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地利维也纳天气

奥地利维也纳天气(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30 16:24:30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敞开肺叶,张开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发出来的清新、湿润、凉意和充沛的氧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所以,维也纳人喜欢绿色。绿色的家具、窗帘、墙壁、器皿都是常见的;盐溪湖一带专门烧制一种带有绿色条纹的陶瓷,是奥地利最富特色的民间工艺之一。这里的男人还爱穿绿色西服,打绿色领带,就像温暖的澳大利亚的男人们爱穿粉红色的衬衫一样。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生命攸关,互惠互助,相依相存,因而才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四百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感觉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呼吸舒畅,排除烦恼,它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这感觉异常分明。“太阳地”和“荫凉地”,好似两个季节;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气候多变,穿衣常跟不上变化。有时风起雨过,那些等候公共汽车的人群,可谓千奇百怪。有的依然穿背心光膀子,有的已经穿上毛衣和皮茄克。此种奇观,很像中国北方的“二八月乱穿衣”,但这里却是“五六月乱穿衣”了。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深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这样,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像在维也纳森林里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千楼万宇中间。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兴致勃勃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异样鸣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欣赏音乐的人们都笑起来,但没有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体裁游记散文感知维也纳的风光秀美维也纳森林无边无际维也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也纳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维也纳人与森林的关系互惠互助相依相存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景色优美(1、4、8)(描写)面积广阔(3)(说明)作用多多(2、5、6、7、9)(记叙、议论)写作背景冯骥才说:“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有两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一是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那场特大的洪灾;二是连续不断的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这些大自然的灾难给人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人类要善待大自然。同时,也强烈地撞击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从而引发了深层的思考,把创作的视角投向了环保。”写作意图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收获启示:1、善待大自然2、自然孕育文化写作手法:1、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综合运用2、形散而神不散

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
维也纳-音乐之都:几世纪以来音乐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与它紧紧相连。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史特劳斯的圣地。维也纳悠久的音乐遗产延续至今。闻名全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中永远得到爆满观众的热烈掌声。而维也纳音乐学院不断的孕育出在国际音乐界中脱颖而出的乐者。除此之外,维也纳丰富活跃的现代热门音乐舞台及场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如果您喜欢音乐,维也纳绝对让您无法忘怀。
18世纪,随着艺术的繁荣,维也纳作为“音乐城市”闻名遐迩。

红薯3-5度在外边能坏吗

红薯在3-5度的环境下短时间可以,长时间容易冻坏。
吃红薯的好处:
  1、抗癌作用
  饮食中最具有抗癌作用的营养物质是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维生素C和叶酸,而在红薯中三者含量都比较丰富。一个小红薯(约2两重)可提供2倍量的人体每天所需维生素A、三分之一量的每天所需维生素C和约50微克的叶酸;其中膳食纤维的含量高于一碗燕麦粥。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抵抗氧化应激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损伤,起一定的抗癌作用。常吃红薯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叶酸水平,体内叶酸含量过低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红薯中高含量的膳食纤维有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和结肠直肠癌的作用。
  2、有益于心脏
  红薯富含钾、β-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B6,这5种成分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钾有助于人体细胞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血压和心脏功能。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有抗脂质氧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6有助于降低血液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后者可损伤动脉血管,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预防肺气肿
  美国堪萨斯大学一项动物实验发现,吸烟的大鼠体内维生素A水平较低,容易发生肺气肿;而进食富含维生素A食物的吸烟大鼠则肺气肿发病率明显降低。为什么一些长期吸烟者活到90岁以上但没有发生肺气肿,可能与他们日常饮食中维生素A含量丰富有关。研究人员建议那些吸烟者或被动吸烟者最好每天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红薯,以预防肺气肿。
  4、红薯能防流感
  天气转冷,流感风暴再次来袭。美国媒体近日刊文指出,红薯有助于抵御流感,防治感冒。
  5、抗糖尿病作用
  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肥胖大鼠在进食白皮红薯4周、6周后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分别降低了26%、60%;并发现红薯可有效抑制糖尿病肥胖大鼠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水平的升高;进食红薯也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研究提示白皮红薯有一定的抗糖尿病作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白皮红薯提取物后,其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改善,有助于控制血糖。
  红薯已被营养学家当作一种药食兼用,营养均衡的食品,它的热量只有同等重量大米所产生热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几乎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常吃红薯有益于人体健康,并有一定减肥功效。但吃红薯别一次吃得太多,以免出现烧心、返酸或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
  6、减肥瘦身
  粗粮富含食物纤维,进入肠道后,能清理肠管内的废物,将毒素与废物集合起来,让其顺利排出体外。红薯同样富含食物纤维,而维生素的含量特别多,能在肠内制造出新细胞,促进新陈代谢。
  7、增强免疫功能
  红薯含有大量黏液蛋白,能够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胶原病发生。红薯中所含有所含的钙和镁,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8、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
  红着还能抑制肌肤老化,保持肌肤弹性,减缓机体的衰老进程。

奥地利人(尤其是维也纳人)的风俗习惯

  服饰礼仪
  奥地利男子平时着装随便,喜欢穿羊皮短裤或马裤;正式场合则穿西装。在山区,天气寒冷时,很多人穿着马裤和罗登尼料做的夹克。观看歌剧时着装特别端正,不穿便服和牛仔服之类的服装,而大都着高级礼服出入歌剧院。节庆时,男子爱穿白色礼服,女子多穿红色衣裙。
  仪态礼仪
  大多数奥地利人是和蔼可亲,易于接近的,在社交场合既保持尊严,又显得轻松随和。许多奥地利人还给人一知足常乐的印象,正如我国作家冯骥才所描绘的,他们喜欢富足后的悠闲。
  相见礼仪
  奥地利人姓名的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但在书写时却要颠倒过来,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分开,通常情况下要称呼其姓,并将爵位职务等冠在姓名之前;相见时,一般以握手为礼。说话时双方相距半米左右,声音不高。一些地区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寒喧方式:愿神降福于你。
  餐饮礼仪
  奥地利居民以面食为主食,面包,香肠等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奥地利的酿酒业享有盛名,全国农业人口中近五分之一的人从事酿酒业。招待客人一般在家里进行,若在餐馆宴请,则菜肴很丰盛,并且非常讲究用餐环境和气氛。
  喜丧礼仪
  奥地利一年中法定工休日96天,加上国庆,新年,各种风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等,将近有一半时间在度假和欢度节日。最著名的有国庆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奥地利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人们结婚都要到教堂举行婚礼。新郎新娘身穿传统的漂亮典雅的结婚礼服回答牧师问题。回家还要宴请宾客。
  商务礼仪
  奥地利企业家注重头衔,讲究面子,也极守信誉。谈判前要搞清他们的职别,称号等,免得写信和称呼时不妥。客人去访问,呈上的名片也应印上自己的头衔,以及相应的德文。在建立商业关系前,他们一般不愿意提供公司业务情况的具体数据或材料。当地商人一般很乐意招待客商,客商则要回请,时间以周末下午为宜。
  旅游礼仪
  奥地利的旅游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拥有极富吸引力的山区休息环境和丰富的历史遗产,一年四季都可以来到这里尽饮眼福。在维也纳,当一名音乐爱好者拿起电话听筒拨1509号时,电话中会传来动听的440赫兹A调高音标准音,可以此校正歌唱者发音或为乐器定音。在剧场不得任意鼓掌喝彩。
  补充﹕ 在奥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应邀赴宴,可着深色装,也可着浅色装;较正式的重要场合(例如有较重要的人物参加)应着深色装,以示庄重,参加婚礼或生日庆祝活动可着浅色装;听音乐会、看歌剧须着深色装。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餐馆的星级标志。“鸽子”越多,餐馆越高级,最高为四星级。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和私人宴请两种。如系工作宴请礼物可免;私人宴请则需带礼品。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全球最宜人居的城市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问题,条件可以的更是去搬出国外,根据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维也纳连续第七年排名第一

时光在这里仿佛就是用来喝喝咖啡、看看歌剧,或者干脆骑着自行车沿多瑙河不紧不慢地溜达上半天的。大街小巷中随处散落着优哉游哉的生活,惹人留恋。


维也纳的气候很大部分受到西面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和东面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两种气候的影响,共同决定了维也纳的气候,维也纳基本上就属于这两种气候的过渡性气候,具有很明显的特点,温和湿润,很少有极地气候,严寒或者炎热。

在维也纳的西部,受到大西洋的影响,不管是冬季和夏季,还是白天和夜晚,都有比较大的温差,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大雨的天气,到了东部,则成了大陆性的气候,大陆性的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度变化不是很大,所以在季节上没有很大的温差,降雨量比起西部来也是比较少的。

维也纳有着比较明显的四季变化,夏天时候不像我国似的有很炎热的气温,而是感觉起来比较温和又略带着凉爽,温度也不是很高,而是在20度左右,可以说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适中,也是旅游的好季节。

2016年维也纳的最高气温为34.8℃,最低气温为零下9.1℃,降雨量总体来讲,比往年的平均值要高出很多,多的部分主要集中在2月、5月及10月,同时3月和9月的降雨量明显少于往年。

2016年维也纳政府共有官员30.219人,其中女性要比男性多一点;维也纳政府以外的国家和政府服务人员共有51.466人,包括住房管理部门、医疗管理部门、运河管理部门、城市设施管理部门及教育部门等。

在维也纳,有许多的博物馆。据统计,2014年美泉宫的参观人数排第一位,达302万人次,美泉宫动物园以252万人次居第二位,维也纳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有64万人次。

到2017年为止,维也纳共有981个游乐场所、953个城市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在运动方面,维也纳总共有167个大型体育设施及531个公立学校体育馆。


在维也纳这个城市中生活,每天都会与历史“擦肩而过”,凝望茜茜公主当年的行宫,感受那份纯真的爱情。走访莫扎特曾经的故居,追寻大师转瞬即逝的灵感。到佛洛伊德的研究室去一探心理学的究竟……每一座城都会承载一段历史,而维也纳所承载的那些个历史片段却改变了历史轨迹。

维也纳气候类型

维也纳气候类型:

维也纳同时受到来自西面的海洋性气候和来自东面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过渡性气候。维也纳的降水量很小,干旱期较长,冬季较其他奥地利城市温暖,城市中心的平均气温10.4℃,城市郊区约9.8℃,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一年约有60天是夏天,70天是冰冻期,天气寒冷异常。

维也纳,位于多瑙河畔,是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国9个联邦州之一,也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 

维也纳是奥地利人口最多的城市,在2017年的人口普查中,维也纳已拥有超过187万的人口。维也纳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德语城市,仅次于柏林。

维也纳的气候

维也纳的气候属于较为温和的中欧过渡型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特点。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气温年较差21.3摄氏度;气候终年湿润,年降水量660毫米,且均匀分布于各个月份,年降水日数为160天。
维也纳的冬季,长达半年之久(10月至3月),但气候并不严寒,每月气温大多都在0摄氏度以上,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过境,气温也可降至零下20摄氏度。11月至2月,日照稀少,平均每天只有1至2小时;湿度大,天气时常灰沉沉、雨淋淋,阴冷潮湿的寒冬让人很不舒服。4月至5月,维也纳的气温渐渐回升,但回升速度缓慢,天气忽冷忽热,变幻无常。
6月至8月是维也纳的夏天,气候温和而不炎热,气温在18摄氏度至20摄氏度之间。6月是维也纳的旅游旺季。这时候,城市里常常举行丰富多彩的音乐会,悠扬欢快的乐曲声飘荡在音乐之都的上空,为城市增添了无限欢乐。

维也纳的历史沿革

维也纳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维也纳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凯尔特人在约公元前500年建立维也纳,称其为“Vedunia”。公元15年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前线城市,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这里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维尼亚”首见记载,十二世纪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十三世纪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到1137年成为奥地利公国的首邑。此后维也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1278年起)的首都。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6世纪和17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每次入侵欧洲都在维也纳被阻挡。18世纪,玛丽亚·特雷西亚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随著19世纪奥匈帝国的强盛,维也纳也成为当时欧洲一个重要的都会,成为奥地利帝国(1806年起)和奥匈帝国(1867年起)的首都。1873年维也纳举办了为期106天的世界博览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再度和纳粹德国合并,战后,奥地利和维也纳,跟德国和柏林一样,遭到英、美、法、苏四国划分四个控制区管理,直至1955年奥地利再度获得独立为止。冷战时期,维也纳是国际间谍活动的温床,因为它是位于东西方集团之间的中立国。 考古发现维也纳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起已有人居住在维也纳盆地,维也纳良好的天气条件和富饶的土地资源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提供了很好的居住环境,铸造石器所需的赤褐色和绿色的石块也能在维也纳开采到。铜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同样也在维也纳留下了人类居住的痕迹。
罗马人一直呆到了5世纪,5世纪初维也纳曾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火灾,接下来的记载出现在881年同马扎尔人的战斗。955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了马扎尔人,标志着维也纳和奥地利的崛起! 哈布斯堡王朝在维也纳有几百年的统治历史,维也纳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278年哈布斯堡的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1273年至1291年在位)在多次征讨后战胜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地利的历史。但在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建立统治地位,奥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战斗中阵亡后,他在维也纳的支持者势力依旧强大,发动了多场反对德意志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298年至1308年在位)的起义,而接替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卢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年至1313年在位,1312年至13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首都定在布拉格,维也纳的城市发展进入了阴影。
此后鲁道夫四世(1358年至1365年奥地利公爵)颁布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使得维也纳恢复了生机,他在1365年建立了维也纳大学,并下令建造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他为维也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因此被誉为“维也纳的建造者”,但是此后他参与了对哈布斯堡继承权的争夺,这使得维也纳不断发生骚乱,经济呈现衰退。
1438年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404年至1439年奥地利公爵,1438年至1439年德意志国王)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后,维也纳再次成为首都,但是他在任期间发生了1421年至1422年对维也纳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规模驱逐和迫害。
软弱的腓特烈三世(1440年至1493年德意志国王,1452年至149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7年至1493年奥地利大公)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失去了包括维也纳的几乎全部奥地利领地。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并入哈布斯堡后,维也纳最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
两次维也纳之围和巴洛克的辉煌时代
1529年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围攻维也纳,奥地利人依靠中世纪时期遗留下的城墙,艰难地抵御了土耳其人的进攻,在流行病突发和冬季提前到来的情况下,土耳其人被迫撤军。土耳其人的围城暴露出了维也纳城防御的薄弱,因此从1548年起维也纳决定改造成一座由11栋堡垒和1条壕沟构成的要塞。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明智的,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围攻维也纳,改造后的要塞保卫了维也纳长达两个月,直到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维也纳之围,也导致奥斯曼帝国开始了衰落。
经历了土耳其人的两次围攻之后,维也纳开始了辉煌的建设时代,在重建的过程中继续展现巴洛克艺术风格,贵族们纷纷在城墙内建造花园和宫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子欧根的贝尔佛第宫。在经历了1679年和1713年的两次大虫害传染病导致的人口大衰减以后,维也纳的人口持续增加,1724年达到15万,1790年突破20万,在这个时代,维也纳建立了第一批工厂,铺设了城市下水道和街道清洁系统,改善了城市的卫生条件。维也纳也是最早一批引入住宅标号制度和国家邮政系统的城市。在约瑟夫二世(1780年至1790年奥地利大公,1765年至179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1783年对城市管理进行了改革,他引入了城市公务员制度,还将内城的墓地迁出城市。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维也纳很快成了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顿、萨列里、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将维也纳古典主义推向顶峰。 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维也纳先后两次被拿破仑的军队占领。
第一次发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国军队未受到抵抗,不费吹灰之力地进了维也纳,维也纳的市民们甚至好奇地欢迎了他们。弗朗茨二世在此前的1804年戴上奥地利皇冠,以回应拿破仑的称帝,成为奥地利的第一位皇帝,开始了奥地利帝国的历史。而拿破仑在1806年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至1806年在位)。
1809年拿破仑第二次占领维也纳,但是这次他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攻占维也纳后不久便在阿斯佩恩战役中尝到首次大败的滋味。拿破仑最终战败后,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会议召开,这是一次由奥地利外交家克莱门斯·梅特涅发起的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旨在为拿破仑战败后重新调整欧洲政治地图。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也对维也纳产生了影响,3月13日首先爆发了德国三月革命,迫使总理克莱门斯·梅特涅下台,然后又在10月6日发生维也纳十月起义,最终被皇帝的军队镇压。
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
维也纳在1850年开始扩建,再次呈现辉煌,在奥匈帝国建立的1867年,“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奥地利最出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这段辉煌在1873年维也纳的第5届世界博览会达到顶峰,博览会展现了空前的建筑设计。虽然奥匈帝国进入了它的尾声,但是这段时期维也纳也再次攀上以维也纳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文化巅峰,城市建筑上发起新艺术运动,绘画突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的表现主义,音乐方面则有马勒和莱哈尔,勋伯格、韦伯恩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维也纳第二乐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直接波及到维也纳,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引起了粮食和衣物的供应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个世纪统治的终结和奥匈帝国的解体,1918年11月12日在维也纳议会前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1919年改名为奥地利共和国,即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奥地利几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维也纳所在的下奥地利州,其他6个联邦州担心被下奥地利州长久掌握主导权,此外在社会民主主义的维也纳和保守主义的下奥地利州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对立,1921年奥地利决定将维也纳从下奥地利州分立出来,维也纳在1922年成为奥地利的一个联邦州。与此同时,1919年维也纳引入男女平等选举,从此社会民主主义在城市参议院、州议会和地方议会的选举中始终获得绝对多数,维也纳因此被称为“红色维也纳”。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时期,维也纳经历了1918年至1925年的通货膨胀、1929的世界经济危机和高失业率。此外,保守主义的奥地利联邦政府逐年削减奥地利的税收支持。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作为德国帝国总理的希特勒进军并吞并奥地利,结束奥匈帝国的历史,建立了纳粹的独裁统治。 二战时建造的6个钢筋混凝土大型防空炮台之一,现仍存在于维也纳市内。
1908年19岁的希特勒曾两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均未被录取,只能在维也纳靠做零活和出售临摹画糊口,他在维也纳受到了泛日耳曼民族党的影响。希特勒后来声称,“维也纳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学校。在那里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日后成了我一切行动的坚实基础。除了我当时打下的基础以外,后来很少再需要学习什么东西,也不需要改变什么东西”,而这种世界观和人生哲学就是“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并非基于人道的原则,而是仅凭最野蛮的斗争……假使你不奋斗,则你也就无法生存”。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得早已在维也纳埋下几百年的反犹太主义在20世纪死灰复燃,德国进军奥地利后不久,雅利安人种的维也纳人开始不由自主地威胁、折磨和抢劫犹太人种的维也纳人,将他们从家里赶出去。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被称为“水晶之夜”,开始了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维也纳共有92所犹太会堂遭到摧毁,仅有一处幸免于难。
纳粹一方面将现代艺术定义为“堕落的艺术”(德语:Entartete Kunst),另一方面大力宣传维也纳的“德意志文化”,比如在1941年隆重庆祝莫扎特逝世(1791)150周年时。“奥地利”的名字从历史文献中消失,只有1819年在维也纳成立的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仍当时保留着这个名字。
1944年3月17日盟军第一次空袭维也纳,整个城市的五分之一被毁。1945年4月2日维也纳被宣布成为纳粹的防守区,女人和孩子被要求离开这座城市,这意味着战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苏联军队距离维也纳仅剩下数公里。维也纳战役持续了八天,4万人丧生。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在空袭和战争中未受损坏,但却在一次洗劫中陷入火海。 维也纳在二战结束后被苏联占领,不久苏联红军开始新建城市管理机构,先是由共产党人担任临时市长,在3天后由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接替。1945年4月27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奥地利人民党和奥地利共产党的代表在维也纳市政厅宣布奥地利独立,4月29日占领当局将议会大厦移交给临时新政府,“奥地利民主共和国”重建。1945年秋,苏联允许其他三个同盟国军队进入维也纳,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共同占领维也纳,直至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国家条约签署,盟军撤出,奥地利才完全独立。
同奥地利和西欧的其他城市一样,维也纳在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经历了经济复苏和城市重建。 1956年发生匈牙利十月事件,反对共产党当局的起义失败后,大批匈牙利人逃亡西方,维也纳接收了许多匈牙利人。维也纳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又接收了许多捷克人和苏联人。
维也纳逐渐向国际性的城市发展。195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成为1945年后第一个进驻维也纳的国际组织,维也纳从1965年起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发展基金会的驻地,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举行高峰会谈,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面,1980年维也纳国际中心即联合国城成为联合国的第三个驻地,维也纳定位成国际会议和解决国际冲突的城市。

阿尔啤斯山

  • 欧洲最高的山,位于法国瑞士等国家。

  • 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英语Alps)位于欧洲中南部,覆盖了意大利北部、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脉自亚热带地中海海岸法国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内瓦湖,然后再向东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维也纳。
    阿尔卑斯山脉呈弧形,长1200千米,宽130千米--260千米,平均海拔约3000米,总面积大约为22万平方公里。其中有82座山峰超过4000米的海拔,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异。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高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背风坡山间谷地只有750毫米。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同时也是是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许多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均发源于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点,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中文名 阿尔卑斯山脉 外文名 Alps/Aplen 最高峰 勃朗峰 地理位置 欧洲中南部
    平均海拔 3000米左右 总面积 约22万平方公里 长 度 约1200公里
    宽 度 130千米--260千米 诞生时期 第三纪 造山运动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
    山系概况
    山系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的山脉,位于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6个国家的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奥地利国境内。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东延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西南部,东止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
    山系构成
    西阿尔卑斯山脉,从海岸向北伸展,穿过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抵达瑞士的日内瓦湖和隆河河谷。山脉的形态有:地中海附近滨海阿尔卑斯山脉是低洼而干燥的石灰岩,法国韦尔东峡谷是深壑,默康托尔山(Mercantour Massif)是结晶体的山峰,白朗峰是冰川笼罩的圆丘(海拔4,807公尺〔15,771尺〕,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
    中阿尔卑斯山脉,自坐落在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边界上勃朗峰以东的大圣伯纳山口(Great St. Bernard Pass)地区到科莫湖(Lake Como)以北的施普吕根山口(Splugen Pass)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中大部分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位于此段,如杜富尔峰(Dufourspitze,4634米)、多姆峰(Dom,4545米)、魏斯峰(Weisshorn, 4505米)、马特洪峰(Matterhorn,4478米)等。
    东阿尔卑斯山脉,包括有瑞士的拉蒂舍山脉、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脉(Dolomites)、德国南部和奥地利西部的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意大利东北部和斯洛文尼亚北部的尤利安阿尔卑斯山脉(Julian Alps)。
    2地质特点
    地质形成
    阿尔卑斯山脉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间涌现出来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约在中生代将近结束的7000万年前开始的。在中生代期间(245亿~6640万年前),河水将被侵蚀的物质冲刷并沉积在被称为特提斯海的广阔洋底,并在这里缓慢变成由石灰岩、黏土、页岩和沙岩组成的水平岩层。
    在第三纪中期(约4,400万年前),非洲构造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构造板块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层岩石被挤压向结晶体的基岩及其周围而形成褶皱,这些深层岩石随同基岩升高至接近今日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这些构造运动持续到900万年前才停止。在整个第四纪期间,侵蚀的力量啃咬着这庞大的新近形成褶皱而被推挤上来的山脉,形成了今日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大概轮廓。
    在第四纪期间,地形进一步被阿尔卑斯冰川作用和被填满山谷并溢向平原而不断伸展的冰舌塑造成形。如同圆形露天剧场似的凹地,宛如薄刀刨削过的刃岭,诸如马特洪峰(Matterhorn)、大格洛克纳山(Grossglockner)之类的巍峨山峰,皆从山顶上耸起形成;山谷被扩阔并加深成为一般的U字形,大瀑布从高出主谷底部数百尺的一些悬谷喷泻而出;修长而深不可测的湖泊给许多坚冰刨削后的山谷注满了水;融化的冰川沉积了大量的沙砾。当冰离开山谷时,无论是对横向山谷或Z字形山谷都是重新向下切削。迄今所有的河谷皆已被侵蚀成海拔大为低于周围的高山。在白朗峰附近的阿尔沃河(Arve River)的河谷中,地形凹凸的差异达3,993公尺(13,100尺)以上。
    地质构成
    在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各地的高度和形态大不相同:有主山脉周围低洼的前阿尔卑斯形成褶皱的沉积物,也有内阿尔卑斯结晶体地块。从地中海到维也纳,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各段都有几个不同的小山脉。
    冰川作用改变了自然环境:谷地的气候比周围的高处温和得多,人类可深入山区建立居民点,交通便利了;由于冰碛沉积,土质也较为肥沃。在现代,仍有严重的冰川侵蚀在继续。在阿尔卑斯山脉中,仍有成千平方哩以上的冰川。
    3著名山峰
    阿尔卑斯山脉东西延绵1200公里,南北宽约120~200千米,东宽西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一共有82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其中又有超过一半位于瑞士瓦莱州。阿尔卑斯山脉还有10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
    勃朗峰(Mont Blanc)
    海拔4810米,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它是西欧的最高峰,由Jacques Balmat和Michel-Gabriel Paccard于1786年首登。
    马特洪峰(Matterhorn或Monte Cervino)
    海拔4478米,马特洪峰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著名的山峰,位于瑞士和意大利的边境,附近是瑞士瓦莱州小镇采尔马特和意大利亚奥斯他谷的小镇布勒伊-切尔维尼亚。马特洪峰的名称是由德语“Matt”(意为山谷、草地)和“horn”(意为山峰呈锥状像一只角)组成,由Edward Whymper和Michel Auguste Croz等在采尔马特当地父子向导大Peter Taugwalder和小Peter Taugwalder带领下于1865年7月15日由著名的霍里山脊(Hörnligrat)线路登顶成功,但最终只有Edward Whymper和Taugwalder父子成功下撤,其他人均不幸遇难。2015年是马特洪峰登顶150周年纪念,在2015年7月到8月期间每晚9点到9点半,有沿着霍里山脊点亮马特洪峰的庆祝活动,颇为壮观。
    杜富尔峰(Dufourspitze)
    海拔4634米,杜富尔峰是阿尔卑斯山第二高峰,向西正对马特洪峰,是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罗莎山群(Monte-Rosa-Massiv)的最高点,属于瓦莱阿尔卑斯山(或本宁阿尔卑斯山),北临瑞士小镇采尔马特(Zermatt)。罗莎山群由东向西人又有如诺登德峰(Nordend,4606m)、苏姆斯坦峰(Zumsteinspitze,4563m)、齐格纳尔峰 (Signalkuppe,4554m)、利斯卡姆峰(Lyskamm,4527m/4479m)、帕洛特峰(Parrotspitze,4432m)、卡斯托(Castor,4223m)和保鲁克斯(Pollux,4092m)双子峰等边境卫峰。周围既是登山圣地,也是拥有超过200公里滑道的世界著名高山滑雪场,也有可进行自由滑雪的山峰。
    多姆峰(Dom)
    海拔4545米,是阿尔卑斯山的第三高峰,位于采尔马特的北部兰达(Randa)村东部,和魏斯峰隔河谷相对,它的东侧峡谷则是瓦莱州另一度假胜地萨斯费(Saas-Fee)。多姆峰是瓦莱阿尔卑斯山第二大山群米沙贝尔山群(Mischabelgruppe)的最高点,也是完全位于瑞士境内,瑞士实际意义上的最高峰。
    魏斯峰(Weisshorn)
    海拔4505米,魏斯峰在很多登山者心中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漂亮的山峰,其形状极似另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山峰”——位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阿尔帕玛尤峰(Alpamayo,5947米)。
    艾格峰(Eiger)
    海拔3970米,艾格峰虽然海拔不到4000米,却因为其著名的北壁而名声大噪,也是阿尔卑斯山三大北壁之一。瑞士极限登山者Dani Arnold于2011年4月20日打破了由瑞士著名“登山机器”Ueli Steck保持的北壁攀登记录,为2小时28分,比Ueli Steck快了将近20分钟。Dani Arnold同时也是马特洪峰北壁记录的保持者(1小时46分,于2015年4月22日创造)。
    4资源概况
    水利资源
    阿尔卑斯山脉提供欧洲饮水,灌溉与水力发电。面积虽然仅占欧洲的百分之十一,但提供欧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水源,尤其是干旱地区与夏季。米兰等城市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水依赖阿尔卑斯山脉供应。 河川流域里有500座以上的水力电厂,发电量达2900千瓦。其它河川如多瑙河,主要支流也源自阿尔卑斯山脉。隆河是地中海第二大水源,仅次于尼罗河;冰川融化为隆河水源,流入日内瓦湖后再流向法国, 在法国还用来冷却核能电厂。莱茵河源自瑞士一个30平方公里的区域,约占瑞士输出水量的百分之六十。
    生物资源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同时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可分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脉南坡800米以下);森林带(800~1800米),下部是混交林,上部是针叶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再上则多为裸露的岩石和终年积雪的山峰。
    阿尔卑斯山脉中几个植物带,反映了其海拔和气候的差异。在谷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长着各种落叶树木;其中有椴树、栎树、山毛榉、白杨、榆、栗、花楸、白桦、挪威枫等。海拔较高处的树林中,最多的是针叶树,主要的品种为云杉、落叶松及其他各种松树。在西阿尔卑斯山脉的多数地方,云杉占优势的树林最高可达海拔2,195公尺(7,200尺)。落叶松具有较好的御寒、抗旱和抵抗大风的能力,可在海拔高至2,500公尺(8,200尺)处生长,在海拔较低处可有云杉混杂其间。在永久雪线以下和林木线以上约914公尺(3,000尺)宽的地带是冰川作用侵蚀过的地区;这里覆盖着茂盛的草地,在短暂的盛夏期间有牛羊放牧。这些与众不同的草地──被称为“alpages”(高山盛夏牧场),阿尔卑斯山脉和植物带都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都位于主要的、横向的山谷的上方。在沿海阿尔卑斯山脉南麓和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南部,主要是地中海植物,有海岸松、棕榈、稀疏的林地和龙舌兰,仙人果也不少。
    有少数几种动物对于高山环境已很能适应。虽然熊已消失,但高地山羊(它同岩羚羊一样,动作异常敏捷)却被意大利皇家猎物保护区所挽救。旱獭在地下通道中越冬。山兔和雷鸟(一种松鸡)冬季变成白色(保护色)。在一些小山脉的中间,设有几座国家公园可使当地的动物获得稳妥的保护。
    矿产资源
    阿尔卑斯现代经济的支柱是采矿、凿石、制造和旅游各业相结合。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采矿业,奥地利的埃尔茨山(Erzberg)采矿业仍很重要,埃尔茨山自中世纪以来就采掘铁矿。在克吕斯(Cluse)附近,距日内瓦不远的上萨瓦(Haute-Savoie)的前阿尔卑斯山区,在19世纪的第一个25年中,钟表制造、螺旋切削、部件加工及有关工业兴起,它已演变成世界上这些类型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在奥斯塔及穆尔河谷和米尔茨(Murz)河谷,由于当地生产铁和煤,设有大型钢铁厂。
    旅游资源
    阿尔卑斯山十分迷人,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被世人称为“大自然的宫殿”和“真正的地貌陈列馆”。这里还是冰雪运动的圣地,探险者的乐园。
    山地冰川呈现一派极地风光,是登山、滑雪、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许多湖泊。最大的湖泊莱芒湖,另外还有四森林州湖、苏黎世湖、博登湖、马焦雷湖和科莫湖等。美丽的湖区是旅游的胜地。
    西、中阿尔卑斯山风景宜人,设有现代化旅馆、滑雪坡和登山吊椅等。冬季滑雪运动吸引大量游客。山麓与谷地间的不少村镇,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此旅游。
    另外,阿尔卑斯山也是每年环法自行车赛的必经之地,每年有大批游客被这两块金字招牌吸引来,一边欣赏阿尔卑斯山的美景,一边现场观看环法自行车赛,站在路边给运动员加油助威。
    5地理环境
    气候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的气候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南欧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山地气候冬凉夏暖。大致每升高200米,温度下降1℃,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整个阿尔卑斯山湿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边缘地区年降水量和山脉内部年降水量差异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为终年积雪区。阿尔卑斯山区常有焚风出现,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 。
    阿尔卑斯山脉所处的位置,以及各山脉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仅使这些不同的小山脉之间,而且使某一特定小山脉范围内的气候极端不同。由于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欧洲中部,它受到四大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西方流来大西洋比较温和的潮湿空气;从北欧下移有凉爽或寒冷的极地空气;大陆性气团控制着东部,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南边有温暖的地中海空气向北流动。差别悬殊的气温和年降水量都与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地理有关。谷底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谷底较周围高地温暖而干燥。海拔1,524公尺(5,000尺)以上的地方,冬季降水差不多全都是雪,一般雪深3~10公尺(10~33尺)或10公尺以上,在海拔2,012公尺(6,600尺)处,积雪约从11月中旬延续到5月底,通常高山的山口被积雪封锁。在地中海沿岸的山中,谷底的1月平均温度为-5~4℃(23~39℉),甚至高达8℃(46℉),7月平均温度为15~24℃(59~75℉)。温度逆增很寻常,尤其在秋、冬季期间很常见;山谷常常是一连好几天布满了浓雾和呆滞沉闷的空气。这些时候,在海拔1,006公尺(3,300尺)以上的地方可能要比低洼的谷底较温暖、较阳光明媚。刮风可能在当天天气和当地小气候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河流水系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区覆盖着厚达1千米的冰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为典型。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 长约22.5千米,面积约130平方千米。
    山地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异。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高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背风坡山间谷地只有750毫米。
    瑞士-意大利边界上白朗峰以东的大圣伯纳山口(Great St. Bernard Pass)地区到科莫湖(Lake Como)以北的施普吕根山口(Splugen Pass)地区有一些较大的湖泊。南边有科莫湖、马焦雷湖(Lake Maggiore,波河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边有图恩湖(Thun),布里恩茨湖(Brienz)、琉森湖。
    在意大利境内东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加尔达湖(Lake Garda)注入波河,而阿迪杰河(Adige)、皮亚韦河(Piave)、塔利亚门托河(Taliamento)、伊松佐河(Isonzo)注入威尼斯湾。
    德国的因河(Inn)、莱希河(Lech)、伊萨尔河(Isar)和奥地利的萨尔察赫河(Salzach)、恩斯河(Enns)皆流入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多瑙河,而奥地利的穆尔河(Mur)、德拉瓦河(Drau)和斯洛文尼亚的萨瓦河(Sava)皆注入阿尔卑斯山脉以东和东南的多瑙河。
    6历史文化
    自旧石器(60000~50000年前)以来,阿尔卑斯山区就有人类居住,他们狩猎;从法国伊泽尔(Isere)河谷附近的韦科尔(Vercors)河到奥地利陶普利兹(Taupliz)上方的利格尔霍尔(Lieglhohle)河,在各地都留下了手工艺品。在阿尔卑斯山冰川撤退以后(4,000~3,000年前),山谷中便住有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他们在洞穴和小居民点中生活,有些小居民点是建在阿尔卑斯湖泊的岸旁。在阿讷西湖(Lake Annecy)附近、日内瓦湖沿岸、奥地利托特斯山(Totes Mountains)中、意大利奥斯塔(Aosta)及卡莫尼卡(Camonica)河谷中,都发现有这类居民生活的现场。卡莫尼卡河谷以大约20,000面岩石雕刻而著名,这些石雕留下了2,000多年人类居住情况的宝贵而生动的画面
    西元前800~前600年间,塞尔特部落攻击了新石器人们的营地并迫使他们迁移到阿尔卑斯山脉遥远的山谷中去,在上奥地利哈尔施塔特(Hallstatt)发现有塞尔特人伟大的文化中心。由于这里所发现的考古文物丰富,哈尔施塔特这一名称已成为欧洲青铜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1000?~500BC)的同义语。塞尔特人开始凿辟阿尔卑斯高山上的一些山口作为贸易通道。
    公元前15年,罗马帝国军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横扫并征服了半个欧洲。罗马人扩大了古老的塞尔特人村庄;既在通向阿尔卑斯山脉的山谷中,又在阿尔卑斯山脉本身的山谷中,建起许多新的、繁荣的城镇。罗马人改进了水的供应,建造起竞技场和剧院,这些保存得最完好的是在奥斯塔。控制阿尔卑斯各山口是罗马人扩张的关键,羊肠小径被扩大为狭窄的道路。那些连接罗马国外军事前哨的山口(如大圣伯纳德、斯普吕根、布伦纳罗〔Brenner〕、普勒肯〔Plocken〕诸山口)尤为重要。“野蛮人”日耳曼部落的首次进犯发生在西元259年,到400年罗马人对阿尔卑斯山区的控制已分崩瓦解。
    罗马化了的塞尔特人,其土地被日耳曼各部落如勃艮地人(Burgundian)、阿勒曼尼人(Alemanni)和伦巴底人(Lombard)所占据。在8和9世纪期间,阿尔卑斯山区土地成为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查理曼的孙辈根据《凡尔登条约》(Treaty of Verdun,843)瓜分了帝国,888年的进一步分解导致了持续至今的基本语言的分歧。塞尔特人、罗马人和野蛮人强加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统一在中世纪期间消失了。在大部分时间里,各个山谷离群索居,互不往来。阿尔卑斯各民族的封闭状态被工业革命和铁路(通过巨大的隧道穿过阿尔卑斯山脉)的到来所打破。
    7传说故事
    阿尔卑斯山神灵
    早期在阿尔卑斯及其他的一些山中存在着某种山神形象,他们主要化身为大型岩石、石块、水源、山洞及树木。
    至今保留下来的是阿尔卑斯山居民的上帝护卫兵列队仪式及朝拜活动。格劳宾登州的小教堂(Ziteil)每年被朝拜两次,它位于海拔2433米高处,是欧洲最高圣地。接近自然派宗教认为山是有神灵的,而且神灵居住在渺无人烟的顶峰中,因为那里是天地交接之处。而阿尔卑斯地区却正相反,他们的传说来自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是一些小野人或者是被理想化了的男女牧民,当人们做了好事的时候,会得到他们的奖赏,做坏事时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鸢尾花
    鸢尾花是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众神在凡间的使者,于是鸢尾花也被称为花中圣者。她与生俱来的不同花色令其百媚千娇,而生长在阿尔卑斯山上的蓝紫色鸢尾花尤为稀有,粗大的根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

冬天国外去哪里旅游比较好

据说生性热闹的人喜欢在冬天去热辣的海岛狂欢,性格比较冷清的人喜欢在雪地里过冬。欧洲大陆是最符合期望的地方之一。况且,冬天去欧洲,人少,机票打折,住宿降价等福利,性价比非常高。何乐而不为?
下面推荐15座美丽的城市,让您的冬天有不一样的色调:
1、意大利 威尼斯
避开人潮,二月狂欢
Venice
徜徉威尼斯的小巷,脚步声回荡在耳边。一向以昂贵著称的威尼斯入冬进入淡季后,价格将变得很可人。除了价格优势,冬季的威尼斯还有一项不能错过的活动——狂欢节。
威尼斯狂欢节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每年的冬去春来之际,人们自动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
威尼斯狂欢节以精美制作的面具而闻名于世。狂欢节期间,城市里挤满了戴面具的人,他们愉快地侵入街道和广场。圣马可广场和城市的主要广场都成了非凡的舞台。
2、德国 柏林
12月圣诞市场不容错过
Berlin
柏林的冬天呈现出城市的另一面。在湖面可以结冰的季节,便道上的长凳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馆、酒吧、博物馆、画廊以及剧院。也就是说,如果你12月造访柏林,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副生动的户外景象,大小不一#,主题不一#,从郊区到城中心的圣诞市场是12月的主题。
在欢乐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气温变化很快,勿忘保暖。
3、马耳他 瓦莱塔
一座文化巅峰之城
Valleta
地中海上的马耳他,气候自然是世界上最纯正的地中海气候,常年暖和,犹如中国的南方。因为冬季气候温暖,所以很多来自北欧国家的居民常选择马耳他过冬。
马耳他首都——瓦莱塔,一个历史古风与现代化完美融合的城市,位于马耳他主岛上。城中保留着不少精雕细琢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和方石铺地的古老街道,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都城,浓缩了马耳他的辉煌历史。陡峭的街道、美丽的房屋、华丽的阳台和绵延的台阶,这些都组成瓦莱塔完美街景。当然,在瓦莱塔,最壮美的风景还是在海滨。黄昏的时候,夕阳把整座城市染成金色,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交相辉映。华灯初上,沿着海边的道路散步,清凉海风迎面袭来;入夜,游客散尽,瓦莱塔又出奇般的安静。热闹繁华与安静古朴,更加突显古城的历史厚重感。
4、西班牙 巴塞罗那
天空蔚蓝的精彩之城
Barcelona
没有任何季节比冬季更适合来到巴塞罗那。夏季有太多的游客,春与秋常常下雨,而冬季不仅少雨,天空蔚蓝,街道也变得空荡起来。而且这个季节可以看到一年中最精彩的演出。巴塞罗那的冬天,气温很少低于5度,即使1月也不会觉得冷。
不过鉴于最近局势变化,加泰罗尼亚地区是否独立未成定局,当地集会活动较多。如果前往需注意自身安全。
5、西班牙 塞维利亚
气候宜人,风景依旧
Sevilla
作为安达卢西亚省的首府,塞维利亚到处均洋溢着热情和繁荣的景象,显示着其悠久的历史。这里因为纬度靠南,即使冬天也会觉得温暖,同样温暖人心的还有当地人的好客、以及大街上的橘子树香。
6、法国 巴黎
从灯光之都变身为精灵之都
Paris
冬日的巴黎,从灯光之都变身为精灵之都。而距地面200英尺的巴黎地标之一埃菲尔铁塔的首层,可以在浪漫的铁塔里一边享受巴黎美景一边享受冰雪的乐趣,冰场还有红酒和热巧克力售卖。这样一次体验居然是免费,仅需支付上塔费。2月15日前去巴黎的朋友不要错过。
7、法国 尼斯
蔚蓝海岸的度假胜地
Nice
尼斯是蔚蓝海岸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阳光灿烂、氛围休闲、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属于地中海性气候。在冬天很少有结冰的时候,几乎不下雪,许多社会名流将其视为首选的度假之地。
8、奥地利 维也纳
带着生活温度的音乐之都
Vienna
虽然气温很低,即使是白天也可能跌破0度,然而维也纳冬日的街头充满生活气息。天空清澈而蔚蓝,当雪花飘落,一切都是如此美丽。如果你开始感觉到冷,走进街头温暖的咖啡馆或者酒吧去取暖吧。
9、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两届冬奥会举办地
Innsbruck
因斯布鲁克坐落在奥地利西部群山之间的因河畔,名称意为因河上的桥,是蒂罗尔州的首府。它地处阿尔卑斯山区的交通要道,是欧洲著名的滑雪胜地。此外,中世纪老城区的黄金屋顶和霍夫堡宫驰名世界。
10、荷兰 阿姆斯特丹
春天赏花,冬天赏雪
Amsterdam
浪漫的运河、老式古风的街道、传统奇特的建筑、珍贵的文化遗产、璀璨闪耀的钻石、热情开朗的市民……造就了阿姆斯特丹。
冬季阿姆斯特丹运河出现薄冰,你可以在咖啡厅的明火旁喝一杯热红酒。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灯光让城市充满欢乐的气息,而阿姆斯特丹各种博物馆也会吸引你冬日来造访。
当气温骤降到0度以下,寒风吹起,阿姆斯特丹仍旧有很多丰富的室内项目不会让你无聊。而如果是个好天气,试试沿着运河走一走,这是探索阿姆斯特丹最大的乐趣之一。
11、罗马尼亚 布兰
最适合阴天参观的城堡
Bran
布兰城堡位于一座险峻的山口旁,落成于1378年,是一座世界著名的吸血鬼城堡,在天气阴沉的时候显得阴森可怖。吸血鬼的原型德古拉伯爵弗拉德三世•采佩什(Vlad Țepeș, 1431-1476)15世纪时曾在此地落脚。城堡出售和吸血鬼相关的各类商品。
12、匈牙利 布达佩斯
文化盛宴,传统温泉
Budapest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位于多瑙河畔,1873年由西岸的布达和东岸的佩斯合并而成。这座城市将各个时期、风格的建筑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汇聚在一处,为四方来客呈现出一场文化盛宴。
匈牙利是个温泉之国,人均药用温泉资源全世界最丰富。温泉,平日里泡无甚稀奇,要在落雪的季节,露天泡室外池,在热气蒸腾中看雪花飞舞,再来一杯小酒,才真真是雅事一桩。
13、捷克 布拉格
严冬佳肴美,城堡总辉煌
Prague
布拉格四季分明。夏天通常伴随充足的阳光和炎热的天气,但冬天会比较寒冷的,而且经常下雪。然而,无论在哪个季节造访布拉格,都不会让你失望,因为每个季节有它独特的魅力。
14、希腊 雅典
无须排长队,人少视野佳
Athens
这座以智慧女神命名的城市,其考古财富、古代神话、和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可与罗马相媲美。
15、丹麦 哥本哈根
讲述冬天的童话
Copenhagen
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北欧最吸引人的城市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且融合了多种风格。
更多关于冬天国外去哪里旅游比较好,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0e53a1615732107.html?zd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