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什么是莱比锡会战其过程是怎样的
莱比锡会战指第6次反法同盟对拿破仑法国战争期间,于1813年10月16~19日发生在莱比锡地区的一次决战。这次会战结束了1813年的战局。莱比锡会战前夕的政治军事形势是有利于同盟国的。因连年战争而民穷财尽的法园,在军队的供给和兵员的补充方面,能力都已有限。同盟国的企图是,用联军部队围歼莱比锡地区的法军。
拿破仑决定于10月16日进攻同盟国的波希米亚军团,因为据他估计,同盟国的其他军团在这天还不能参战。为了迎击从南面进攻莱比锡的施瓦岑贝格元帅指挥的波希米亚军团,拿破仑派出5个步兵军,配置成两线,同时在第2线还配置有4个骑兵军,作为总预备队组成部分的近卫军组成战斗队形的第3线。该集团由缪拉元帅指挥。
为迎击贝尔纳多特元帅指挥的同盟国北方军团和布吕歇尔将军指挥的同盟国西里西亚军团,拿破仑将2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调往莱比锡城以北,由内伊元帅统一指挥。宫内大臣贝特朗统帅的一个军在兰德瑙桥附近面向西展开。会战开始之前,仅波希米亚军团和西里西亚军团到达莱比锡城下。当时,北方军团在哈勒距莱比锡30公里,而波兰军团则在瓦利德海姆。参加莱比锡会战的同盟国军队拥有30余万人和1385门火炮;拿破仑军队拥有近20万人和700门火炮。
联军统帅部根据亚历山大一世、弗里德里西·威廉三世和弗兰茨一世三位君主的旨意,决定于10月16日晨由波希米亚军团的部队从南面对敌发起进攻。俄国的4个军和同盟国的2个军编为第1集群,由巴克莱·德·托利将军指挥。普鲁士的一个军和奥地利的后备部队编为第2集群,由默费尔特将军指挥。第三集群也是由普奥军队编成,该集群由居莱指挥。第1集群进攻泽菲尔次海恩—格列贝尔恩一线之敌;第2集群行动于格泽利和埃尔斯特尔两河之间,占领所有渡口,并突击法军右翼;第3集群进攻兰德瑙桥,占领莱比锡城西的埃尔斯特尔河渡口。西里西亚军团在默克恩—莫考一线由北进攻莱比锡。
10月16日,巴克莱·德·托利指挥的第1集群,分几路纵队发起进攻,揭开了莱比锡会战的序幕。整个会战包括以下几个激烈的争夺战:利伯特沃耳科维次争夺战、瓦豪争夺战和马克勒贝格争夺战,以及康涅维茨渡口和廖斯尼格渡口争夺战。在右翼,克列瑙纵队已占领了科利姆别尔格山;在左翼,克莱斯特所部已攻入马克勒贝格城。
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决定突破戈萨方向上敌军战斗队形的中央。15时,缪拉指挥的骑兵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对戈萨实施猛烈的突击,击溃了联军的战斗队形。紧跟在法国骑兵之后,步兵也转入进攻。帕连将军所部哥萨克军和预备队中的几个骑兵团、俄国近卫军和掷弹兵被派去迎击拿破仑的骑兵。在步兵与步兵之间,又调去了俄国将军苏霍扎涅特指挥的112毫米火炮队。经过俄军努力奋战,敌人的进攻于17时被击退。法军迂回巴克莱·德·托利集群右翼的企图也未能得逞。
在默克恩地区,双方进行了激战,从而使拿破仑的处境更为不利,因为他的部队正被联军赶出阵地,随时都有被包围的危险。10月4日交战结果,双方各损失3万人,皆未赢得决定性胜利。联军又增调兵力,确保了其在数量上的优势。10月17日,拿破仑准备让步,建议进行和谈,同盟国未作答复。当天夜里,法军开始变更部署,拿破仑将部队收缩到距莱比锡城较近的周围地区。翌日凌晨,这些部队在康涅维茨、霍耳茨豪森、茨韦伊瑙恩多尔夫、谢恩菲耳德、普法夫芬多尔夫、兰德瑙桥一线已大致构成环形配置。这样,拿破仑就在距莱比锡大约4公里处16公里长的战线上展开了大约15万人和630门火炮,以至于使战斗队形的密度很大,每公里平均9000余人,火炮39门。
联军也变更了兵力部署,之后,从南、北、东三面向敌发起攻击,由南实施了主要突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之后,拿破仑的部队被逐出许多村庄。居优势的联军部队不断发起攻击,迫使拿破仑放弃防御并于10月6日夜开始撤军。然而,联军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派到莱比锡西面的是一支力量薄弱的部队,它未能阻止拿破仑军队的撤退。只是由于正通过埃尔斯特尔河桥撤退的拿破仑军队过早地将桥炸毁,才使他的残部与主力失去联系并全部被俘。联军于日终前占领整个莱比锡城。
为时4天的莱比锡会战,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会战。双方都损失惨重:拿破仑损失近8万人,火炮325门;同盟国损失5.4万余人。俄军的行动,对于联军取得莱比锡会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在会战中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由于参战民族之多而被称为“民族之战”的莱比锡会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假如联军统帅部不错过全歼敌人的机会,那么拿破仑的失败将会更惨重。奥地利仅希望削弱,而不是击溃拿破仑军队的两面政策,阻碍了会战一些决定性目标的实现。联军在部队的指挥上,存在犹豫不决、行动不协调的缺点,而且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担任联军统帅的施瓦岑贝格实际上未能履行其总司令的职能,而3国君主会议也并没有成为联军部队战斗行动的名副其实的指挥者。这就妨碍了战役远大企图的实现,造成行动踌躇,使部队的大量人员在战地待命,未能参战。会战的主要重担落在以英勇顽强著称的俄军肩上。
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中没有表现出他作为统帅的才能。他的行动已不像昔日那样有成效,因为大规模的预备队被分批使用掉,没有在决定性的地段上建立必要的兵力优势,所进行的攻击基本上是采取正面的。莱比锡会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它使法国失去了在欧洲的许多征服地,加速了拿破仑的垮台。
莱比锡会战的战役结果
19日上午9时沙皇要求坚守莱比锡的法军后卫部队投降,以保全该城,但遭到守城法军的断然拒绝。
法军在后撤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意外的情况:负责保护桥梁的一个工兵班长接到命令说,敌方追兵一到就要立即炸毁桥梁。当布吕歇尔的少数骑兵沿河向林德瑙方向迂回时,枪声使工兵班长着了慌。误认为敌人的大队追兵已到,因而引爆了预先放置好的炸药,炸毁了法军撤退的唯一一座石桥,使后卫约两万八千名官兵无法过河,其中包括军长劳里斯顿、雷诺,麦克唐纳和十六日刚刚晋升为元帅的波兰亲王波尼亚托夫斯基。麦克唐纳跳入河里,侥幸游到了对岸,波尼亚托夫斯基被淹死,法军全部被俘。震惊欧洲的莱比锡战役,就是这样结束了。
这一仗,法军共损失六万五千余人,除战死之外,有三十六名将官和三万余人做了俘虏。另有二十八面军旗,九百辆弹药车、三百余门火炮和四万余枝步枪被联军缴获。拿破仑率领撤退出来的法军且战且退,于十一月初到达莱茵河一线,他留下马尔蒙率领三个军在美因兹做后卫, 自己返回了巴黎。十月十一日,圣西尔在德累斯顿率部投降。虽然联军取得胜利,伤亡却远远大于法军,五万四千名官兵成了法军的枪下鬼,比法军多出近两万
艾尔斯特河边的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近代的欧洲从此脱出了中世纪的蜕壳。法兰西第一帝国从此罹难,走向崩溃,法国人民又象一七九三年那样,面临着外部强敌的入侵。
莱比锡战役双方损失如何
莱比锡战役双方损失:1813年10月16—19日,在拿破仑战争的第六次反法联盟(俄国、奥地利、大不列颠、普鲁士、瑞典等国)中,双方在莱比锡地域进行的决战。因有许多民族的军队参加作战,故被称为“民族大会战”。
莱比锡战役前的军事政治形势对盟国有利。因连年战争而陷于民穷财尽的法国,在军队供给和后备兵员补充方面能力都已有限。盟国的企图是以联军的兵力围歼莱比锡地域的法军。拿破仑定于10月16日对盟国波希米亚军团发起攻击,因为他预计盟国其他军团这一天不能参加作战。为迎击由南方进攻莱比锡的施瓦岑贝格元帅指挥的波希米亚军团(13.3万人,火炮578门),拿破仑抽调出5个步兵军,成两线配置。
第二线内还配置有4个骑兵军。禁卫军留作总预备队,组成战斗队形的第三线。缪拉元帅受命统率该集团(共计12.2万人)。为迎击贝尔纳多特元帅指挥的盟国北军团(5.8万人,火炮256门)和布吕歇尔将军指挥的盟国西里西亚军团(6万人,火炮315门),拿破仑将2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共5万人)调往莱比锡城以北,由内伊元帅统一指挥。
宫内大臣贝特朗率1个军(1.2万人)在林德瑙附近正面向西展开。战役开始前,仅波希米亚军团和西里西亚军团逼近莱比锡。当时,北军团位于哈雷(距莱比锡30公里),波兰军团位于瓦尔德海姆(莱比锡以东40公里)。盟国参战军队达30余万人(俄军12.7万人、奥军8.9万人、普军7.2万人、瑞典军1.8万人),火炮1385门;拿破仑军队(法国、波兰、荷兰、萨克森、比利时,意大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军队)近20万人,火炮700门。
联军统帅部根据亚历山大一世、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弗朗茨一世三位君主的旨意,决定于10月16日晨使用波希米亚军团(编为3个集群和1个总预备队)由南面发起攻击。俄军4个军(分别由维特根施泰因将军、欧根·符尔滕堡、帕连将军和拉耶夫斯基将军指挥)和盟国2个军(分别由克莱瑙和克莱斯特指挥)编为第1集群(8.4万人,火炮404门),由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统一指挥。
普鲁土军和奥地利的后备队(3万人,火炮114门,由梅菲尔特将军指挥)编为第2集群。第3集群(1万9千人,火炮60门)也是由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编成,由久洛伊指挥。第1集群受命在赛费尔特斯海恩、克勒伯恩一线攻击法军;第2集群则应在盖瑟尔和埃尔斯特两河之间夺取所有渡口,并向法军右翼实施突击,第3集群的任务是进攻林德瑙,并夺取莱比锡城以西埃尔斯特河上的渡口。西里西亚军团在梅克思、莫考一线由北面进攻莱比锡。
历时4天的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结束了1813年战局。双方损失惨重:拿破仑损失近8万人,火炮325门,盟国损失5.4万余人(俄国2.2万余人,普鲁士1.6万人,奥地利1.5万人),最后以盟国的胜利而告终。
俄军担负了作战的主要重任,对联军取得莱比锡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但是,如不是联军统帅部贻误战机,那么拿破仑的失败将会更加惨重。奥地利奉行的是削弱而不是歼灭拿破仑军队的两面政策,这阻碍了达成坚决的战役目的。联军在军队指挥方面犹豫不决,军队行动互不协调,也缺乏统一的坚强指挥。受命统率联军的施瓦岑贝格实际上未能履行总司令的职责,而三国君主会议也未成为联军作战的名符其实的统帅。这就使目标宏大的战役企图无法实现,造成行动犹豫,以致大批军队(1/3)就地待命未能参加作战。
在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的统帅才能未能发挥出来。他采取的作战行动不如以往得力:分散使用了强大的预备队,在决定性的地段上未造成必要的兵力优势,基本上采用的是正面攻击。莱比锡战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它使法国失去了在欧洲的许多领地,加速了拿破仑的垮台。
莱比锡会战结果如何
为时4天的莱比锡会战,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会战。双方都损失惨重:拿破仑损失近8万人,火炮325门;同盟国损失5.4万余人。俄军的行动,对于联军取得莱比锡会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在会战中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由于参战民族之多而被称为“民族之战”的莱比锡会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假如联军统帅部不错过全歼敌人的机会,那么拿破仑的失败将会更惨重。奥地利仅希望削弱,而不是击溃拿破仑军队的两面政策,阻碍了会战一些决定性目标的实现。联军在部队的指挥上,存在犹豫不决、行动不协调的缺点,而且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担任联军统帅的施瓦岑贝格实际上未能履行其总司令的职能,而3国君主会议也并没有成为联军部队战斗行动的名副其实的指挥者。这就妨碍了战役远大企图的实现,造成行动踌躇,使部队的大量人员在战地待命,未能参战。会战的主要重担落在以英勇顽强著称的俄军肩上。
莱比锡之战为什么被称为民族之战
莱比锡之战 莱比锡战役
Leipzig,Battle of
拿破仑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又称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发生在莱比锡城下,故名。战争的一方是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组成的联军约30万人,另一方是拿破仑一世统帅的法军及莱茵联邦的军队约20万人。
拿破仑一世于1813年5月与第六次反法联盟交战。经6~8月的短时间停战后,开始了秋季战役。8月27日,法军在德累斯顿战役中告捷,但由于奥地利和瑞典加入反法联盟,法军被迫撤退。10月3日,普鲁士将领G.L.布吕歇尔·冯·瓦尔斯泰特和A.W.A.N.von格奈森瑙统率的西里西亚军队渡过易北河后,形成对法军的包围。为阻止反法联军的会合,拿破仑一世集法军于莱比锡。16日在中部的瓦豪村发生激烈战斗,但反法联军占领瓦豪和林德瑙的企图未获成功。下午2时,拿破仑一世开始反攻,为联盟军队所阻,法军在莱比锡北部的莫肯村的进攻也被击退。17日,俄军和瑞典军到达,联军人数大大增加。拿破仑一世建议谈判,但遭拒绝。18日,联盟军队集中攻击莱比锡外围,莱茵联邦的萨克森步兵和炮兵投向反法联盟。19日上午,拿破仑一世开始向林德瑙方向撤退,由于埃尔斯特河上的桥梁被炸毁,法军后卫及伤员被困在莱比锡城中,经过艰苦巷战,莱比锡最终落入反法联盟手中。
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战斗中反法联盟方面丧失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会战的直接结果是拿破仑一世在德意志的统治最终崩溃,莱茵联邦解体。
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战斗中反法联盟方面丧失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会战的直接结果是拿破仑一世在德意志的统治最终崩溃,莱茵联邦解体。 此后,反法盟军乘胜追击,兵临巴黎城下,巴黎守军投降。1814年4月,拿破仑不得不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莱比锡会战的介绍
莱比锡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拿破仑以18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30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整场战役下来,反法联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拿破仑的战败代表着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经幻灭,反法联军于1814年3月31日进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依然保留“皇帝”称号,领土仅限于厄尔巴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