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弗洛伊德是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是哪国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奥地利人,种族是犹太人。
弗洛伊德是哪个国家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全名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开创精神分析学派,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潜意识)过程的揭示,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可以说是贡献非常的大。
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
中文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外文名 Sigmund (Schlomo) Freud
国籍 奥地利
民族 犹太人
出生地 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弗赖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的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研究催眠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后来通过学习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创立理论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
随着《梦的解析》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1905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多拉的分析》,《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性学三论》
学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组织开始出现分裂。
1913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声称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因口腔癌在伦敦去世。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所以必须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这些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过失”变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通过被称为“力比多”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
人格结构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
人格发展 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生殖期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期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的一种警示。他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它是后续焦虑的基础。弗洛伊德把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客观性焦虑是指个人在现实世界遇到实际危险时产生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是在担心因为表达本能欲望而担心被惩罚时产生的。道德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是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产生的。
人物影响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创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并且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治疗方法体系。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弗洛伊德创立动力心理学,认为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和起因。他还开创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人文领域 弗洛伊德在社会学中也是一位有很多独到的看法。他写了五本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图腾与禁忌》《群体分析及自我之分析》《幻觉的前景》《文明及其不满》《摩西和一神教》
人物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T. H. 黧黑说:“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弗洛伊德、达尔文和马克思可算是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他对人类的本性和必然的灾难充满了悲观的结论,但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中却存在着一丝的希望,希望人们能以理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
1、人的举动都不是无端的做出。——弗洛伊德
2、文明意味着压抑,我们即需要遵从,也需要满足本能,而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弗洛伊德
3、男人用下半身思考——弗洛伊德
4、笑话的范围是无界限的。——弗洛伊德
5、一句话可以赐福与人,也可以把人逼入绝望。——弗洛伊德
6、当一个人处于不能克服无法避免的痛苦中时,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把它看成幸福。——弗洛伊德
7、梦的内容是由于意愿的形成,其目的在于满足意愿。——弗洛伊德
8、宁肯听任自己失望,也绝不乱存奢望。——弗洛伊德
9、妒忌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可以归结为是正常的。——弗洛伊德
10、压抑的实质是一种拒绝机制,一种把某些东西拒绝在意识之外的功能。——弗洛伊德
11、无知就是无知,谁也没有权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东西。——弗洛伊德
12、人类心灵中一切罪恶作为一种倾向被包含在潜意识中。——弗洛伊德
13、咱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弗洛伊德
14、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弗洛伊德
15、任何宗教,即使是自称为博爱的宗教,对于那些不属于它的人们,也一定是冷酷无情的。——弗洛伊德
16、我坚信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原始的本能为代价而创造出来的。——弗洛伊德
17、梦就有如那骗子,梦者本身就是那国王。——弗洛伊德
18、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弗洛伊德
19、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弗洛伊德
20、梦的“显露的内容”都与近期的经验有关,“隐藏的内容”则与早期的童年经验有关。与近期经验相比,童年经验的影响要深刻得多。——弗洛伊德
21、个体的发展不过是生命的偶然情况的的一个简短的重复而已。——弗洛伊德
22、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的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弗洛伊德
23、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弗洛伊德
24、女生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咱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弗洛伊德
25、大多数人并不真的想要自由,因为自由包含责任,而大多数人害怕责任。——弗洛伊德
26、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弗洛伊德
27、女人应该使男人变的温和,但不使他变得软弱。——弗洛伊德
28、移情的本质是对儿时被压抑的某种依恋情感的重新体验。——弗洛伊德
29、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弗洛伊德
30、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咱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弗洛伊德
31、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弗洛伊德
32、童年时期的冲动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梦中。甚至可以说,我们梦中表现出来的欲望和欲望满足都来自于童年。——弗洛伊德
33、如果我们能把歇斯底里的痛苦转化为寻常的不愉快,收获就相当可观了。——弗洛伊德
34、一种科学要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也不必勉强人家信服。坚信不坚信,要看成绩,它能够耐心等待用自我的研究成果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弗洛伊德
35、我坚信人类礼貌是以牺牲原始的本能为代价而创造出来的。——弗洛伊德
36、实际上,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
37、每一个梦都起源于第一种力量(欲望),但受到了第二种力量(意识)的防御和抵制。——弗洛伊德
38、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它是感官将其他来源的材料经过一番加工而形成的产品。——弗洛伊德
39、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弗洛伊德
40、梦中唤起的痛苦感情,正是为了阻止我们提及或者讨论那些痛苦的事情。——弗洛伊德
41、“否认”是某种期望落空之后出现的“修正”。每一次否认都是一次承认。——弗洛伊德
42、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弗洛伊德
43、无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弗洛伊德
44、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弗洛伊德
45、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弗洛伊德
46、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弗洛伊德
47、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弗洛伊德
48、理智的声音是柔和的,但它在让人听见之前决不会停歇。——弗洛伊德
49、精神分析有三个支柱,即潜意识的心理机制、抗拒和压抑的作用以及性的重要性。——弗洛伊德
50、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弗洛伊德
佛洛依德是谁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