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阅读里尔克的《豹》,完成下面的题 &n
- 谁能告诉我里尔克《豹》的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 `~谁知道里尔克最有名的诗啊
- 描写动物的现代诗
- 里尔克《豹》赏析
- 里尔克豹朗诵
- 赏析或点评里尔克《豹》的文章
- 求里尔克的“没有胜利可言 挺住意味一切”全文
阅读里尔克的《豹》,完成下面的题 &n
1.诗人借“豹”自喻,通过“豹”在笼中的各种步态以及眼神等表现自己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悯、彷徨和苦闷。 2.因为被铁栏束缚,铁栏之外的广阔天地对于它已经没有意义;意义消解了,也就意味着没有了那片广阔的天地,即没有宇宙。 |
谁能告诉我里尔克《豹》的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Der Panther Rainer Maria Rilke
Im Jardin des Plantes, Paris Sein Blick ist vom Vorübergehn der St�0�1be
so müd geworden,da�0�8 er nichts mehr h�0�1lt.
Ihm ist, als ob es tausend St�0�1be g�0�1be
und hinter tausend St�0�1ben keine Welt. Der weiche Gang geschmeidig starker Schritte,
der sich im allerkleinsten Kreise dreht,
ist wie ein Tanz von Kraft um eine Mitte,
t�0�1ubt ein gro�0�8er Wille steht. Nur manchmal schiebt der Vorhang der Pupille
sich lautlos auf -. Dann geht ein Bild hinein,
geht durch der Glieder angespannte Stille -
und h�0�2rt im Herzen auf zu sein. ●豹
——在巴黎动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侵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谁知道里尔克最有名的诗啊
我不知道他最有名的是哪一首 只是把他的诗选读过两遍
而我最喜欢的是《豹》 《为沃尔夫公爵 卡尔克洛伊特而作》(有的翻译为伯爵)以及《致俄尔普斯十四行》
原因如下:作者短诗创作的顶峰当然要数《新诗集》,而《豹》无疑是《新诗集》中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篇。这是里克尔在结识了罗丹,读过波德莱尔的诗作及塞尚的画作后,受到他们的影响在巴黎动物园写成的。“世界在他似只一千根栅木,一千根栅木后面便没有世界”——这似乎便是诗人自己在被隔绝的囚禁中自我折磨的灵魂的比喻——又一个被孤独折磨的圣者呵!
在里尔克所写的“挽歌”中,《为沃尔夫公爵 卡尔克洛伊特而作》无疑是非常光耀夺目的。这是为悼念一位与作者素不相识的青年诗人所写的。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在借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论,而间接的,这对死者的悲悼却成为作者作品中最为动人的讴歌。喜欢这句“如果一个主人公出现,把我们 认为是事物面孔的意义像一个 面具似的撕掉,并急匆匆向我们 揭露那些让眼镜通过被堵塞的窟窿”
读《致俄尔普斯十四行》的时候,有一种读安魂曲的感觉,那些近乎幽深与浩渺的生命之义被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艺术与生命的结合,死亡与生存的统一,原始的渴慕……在这部杰作中成为永恒。里克尔在完成了《致俄尔普斯十四行》一二部之后,觉得自己已还清对诗神所欠的宿债。
总之,我认为,要了解里克尔,这三部作品是不可不读的!!
ps.这些是我亲自打字的哦
描写动物的现代诗
描写动物的现代诗
最佳答案
1.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2.华南虎
牛汉
在桂林
小小的动物园里
我见到一只老虎。
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
隔着两道铁栅栏
向笼里的老虎
张望了许久许久
但一直没有瞧见
老虎斑斓的面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尽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击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你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还是由于悲愤
你用你同样破碎的牙齿
(听说你的牙齿是老钢锯锯掉的)
把它们和着热的血咬碎......
我看见铁笼里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像闪电那耀眼刺目
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3.青鸟
蓉子
从久远的年代里--
人类就追寻青鸟,
青鸟,你在哪里?
青年人说:
青鸟在邱比特的箭簇上。
中年人说:
青鸟伴随着“玛门“。
老年人说:
别忘了,青鸟是有着一对
会飞的翅膀啊......
里尔克《豹》赏析
我们通过阅读《豹》来具体的理解里尔克物诗的理念。首先说明一点里尔克的这首名作译本很多,我们这里选择的是冯至的译本,也是这首诗最早的一个中文译本。除了冯译之外还有绿原北岛的译本也不错,大家可以参照阅读。我们先来读一遍诗:
豹
在巴黎植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整首诗有三节12行组成,总的来说支配着这首诗的是涵义上的悲剧性和艺术上的雕塑感,它是对笼中之豹的一个瞬间的速写,同时也是对一个悲剧英雄的命运的叙述。
第一节从内部来写豹的感受
第二节从外部来写豹的状态
第三节写的是豹的抗争与毁灭的命运
下面我们来逐节解读。
第一节 从豺的内部,通过它的眼睛来写豹的感受。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一上来便从豹的眼睛斜起。铁栏随着豹的脚步滚动着,无穷无尽地延伸着,因此说走不完的铁栏。
从外部看,铁笼是一个封闭的东西,而对于运动者的豹来说则是永无尽头的直线。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栏杆后便没有宇宙。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是重复渲染的技法。前面写看不见,后面写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这是从兜圈子打转的豹的眼睛,来写它丧失自由的悲哀。
第二节 从外部来写豹的状态。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强韧,讲的是豹的身躯威武高大,柔软,讲它的步伐。极小的圈写牢笼的狭窄。强韧与极小的圈之间的矛盾,让囚禁的痛苦不言自明。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后边两句也是对前两句的重复渲染。
有人认为,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是陈词滥调是败笔,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豹的打转被看着是一场 舞?我们知道豹是猫科动物,它的步态本身是轻柔而优雅的。在西方人的眼中,豹是一种雍容高贵的动物。从普通游客的角度来说,豹的轻柔地步容更是优雅的舞蹈。强韧的身躯,配合高贵优雅的步态,让人怀疑在豹的躯体里,有一种伟大的意志。
可是即使再伟大的意志,在这无休止的兜圈打转中,恐怕难免要昏眩了吧。前两节通过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对比,把一只在笼中兜圈打转的豹描画出来。然而到此为止,我们至多感到一些悲情。悲情,还不是悲剧。不幸的苦难,自然有悲情的色彩。但所谓悲剧则必须是对苦难的抗争,而后它的毁灭才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前面两段通过写豹在笼中兜圈打转,对这只困兽的苦难进行了渲染。一个威武的豹子在狭小的牢笼中可怜地转着圈圈,突然的被无穷无尽的铁栏囚禁着。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第三节 是诗的高潮,也是整首诗的重点所在。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几句不太好懂。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可见更多的时候,这只在笼中兜圈打转的豹的眼睛是闭着的,而当它睁眼的瞬间,一幅图像浸进入,什么图像?映入眼帘的是什么?诗人北岛解释说:“显然是外部世界的影像,当它最后抵达内心时停住,暗似着恐惧与死亡”。
前一句解释的不错,后一句就值得商榷了。想象一下,当豹睁开眼时,看到的一定是外面的世界,包括诗人在内的游人都在看它。还有呢,那就是自由,对它来说,外面的世界就是自由。但是下面这句是不是像北岛说的那样?到达内心的是恐惧和死亡呢?
我们来看,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这两句要细读。当豹睁眼看外面的世界,看到自由的时候为什么会四肢紧张?我们知道动物只有在捕猎或者逃亡时它才会紧张。也就是说当豹看到外面的人时或者它会产生本能的捕猎的冲动,或者看到外面的自由世界时,会产生本能的反抗牢笼的动作。
但是通过就是一种冲动的激情穿过身体 ,关键是最后一句在心中化为乌有。这个本能的冲动是从身体上,从四肢向内心走的。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为人,是他有意识。人的行为是从意志出发,然后通过肢体来实行的。
但是在这里豹也有心,说明它是被比作一个人。但是这里动作却是逆向的。四肢紧张的静寂,说明它要动作,但是当这个冲动到达内心的时候却化为乌有了。也就是说那个本来要做的动作却被心压抑住了。
实际上映入眼帘的图像是什么?那通过四肢的紧张一定是豹的本能所要求的。这个本能若在自由的状态中,是无需心来判决的。为什么在这里本能却被心否定掉了?难道豹在被捕获被囚禁的过程中没有反抗过吗?恐怕不可能吧。它的本能要求于它的就是反抗,就是自由。
然而长期的囚禁,已使它知道反抗是徒劳的。因为它知道了,它才有了心。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它的心知道反抗是不可能的了,而这不过是长期囚禁的结果而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那有时偶尔出现的被保存在纯粹肉体中的本能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才更加的让人肃然动容了。
在心死之前,那只豹不知怎样激烈的反抗过,它不知是经历了多少血泪的教训,才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但它的躯体仍然会偶尔悸动,甚至无休止的机械地在牢笼中兜圈打转。整首诗的妙处就在与。作者没有写豹的抗争的最激烈的动作,它的狂怒,它的嘶吼等等。而是写了残存于肉体中的那种本能的反应,可谓出奇制胜。
我曾经在公园看到老虎狮子,它们大多数时间完全是病猫,偶尔也会突然的冲向栅栏,或者在栏后奋力嘶吼几声,那大概就是里尔克所谓的紧张吧。人们会欣赏这种本能的行为,会为它鼓掌喝彩。殊不知这些动物早已心死与外部的本能冲动的表现,相对应的是一颗死了的心,这是怎样的悲剧?
总之,整首诗的艺术精华体现在对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这一特别时刻的刻画,它是残缺的抗争,无数次抗争的余响。这个时刻使人联想到貌的历经苦难抗争,最终在精神上毁灭的全过程,也正是这一刻把豹的悲剧精神浓缩地表现了出来。
这个时刻就是莱辛在《拉奥孔》里,提到的绘画艺术中的包孕瞬间觉得,在这个瞬间的刻画,让一个悲剧过程最终凝结为一个雕塑般的整体,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被牢固地树立起来。
那么关于豹的象征意义有很多的解释,绿原认为作者笔下的豹象征着:“诗人自己在被隔绝的囚禁中自我折磨的灵魂。”
杨武能认为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彷徨和苦闷的心情。”
我认为这些解释都过于狭隘了,我想我们可以把里尔克笔下的豹,看作是被各种各样的束缚囚禁了的人类的象征,那么关于这一点就不多谈了。这首诗是里尔克物诗中最负盛名的佳作了,它真正实现了里尔克所谓的客观的忠实描写的艺术理念,也就是物诗的理念。
从这首诗来看,我认为所谓物诗,实际上是对现实的挖掘,挖掘出现实背后的真实。这个真实是与某种普遍的理念性的东西相关联的。因此在里尔克的诗中,越是真实的便越是象征的,这似乎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世界观。神不在生活之外,恰恰相反它就在生活之中。
对于写诗来说,只有通过书写被忽视了的真实的存在,才能刻画出象征性的真理。
里尔克豹朗诵
豹 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1903
《豹——在巴黎动物园》赏析
本诗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的一句评语可以视为本诗的创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杨武能)
埃德加,奈斯认为本诗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全诗“圈出了豹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的想象”。“诗的中心含义在第二段第3、4两行,它们勾勒出这一尊贵动物的本质和命运:最充沛的力量和潜能,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通过铁栏后的关押,通过监禁,通过剥夺自由,而它是属于自由的。”希珀则认为: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灵魂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仅仅一幅图像:慢慢睁开的眼睛,然后‘四肢的‘静寂’,最终‘心’——被监禁的动物的存在‘在那里’完整无缺。”
袁可嘉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他分析本诗说:“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各家评论对本诗的解释基本相同,即诗人通过与“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被监禁”的感觉。可是,“咏物诗”的宗旨在于揭示事物自然、真实的内在本质。如何解释这一内在矛盾呢?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把它看作里尔克对“咏物诗”的新的创作手法——“客观的忠实描写”以及这一手法所包含的艺术原则所作的图解。试比较被称为《图像集》(1902)的美学纲领的《入口》(1900)一诗:
不管你是谁:傍晚你踱出
那一间你所熟稔的陋室;
远处唯余你的小屋:
不管你是谁。
你的目光已倦于摆脱
破旧的门槛,此刻它缓缓
升起一棵黑色的树,
置它于天际:窈窕、孤单。
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
如一声话语在沉默中成熟。
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
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
两相对照,何其相似。笼中的豹与《入口》的主人公一样是诗人的化身。“千条的铁栏”—与“熟稔的陋室”和“破旧的门槛”意义相同,象征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它们已经成为思想的桎梏,妨碍诗人认识真实的世界。“目光被……缠得这般疲倦”与“目光已倦于摆脱”如出一辙。“图像”与“树”对等,是诗人观察、感受和艺术创作的对象——大自然、“物”。不管是假想的否定——“没有宇宙”,还是现实的肯定——“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都旨在说明诗人由主观到客观、由“人”的世界到“物”的世界的转变,前者抽象虚幻,后者具体、真实;同时,这一转变必然意味着对意志的弃绝和对感觉(以视觉最为重要)的倚重,因为一旦感觉受到限制(“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则难免导致“伟大的意志昏眩”。从这种理解出发,诗人以《豹》中的“心”取代了《入口》中的“意志”恐怕绝非偶然——“心”是属于感觉范畴的。“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全神贯注,耐心等待——“在沉默中成熟”),终于达到彻底觉悟,主客合一——“在心中化为乌有”(“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这难道不是唯妙唯肖的姊妹篇吗?所以,《豹》其实是运用“客观的忠实描写”,反映了诗人新的艺术原则。
赏析或点评里尔克《豹》的文章
《豹——在巴黎动物园》赏析
本诗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的一句评语可以视为本诗的创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彷徨和苦闷的心情。”(杨武能)
埃德加,奈斯认为本诗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全诗“圈出了豹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的想象”。“诗的中心含义在第二段第3、4两行,它们勾勒出这一尊贵动物的本质和命运:最充沛的力量和潜能,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通过铁栏后的关押,通过监禁,通过剥夺自由,而它是属于自由的。”希珀则认为: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灵魂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仅仅一幅图像:慢慢睁开的眼睛,然后‘四肢的‘静寂’,最终‘心’——被监禁的动物的存在‘在那里’完整无缺。”
袁可嘉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他分析本诗说:“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各家评论对本诗的解释基本相同,即诗人通过与“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被监禁”的感觉。可是,“咏物诗”的宗旨在于揭示事物自然、真实的内在本质。如何解释这一内在矛盾呢?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把它看作里尔克对“咏物诗”的新的创作手法——“客观的忠实描写”以及这一手法所包含的艺术原则所作的图解。试比较被称为《图像集》(1902)的美学纲领的《入口》(1900)一诗:
不管你是谁:傍晚你踱出
那一间你所熟稔的陋室;
远处唯余你的小屋:
不管你是谁。
你的目光已倦于摆脱
破旧的门槛,此刻它缓缓
升起一棵黑色的树,
置它于天际:窈窕、孤单。
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
如一声话语在沉默中成熟。
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
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
两相对照,何其相似。笼中的豹与《入口》的主人公一样是诗人的化身。“千条的铁栏”—与“熟稔的陋室”和“破旧的门槛”意义相同,象征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它们已经成为思想的桎梏,妨碍诗人认识真实的世界。“目光被……缠得这般疲倦”与“目光已倦于摆脱”如出一辙。“图像”与“树”对等,是诗人观察、感受和艺术创作的对象——大自然、“物”。不管是假想的否定——“没有宇宙”,还是现实的肯定——“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都旨在说明诗人由主观到客观、由“人”的世界到“物”的世界的转变,前者抽象虚幻,后者具体、真实;同时,这一转变必然意味着对意志的弃绝和对感觉(以视觉最为重要) 的倚重,因为一旦感觉受到限制(“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则难免导致“伟大的意志昏眩”。从这种理解出发,诗人以《豹》中的“心”取代了《入口》中的“意志”恐怕绝非偶然——“心”是属于感觉范畴的。“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全神贯注,耐心等待——“在沉默中成熟”),终于达到彻底觉悟,主客合一 ——“在心中化为乌有”(“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这难道不是唯妙唯肖的姊妹篇吗?所以,《豹》其实是运用“客观的忠实描写”,反映了诗人新的艺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