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伦比亚号巡洋舰

哥伦比亚号巡洋舰(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的原因是什么)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05 03:43:08 浏览5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的原因是什么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已进行飞行任务二十八次,原预订美国东岸时间上午九时十六分(德州为八时十六分),降落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在降落前约十五分钟与太空总署最后一次通讯后,即失去联络。机上有七名乘员,其中四人为第一次飞行,包括一名首次参与航天飞机飞行任务的以色列航天员。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去联络时的飞行高度是二十万七千英尺,飞行速度十八倍音速,因此若在高处解体,航天飞机碎片势必分散非常广阔。

有关人士称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是:外挂燃料箱隔热泡沫脱落,尽管这块泡沫仅仅0.77千克,还是在哥伦比亚左翼防热瓦上砸了个小洞,哥伦比亚号带着这个洞在太空飞行了16天后,在降落时与大气层摩擦的巨大热量透过这个洞进入机体,引起爆炸。

哥伦比亚号是承载科研项目最多的航天飞机,其中还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一个项目: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

“哥伦比亚”号为什么遇难

2003年1月16日上午7点,哥伦比亚号进入太空。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天计划中的第113次飞行。就在着陆前16分钟,不幸发生了。航天飞机失去控制,在得克萨斯上空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这已是美国17年来的第二次航天飞机事故。灾难不会无故发生,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将带人们进入摄像机无法企及的灾难现场。它将帮助人们了解哥伦比亚号毁灭的真正原委。
2003年哥伦比亚号爆炸事件调查
哥伦比亚号爆炸的灾难发生后不到3小时,航空航天局的副局长就委任退休四星海军上将哈尔·格曼主持调查工作。格曼召集12名专家组成了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
格曼他们很快注意到,就在控制中心与航天飞机失去联系的前几分钟,由机载温度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有些异常。原来一些传感器在发生故障前,就已经测到了高温读数。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数据都来自航天飞机的同一区域。
调查人员怀疑,热气透过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进入轮舱,或许是由起落架舱门的封口破裂引起的。但要找到确切原因,他们需要更多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在哥伦比亚号上。
找到航天飞机的飞行数据记录仪是调查的第一个突破口
航天飞机上的飞行数据记录仪,通常只能记录有限的一些再入数据。但哥伦比亚号上的记录仪很特别,可以记录所有返航数据供日后分析。格曼相信,找到它,就很有可能找出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真正原因。
为了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调查人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2.5万人,在有残骸坠落的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广大地区进行徒步搜索。
6周过去了,数据记录仪仍不见踪影。调查陷入了僵局。记录仪会掉落在哪里呢?
调查人员通过复杂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运算。分析结果显示,记录仪应该就在亨普希尔地区。那个地方已经搜查过了。 于是,调查员派人回到那里重新搜索。这里到处都是沼泽,几周过去了,在一个空地上,调查人员终于发现了它。从60公里高空坠落的、没有外壳保护的数据记录仪看上去竟然完好无损。
记录仪里没有受损的磁带上记录着800个、不同传感器的所有数据。资料证实,哥伦比亚号的外壳上的确有个洞,因此在重返大气层时进入了热气体。此外,调查小组还推算出了破洞形成的时间,得知它早在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之前就出现了。
一块小公文包差不多大小的泡沫脱落一直被忽略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发射过程中一个被忽略的插曲上。哥伦比亚号发射后82秒,航空航天局的录像显示,一块泡沫从外燃料箱上脱落,撞上了航天飞机。如今,调查人员想逐格分析画面,看看灾难到底是不是因它而起。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发射时,共有三部摄像机进行了拍摄。其中一部角度不对,另一部则画面模糊。惟一捕捉到泡沫撞击的摄像机远在42公里之外,图像不够清晰,让人无法分辨撞击的位置,以及是否导致了损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委员会请来航空航天局的首席专家及火星计划负责人斯科特·哈伯特。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提高画面效果。结果,事实让他们兴奋不已。
斯科特说:“这是由17个画面构成的一段录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泡沫的大小、撞击位置,以及它的速度。泡沫和航天飞机的相对时速大约是500英里。这块泡沫重约1.7磅,大小和一个小公文包差不多。”
这些图像清楚地表明,泡沫撞到了航天飞机的左翼前缘。这个机翼上覆盖着一层由强化碳-碳合成的、保护性隔热板。这种碳纤化合物既能承受摄氏零下160度的低温,也能承受1650度的高温。不过,这并不能增加结构的强度。那么,一小块泡沫是否能将这样的隔热板打穿呢?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能击穿航天飞机的隔热板?
航空航天局的一些管理者对此表示怀疑。计划主任罗恩·迪特摩尔甚至公开质疑泡沫撞击论。罗恩说:“这根本没道理,一个小碎片竟然能成为摧毁哥伦比亚号以及全体宇航员的罪魁祸首?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有一种机器就是航空界所谓的“鸡枪”。它被用来测试鸟类袭击飞机时可能带来的威胁。哈伯特和工作人员计划用改装的“鸡枪”,将公文包大小的泡沫射向与哥伦比亚号机翼同类型的强化碳-碳隔热板。数据记录仪和处理影像提供的信息表明,撞击点最可能位于第六块和第九块面板之间。于是,哈伯特小组选择了第六块作为入手点。尽管撞击力非常强,但却只在第六块强化面板上留下了一些小细纹,并没有出现类似哥伦比亚号上的大裂口。
三周后,调查小组在分析数据记录仪的读数时,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从传感器被烧毁的模式中,确定了热气进入机翼的准确路线。洞口应出现在第八块面板上。
哈伯特从航空航天局要来了第八块面板。他架好“鸡枪”,以正确的角度射出泡沫。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块,以每小时800公里,也就是一颗子弹的速度撞到了面板上。很快,这块强化碳-碳面板上出现了一个直径25厘米的洞。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航空航天局真的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现在,调查人员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航空航天局会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航空航天局在哥伦比亚号升空后一天,就知道了泡沫撞击事件,可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机翼上的大洞?
调查人员的发现令人不安。原来,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们很担心泡沫撞击会造成影响,曾请求管理者为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拍摄卫星照片,以查看机翼受损情况,但却遭到了拒绝。
主管部门强烈要求工作人员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泡沫撞击非常普遍,以前也从未出现过重大事故。但格曼发现,航空航天局的管理者不愿意将事闹大,还有另一个原因。
原来,全面调查可能会延误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进而危及整项工程。
格曼说:“按照国会颁布的法令,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国际空间站任务,他们就会削减预算,中止这项计划。因此,在进度和经费的压力下,那位可怜的负责人只能说,‘没错,航天飞机的机翼上是有一个洞,但不会有任何影响。’他们假装听不到。”
-供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成功发射有着怎样的经过

发射当天有百万观众赶到发射基地,去观看“哥伦比亚号”的首航。4月12日7时整,“哥伦比亚号”像火箭一样竖直起飞,冲出大气层,进入了预定的环绕地球的圆行轨道,像飞船一样在轨道上进行无动力飞行。宇航员检查、试验,各项功能正常。

“哥伦比亚号”在飞行36圈,历时54小时30分后开始返航。宇航员开启动力装置,它开始脱离圆形轨道进入大气层,此时它的时速是8200千米,飞机头部因与大气高速摩擦,外表温度已经上升到1600℃。

美国爱德华空军基地派出了4架歼击机,在12000米的高空排成方阵,给这位“天外来客”导航。“哥伦比亚号”平稳地降落在爱德华空军基地的跑道上。当两位宇航员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时,几十万狂热的观众不停地向他们欢呼,欢庆“哥伦比亚号”首航成功。

1981年11月至1982年6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又进行了三次试航,进行了多项科学研究活动,进一步完善其性能。1982年11月6日,“哥伦比亚号”进行了首次常规业务飞行,将两枚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从此开始了它的“商业生涯”。航天飞机开始登上了宇宙航行的历史舞台。

2战所有国家的战列舰,航空母舰,重巡洋舰,中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写出来著名点的就行

战列舰:美国衣阿华级4艘、科罗拉多级3艘,英国乔治五世级、纳尔逊级2艘,德国俾斯麦号,日本大和级、长门级;
航母:美国尼米兹级、小鹰级-福莱斯特级、中途岛级、埃塞克斯级、约克城级;英国皇家方舟号、光辉级、鹰号-皇家方舟号、无敌级;法国戴高乐号、苏联库兹涅佐夫号、日本加贺号、赤城号、翔鹤级、苍龙号、飞龙号、大凤号
二战前的巡洋舰很少有出名的:提康德罗加级、长滩号、光荣级、基洛夫级、
驱逐舰:斯普鲁恩斯级、伯克级、俄罗斯现代级,日本金刚级、韩国世宗大王号

哥伦比亚号成功航行多少年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2003年1月16日,“哥伦比亚”号进行了它的第28次飞行,这也是美国航天飞机22年来的第113次飞行。“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航天飞机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里面装着几百吨重的液氧、液氢燃料。它附在机身腹部,供给航天飞机燃料进入太空轨道;外贮箱两边各有一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在返航时,它能借助于气动升力的作用,滑行上万公里的距离,然后在跑道上水平降落。与此同时,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公里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据宇航局的官员介绍,一架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载人飞行史上,航天飞机在返航时还未出现过事故。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不久后曾发生爆炸,造成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1月16号发射升空的“哥伦比亚”号上的7名宇航员包括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6名美国宇航员中有两位是女性。“哥伦比亚”号原定2001年升空,但由于技术故障和航天飞机调配等原因,发射日期一直被推迟到了03年1月16号。“哥伦比亚”号本次飞行总共搭载了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

求二战美国和日本生产的战舰(驱逐舰,巡洋舰,航空母舰,战列舰,潜艇)

二战期间美、日海军
驱逐舰:
美国——康纳号(DD-72)、康威号(DD-70)、 斯托克顿号(DD-73)等;
日本——阳炎号、黑潮号、亲潮号、初风号、夏潮号、雪风号等;
巡洋舰:
美国——克利夫兰号(CL55)、哥伦比亚号(CL56)、蒙彼利埃号(CL57 )、丹佛号(CL58 )、阿姆斯特丹号(CL59)、圣菲号(CL60)等;
日本——古鹰号、加古号、青叶号、衣笠号、妙高号、那智号、羽黑号、足柄号等;
战列舰:
美国——佛罗里达号(BB30)、犹它号(BB31)、怀俄明号(BB32)、阿肯色号(BB33)等;
日本——山城号、伊势号、日向号、长门号、大和号、武藏号等;
航母:
美国——“列克星顿”号(CV-2)、“萨拉托加”号(CV-3)、突击者号(CV-4)、约克敦号(CV5)、企业号(CV6)、大黄蜂号(CV8)、黄蜂号(CV-7)、“埃塞克斯”号(CV-9) 、“约克城”号(CV-10)、“勇猛”号(CV-11)、“大黄蜂”号(CV-12)等;
日本——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瑞鹤号、飞鹰号、隼鹰号、大凤号、信浓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等;
潜艇:
美国——海豚号(SS-169)、梭鱼号(SS-173)、鲈鱼号(SS-176)、海狼号(SS-197)、箭鱼号(SS-193)等;
日本——“伊-173”号、“伊-400”号、“伊-401”号等。

哥伦比亚号有哪些历史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两天的飞行主要验证其安全发射和降落的能力,这开创了人类航天的一个新时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战者”号再次发射,在7天的飞行任务中宇航员首次进行了不系带的太空行走,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此后美宇航局暂停了航天飞机发射任务。

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奋进”号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成为宇航员马克·李和简·戴维斯的“婚礼特快”,这两位宇航员是第一对在太空缔结良缘的夫妇。

1995年6月27日,“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它实现了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在外太空互相“串门”,新闻评论说“冷战”已在地球之外结束。

1996年11月19日,“哥伦比亚”号发射,共飞423小时53分钟,创造了航天飞机停留外太空时间最长的记录。

1998年10月29日,“发现”号搭载着77岁的参议员约翰·格伦起飞。格伦是曾搭乘“水星”飞船升空的美国首名宇航员,这次他又成为最高龄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伦比亚”号发射,这次指挥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标志着女性首次成为航天飞机的机长。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2005年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降落,结束了长达14天的太空之旅。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顺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

2006年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此次发现号顺利完成国际空间站维修和建设任务,并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名宇航员。

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5月11日下午2时左右,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机上7名宇航员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最后一次维护。美国西部时间24日8时39分,“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安全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圆满完成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最后一次维护的飞行任务。

2009年7月15日(北京时间16日6时3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启程前往国际空间站日本舱安装最后一个组件。

2009年8月,美国东部时间2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29日11时59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发现”号搭载7名宇航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运送数吨的补给和设备。此前,“发现”号的发射已三次被延迟。25日因为天气状况推迟,随后于26和28日两度推迟,主要原因是装有液体氢的燃料箱阀门出现问题。

2009年9月美国东部时间11日晚间7时47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7时47分)发现号开始点火进行变轨,于当天晚间8时53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8时53分)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着陆。

哥伦比亚号与亚特兰蒂斯号的区别

哥伦比亚号与亚特兰蒂斯号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爆炸了,后者没炸。
“哥伦比亚”号在发射后不久,外部燃料箱一块绝缘泡沫碎块就曾发生脱落。调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爆炸之谜的独立委员会宣布,有关人员7日向模拟的航天飞机机翼发射了一块泡沫绝缘材料,结果在机体表面形成了大约2英尺长(60多厘米)的大口子。据悉,这是为确定“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而进行的第七次(最后一次)模拟撞击试验,也是破坏效果最为惊人的一次,让现场观看人员惊讶不已。这次试验最终确定了造成飞机解体的罪魁祸首(软呼呼的泡沫材料)。
美国“亚特兰斯蒂”号航天飞机此次飞行任务的三个关键词:
一、推迟
“亚特兰斯蒂”号的这次飞行从头到尾一直在制造新闻。“推迟”这个词,已经让记者听得耳朵几乎起了茧。从最初发射日期8月27日到最终9月9日升空,其间无数次的推迟,只能用两个字概括:磨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最后两次推迟时,打出了“推迟!推迟!推迟!”的无奈标题。
二、忙碌
“亚特兰斯蒂”号这次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新的组件和太阳能电池板,这是航天飞机有史以来最重的载荷之一。
考虑到安装任务的繁重,三次太空行走共安排了两拨宇航员,交替工作,以免过于疲劳。但是忙中还是犯了错,安装过程中竟然丢失了两个螺栓,这发生在太空可不是小事。眼看着就要返回地球了,突然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又让宇航员们忙乎了一场。20日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为返航开了绿灯后,疲惫的宇航员们提出了早一点入睡的要求。
三、谨慎
为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航天飞机在2010年退役之前这几年,容不得半点闪失,美国宇航局也是慎之又慎。
首先,日间发射的规则丝毫不敢松动。人们发现,美宇航局宁愿一次又一次地同俄罗斯方面交涉,希望俄“联盟”飞船能推迟几天升空以免空间站交通阻塞,也没有冒险尝试夜间发射。日间发射,可以让发射系统中安置的数百台照相机监视发射升空过程中有无泡沫绝缘材料脱落。材料脱落已成为美国宇航局心中永远的痛,当然也是目前以及以后飞行中最为敏感的安全问题。
其次,升空后和返航前针对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系统的两次安全检查已成例行程序。这次在原定的着陆时间前一天,突现出现了不明飞行物体,让宇航局临时增添了第三次安检。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主任约·洛格斯登对宇航局这一举动表示赞赏,他说美国宇航局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态度显然十分谨慎。航天飞机项目经理韦恩·黑尔也承认,美国宇航局进入了新的“谨慎期”。新华网华盛顿9月21日电

哥伦比亚号与亚特兰蒂斯号有什么区别

哥伦比亚是世界上第一架(这里注意)投入正式使用的航天飞机
事实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名字叫企业号,即空间飞行器-101他只是一个测试平台,用于测试,发射过多次,全部为遥控控制,从来没有载过人。
哥伦比亚号与亚特兰蒂斯号的唯一区别就是,在哥伦比亚号爆炸之后的所有飞行中,包括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发现号都安装了全新的机械臂,以及X射线,红外和普通光谱摄象机,用来扫描隔热材料是否损坏。
此外,他们还多安装了数千个传感器,检测是否隔热材料受到碰撞。
同时,对于电脑系统,操纵系统等也做了升级。
还有一个就是,在发现号重反太空后(就是哥伦比亚号坠毁后的第一次之后)所有航天飞机都安装了遥控控制系统。
也就是说,以前一般认为,如果航天飞机隔热损坏而且无法修复的,将把人员留在空间站,等待救援,将损坏的航天飞机坠毁到太平洋。
而现在,他们通过这套系统,在尽量修复隔热之后,由于仍然存在很大风险,不可以用人的生命去尝试,但又不希望这样毁掉他,想试试是否有挽回的机会,而使用遥控方式控制着陆,如果幸运的话,这架航天飞机就可以保住
大概就是这么些区别了。。全世界一共6架航天飞机(美国制造的,先不说苏联的),企业号是测试平台,所以除了这个之外,还有5架,
分别是奋进号,亚特兰蒂斯号,发现号,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
而挑战者号在一次冬季发射过程中外部助推火箭密封失效而导致爆炸,之后火箭进行了重新设计,去掉了这个密封件而直接成型制造。
这次爆炸过程中,事实上航天飞机已经分离,飞机没有被炸到。但是由于高空缺氧,而且当时并没有穿航天服(他们认为航天飞机是最安全的)所以缺氧和低压死亡,而最后检测发现,辅助氧气输出事实上已经打开,但还是没有让他们保持呼吸,最终在无操控情况下撞击地面而坠毁。后来要求所有发射必须穿宇航服增压
哥伦比亚号由于发射时遭遇外挂燃料箱隔热泡沫撞击,出现了一个足球大小的洞,导致返回过程中大气摩擦的热进入机身而坠毁。最后数据记录仪(只有哥伦比亚号上有数据记录仪,因为他以前是做测试用的,安装上去的设备就没拆下来)证实也的确如此
后来,所有航天飞机也强制安装飞行记录仪(类似飞机的黑甲子)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