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有哪些
- 什么才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多年
- 比的甲骨文
- 比的甲骨文图片
-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 比甲骨文早1000年,山东出土的远古文字,西方为何不敢承认
- 比甲骨文还早一千年的文字,怎么就得不到西方的承认
- 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甲刻文,为何不被西方认可
- 己、从、比、北的甲骨文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有哪些
陶文或陶纹、陶符。
为古中国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或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朱书文字等。陶文历史在夏朝之前,为公元前2,500年,距今4,500年,比商朝中期的甲骨文(公元前1,300年,距今3,300年)早约1,200年。
相对于甲骨文,陶器的制作可以说对于古人来讲,获得原材料的方式就要简单得多,现今已公布的二里头文化陶文己不少于64种。除了二里头遗址外,周边具有地方邑落中心地位的遗址也有一定数量的二里头文化陶文发现,如位于二里头遗址南邻的高崖等遗址。
陶文的背后
二里头文化的陶文多见象形,亦见会意,存在文辞。陶文被规定为特定的人群(如贵族、具有特殊地位的神职人员和手工工匠等)专门使用,用于记录生产、生活、祭祀活动等。
而更原始的陶文则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虽然目前还不能确认这些文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但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是汉字的最早雏形,目前由于发现数量尚不够多、暂时无法破译、比较零散等原因,致使陶文的研究陷入僵局。
什么才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多年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
我们所说的早1000多年的文字是山东大学的考古学家,刘凤君教授,在山东集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早1000年的文字——骨刻文。这个骨刻文,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骨刻文和甲骨文不一样,但是也很相似,骨刻文是更为简单的记事文字,形成于4600年前,骨刻文是实实在在的比甲骨文还“大”了1000岁
在甲骨文之前还是有不少文字或者说是符号的。
例如夏代的水书。
发现于山西的陶寺朱文。
发现于山东的骨刻文。
还有半坡陶符或者半坡陶文。
但是这些不像甲骨文一样有成文的篇幅,很多只有单个符号,或者后世只能猜测其含义相当于现在的某些字。
所以仅仅是被裘锡圭认为是“记号”,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不能算是成熟的文字。
比的甲骨文
比的甲骨文
比的甲骨文
比实在是和从太像了,勉强一点说,二者的区别也仅仅是比字中,人行的腿部更加弯曲一些。
比的甲骨文图片
比的甲骨文
比 bǐ
〈动〉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象形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比甲骨文早1000年,山东出土的远古文字,西方为何不敢承认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文字是不系统不规范的,并不能称之为一种文字,而是一种符号的体现。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所说的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山东的一种远古文字。就是现在山东所出土的,被称之为“丁公陶文”,出土了相应的是一个文字,被证实有相对应的文化。除此之外,还出土了上百个的“东夷文字”。
这些在不断的论证过程中已经确认 的确,比我国的甲骨文要出现得更早一些。但也可以把它们称之为是甲骨文的前身,因为他们无论是在象形还是会意都和甲骨文非常的相似,但是还是有些许的区别。
于是,在中国的学术界,就将他们称之为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更是认为我国中华文化不止上下5000年这一论点。考古发现,甲骨文只能称之为说是我国最早系统成型的一种文字,我国还存在着远远比它更古老的文字。
它和甲骨文一样,最开始是被刻在一些器皿上的,所以,因为他并不系统,大多数的外国学家都不认可他,把它称之为只是一种符号。但无论怎么样 这个重大的发现也的确为我国历史研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我相信我们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到古代的社会与发展。更加的深入的去了解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以前的文化,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的去学习和了解现有的文化,积极的去探索和发展。
比甲骨文还早一千年的文字,怎么就得不到西方的承认
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了解到的最古老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了,而且也是发展最成熟的,为什么用成熟这个词来形容呢?难道还有文字是不成熟的?的确是有的,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清楚,甲骨文是在清朝晚期的时候才发现的,得知是商朝时期用的文字,并且随着殷墟遗址被发现后,更多甲骨文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考古专家发现这些甲骨文不管是从排版还是构造上都是发展趋于成熟的文字了。
有多成熟?可以和战国时期出土的那批竹简相比了,所以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学者都相信郭沫若之前说的那句话,在甲骨文之前中国一定还有更早的文字历史,不过郭沫若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只是猜测而已,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有的文字居然比甲骨文还要时间长,甚至可以算是文字的雏形了,不过也有人觉得这不是文字,只是一种早期社会留下的符号。
要是说远古时期人们留下的符号就有点让人无法相信了,因为在中国之前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是从大自然当中产生了灵感才创造出来的文字,所以啊一开始诞生出来的只能是“符号”了吧,不然还是什么?我们不说已经过去7500年到9000年的“贾湖刻符”,我们就说一下比甲骨文出现还要早上一千多年的“甲刻文”。
一说到这个,我们就得讲一下山东了,主要是很多东西发现都是在山东,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山东的文化绝对是博大精深的,只是在很早的时候,这边被称为“夷”,这个字听起来似乎带着贬义,其实不是这样的,这里的夷本来指的是华夷、夏夷,但后来中原的人都比较重视中央,对于周围的人他们都看不起,所以才让夷和蛮到了一起。
而东夷文化的发现就是在山东发现的,不仅如此,专家也发现了在黄河那一带都有这个文化的出现,就比如河南,山西,陕西等这一带地方,只是最有说服力的地方还是在山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山东就出土了很多的甲骨文,陶器,以及远古时期人类的骨头,这些上面都有“符号”,一开始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一直到考古专家刘凤君把这种符号命为“东夷文化”,这才让很多人重视起来。
因为在她一开始研究之后,觉得这种远古时期的刻画符号不能被称为文字,因为到现在五千多年前——三千多年前汉中,赤峰以及黄河一带都发现了刻画符号的存在,2007年的时候,她才确定这其实也是一种象形文字,于是重新改成了名字——甲刻文。所以,很多专家都开始纷纷觉得这种甲刻文是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文字,而不是符号。
现在已经破解了不少关于甲刻文的符号,发现和甲骨文是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的。那么为什么这么古老的文字在西方看来却是不被认可的呢?也许是他们不敢去认可,毕竟在西方没有这种文化的出现,要是承认甲刻文的存在,也就等同于承认它和苏美尔楔形文字,以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样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了。
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甲刻文,为何不被西方认可
文史研究,最怕的就是“民科”。由于史料和古迹就摆在那里,凡识文断字、善于思考者,都能提出些自己的看法,使得各种专家层出不穷。可是,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又没有很深厚的积淀,亦或是不具备什么天赋,就很容易闹出笑话。
不过,我们要讲的这个问题,还真是学术圈内的知名教授发现和倡导的。“甲刻文”之说不仅有,还曾出过图录、办过研讨会。它的发现者和主要研究者,就是刘凤君教授。刘教授毕业于北大,任职于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目前是国内研究“甲刻文”的领军人物,甚至有着当代王懿荣的美誉。
这种“文字”,是刘凤君从收藏家手中的骨头上发现的。细心的刘教授,在发现这些疑似的“刻画”痕迹后,曾亲自到出土地调查,收集了一批类似的骨头。经过反复观摩和思考,刘凤君认为,这是一种比甲骨文还早一千多年的文字,并称其为“骨刻文”。
“骨刻文”的说法出现后,呈现出了两种看法:历史考古学者,基本不太认可,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人工刻写的文字;媒体和地方则抓住这一热点,反复多次报道,对这一重大发现大为赞赏。
可是,尽管这些奇形怪状的“道道儿”们,会令人觉得是有意刻写的,但它们还真不是文字。因为,骨头上的这些痕迹,没有任何两个是相同的,甚至于差别很大。简单来讲,如果是书写或刻写的文字,不可能毫不重复。
更为重要的是,有生活经验或考古知识的人会清楚,骨头长期埋在杂草、昆虫较多的环境中,会出现一些坑坑洼洼,这是受草根生长或昆虫啃噬所形成的,而有些看上去就像是刻画的笔画。
可以说,许多业内人士并不认可“古刻文”,尽管开过研讨会、出过图录,但这个“小众”的学问,还真有些像是在自说自话。莫说外国学者不认可,即便是国内许多高校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也不赞同将其视为文字。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目前学界认可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就是甲骨文。尽管网上不断有声音强调,某个地方发现了所谓的更早的“文字”,但都还是没有获得认可,多半都是猜测,或者是孤芳自赏。
己、从、比、北的甲骨文
顺序从左到右为:己、从、比、北。
“比”字的甲骨文,与“从”的区别在于,手势向上,像是比划的意思;
“北”的甲骨文的意思是两个人背靠背,也就是“背”的本字,两者可以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