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克和沃森

克里克和沃森(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31 01:58:03 浏览1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沃森结识弗朗西斯•克里克后,对基因的分子本质的共同兴趣使二人惺惺相惜。克里克发现沃森是一位对遗传学很有造诣的生物学家(克里克本人不太懂遗传学),并且急于要知道基因是如何活动的。沃森则发现克里克是一位不仅了解X射线结晶学,而且对基因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很感兴趣的物理学家,这使沃森感到新奇和鼓舞。从此,这两个轻狂桀骜的家伙居然亲密无间地合作。在这期间,他们互补的性格消除了对方的缺陷,他们迥异的专业背景也是那么相得益彰。克里克极具天赋,执著、睿智、眼界开放而不囿于成见,思想深刻而不流于肤浅,在权威面前绝无缩手缩脚之态,他还习惯于谈论和思考;而沃森则眼光独到,观察事物有一种敏锐的穿透力,因为年轻,他也是那样的无拘无束,甚至他还有一些心眼,会一些算计。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拥有一种旁人无法企及的敏捷。而这种敏捷贯穿于他们合作的始终,也贯穿于他们学术生涯的始终。1953年4月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改变世界科学史进程的短文,介绍了双螺旋的发现,由此两位英雄共同开创了生命科学史上迄今为止最璀璨辉煌、最浩荡磅礴的分子生物学时代。DNA双螺旋的发现,吹响了遗传学大进军的号角。此后50年,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是“爆炸式”的,遗传信息的编码、复制、转录、翻译过程陆续揭秘。正如沃森所言,“无论好歹,我和我的朋友们在双螺旋诞生之时就在场——按任何标准,它都是科学史上的重大时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一出大型戏剧惟一的演员。”

沃森和克里克是犹太人吗

摘要不是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5

沃森和克里克是犹太人吗

不是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年6月8日-2004年7月28日),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 ),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一个是美国人一个是英国人

沃森和克里克在谁的帮助下

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了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告,这种模型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威尔金斯出示了富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极力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马上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从1953年2月22日起开始奋战,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在3月7日,将他们想像中的美丽无比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

沃森和克里克是怎样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沃森和克里克是在遗传的研究深入研究中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沃森和克里克发表论文时多大

25,37。1953年4月25日,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在《自然》杂志发表仅1000余字的论文。他们在英国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解开了人类遗传学的秘密-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形状像一个长长的、轻微扭曲的梯子。

分子学的沃森和克里克

自1951年开始,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建立了三个DNA分子模型。他们在建立模型时,不只是考虑其结构,还要始终联系DNA的功能和信息。他们要求建立的模型既要满足物理、化学、数学研究的最新事实,如X射线衍射结果、碱基配对的力学要求,还要满足生化知识,如酮型、氢键、键角等,更要使DNA能解释遗传学和代谢理论,这是一种很先进的思想。
第一个模型是一个三链的结构。这是在对实验数据理解错误的基础上建立的,最终失败。但他们并不气馁,继续搜集材料,查阅资料,富兰克林的B型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查尔加夫的DNA化学成分的分析都曾给沃森和克里克很大启示。他们建立的第二个模型是一个双链的螺旋体,糖和磷酸骨架在外,碱基成对的排列在内,碱基是以同配方式即A与A,C与C,G与G,T与T配对。由于配对方式的错误,这个模型同样宣告失败。尽管这次又失败了,但他们从中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教训,为成功地建立第三个模型打下了基础。 1953年2月20日,沃森灵光一现,放弃了碱基同配方案,采用碱基互补配对方案,终于获得了成功。沃森和克里克又经过三周的反复核对和完善,3月18日终于成功地建立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于4月25日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DNA分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与世人见面了,要点如下:DNA分子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向右螺旋形成的;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起来,形成碱基对,即A与T,C与C配对;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中的原子排列方向相反,一条是5’→3’走向,另一条是3’→5’
数个星期之后,沃森和克里克又在《自然》杂志上进一步提出了DNA分子复制的假说——半保留复制机制,它为进一步揭示遗传信息的奥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早在1953年DNA分子结构被发现之前,沃森就对DNA到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传递路线作出了预测:“DNA→RNA→蛋白质”,但缺少深入分析。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遗传信息的中心法则,将DNA、RNA和蛋白质三种物质可能具有的信息流都画了上去。后来,在人们弄清了三种RNA即mRNA、rRNA、tRNA的存在及作用,知道DNA经过转录可以形成mRNA,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在以rRNA为主形成的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运载工具合成蛋白质后,克里克对中心法则又进行了修改。
1965年,科学家发现了RNA复制酶,说明RNA可以自我复制。1970年,坦明(H.M.Temin)和巴尔的摩(D.Baltimore)在一种RNA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中分离出一种反向转录酶,它能使RNA反常地转向DNA,从而整合到宿主的细胞上去。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克里克于1970年再次修改了中心法则,在这次修改中,他认为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直接转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
中心法则合理地说明了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大分子的联系和分工:核酸的功能在于贮存和转移遗传信息,指导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新陈代谢以及作为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公布于世后,人们认识到四种碱基的排列方式包含极大的信息量。如果是一个由1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那么它所包含的最大信息量将达到4100,这个数字比太阳系所有原子总数还要大1000倍,因此引起科学家极大兴趣,都想来破译遗传密码。人们经推理很明显地看出是4个碱基的排列决定蛋白质中20个氨基酸的排列,简化为数学排列组合只能是4→20,为满足20这个数,4的全排列只能是43=64,这可以为编码20种氨基酸提供足够的信息。三联体密码方案初步建立起来,即mRNA分子中相邻的三个碱基称为三联体,它能决定多肽中的一个氨基酸,所以又把mRNA的三联体称为密码子。
克里克认为不仅存在一个三联体密码字典,可能还有起始密码、终止密码和同义密码。在克里克及众多科学家不懈努力下,1966年遗传密码全部被破译出来:①所有遗传密码都是由三个连续的核苷酸组成;②许多氨基酸的密码子并非一个,而是由许多近似的核苷酸组成,即存在简并码;③3个碱基的64种组合中,有61种可以用于编码各种氨基酸,其中AUG、GUG还是翻译的起始信号,称为起始密码子;另外三种组合不能编码任何氨基酸,它们全部是编码的终止符号,这就是UAA、UAG、UGA,称为终止密码子。由此可以看出,克里克的推测多么准确,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掌握科学脉搏的科学家,他的眼光有多么远大,他的思路有多么清晰呀!
1969年,在克里克及其他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核酸中的碱基排列与蛋白质合成联系起来,形成了遗传密码表,使人们一目了然,能迅速地掌握氨基酸合成时碱基的三联体密码。人们常把它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相媲美,它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沃森和克里克创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1962年,他们双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沃森和克里克有哪些成就

沃森和克里克阐明了DNA的立体结构,这被称为20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程度可媲美于前一世纪的达尔文和孟德尔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初,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实验为DNA是遗传物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由于DNA的结构仍是一个谜,因此,对基因的化学本质与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运载体之间的关系尚不能做出明确的解释。沃森与克里克描述的DNA结构的模型立即暗示出了关于核酸生物学活性的解释。

克里克怀疑脱氧核糖核酸(DNA)在遗传信息的存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沃森也有同样的怀疑态度。1951年,沃森与克里克相遇。此时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试图揭开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之谜。科学家们为第一个描述出脱氧核糖核酸结构而进行的竞争十分激烈。1951~1953年,两人共同讨论脱氧核糖核酸。他们一起学习X射线晶体技术,评估DNA的结构限制条件。

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发现。根据X射线衍射数据,首先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它所描述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是以双螺旋状存在的。按此模型,DNA分子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构成的,它们走向相反,都是右手螺旋,平行地环绕—共同的轴而形成双螺旋。1962年,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由于“发现关于核酸结构和它在生命物质的信息传递中的重大意义”,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终赢得了这场揭开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之谜的竞赛。

由于所有生命的生物都具有脱氧核糖核酸,所以他们研究出来的这一信息,揭开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奥秘,并为脱氧核糖核酸管理重组技术的革命铺平了道路。

沃森和克里克年龄相仿吗

不相仿。沃森,1928出生。克里克1916出生,俩人相差12岁。詹姆斯·杜威·沃森,1928年4月6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中心法则),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NA之父”。后于2019年因发表种族歧视基因论而被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荣誉头衔。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英文名:FrancisHarryComptonCrick,1916年6月8日-2004年7月28日),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