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万的童年影评

伊万的童年影评(伊万的童年的影片评价)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9 18:46:46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伊万的童年的影片评价

影评1
《伊万的童年》是塔尔科夫斯基的第一部长片。塔尔科夫斯基的个人风格尚未完全形成,带有大量模仿、借鉴的成分。从此片我们可以看到塔尔科夫斯基是如何受到杜甫仁科、德莱叶、布列松等等前辈大师的影响,亦可以看到他后期作品中的一些重要理念的雏形。自然、宗教和诗的元素,对“时间”概念的重视皆已浮现。例如沼泽的意象,在后来的《飞向太空》《潜行者》中亦反复出现,有论者认为,这一意象与塔尔科夫斯基对时间的认识(混沌与秩序统一)有密切关系,可作一家之言供参考。
塔尔科夫斯基本人对此片较为轻视,但伯格曼、帕拉杰诺夫(著名的“诗电影”导演, 作品有《石榴的颜色》)、基耶斯洛夫斯基、尼尔·扬等人均高度重视此片。
影评2
喜欢塔可夫斯基作品的人基本都是骨灰级影迷,他的作品以超级难懂晦涩著称,但能够进入塔可夫斯基电影世界的人会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塔可夫斯基梦境”并深印记忆中,像《乡愁》一样不断回忆,不断去重温“塔可夫斯基梦境”。所以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在我硬盘里整整存活了3年,也是前无来者的记录。
《伊万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第一部长篇作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伊万在二战中失去父母,像德国鬼子复仇的决心和行动。如果不知道导演的名字,我很可能会认为这是伯格曼的作品,因为风格如此相似。而伯格曼也给与该片最高的赞誉,并称赞塔可夫斯基甚至超过了费里尼成为最伟大的导演。
是什么构造了《伊万的童年》与众不同的迷人气质呢?举一斑而观全豹有助于我们理解塔可夫斯基的电影:
几个梦境的很好穿插,塔可夫斯基用梦的形式完成了很好的叙事和交待。与《野草莓》不同,《伊万的童年》的梦境起到补充情节的作用,而且梦境的叙述方法也颇为新颖,多用象征、隐喻和暗示。比如母亲被德国人杀死,在梦里并不是平铺直叙德国鬼子开枪射死母亲,而是伊万在井底看到水桶落下,母亲撒手倒在水井旁。水,是该影片构成成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在梦里,水代表生命、幸福、慈爱:一桶饮水、河岸旁的水桶、井水和水桶、细雨和河滩等等。现实中也是一个潮湿的世界,雨水、泥泞、沼泽、河流,但却是为了烘托了战争期间的惨淡与艰苦。整部影片有很多地方用了雨滴水池的声音作为背景声响。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湿润的,像饱蘸雨水的湿衣服,穿在身上不怎么舒服,暗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艰辛。
战争废墟上的老人那一段,背景声音一直是一扇破木门发出的吱嘎吱嘎声,加重了战争带来的破败和灾难景象。老人在寻找一根长钉子,老人说,烟囱和火炉永远不会烧毁,暗示了俄罗斯人永远不会被德国侵略分子打垮,他的妻子被德军杀死,但他却说,我要等待妻子回来,我会把这里修好。暗示了俄罗斯人获得胜利和重建家园的信心。最后一个构图很美的画面,老人抱着公鸡,喃喃:什么时候这一切才结束?最后老人把门锁起来,把我们的观察镜头锁在门外,似乎暗示了俄罗斯人会把侵略者赶出家园,拒敌于门外。
结尾交待伊万被绞死叙述也很独特,从缴获德军的处死档案里发现伊万的照片,照片随即不小心掉进黑黑的地下室,镜头变成照片里伊万仇恨的眼神,接着是地牢的阴森景象,耳边响起处死伊万时德国人的对话,跟着出现刑具、绞索、伊万倒滚地上的头部特写,伊万临死前的眼神触动了最后一个回忆,镜头回到美好的童年,饮水、游戏、大树、追逐。
如果以一个摄影师的角度来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的话,你不可能在任何一部其它电影里截取到比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更多的经典摄影佳作。塔可夫斯基也许是靠这一张张摄影佳作连成段来叙述一首诗,使人从中感受到诗意在屏幕上流淌。与张艺谋不同的是,塔可夫斯基因为弱化了故事情节从而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画面上的景物,从而陷入深思状态。而张艺谋则通过庸俗的故事情节生硬地缩短了观众对画面意境的停留时间,阻断了观众的想象力,破坏了画面的前后意境的承转,并强迫拖拉观众去嘲笑他低弱的故事叙述和组织能力。
《伊万的童年》最碍眼的缺陷在我看来是伊万的性格刻划,太过于成熟冷静甚至可怕了,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气质,或者,至少应该露出一些破绽才更真实,总觉得形象有些单薄。作为塔可夫斯基年轻时期的第一部长篇,《伊万的童年》能达到如此的成熟和技巧,预示了他天才导演生涯的开始。

关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书《雕刻时光》

  首先建议,此书翻译中的术语还是太硬,可以读美国某大学出版社的英文版,我记得好像是堪萨斯***出版社。
  以下zz:
  许多影评人曾试着诠释其浓烈的个人化视野,却始终难以企及。终于,在这本《雕刻时光》里,他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回忆,首度披露其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浓烈的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这些文章系长期陆续写成,惟《牺牲》一章口述于其生命最后几周。在这本艺术证言里,我们看到这位大师在“一团时间”里雕塑生命,仿佛时间奔驰穿越镜头,烙印于画面之中。
  “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位伯格曼眼中“当代最重要的导演”,终其一生完成了两部短片和七部长片,部部堪称经典。自一九六二年《伊万的童年》荣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以来,塔可夫斯基电影中如梦似幻的诗意特质,以及全然原创又缱绻萦回的影像,即令人屏息专注;可谓继承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辉煌传统。
  作者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九三二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目录
  前言
  1、缘起
  2、艺术——理想的思慕
  3、烙印时光
  4、电影的宿命角色
  5、电影影像
  ●时间,节奏和剪接
  ●剧本和拍摄脚本
  ●电影的图像呈现
  ●电影演员
  ●音乐与噪音
  6、寻找观众的作者
  7、艺术家的责任
  8、《乡愁》之后
  9、《牺牲》
  结论
  附录一 塔可夫斯基传略
  附录二 作品目录

老塔是哪位导演

老塔是塔尔科夫斯基

塔尔科夫斯基,男,演员、导演,生于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因肺癌逝世于巴黎。他是诗人之子,1954年考入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合作拍摄的《小提琴与压路机》。

首部剧情长片《伊万的童年》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后每部作品均获得众多国际殊荣,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卢布耶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

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之路

1962年执导的《伊万的童年》Ivanovo detstvo ,从儿童的角度看战争,诗情洋溢,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作者因而成为国际知名导演。

1965年拍了俄罗斯画家鲁勃廖夫的传记片《安德烈·鲁勃廖夫》Andrey Rublyov ,1969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国际影评人奖,但因有借古喻今之嫌,在国内直到1971年才允许上映。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鲁勃廖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

1972年,完成《飞向太空》Solyaris ,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75年,完成《镜子》Zerkalo ,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

1979年,拍摄《潜行者》Stalker ,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

乡愁 塔可夫斯基

1999年的一个冬春夜,我计算着老白还有几天离开上海,她留给我的录像带还没有看完。
《乡愁》(NOSTALGHIA,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获198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已经在书橱上搁很久了,看了它吧。
两小时零六分之后,我彻底地爱上了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1999年2月以后我的日子变成了现在这样,虽然我还不知道究竟《乡愁》有没有改变我的生命轨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改变了我的心灵。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被誉为“自爱森斯坦后最重要的苏联导演”,终其一生只拍摄了两部短片,七部长片,部部堪称经典。自1962年《伊万的童年》荣获威尼斯金狮奖以来,塔可夫斯基成为了当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他自称拍电影就是在“雕刻时光”,希望能将电影真正提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说:“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仿佛是个奇迹,蓦然我发觉自己置身于一间房间门口,过去从未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给我。这房间我一直都渴望能进去一窥奥妙,而他却能在其中行动自如游刃有余。我感到鼓舞和激动,竟然有人将我长久以来不知如何表达的种种都展现出来。我认为塔可夫斯基是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影,一如梦境。”
《乡愁》讲述的是苏联诗人哥查可夫来到意大利寻找俄国作曲家贝留佐夫斯基的生平素材为他做传。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和美丽的女导游、村里的警察多米尼哥之间发生了一些事,这些和他对祖国的记忆以及对贝留佐夫斯基的想象交织在一起,诗人被乡愁纠缠。
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无与伦比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缓慢优雅的长镜头(用来叙述故事和交代人物关系如温泉初遇多米尼哥一段等)和精妙的影像(如片中的倒影、水波、点蜡烛等)令人惊叹他的叙事技巧和对于美的敏感,而片中的时空转换绝对是凡人无法想象的。看他的电影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不易觉察的种种美好细节。
在这部影片中,塔可夫斯基关怀了心灵的脆弱和犹豫,传达了一种信仰—— —对坚持的信仰。
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最好一个人,在你最失望的时候,它会给你最有力的依靠。
总之,这是艺术电影中的极品,不看绝对是大大的遗憾

如何评价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

‍‍

塔可夫斯基从时间维度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并不新鲜,德勒兹基本也是这个观点。强调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性而不是不同艺术的整合,支持作者中心论等等看法也是很多导演的共识。他对现代社会的文化批判也是那一代人的共同话语,基本上也是处在尼采的阴影下,可能加上俄国人特有的弥赛亚情结。总体来说在理论上不算特别有创见,但有自己完整的想法和体系。 对我来说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塔拍摄的一些回忆和他对自己电影文本的阐释,虽然对电影的大主题谈的不多,但是一些细节提示印证或修正了我之前的一些理解,比如《牺牲》的最后一个镜头,《安德烈鲁布廖夫》中那个想自己造翅膀飞起来的人,可惜对《索拉里斯》谈的不多,据说他不太满意这部电影。 另外一些细节也很有意思。比如老塔小时候见过朗道,问他信不信上帝,然后从这位科学家口中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还有就是好几次黑了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也是他老师的老师,顺便黑了那种视剪辑为电影中心的看法。 总体感觉老塔是个有点愤世嫉俗,也有点偏执的艺术家,他说自己在母亲的影响下很小就读了《战争与和平》,从此再也无法忍受任何文化垃圾。“诗意”是他在《雕刻时光》中不断强调的两个字。他坚信电影和舞台剧的不同,认为诗的推理过程比传统戏剧更接近思想的发展法则,也更接近生命本身。在诗意的电影中,观众不再被导演精心设计的画面变化牵着鼻子,而是去主动探索生命的历程。

‍‍

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作品列表

《压路机与小提琴》(1960) 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
《伊万的童年》(1962)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安德烈·鲁勃廖夫》(1966)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飞向太空》(1972)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镜子》(1974)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
《潜行者》(1979)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
《乡愁》(1983)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
《牺牲》(1986)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

关于小男孩主演的外国电影!

1.人工智能 经典
2 仙境之桥 唤起心底最纯真的感动
3 夏洛特的网 达科塔范宁主演
4 菊次郎的夏天 具自传性质、最富温情的一部作品
5 天生一对 (琳赛·罗翰) 很经典很可爱
6 鬼妈妈
7 金刚鹦鹉 一群小孩子的探险故事
8 《瑞奇》
9 长着翅膀的小男孩,很可爱
10 鬼小无猜
11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 很好看,一场大火就要了伯德莱尔夫妇的命,剩下三个孩子无依无靠。不过这三个小鬼也不简单……
12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13.第二滴血
14 我个人很喜欢一部法国电影《蝴蝶》
15 《上帝也疯狂》第一部和第二部
16 玫瑰少年梦
暂时这些吧,一时间想不起太多了。
想起来再来加。希望楼主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