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洛尼亚进程是什么

博洛尼亚进程是什么(德国职业教育需要学几年)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30 20:20:22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德国职业教育需要学几年

摘要:文章概述了德国职业教育学制从学徒制到“双元制”的形成过程;解读了德国职业教育学制的5个要素,即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和学校之间纵横连通的衔接关系,以及中高等职业学校不同办学模式的学制构成特点;提出了德国职业教育有待改进的建议。
中国论文网 /9/view-6990834.htm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学制
德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现代化做出了三大贡献。一是基础教育,在1619年提出普及义务教育,1717年为义务教育立法,在全世界开义务教育之先河。①二是高等教育,1810年洪堡大学将大学的人才培养单一功能拓展到科学研究,使世界科学中心从英法转移到了德国②,并对世界当代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三是职业教育,通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1969年以立法形式,开创了世界公认的最成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Duales System,德文,以下标注均为德文),使二战后一片废墟的德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欧盟中最大的经济强国。当我国致力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际,纷纷把目光再次投向德国职业教育。为此,笔者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和留学经历,试图对德国职业教育学制进行解读,为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德国经验。
一、德国职业教育学制的形成
《辞海》对学制做了权威注解:“学制,全称为学校教育制度,也称为学校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其中的入学条件和学校之间的衔接关系是各国教育操作性最强的要素。
德国职业教育学制比较复杂,但特点集中体现在“双元制”,它起源于中等职业教育。1938年《义务教育法》将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20世纪60年代,德国积极推进高教大众化,一方面继续发展原有的综合型大学;另一方面开始发展高等专科学校,但高等专科学校学科色彩明显,应用特色不足,毕业生能力比不上企业培训的人才,于是寻求与企业合作。
1974年,巴登―符腾堡州的管理与经济学院与一些企业共同创建了校企合办的职业学院(Berufsahademie),也称双元制学院(Duale Hochschule),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1982年,该州通过《职业学院法》,使之办学更规范,其他州纷纷效仿成立职业学院。1986年,德国(西德)通过《联邦德国各州统一高等专科学校的协定》,确立了职业学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1968年,德国(西德)联邦政府决定,将工程师学院和中等技术学校重新组合并充实师资,升格为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缩写FH)。1976年,德国(西德)将这种大学写入《高等教育法》。相对于综合型大学而言,应用科技大学是另一类型的高等学校,但二者学历等值,从而使之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与其他欧美国家不同的学位制度。1999年,德国参与“创建欧洲高等教育区域的宣言”,开始了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随后,应用科技大学引进学士和硕士学位制度。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决定,应用科技大学颁发的Diplom(FH)学位相当于学习年限4年的学士学位。③
进入21世纪,为了与美英等国竞争,造就世界一流大学,德国逐步改变二战后高校均衡发展的方针,实施精英大学建设计划。为适应经济创新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13年年底,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文教部部长对《南德意志报》表示,该州计划赋予应用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部分应用科技大学可以与综合型大学联合培养应用型博士。④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就会形成完备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且相互连通衔接的学制体系,职业教育也与普通教育一样建立起从中等职业教育到应用型本科再到应用型的硕士和博士的学制系统。
二、德国职业教育学制的解析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制度,以学校为一元,企业为一元,二者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德国实行联邦制,各州享有文化教育自主权,各级各类学校属州级教育机构,学校法的立法权在各州。而职业教育的立法权在联邦政府,所以,《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本法适用于职业教育学校之外进行的所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校由各州学校法管辖”(第三条“适用范围”第1款);而“在高等学校框架法及州高等教育法基础上以职业训练、或可比的高等教育课程方式进行的职业教育”不适用于本法(第三条“适用范围”第2款)。   (一)中等教育阶段的“双元制”学制
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有两种。笔者根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制作的《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介绍》,对这两种办学模式的学制进行分析概括。
第一种是由企业主办,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双元制”。(1)性质,企业主办的职业教育。办学地点主要在企业,学校上课伴随其中;两个学习地点,一般每星期三四天在企业学习,一两天在学校学习;企业和学校既有各自独立的规则,又相互协调。(2)任务,即培养目标。针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传授符合要求的、进行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职业行动能力,并获得必要的职业经验。(3)入学条件。由于教育层次主要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还有继续教育,凭教育证明即可入学,不管你接受过哪一级教育。由于德国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因此,受教育者一般至少都完成中等教育第一阶段(见德国职业教育学制图表)的学习。(4)学习年限,一般2~3年。(5)教学大纲。约三分之二是职业的教育内容,约三分之一是普通的教育内容。教育经费,企业承担三分之二,国家承担三分之一。
第二种是由学校主办,也就是各州学校法规定的“双元制”。(1)性质,学校主办的职业教育。办学地点主要在学校,企业实习伴随其中。(2)任务,与第一种相同。(3)入学条件,完成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但毕业文凭不是必须的。(4)学习年限,分为2年、3年或3.5年。(5)教学大纲,与第一种相同。教育经费主要由州财政负责。
德国企业要获得职业教育资格,须经行业协会按《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资质标准认定才能成为“教育企业”,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亦是企业职工,按学习时间与企业签订教育合同,有劳动报酬,毕业之际暨合同期满,可以留在该企业就业,也可以另行高就,无需偿还培养费,其他企业录用也无需支付给原教育企业培养费。
(二)本科阶段的“双元制”学制
德国高校由各州学校法管辖,高校要开展职业教育,基本上都以学校为主。本科阶段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由职业学院主办。(1)性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2)任务,即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职业人才,如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3)入学条件,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毕业。(4)学习年限,一般3年。(5)教学大纲,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每3个月轮换一次,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职业实操并举。教育经费由州财政和企业共同承担。
第二种是由应用科技大学主办。(1)性质,学校主办的,4个学期(3年制)或6个学期(4年制)在学校学习,两个学期在企业实习。(2)任务,与第一种相同。(3)入学条件,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文理中学毕业并参加过一段时间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实习;或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毕业。(4)学习年限,创办初期3年,1980年之后改为4年。(5)教学大纲,部分专业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实施的教学“双元课程”。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资金。
(三)应用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
应用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只有硕士,是本科职业教育的延伸,一般没有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那种“双元制”模式。(1)性质,学校主办的,办学地点主要在学校,企业实习伴随其中。(2)任务,即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强调对口专业的实践和技术技能的培养。(3)入学条件,不同类型的本科毕业生都可以申请,但要有与申请专业相关的一段时间的实践。(4)学习年限,一般2~3年。(5)教学大纲,主要由学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来制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资金。
(四)职业教育中的连通衔接
德国的普通教育学制与职业教育学制是两个相互连通衔接的学制系统。德国完整的教育体系详见图1。
图1显示,德国教育层级分四大阶段。(1)幼儿教育,约3年;(2)初等教育,一般4年;(3)中等教育,第一阶段5到6年,第二阶段3年;(4)高等教育,本科3~4年,硕士研究生2~3年,博士研究生3~5年。这里主要解读职业教育联通衔接关系。
1.初等教育后的三次分流
初选分流。初等教育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及其家长的意愿,推荐进入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不同的中学,即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主体中学、综合中学和其他教育途径。主体中学带有职业教育性质,与实科中学相近。综合中学兼有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的特点。
再选分流。在上述阶段的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主体中学的头两年为定向阶段,即学生可以按老师的建议、家长的意愿、自己的智力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往后就读的学校,即完成后三四年的学习。
第三次分流。即完成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之后又一次选择进入其第二阶段不同的中学,由学校决定录取,而不同的中学之间是可以连通的。但这次分流会受限制,原因是课程不同,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毕业生一般升入原来的中学(类似我国的普通高中),实科中学、主体中学和其他途径一般升入专业文理中学、专业高级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
2.中等教育第二阶段之后的衔接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编的《联邦德国教育体系》介绍,德国有全国性的高校入学资格考试,但考试内容由各州自定。资格有四种:(1)大学入学资格(die 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2)特定专业大学入学资格(die fachgebundene Hochschulreife);(3)专业大学入学资格(die Fachhochschulreife);(4)职业教育大学入学资格(der berufsbildende Hochschulzugang)。笔者根据《德国・2013年数据年鉴――联邦德国社会发展报告》,对上述入学资格对应申请的大学进行概括,分述如下。    在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完成中等教育第二阶段之后的考生,一般是考大学入学资格。拥有这个资格,可以申请综合型大学、工业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师范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的所有专业,其中法律、医学等专业需要比较高的分数。
专业文理中学与文理中学的教学和管理是一样的,但区别在于,前者会开设一些专业性课程,如经济与技术课程。学生毕业后要读大学,需参加特定专业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拥有这个资格,可以申请综合型大学的对应专业和应用科技大学的所有专业。
专业高级中学属于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年限2年,第一年在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和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二年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学生毕业后要读大学,需参加专业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拥有这个资格,可以申请应用科技大学全部专业、全科大学⑤或综合型大学指定的本科专业。
职业技术学校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要读大学,需参加职业教育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有的大学有可能还要求学生补理论课或职业实践,才具备职业教育大学入学资格,方可申请指定大学的某些专业。笔者的一位德国朋友,在实科中学(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毕业后,继续在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所有课程通过后,获得国家认定的某职业领域的资格证书Zertifikat,由于他接受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在校内,因此,他为了去应用科技大学就读本科,还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作至少6个月,之后他成功申请了一所应用科技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就读本科。
3.本科之后的衔接
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除了可以申请应用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外,还可以申请综合型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笔者从德国最早创办的一所应用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申请到了德国精英大学中的一所综合型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应用环境地理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笔者的本科课程和职业实践比较丰富,可以衔接学术型硕士课程,无需补修相关课程。而综合型大学毕业生要申请应用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一般要补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实习。德国大学研究生导师的权力较大,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课程结构不一定相同,加上导师的教学个性不同,因此会要求补某些课程或实习。如果要补修某些课程,通常是跟本科生一起上课、一起考试,即使是博士生,一般也是如此。
三、德国职业教育学制有待改进之处
德国经济强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个卓越的职业教育体系。人民日报报道,2015年1月7日德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德国失业率为6.5%,青年人失业率为7.4%,为欧元区最低。2012年,欧盟在一份战略文件中提出要推广“双元制”。基于工作的培训,如“双元制”,应成为全欧洲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的支柱。德国职业教育优点显著,但也有待改进之处。
(一)中等教育分流应适当推后
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半段安排职业教育或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兴趣。给青少年提供3次分流机会,也体现了人性化。但德国的初等教育一般只有4年,即10岁左右开始初选分流,尽管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头两年为定向阶段,即12岁后还可以再选分流。然而,10~12岁的儿童思想还处于懵懂阶段,对未来职业取向没有多少理性认识,因此,分流显得过早,使孩子们失去一些发展机会。即使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结束后还有第三次分流,但在前两个阶段接受职业教育后,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逐步定型,难以衔接文理中学,因而会限制学生今后的发展。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之后,第一次分流应安排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结束之后,像我国那样,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才开始第一次分流。这样更适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二)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应制定基本的课程衔接标准
在多数情况下,德国大学研究生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不会轻易接收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哪怕是相邻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认为,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不同,其课程就不匹配,如果跨专业招生,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但为了保证学生来源,一些学校研究生专业也愿意招收相邻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这些学生要补修研究生专业的一些必备的基础课程。笔者一位朋友在本科学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专业,在本校申请亚洲政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亚洲政治重心在中国,于是就要求她补修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的政治学、经济学和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课程,结果她花了一年时间补修,第二年才开始修研究生课程。由于各州各校本科课程结构不统一,申请研究生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了解申请就读的研究生专业有什么具体要求,导致申请者经常没有把握被所申请的学校专业录取。因此,除了相同的专业外,德国应制定本科专业衔接相近的研究生专业基本的课程衔接标准。当一名在读本科生决定要申请与本科专业相近的研究生专业,就可以在本科就读期间就选修所需要的课程,从而节省学习时间。
(三)在“双元制”教育企业设立国考成绩认定制度
企业主办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如果学生因特殊情况要搬家,就只能重新找一个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另一家教育企业重新签合同续读。但这家教育企业有可能不认可原企业的培训课程。各教育企业在执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时各有招数,如培训内容不一样,教学计划不相同,于是出现无法衔接的问题。因此,德国可以考虑每年举办针对“双元制”教育企业学生的全国性考试(简称国考),国考可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课程和实操能力进行分阶段考试认定或学分认定,转入的教育企业可根据国考成绩或学分认定对学生减免相应的课程或培训内容,以利于学生顺利转学就读。
(四)加快建立专业博士学位制度
成功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台湾,已经在科技大学建立了具有本土技职教育特点的博士学位制度。其实,德国也可以反过来学习台湾经验,加快建立专业博士学位制度。最近德国工程院提出,为了促进经济创新发展,德国将实施工业4.0战略,发起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过去的生产方式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即将制造业智能化,建设智能工程,实现智能生产。这就需要培养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即专业博士,以适应工业4.0战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提出的应用科技大学依托综合型大学培养应用型博士是一个能保证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步伐应该加快,为推动工业4.0战略的实施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瑞典临床医生是怎么养成的

瑞典社会以福利著称,而福利社会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就是全民医疗。瑞典这个不到1000万人口的国家拥有近4万名医生,在欧洲排名第三,政府医疗支出占GDP的10%左右。
瑞典社会崇尚公平和平等,社会贫富差距小,即使在瑞典北方最寒冷偏僻的小山村,医生的资质要求也跟首都大城市一样,并没有如中国一样3年制,5年制,7年制,8年制和赤脚医生之分。
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近年来同化了欧洲各国的医学教育,统一确定了欧洲6年制医学教育,从本科入学6年后毕业同时领取医学硕士学位和行医执照。而瑞典却在欧洲独树一帜,认为6年从学校直接出来的学生拿到行医执照后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并不能胜任临床医生的工作。因此,瑞典特立独行的坚持了他们一直以来的5.5+1.5年医学教育,即5年半后拿到医学硕士,再进行1.5到2年的科室轮转实习(AT),最后通过执照考试(AT-prov)拿到行医执照。
医学教育期间,瑞典学生会很早就接触病人,很多在第一年生化解剖还没学完的时候就会第一次接触病人练习问诊。虽然那时候还不懂太多的医学知识,但是练习会被录下来,然后一组同学和老师在一起讨论学生从语气,到肢体语言到态度到对话出表现出来的同理心。在已经开始学习临床课之后,学校还会组织临床医学生和护理学生,理疗学生,心理医学学生,营养师等其他临床专业的学生一起进行小组病例讨论,来了解如何跟不同的专业合作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全方位医疗服务。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病人,拥有1600床位的卡罗林斯卡医院每学期只接收150名新生。
轮转(AT)是有严格大纲规定的,必须包括内科,外科,精神科和全科。不仅如此,很多瑞典医学生在医学硕士学位拿到之后都会进行为期1年的临时医生助理工作,一来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二来为寻找实习(AT)位置积攒推荐信。因为实习位置是要自己申请的,而好的临床老师的推荐信在申请中至关重要。所以一般瑞典医生从拿到医生执照需要最少8年时间。中国医生如果在国内有执业医师执照但没有拿到主治位置,想考瑞典医生执照,一般需要经过瑞典语考试,医学理论测验以及进行和瑞典医学生一样的轮转(AT)才能拿到瑞典医生执照。
拿到医生执照之后,便是住院医师培训期了,这个阶段在瑞典是大概是5年时间。培训结束后便可以成为主治医师。住院医的培训每个科有严格的大纲,需要完成多少课程,做多少项目,处理过哪些疾病,都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外科医生,需要做哪些手术,做多少次,掌握哪些要点,都有规定。有些学生会选择在住院医期间攻读博士学位。如果加上4年博士时间,住院医时期可以长达9年。也有些人选择在拿到行医执照之前攻读4年的博士学位,在住院医期间进行博士后研究。全瑞典平均每5个有医生至少的里面就有1个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城市比例更高。
瑞典医学教育另一个特色就是注重全科医生。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发展和强化基层医疗,建立全科医生体系对全民健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目前人口老龄化和医学科学发展导致的慢性病人群增加的情况下。而中国的全科医生虽然已经被呼唤多年,却一直群众认可度不高,体系建立蹒跚不前。瑞典的全科医生和其他专科一样,都是必须经过5年的住院医培训,其中大量时间都在大医院进修。而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都只需要毕业后3年的培训(没有轮转)就可以成为全科医生了。因此瑞典的全科医生很受尊重,薪水很多时候比大医院的医生都要高。而且因为全科医生不需要值夜班,而且有自己开私人诊所的机会,所以这个方向也相当受欢迎,在全国所有主治大夫里,大约四分之一拥有的是全科医生资质。
瑞典虽然医生密度高且医生都经历严格的临床培训,但依然存在看病难,需要排队时间长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很大程度因为瑞典医疗管理及其严格,诊断治疗规范化,医生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在病例中记载,各个科室责任和分工明确。虽然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并且保证医疗的公平化,即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看病人,但是其背面就是医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和电话之前写病历或者与其他科室的大夫以及护士进行沟通或者填写社保局的各种表格,从而大大的降低了看病的效率。

欧洲大学教育和北美大学教育的区别

区别简单来说:
其实都是学分制但是:美国教育是四年制,欧洲教育是三年制。
欧洲曾经教育体系很混乱,后来有了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高等教育改为3-2-N制度(就是英国那样),就再也不会出现各国学历无法对等的事情啦~
美国本科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为主,欧洲专业教育为主。
通常来讲,美国通识教育课程(就是学点人文学点社科再学点理科,各学校要求有差异原则差不多是这样)占毕业所需学分的三分之一,专业课学分占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是自由选修课(当然也可以用来再选个专业什么的);虽然也有特例比如工程专业学分要求就特别特别多,甚至建筑学学士是五年制项目。此外,美国大学通常要求大二前定专业就好了,换专业自然也非常灵活。
欧洲大学入学时确定专业,且之后没有自由选修课;虽然有的学校可以选择一个辅修,但是也不能想美国那样可以在大学里生物、历史、音乐、舞蹈都学一圈。若如果对当前念的专业厌烦了想换一个,当然也是可以换的,就是要大学从头再念啦(但我个人感觉也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得看高中的时候学了什么和学的怎么样)。
也因为这点区别,美国大学基本都是学科设置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而欧洲大学都各有各的偏科。
美国大学阶段重视学习,欧洲职业教育比较明显。
美国平常作业成绩、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都算到总分里,而且期末考试占总分比例不到50%,而得C至少要70%,所以平常不学习肯定是要挂的QAQ
而欧洲一般“一考定终身”,这还有几种可能,比如一年两学期:一学期一考‘;一学年一考;毕业的时候考三年的QAQ对于这种学制,欧洲学渣考挂了可以补考,而美国学渣只能默默地重修。
美国重视学习的另外一点是,美国通常得A要求90%分以上,而欧洲一般75%就好了;虽然有人说欧洲题难,但难度这事真说不好;可是好像大家都承认美国GPA水分比较高。
欧洲职业教育这点有文化的因素,很多公司都提供学徒项目(apprenticeship),大概就是那个公司给学生出学费生活费什么的,学生一边上班一边念书,毕业后可以快乐地来这个公司工作。而德国什么的,属于教育双轨制,有职业类大学和学术类大学,但是他们的确都发本科文凭,不像是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发个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也不好说前面那个是大专了-_,-而美国不仅没有这些东西,而且学生大学毕业论文一般写得也比较学术化(或者说是不接地气),而欧洲(至少是一些国家,比如德国、法国),公司会赞助并辅导学生毕业论文,写和业界相关的内容;但是如果想给教授做助研(research assitant),这点美国机会各种多。
其他还有一些零碎的区别:
欧洲高中升学以平时成绩甚至是专门的升学考试(比如法国)为判断标准;美国大学申请要看高中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课外活动、申请文书、推荐信、家长是不是我校校友各种各种。
欧洲大学公立为主,而且好多都是免费的;美国好学校都是民办大学哈哈哈,这些私立大学学费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中,甚至公立大学学费一般也每年几千到一万多。
通常英美学生都是从小一路每年都在上学,大学期间实习也都是在暑假;欧陆学生好像特别喜欢gap,所以他们一实习都半年一年的,所以毕业的时候年龄也比英美学生大一些。

什么是ECTS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也称欧洲学分互认体系,下简称ECTS。

重点在学分转换,它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联合国欧洲高等教育中心,UNESCO European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UNESCO-CEPES),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最早,也是欧洲唯一的经过试验证明比较成功的高等教育学分体系。

截至2011年,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成为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参与者。根据该框架,第一周期是学士学位,要求至少三年的学习时间,对应为180-240个ECTS学分。

第二周期是硕士学位,要求一到两年,对应为60-120个ECTS学分;第三周期为博士学位,目前尚没有给出明确的学分和学时要求。ECTS是欧洲共同的学分标准,为学分的互认、转换和累积、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机构间转学提供平台。

这个体系是欧洲唯一的经过试验证明比较成功的欧洲高等教育学分体系。这个体系最初仅限于学分转换,最近,该体系将学分积累内容纳入进来。

1999年发起的,“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打通欧洲学分体制,促进学历相互承认,鼓励欧洲学生到其他欧洲国家学习深造,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欧洲学生的流动,加速知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进步。

这个学分体系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比较有关学习的课程,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改革的结果是更加有利于欧洲学生的流动以及更利于吸引国外的留学生到欧洲学习。

扩展资料:

一、主要内容

全日制欧洲学生每学年应获得60个学分,约等于1500-1800个学时,每个学分等于25-30学时。

学生只有在成功完成学业并通过相应考试和评价及格后才能得到学分。

学分参数涉及学习的各方面活动--听课和讲座,参加研讨会,独立学习和自习,准备项目报告和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均构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工作量。

学生通过上课,实习,论文等学习形式取得相应学分。学分值根据全年学习任务的目标和工作量而定。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优劣等级由各国自己确定。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将学习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个层次。

同时,将及格分为5个档次并设定每个档次的人数比例为:A=10%,B=25%,C=30%,D=25%,E=10%。不及格分为2个档次:FX=适当努力后可以及格,F=需要大量工作才有可能达到及格线。

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学分只用于高等教育的学士和硕士阶段。使用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是比较有知名度和有信誉的单位,在欧洲以及在国际上应属于可靠的并且透明度较高的合作伙伴。

参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根据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有关参数和学科清单提供本国相关课程的详细内容,课程要求和学术水平等信息。

这些高等教育机构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能够进一步说明该学生表现的学习成绩单和能力证明。为了保证可比性,参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国家在颁发学业证书的同时。

要给学生提供能够具体说明有关学业证书的性质、水平、内容、学习成绩等相关情况的“文凭说明”(DIPLOMA SUPPLEMENT)。

二、进展现状

截止2005年,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罗马教廷、凶牙利、冰岛

爱尔兰、拉托维亚、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尔多瓦、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前南斯拉夫、乌克兰、英国

安道尔、比利时、德国、希腊、意大利、马耳他、荷兰、西班牙、土耳其等4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成为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参与者。但是,从这些国家参与情况看,水平和程度各异。

阿尔巴尼亚有自己的国家学分体系,已经与欧洲学分体系接轨;荷兰有自己的国家学分体系,正在与欧洲学分体系接轨;在丹麦,仅大学使用欧洲学分体系,学院则不用。

一些国家有自己的学分体系,但是他们的学分值与欧洲学分体系有区别,例如,拉托维亚、爱沙尼亚、瑞典、芬兰的1学分等于1.5个欧洲学分,冰岛、奥地利、挪威的1学分等于2个欧洲学分。

匈牙利、冰岛、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比利时的佛拉芒、捷克没有统一国家学分体系;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葡萄牙、德国、瑞士正在欧洲学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学分体系。

百度百科-欧洲学分互认体系

博洛尼亚大学的发展规划

1999年6月19日在博洛尼亚大学大教室,欧洲29国的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被称为《博洛尼亚宣言》条约,确定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和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其发展以提高欧洲大学竞争力的重要目标。这项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计划,包括了所有参与大学教育制度兼容性重组的欧洲国家,计划预计将在2010年完成。
博洛尼亚大学拥有超过十万名注册在校生,使其成为了意大利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大学现有23个系,235个专业其中包括132个初级本科专业,95个高级本科专业和8个欧盟合作项目本科专业。师资力量十分雄厚,目前共有教师2500人(其中正教授540人,预备正教授约110人,副教授约740人,预备副教授240人,还有各种研究人员700多人)。另外仍在增加的研究生课程现有90个,任教的导师超过700位,大部分专业课程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一项由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最近的报告,博洛尼亚大学是意大利大学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正式注册的外国留学生大约有3600人,而通过苏格拉底计划、伊拉斯谟计划等欧洲大学之间的交流计划,以及与海外大学的留学计划而来到博洛尼亚大学学习的学生每年大约有1500人。博洛尼亚大学本校每年通过交流计划到外国留学,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有2300人。

十九世纪德国社会福利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在德国福利模式里,公司和企业的“共同决策”既是工会强大的表现,也是工会依靠集体谈判制度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的主要手段,这是德国式“工作福利”的主要特征。但是,德国企业“共同决策”的法律地位在日本企业里则更多地表现为长期承诺和终身雇用,这是日本式“工作福利”的主要特征。所以,就劳资合作与工人福利来说,虽然都与职业密切相联,但在日本,企业很重要,在工人眼里雇主是个大家长,而在德国,阶级则更重要,在工人眼里他们是两个对立集团。
第一个启发是,我国福利制度建设应该有个明确目标,否则,走一步看一步,就很容易走弯路。目前我国福利制度正处于立法密度最大的重要历史关头,《社会保险法》和《社会救助法》正在拟议中,待各项制度都建立起来,有了刚性,就难以调头了,这就是日本的教训。1973年石油危机使日本“福利元年”受挫,80年代英国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在全球资本主义世界掀起的对福利制度的“革命运动”更使日本无所适从:一方面它要满足国内的愿望,应付国外的压力,发展福利制度,另一方面,对福利制度“西化”的忧虑使它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维持东亚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中心主义特色;这一矛盾表现在福利政策上,就是福利支出膨胀与福利收缩的交替出现。
  第二个启发是,从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和日本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选择性模式应对经济波动的弹性和适应性更大一些,并且这个模式更符合儒家传统文化,也符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当然刚才说过,支出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大,关键问题还是应该选择一个适合中国社会和国民长期利益的模式。选择性模式的特点是缴费型的保险制度水平要适当,非缴费型的保障制度要花大力气去建设,不能走偏,不能走样,不能过高,在这方面要吸取日本的教训。选择性模式强调支出目标群体要瞄准。很显然,普救性制度不太适合我国国情,因为它应对外部需求和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差。
这就是第三个启发:社保制度建设和社保立法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否则,有些立法将会欲速则不达。我觉得,我国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就有一些经验教训。韩国也曾有过类似的两个教训。一是韩国早在1963年就制订了“医疗保险法”,但因种种原因,包括认识不统一和财力不足等原因,最终没有实施,结果是在14年后的1977年才开始部分实施,又过了12年之后的1989年才全面实施。第二是1988年韩国开始实行国民年金制度时,实行的是较低的费率标准和较高的待遇水平的方案即“低费率—高待遇”的制度目标,后来由于始终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经预测,这个制度到2036年时将出现赤字,到2047年基金将会枯竭,为此,韩国不得不在1998年和2007年两次进行“年金法改革”,以调整费率标准和待遇水平。

Bologne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Bologne  

博洛尼

Processus de Bologne 博洛尼亚进程

Motor Show de Bologne 博洛尼亚车展

Bologne Football Club 1909 博洛尼亚足球俱乐部

Université de Bologne 博洛尼亚大学 ; 波隆纳大学 ; 博罗尼亚大学 ; 波隆那大学

Province de Bologne 博洛尼亚省

Cathédrale de Bologne 博洛尼亚圣伯多禄主教座堂

Basilique San Petronio (Bologne) 圣白托略大殿

Liste des évêques puis archevêques de Bologne 天主教博洛尼亚总教区

Basilique Santo Stefano (Bologne) 博洛尼亚圣斯德望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