

其实“援助”这个词用的不妥,这些技术、军火都是用高于国际市场价的价格,或者是以货易货方式购买的,军事顾问也是八抬大轿高薪聘请的。咱们可是连个螺栓都没有“白拿”人家德国的,怎么就老被一厢情愿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据当时史料记载,德国出口中国的工业品,尤其是军工类,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质检淘汰掉的“残次品”,为此,国民政府代表还多次跟德国有关部门进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国与日本开始勾搭,为了表示对日本“大东亚共荣”计划的支持,德国开始逐渐疏远了中国,在日本的压力下,一度在收到货款后,拒绝交货。到了1938年,德国顾问团就已经基本全部撤回德国。蒋介石的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回国后拒绝接受任何工作,在盖世太保的监视威胁下,还坚持宣传中国抗战,直到德国下令预备役军人全部恢复现役,才重加入了德军。

法肯豪森才是咱们中国真正的朋友,可惜现在网有们总认为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是中国抗日的大恩人........

客观地看,国军的德械师规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殆尽.....在漫长的抗战中,发挥的作用不是特别大,远不及美国的支援。

总的来讲,二战前后,德国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务实的:和日本结盟是谋求牵制苏联;而援助中国就是为了换取战争资源....于是中德成了贸易兼军事合作伙伴,其他的就别想太多了。

还是如文章开头所言,国与国之间搞关系,就是利益的交换,国际社会上还真没出现过,有哪个国家无目的去支援别国。

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

二战之前的中国破败不堪,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更是比那个时候的中国更加破败不堪。两个同病相怜的国家开展贸易,互惠互利,哪里有德国援助中国一说。

德国这个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很有趣。如果有人告诉你,德国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一直很好,你会相信吗?实际上,德国从晚清的时候,尤其是中国兴起洋务运动之后,就已经是和中国关系最好的国家。

当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的时候,和德国首相俾斯麦惺惺相惜,德国报纸称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是西方的李鸿章。两个人关系密切,在双方的努力下,德国对中国的洋务运动帮助很大,同时也打开了德国军火商在中国的市场。

中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和镇远舰就是德国购置的。而李鸿章军队里装备的也主要是德国枪炮。至今,我们在一些清朝时建造的海岸炮台,还可以随处看见德国克虏伯大炮的身影。

在甲午战争期间,英国站在日本一边,而德国则站在中国一边。不明当时真相的人,有人吹嘘日本军队的武器先进。实际上,在陆军的装备上,淮军装备的武器要比日本陆军强。就拿炮兵来说,日本装备的是青铜炮,而中国装备的是克虏伯的钢炮。

日本企图向德国购买钢炮,德国依照和中国的协议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只单方面向中国出口。可是,淮军在战场上不堪一击,丢弃了大批的武器。日本马上将炮兵的火炮换成了德国的大炮。

因此,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可违背的公理。后来,德国也加入了瓜分中国的列强的行列,八国联军的统帅也是德国人。那段短暂的友谊就此夭折了。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成了战败国,而中国却成了战胜国。为了德国在山东的主权问题,中国还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从德国得到了战争赔款,军阀张作霖还从德国购买了军工厂,成立了远东第一大兵工厂。

默克尔无视美国威胁,德国为何甘愿冒险力挺中国华为

台媒称,美国政府不断胁迫盟友禁用华为 5G 设备,但却在欧洲主战场吃了败仗。德国 10 月 15 日拒绝了美国要求,不排除华为参与当地 5G 网络建设,美国立即警告,将会重新评估是否与德国共享情报。台湾《中时电子报》10 月 18 日报道称,德国总理默克尔曾亲自 “ 下指导棋 “,阻挡可能限制华为的相关规定。香港《经济日报》援引专家的观点称,默克尔勇于走自己的路,无惧于美国政府的威胁,可归结出几大关键原因。

德国总理默克尔 报道称,一方面,德国目前是华为 4G 设备大客户之一,在 5G 时代继续使用华为,是确保过渡顺利和降低成本的合理之举。另一方面,华为拥有大量 5G 技术专利,如果德国将华为排除在外,未来推出 5G 网络的时间表就面临延迟局面,因此在条件符合下,华为应可参与德国 5G 网络建设。

报道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全球步入 5G 时代之际,美国阻止盟国使用华为设备,却无法为盟国提供相关替代品。报道指出,美国政府封杀华为,所谓 “ 国家安全问题 “ 只属表面;由于欧洲国家缺乏科技研发能力,美国 5G 技术和设备也不到位,因此当然不会轻易听从美国政府的 “ 指挥 “。

总之,德国这次愿意力挺华为,对于华为来说,是一次好的机会,说明华为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从晚清到二战初期,德国为何能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大家都知道我国清朝时期,有着我们无法忘怀的悲痛过去,当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这只军队最高统帅便是德国人的瓦德西,而德国也是当时侵略清朝的国家之一。但是在这之后德国和中国之间并没有战争,反而两国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恢复,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其中可不是因为德国同情中国才改变的,而是因为利益才做出的改变。

通过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事情,也让清朝政府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而当时清朝的武器装备根本就比不上各国,毕竟落后的太多太多了。清朝政府也知道短时间内想要制造出大量的先进武器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便选择了从国外大量的购买,而当时的德国武器就是最受清朝政府青睐的武器。

德国因为第1次世界大战所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这时候清朝政府对于军火有一定的需求,而德国又可以通过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可以说是符合双方利益的。于是清朝选择了从德国买进大量的进口军火,在40年代的时候,德国军火在清朝达到了巅峰,占据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而这时的中国和德国的关系还非常好,德国当时还想帮助中国建设80个机械师,当然这也是要收费的。

随着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也越发密切,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德国选择走法西斯侵略的道路,但是爱好和平的中国对此却无法接受,随着立场的变化,两国之间的合作也没有办法继续。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日关系可以说是极具恶化,而德国作为日本的盟友,也使得两国关系再次疏远,直到二战结束后,两国都没有再次的进行任何交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