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三世普鲁士

威廉三世普鲁士(七年战争)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9 19:28:00 浏览9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七年战争

题记:美独立战争的序幕,也是类似于克里米亚的世界大战。

1.背景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结束之后,法国取得了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英格兰被迫退出欧洲争霸。英国经过和宗教改革和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开始向海外扩充,扩大殖民地。同时法国在经过宗教改革之后,也开始向海外殖民地扩充影响力。法国和英国的争夺欧洲的霸主地位扩展到世界范围内的所有殖民地。吸取百年战争的教训,英国开始在欧洲大陆实行均衡战略,通过联合蠢蠢欲动的普鲁士来对抗以法国。作为神圣罗马帝国核心之一的奥地利,当然有义务防止同为神圣邦国普鲁士做大,所以毅然站在法国一边。而俄罗斯为了打开东方的大门,多占东欧领土,所以远交近攻,开始进攻普鲁士,联合法国。至此,七年战争的主要阵型已经完成,战争开始只需要一个火星就可以了。

2.双方

胜方:大不列颠王国、普鲁士王国、葡萄牙王国等

败方:法兰西王国、奥地利大公国、西班牙帝国、俄罗斯帝国等

范围: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

3.经过

大陆:

1756年8月28日,普军主力9.5万人突然侵入萨克森,10月击败前来增援的奥军,迫使萨克森投降。次年4月,普鲁士进军波希米亚(今捷克),5月在布拉格附近击败奥军,但6月在科林地区被道恩伯爵指挥的奥军击溃。普军被迫放弃布拉格,撤回萨克森。与此同时,法军10万人在哈斯滕贝克附近击败汉诺威军队,法奥联军一部6.4万人从西面逼近普鲁士。同年5月,俄军7万人开始进攻东普鲁士,7月先后占领梅梅尔和提尔西特,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区击败普军。9月,瑞典军队1.6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面对险恶形势,弗里德里希二世频频调动军队,抗击各路敌军,并亲率普军2.1万人,于11月5日在罗斯巴赫之战中击败法奥联军,以损失550人的微小代价取得歼敌8000人的战果;12月5日在洛伊滕之战中采取斜向冲击法,再败奥军,歼敌2.2万人。1758年1月,俄军重新发起进攻,占领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并向普鲁士腹地推进。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主力迎击。8月25日,俄普两军在奥得河畔的措恩多夫激战。俄军伤亡约2.3万人,普军伤亡1.4万人。年底,俄军撤回本土过冬。

1759年7月,俄奥两军联合行动,会师奥得河地区,尔后向普鲁士腹地进攻。8月12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军5万人在法兰克福附近库讷斯多夫与俄奥联军9万人会战。普军仍沿用斜向冲击法,遭惨败,损失2万余人。与此同时,英军在汉诺威的明登击败法军。9月,奥军占领德累斯顿,并于11月迫使1.2万普军在马克森投降。从此,普军元气大伤,转入战略防御。由于奥、法与俄国存有分歧和矛盾,因而未能乘胜扩张战果,使普鲁士获得喘息之机。普鲁士也争气,咬着牙以一敌三,打得腓特烈二世几乎要万念俱灰时,俄国女皇病逝,新登基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二世的脑残粉,直接不打了,还把占领的土地还给普鲁士,普鲁士死里逃生,熬成了今天的德国。

1760年6月,普军在兰茨胡特被奥军击败,但8月在利格尼茨附近取胜。10月9日,俄军一度侵占柏林,但对战局影响不大。11月3日,普军在托尔高之战中击败奥军主力,战局出现转机。

海外:

在海上和海外战场,英、法两国争夺激烈。1756年5月,法国舰队在地中海梅诺卡岛海战中击败英国舰队。

1757年,英军攻占孟加拉。1758年后,法国因深陷欧洲战场,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中连遭失败。1759年,法国舰队先后在拉古什和基伯龙湾被英国舰队击败。1760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区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

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主要据点本地治里等地。至1762年初,交战双方已精疲力竭,普鲁士几乎濒临绝境。同年1月,俄国彼得三世即位,主张与普媾和,5月宣布退出反普同盟,归还俄军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同时,瑞典也退出战争。普鲁士方转危为安。7月,普军在布克斯多夫击败奥军。此后,各国相继停战议和。

结果:

1763年2月10日,英、法两国签订《巴黎条约》,法国将其在北美、西印度群岛、非洲和印度的大片属地割归英国。15日,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胡贝尔图斯堡和约》,规定西里西亚仍归普鲁士所有。战争至此结束。

4.影响

战败国:法国作为争霸中的战败国,其签订的《巴黎和约》成为了法国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着法国失去了新大陆。法国的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这次战争使得法国财政濒临瘫痪,之后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路易十六为了继续扶持美洲民兵对抗英国再次透支财政,使得法国财政直接崩溃。而美洲民兵的独立建国,引诱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奥地利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玛丽娅·特蕾西娅而后一直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反对瓜分波兰以保持奥地利公国稳定。

战胜国:俄罗斯在七年战争中巩固了其在东欧的势力。俄罗斯沙皇在战争后期的倒戈行为引来奥地利和法国的一片骂声、却赢得了普鲁士的友谊;日后叶卡捷琳娜皇后罢黜不守信义的前沙皇彼得三世、自己登基为女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罗斯名将鲁缅采夫亦在此战中成名。普鲁士腓特烈因为俄罗斯在战争后期的沙皇倒戈至普鲁士才保住了西里西亚,使他获得“军事天才”及“大王”的荣誉;自弗雷德里希·威廉一世以来崛起的普鲁士,此时俨然已经是欧洲的第五个列强。但是巨大的战争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让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然而他的后继者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则秉持不战政策,对于军队的建设从一个极端倒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后来普军在耶拿战役被拿破仑打的溃不成军,直到俾斯麦的出现才重新让普鲁士强大。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腓特烈·威廉三世的两场战争

反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 成为国王后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保持中立,普鲁士在欧洲的威望下降。1803年,普鲁士的中立立场使她得到了希尔德斯海姆和帕德博恩教区、明斯特教区的一部分、库尔美因茨的艾希斯菲尔德、爱尔福特等地。1805年8月24日,腓特烈·威廉三世与法国皇帝拿破仑签定条约,法国将汉诺威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保持在未来战争中的中立态度。俄罗斯曾诱劝普鲁士加入反法同盟,但腓特烈·威廉三世由于对拿破仑的恐惧和汉诺威的诱惑没有出兵。奥斯特里茨战役后,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拿破仑建立了依附于法国的莱茵联邦,这威胁到了普鲁士的利益,引起了普鲁士的不安。
由于拿破仑在与英国和谈中表示出将汉诺威归还英国的想法,普鲁士宫廷感觉受到了欺骗,反法情绪高涨。1806年7月25日,普鲁士与俄罗斯签订条约,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在1806年10月的耶拿-奥厄施塔特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由于武器落后、战术保守、动作迟缓,几乎全军覆没,连普军总司令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也光荣牺牲。10月27日,拿破仑进驻柏林,普鲁士王室逃亡东普鲁士,受到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保护。 1807年6月弗里德兰战役后,法军占领整个普鲁士领土。7月9日普法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普鲁士王国只剩下了“旧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四个省。易北河以西的领土被拿破仑整合为威斯特法伦王国,他的弟弟热罗姆成为国王;普属波兰成为华沙公国。
1812年,普鲁士出兵2万助法国入侵俄罗斯。同年底,法国在俄罗斯惨败,普俄签署停战协议,次年3月普鲁士对法开战。俄罗斯、普鲁士、英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普鲁士将军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莱比锡战役联军胜利后,普军直指巴黎,在受到几次挫败后1814年3月31日联军进驻巴黎。在次年拿破仑百日复辟后,各国结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布吕歇尔与英军统帅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在滑铁卢战役中将拿破仑彻底打败。 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和奥厄施塔特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男爵(Heinrich Friedrich Karl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
施泰因在拿破仑的压力下被解职后,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侯爵(Karl August Fürst von Hardenberg)于1810年继承了他的改革事业。他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行会特权等。另外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n David von Scharnhorst)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设立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并发布了《普遍兵役制》。 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此后,布累斯劳大学、波恩大学陆续建立。
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讲到:“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王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

屈服于魔头的兄弟俩的故事是怎样的

      普鲁士沦陷,成为被异族占领的可怜小邦国,拿破仑不仅要求普鲁士跟法军一起对付英国,还要求普鲁士支付巨额的军费。普鲁士一直坐视奥地利的遭遇,没想到自己的下场比奥地利更惨。面对即将崩溃的国家,普鲁士内部很多肯动脑筋的人分析原因了。到底是什么让法国军队如此神勇,到底又是什么让曾经强悍的普鲁士如此羸弱?普鲁士一直有明白人,比如首相施泰因。在普鲁士中立的时候,他就一再提醒国王要小心法国人来袭,第四次反法同盟时,他也力谏不要跟法国军队硬碰。法军占领了柏林,也多亏了施泰因,为普王保留了不少财产。普鲁士大败后,腓特烈·威廉三世再次启用施泰因为首相,希望他开出挽救普鲁士性命的药方。

       有趣的是,因为之前施泰因的思路跟普王不对谱,一直不被老板待见,遭到罢免。如今再次启用他,是拿破仑指定的。可以想象,如今不论大小事,拿破仑皇帝不答应,普王没有权限。拿破仑支持施泰因,是因为对他有信心,为啥拿破仑对普王这么好呢?很简单,他需要普鲁士快点恢复经济,让他取得他索要的那笔战争赔款。拿破仑此时一念之间就可以改变普鲁士的命运,但是他绝对没想到,他将施泰因扶上相位,给自己埋下了多大的祸端。在同胞和敌人共同的殷切期望下,施泰因开启了改变普鲁士乃至后来德意志的重大改革。

      问题其实很明显,法国大革命,让农民获得了自由,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从根源上说,就是普鲁士土得要命的农奴制经济制约了国家的发展。上任第二天,施泰因就宣布,废止普鲁士的农奴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在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这个阶层有个特别称呼叫“容克”。施泰因的改革让发展中的资产阶级可以购买容克的土地,并获得自由民成为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经济自然进入了顺溜的发展轨道。  施泰因改革了政府机构,建立了内阁制度和现代化的官僚体系,应该说,如今德国政府部门的高效和务实正是源于施泰因这次改革打下的基础。  改革直接触犯了容克阶层的利益,他们肯定是恨死了施泰因。

     施泰因是个爱国者,一边忙着给法军筹措军费,一边算计着如何才能驱逐这些入侵者。  1807年,趁西班牙内乱,拿破仑入侵了该地,扶持自己的哥哥做了西班牙国王,引发了西班牙人的强烈不满,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携手跟法军开战。后人常说,西班牙战争是勒死拿破仑的第一条绳索。法军被拖在西班牙苦战,不能自拔。看到这个情况,奥地利赶紧又发起和组织了第五次反法同盟。  

      听说拿破仑在西班牙失利,施泰因兴奋不已,给朋友写信也就不避讳地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普鲁士应该趁这个机会起义,而且要坚决加入奥地利,跟法军再打一场。  全世界哪里都不缺奸佞和小人,容克一直派人监视施泰因,想找他麻烦赶他下台,这封信件自然就落到了他们手里。他们将信件转给了拿破仑,让皇帝陛下大怒,立即下令要求将施泰因逮捕,并下令,如果施泰因被法军擒获,就地正法!

普鲁士历史上,普鲁士都有什么皇帝啊

所有普鲁士君主均属霍亨索伦王朝。
  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
  腓特烈二世(大帝)
  腓特烈·威廉二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
  威廉一世
  腓特烈三世(百日皇帝)
  威廉二世
  普鲁士王位继承人
  威廉二世
  威廉皇储
  路易·斐迪南王子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王子

普鲁士公国是谁建立的

法国大革命时期,普王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1797在位 )参加反法战争失利 , 把莱茵河左岸的土地割给法国。同时从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中掠得但泽 、托伦、南普鲁士和新东普鲁士。1797年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在位)继承王位。1806年占领汉诺威后,成为统治北德意志的大国。在1806年的耶拿和奥尔施泰特战役中普军惨败,丧失领土的一半,被迫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见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 , 普鲁士恢复军事强国地位,收回了失去的绝大部分领土,并获得了一些新的领地。1822年已拥有 3 个省,普鲁士疆域自东欧延伸至德意志中部和西部,占有最重要的工业区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为其统一德意志奠定了经济基础。1815年后的普鲁士成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邦。1840年后,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发动统一与自由的民族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德意志的统一在普鲁士容克政治家O.von俾斯麦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最后完成。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领导地位。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普鲁士邦占有帝国领土的2/3,人口的3/5,在帝国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帝国解体,普鲁士成为魏玛共和国的一个邦。A.希特勒攫取政权后,普鲁士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普鲁士北部并入苏联,东部地区划归波兰,剩余部分为苏、英、法 3 国占领区分割。1947年3月1日,盟军管制委员会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腓特烈·威廉三世 改革:
改革背景:
1806年,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遭到毁灭性失败,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使普鲁士丧失近一半领土,并承担大量赔款,残存的领土上也驻有法军。亡国的危机、财政的崩溃,迫使普鲁士封建王朝实行改革。改革始于1807年,先后由开明贵族、爱国改革家H.F.K.von施泰因男爵及K.A.von 哈登堡侯爵主持。
政治改革:
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和奥厄施塔特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男爵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另外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设立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并发布了《普遍兵役制》。
教育改革:
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此后,布累斯劳大学、波恩大学陆续建立。
腓特烈·威廉三世曾说过“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

威廉三世的事迹

1862-1868年间,威廉得以通过内阁实行统治。1863年由拿破仑三世提出购买卢森堡时与对此有异议的普鲁士结交,导致发生了卢森堡问题的纠纷,一直到1867年伦敦会议上使其成为永久中立国为止。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宣布中立。1867年再次企图将卢森堡卖给法国,但经普鲁士出面干涉才没成交。同时,他把林堡的一部分并入荷兰。1868年后在国事上拥有了较多的发言权。
威廉的保守主义,也可从其对含有扩大选举权的修订宪法所表现的强烈不满上得到了解。1878年王后去世,1879年他又与瓦尔德克-皮尔蒙特的埃玛(艾玛·威廉明娜)结婚。1890年生病期间由埃玛摄政。1890年11月23日在海特洛去世。死后由埃玛所生之女威廉明娜继承王位。

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早年生活

腓特烈·威廉三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与黑森-达姆施塔特公主弗里德里克·路易丝的长子,1770年8月3日生于波茨坦。在他幼年时,他父亲正与情妇威廉敏妮·冯·利希特瑙(Wilhelmine Enke, Gräfin von Lichtenau)打的火热,将小腓特烈·威廉交给家庭教师抚养。他常在腓特烈二世时代的老兵汉斯·冯·布伦蒙塔尔伯爵(Hans Graf von Blumenthal)的领地帕雷茨生活,与汉斯的儿子一起长大。腓特烈·威廉在帕雷茨的生活非常开心,以至他长大后买下了这块领地。腓特烈·威廉是个忧郁的人,个性优柔寡断,虔诚忠实。
腓特烈·威廉青年时代加入了普鲁士军队,1784年成为中尉,1790年晋升上校。他参加了1792年至94年的反法战争。
1797年11月16日,腓特烈·威廉的父亲去世,他继位成为普鲁士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