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海底两万里1866-1867年接连发生了哪几件海上事故
- 装备史上最大火炮的倒霉潜艇:二战法国“舒尔库夫”号
- 法国找到失踪51年的潜艇,MH370是否有望找到
- 核潜艇的事故
- “撕毁潜艇合同”事件,对哪些国家造成了信任危机
- 潜艇失事如何救援
- 《海底两万里》 主要事件 潜艇搁浅 的 起因 经过 结果
- 终于明白英法核潜艇相撞是怎么回事
- 历史上最早的潜水艇战是怎样的
海底两万里1866-1867年接连发生了哪几件海上事故
此书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他们与鱼叉手尼德·兰不幸落水,到了怪物的脊背上。他们发现这怪物并非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潜艇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水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三人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小说插图:章鱼袭击
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后在《神秘岛》中交代其为印度人),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潜艇船长对俘虏也很优待,但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尼摩船长从此之后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最后,鹦鹉螺号在北大西洋里遇到一艘驱逐舰的炮轰,潜艇上除了三位俘虏外个个义愤填膺,用鹦鹉螺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不久,他们在潜艇陷入大漩涡的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潜艇,被渔民救上岸。回国后,博物学家才将旅行中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装备史上最大火炮的倒霉潜艇:二战法国“舒尔库夫”号
▲正在高速航行的法国海军“舒尔库夫”号潜艇,其搭载的口径之大,在所有的潜艇中无出其右。照片摄于1940年。
“舒尔库夫”号(舷号“NN3”)是一艘体积异常庞大的法国海军攻击型潜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建造而成。在其完工的时候,它是当时所有国家中排水量最大的水下幽灵,代表着法国海军工程学技术的巅峰遭际之作。“舒尔库夫”号搭载重巡洋舰级别的203MM口径主炮,具备异常强大的对舰和对陆攻击能力。在能搭载水上飞机的日本“伊-400”横空出世之前,该艇无疑就是当时世界上名至实归的最大潜艇。
“舒尔库夫”号于1927年12月订购,在1929年10月下水,最终于1934年5月服役。它之所以起这样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罗伯特·舒尔库夫(1773年-1827年),此人作为一名野心家和征服者,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率领战舰在印度洋上驰骋大洋、纵横四海。为了奖励其不朽功勋,他在海上荣获了“荣誉佩剑”和“荣誉军团”勋章。“舒尔库夫”号潜艇以“NN3”的舷号在法国海军中服役,最初雄心勃勃的法兰西人打算动工兴建3艘这样令人生畏的巨型潜艇,但最终遗憾地只有一艘大功告成,并主要作为一艘试验型的巡洋潜艇来使用。
▲19世纪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殖民者——罗伯特·舒尔库夫。
“舒尔库夫”号浮航时的标准排水量为3300吨,当潜航时,其水下排水量则增至4370吨。它长110米,宽9米,吃水7.25米,通常搭载118名艇员,其中包括8名军官。该艇能够保存供食用90天的新鲜食物,所以它的自持力高达90天。
“舒尔库夫”号由2台“苏尔寿”型柴油发动机驱动,能爆发出7600匹马力的澎湃动力,以供水面航行。在水下潜航时,其推进动力便依靠2台电动机,可以输出3400匹马力的最大功率。其动力系统采用当时典型潜航的混合布局,艉部有2根螺旋桨。由于动力强劲,因此“舒尔库夫”号的水面最快航速高达18.5节,水下最高速度亦可达到10节。当以10节速度进行水面航行时,该艇的最大续航里程高达10000海里;当以4.5节的速度潜航时,它至多可以行驶70海里。
▲“舒尔库夫”号潜艇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舒尔库夫”号配备的装备有:8具550MM鱼雷发射管;储存有14枚待发鱼雷。此外,这艘潜艇还配备有4具400MM鱼雷发射管,并备有6枚待发鱼雷。
当然,最具特色的事其水面武器。“舒尔库夫”号装备有2门203MM重炮、2门37MM防空炮和4挺13.2MM机枪。203MM巨炮利用测距指挥仪对目标进行瞄准,其弹药库内只有60发待发炮弹。
▲“舒尔库夫”号潜艇搭载的双联装203MM巨炮,这一设计在当时可谓史无前例。
除了配备显而易见的武器外,“舒尔库夫”号还搭载一架 Besson MB.411型水上飞机,以侦察海平面以上的敌情,并对潜艇的炮击任务提供校正。水上飞机被保存在水密机库中。在飞机弹射升空后,两侧的机翼就会立即展开。飞机能够降落到海平面上,回收后再如往常一样弹射。“舒尔库夫”号还可以放下和回收自己的摩托小艇(固定在水密甲板上)。
在1940年5月,法兰西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狼烟后,“舒尔库夫”号仍然躺在布雷斯特港内接受改装。这为了避免使它落入敌人的魔掌中,法国海军于是命令其驶向对面的英国,以进入朴茨茅斯港休整。
▲停泊在英国朴茨茅斯港的法国“舒尔库夫”号潜艇。虽然寄人篱下,但高傲的法国人并没有屈服。
法国战败后,英国担心停泊在北非米尔斯比克港内的规模庞大的法国舰队,会倒戈向德国人投怀送抱。于是,不列颠人调集重兵,发动了互相残杀的“弩炮行动”,兵同时接管下锚在朴茨茅斯港的“舒尔库夫”号潜艇的控制权。1940年7月3日,当英国人强行登上“舒尔库夫”号时,法国人进行了激烈的抵抗,结果导致3名英军士兵和1名艇员丧生。
在战争接下来的阶段中,残存的法国舰队保持着中立状态。“舒尔库夫”号则在英国人的严密监督下,于1940年8月完成了改装。这艘巨型潜艇的指挥权,之后被转交到了由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海军手里,这时首都巴黎处于德军的直接控制下(至于中南部的法国本土,则处于德国扶植的傀儡政权——维希法国的管辖之下)。
在祖国败亡后的第一次出击里,“舒尔库夫”号从加拿大东部的哈利法克斯港扬帆远征,用于在德国U艇和飞机肆虐的充满危险的大西洋中,为盟军的商船队提供护航。期间,这艘潜艇被一架德军飞机炸伤,“舒尔库夫”号被迫于1941年7月返回朴茨茅斯的美国海军造船厂内,以实施修理和改装。接着,它又前往康涅狄克州的新伦敦,后于同年11月返航至哈利法克斯。
▲正在转向的“舒尔府夫”号潜艇。
在1941年12月,“舒尔库夫”号加入了另一支自由法国海军舰队中,以光复法属圣皮耶尔群岛和纽芬兰沿岸附近的密克隆岛。
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并向合众国宣战。该艇于是开赴太平洋。在征途中,“舒尔库夫”号被要求横穿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它在百慕大群岛接受了再度补给,在后穿过巴拿马群岛之后,航向直指塔希提岛(位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
在横穿墨西哥湾的途中,1942年2月18日,于水面上高速航行的潜艇,不幸同其它船只发生了碰撞——对方是美国商船“汤姆森·莱克斯”号。潜艇受到了致命的损伤,带着全体艇员,永远地躺在3000米深的海底了。它的残骸至今仍未被发现。
▲撞沉“舒尔库夫”号潜艇的美国商船“汤姆森·莱克斯”号。
总之,“舒尔库夫”号的设计,被证明是非常失败的。它颇具威力的203MM大炮,根本没有发出一弹,就随潜艇魂归大海了。之后,各国海军便在其制造的新式潜艇中,逐步淘汰了甲板炮,而以鱼雷为主要进攻武器。
法国找到失踪51年的潜艇,MH370是否有望找到
法国找到了失踪快半个世纪的潜艇,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脑海里就想到了马航MH370,我觉得会不会马航MH370也有希望被找到呢,毕竟现在多少个家庭都在等待着亲人的回归,多少个家庭因为马航MH370的失踪而支离破碎啊。
但是我觉得找到马航MH370应该不容易吧,因为我觉得这不是普通的失踪事件,至少我这是这么认为的,简单来说,找到马航MH370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某些人希望被找到,那就有可能被找到,有些人希望永远都找不到,那么可能也就希望很渺茫了。说到这大家都应该知道我的猜想是什么了,我猜想是有人扣留了马航MH370,
而不是真正的马航MH370失踪了。我们分析一些马航MH370上都是什么人在上面,抛去普通的游客,再除去画家们,剩下的大多都是在信息工程上有所成就的人员,而且不是少部分,是很多,为什么这么多信息科学部门的人在一架飞机上。
而恰好这部飞机又突然消失,找不到了呢,飞机上的黑匣子也不见了,更别说飞机的残骸了,即使就是被外星人劫持了吧,找了这么久也应该有点蛛丝马迹,有点有用的线索了吧,到现在发现的都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但是我还是希望马航MH370能够早日归来吧。
核潜艇的事故
1963年4月,美国“长尾鲨”号核动力潜艇沉没在美国科德角附近海域,129人遇难,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失事核潜艇。
1967年,英国贝尔金海德造船厂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105号进水沉没。
1968年,美国“天蝎”号核潜艇在前往加纳利群岛途中沉没在大西洋中部海域,艇员99人全部遇难。
1968年4月,苏联一艘编号为K—172的E—II级导弹核潜艇因水银蒸汽使艇员全部中毒而在地中海沉没,90人遇难。
1970年4月,苏联一艘核潜艇在西班牙附近海域沉没,88人死亡。
1989年4月,苏联一艘M级“共青团员”号攻击型核潜艇在巴伦支海起火沉没,42人遇难。
1994年3月30日,法国海军“绿宝石”号核潜艇在地中海海域航行时后舱涡轮发电机室爆炸,10人遇难。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号称是“世界吨位最大、武备最强”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奥斯卡级“库尔斯克号”在参加一次军事演习时,鱼雷中的过氧化氢燃料发生爆炸导致该艇沉没,核潜艇上所载的118名海军官兵全部死亡,所幸的是该事件没有造成海洋核污染。后来的研究发现艇内大多数人死于爆炸后数分钟内,他们死于过氧化钾引起的火灾。但一些人在船尾还幸存了三天左右。最后,一支英国与荷兰组成的营救队打捞了库尔斯克号。逝世118人中所有人的遗体被发现,其中三具无法辨认。
2001年2月10日下午,美国“格林维尔”号核潜艇和日本渔业实习船“爱媛”号在夏威夷附近海面发生相撞事故。
2006年9月6日,俄海军北方舰队一艘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火,两名官兵丧生。
2007年3月21日,英国海军“不懈”号核潜艇的备用空气净化系统爆炸,2名水兵丧生、1名水兵受伤。
2008年11月8日,俄罗斯海军一艘编号为K—152的核潜艇在太平洋海域试航时灭火系统出现故障,20多人死亡、21人受伤。
2009年2月,英国核潜艇“前卫号”和法国核潜艇“凯旋号”在大西洋发生了相撞事故。
2011年12月30日,俄罗斯一个核潜艇维修船坞29日起火,导致俄罗斯一艘Delta-IV级核潜艇外壳起火。俄军方说,潜艇内部没有受损,无辐射泄漏危险。起火原因不明。
“撕毁潜艇合同”事件,对哪些国家造成了信任危机
主角当然是澳大利亚,是它违背合同。信用大大降低,以后也是不可信的国家。还有一个就是美国,靠强权做事,会垮台的。
潜艇失事如何救援
“深海120”—
水下援潜救生“急先锋”
11月15日上午,在南大西洋海域执行任务的阿根廷海军“圣胡安”号潜艇,发出最后一次通信联络信号后,便销声匿迹。失联多天,很可能折戟海底的潜艇牵动着世人的心:遭遇了进水、起火还是掉深?能否找到又如何救援?
援潜救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今,深海援潜救生仍是世界上尚未彻底解决的难题。援潜救生属于人道主义范畴,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到达,将给遇险潜艇的艇员提供更大的生存希望。目前,有多个国家的搜救力量在相关海域对阿根廷失联潜艇进行联合搜救。
深潜救生艇是通过人工操纵可在水下机动航行的潜水装置,可对失事潜艇进行救援,因此被形象地誉为“深海120”。它的出征没有火炮齐鸣、导弹呼啸的快意潇洒,却往往与险情相伴,与生死相依。今天记者就带您一探水下援潜救生“急先锋”的风采。
大深度援潜救生“深海120”应运而生
遨游深海,无声无息,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自19世纪末问世以来,潜艇作为深海利器备受各国海军青睐。但变化莫测的海底险象环生,一旦潜艇失事跌向黝黑的海底,后果往往是悲剧性的。因此潜艇设计时就预留了救援接口,一旦出事,便于将幸存的艇员转移到海面。
救援设备平时用不上,可一旦需要使用,就是决定潜艇兵们生死的关键因素。1963年,美国海军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长尾鲨”号失事于深海海底,引发了军方对深潜救生艇的关注。
援潜救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深潜救生艇与失事潜艇救生平台对接,形成硬密封并与潜艇艇内均压,在深潜救生艇和潜艇之间建立救生转运通道,将失事艇员转移到深潜救生艇,再由深潜救生艇转运到救生母船。
援潜救生是一项集潜水医学、深潜技术和动力定位系统等技术于一体的复杂工程,至今仍是世界上尚未彻底解决的难题。目前,世界上拥有深潜救生艇的只有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少数国家。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发“神秘”号深潜救生艇,该艇自重30余吨,一次可救援24名艇员。2008年,美国研制建成了适合本国特殊需要的援潜系统SRDRS,该系统由水下作业系统和潜艇救生系统组成,所有部件能够装在标准拖车上运输,也可用多种型号飞机空运,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对失事潜艇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其中,潜艇救生系统单次救援能力16人,最大作业深度610米,最大对接角度60度,适应5级海况。
英国于1978年推出了“LR-5”型深潜救生艇,该艇在“LR-1”至“LR-4”系列载人潜水器的基础上研制和生产,艇重20余吨,最大潜深457米,一次可救10人,在对接方面有独到技术,后有其改进型“LR-5K”问世。2004年6月,英国、法国、挪威等北约多个国家启动了“北约国家援潜救生系统”(NSRS),该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介入系统和救援系统。其中,救援系统由深潜救生艇、带压转运系统以及导航、跟踪和通信系统组成。深潜救生艇重27吨,适应6级海况,最大作业深度600多米,一次可救援15人。
作为潜艇大国,苏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建造了5艘深潜救生艇。1994年俄罗斯研发了自重39吨、最大下潜深度750米、一次可救18人的深潜救生艇。2000年9月,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俄深潜救生艇和英国“LR-5”型深潜救生艇都出动参与了救援,但均未成功。
1971年我国开始研制深潜救生艇,1986年试验成功“7103”型深潜救生艇。目前,该型深潜救生艇已经退役。2008年底,我国从英国引进“LR-7”型深潜救生艇,成为中国海军援潜救生的主要现役装备。
搭载深潜救生艇离不开配套“母船”
深潜救生艇平时存放在码头待命,执行援潜救生任务时搭载于大型综合援潜救生船上。该船被称为深潜救生艇的“母船”,主要负责吊放、回收深潜救生艇,并具有为其供电、供气、供压以及转移营救艇员至加压舱治疗等功能,是其“坚强支撑”和“补给港湾”。
20世纪70年代,美国制造了“鸽子”号和“食米鸟”号远洋双体潜艇救生船,并首先将深潜救生艇用于援潜救生。到了80年代,核动力潜艇开始大量使用作为深潜救生艇的母艇,大型运输机也用于快速投放救生艇。
与此同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以水面援潜救生船为主要母船,如英国1986年改装的“挑战者”号远洋救生船、瑞典1992年服役的“贝洛斯”号援潜救生船、日本2000年服役的“千早”号援潜救生船等。
中国海军“海洋岛”号综合援潜救生船于2010年初服役,排水量达7600余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012年,“刘公岛”号、“长岛”号援潜救生船相继服役。
“长岛”号宽18米,满载排水量7000多吨,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新综合援潜救生平台。该船采用全电力推进,可以在4级海况、低速洋流下实现全方位动力定位,能稳定停泊于作业海域。除常规潜水装备外,还装配有遥控潜水器、深潜救生艇、300米饱和潜水系统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援潜救生装备。
在“环太平洋-2016”联合军演中,“长岛”号大显身手,迅速搜索到美方布设的模拟潜艇救生平台,精准完成水下对接;今年9月,“长岛”号携LR-7深潜救生艇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17”援潜救生演习,首次成功与外军潜艇开展实艇对接救援。
救生艇作业危险性不亚于“蛟龙”号
来到“长岛”号后甲板,记者看到了传说中的深海援潜“急先锋”——“LR-7”型深潜救生艇。它的外形就像一艘袖珍潜艇,由一个圆柱体和两个半球形封头组成,外表有着外肋骨式结构的全钢主耐压壳体。这个耐压壳体再加上导流罩等外配装备为深潜救生艇穿上了耐压的“金钟罩”。
深潜救生艇作业深度500米,在水下姿态可以调节,灵活敏捷如海豚,这要归功于由6个螺旋桨组成的推进系统。这6个螺旋桨推进力相当大,反应十分灵敏,犹如深潜救生艇的6条腿,使深潜救生艇能在海洋中自由航行,并能灵活调整姿势,便于与失事潜艇进行对接。
深潜救生艇艇内有指挥舱和救生舱两大舱室。其中,指挥舱是操纵员的主要操控部位,相当于驾驶室。救生舱分上室和下室。上室为援救时的载人舱室,下室为与失事潜艇救生平台对接的过渡舱室。
深潜救生艇作为一种水下救生装备,具有潜水器的一般特性:能在水下自主航行、下潜上浮。不过,深潜救生艇主要担负对失事坐沉海底的潜艇进行救援,其功能作用与潜艇、潜水器有着本质区别。深潜救生艇不能也没必要像“蛟龙”号潜水器一样下潜至7000多米,也不需具备潜艇对舰艇侦察作战的能力。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是在舱内常压进行科学考察和资源勘探,一般选择较好的海况作业。而深潜救生艇水下作业针对性强,操纵员是带压与潜艇进行精准对接,援救潜艇艇员时需要打开舱门,程序复杂繁琐。与失事潜艇对接时,既要考虑水流和能见度的影响,又要考虑潜艇内压和潜艇倾角,要求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大限度救援,操纵对接难度大,水下作业风险高。
此外,深潜救生艇操纵员要熟练掌握操纵、航海、水声、潜水医学、电气、机械、液压等多方面的知识,培训一名合格的操纵员至少需要2-3年时间。
《海底两万里》 主要事件 潜艇搁浅 的 起因 经过 结果
起因:在通过拖雷斯海峡时,潜艇因为触礁而搁浅。
经过:他们在旁边的小岛上逗留了两天,却遭到了土著人的围攻,他们赶紧逃进小艇,可是土著人依然紧追不舍。
结果:尼摩船长很机智得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铁栏杆通了电,击退了土著人。
扩展资料:
创作小说之初,凡尔纳和出版商赫泽尔(Piere-Jules Hetzel)之间就书中的主人公鹦鹉螺号船长尼摩的特征展开了一场争论。
赫泽尔认为该把尼摩描写成为奴隶贩卖交易的死敌,为他对某些海上船只的无情攻击提供清晰而理想的辩护。但凡尔纳却希望尼摩是位波兰人,他永不宽恕地把仇恨直指向俄国沙皇(他曾血腥镇压了一场波兰人的起义)。
不过赫泽尔担心他引起外交上的分歧,使该书在有利可图的俄国市场上遭禁。最后,作者和出版商逐渐相互妥协了,他们认为尼摩的真正动机应当弄得模棱两可才有吸引力,尼摩应当被大致定位为自由的拥护者和反压迫的复仇者。在《神秘岛》中,这才公布他是印度达卡王子。
终于明白英法核潜艇相撞是怎么回事
英法核潜艇相撞是指英国“前卫”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与法国的“凯旋”号核潜艇于2009年2月3日或4日在大西洋相撞事件。当时两艘潜艇均在水下航行,而且艇上带着核导弹。碰撞发生时,潜艇上共有约250名乘员。 英国《太阳报》网站2月16日报道说,相撞导致“前卫”号需要由船拖回苏格兰的基地,船体上可见凹陷和擦痕。“凯旋”号也驶回布雷斯特港海军基地,声呐外壳严重受损。
一般情况下,舰艇可以通过声呐装置探测到与己方相近的其他舰只。不过,或许双方潜艇上的反声呐技术太过高端,以至于各自声呐装置均未能探测到对方。法方消息人士称,“凯旋”号水兵听到了“砰”的一声巨响,潜艇的声呐外壳几乎被撞烂。英国海军人员对《太阳报》说,两艘潜艇驶入到如此近的范围之内,这类事件发生的几率为几百万分之一。
历史上最早的潜水艇战是怎样的
1578年,英国人威廉·伯恩(William Bourne)曾设计了一艘完全密封,可以潜到水下并能在水下划行的船:采用木架外包防水皮革构成;下潜时用手钳收缩舷侧以缩小体积。但波恩并没能真正建造出他所设计的这种潜艇。
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范·德雷布尔(Van Drebbel)在英国建成一艘采用铁框木架外包牛皮的潜艇。艇内装有很多的羊皮囊,只要艇员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羊皮囊让海水流入,艇身便可下潜;一旦挤出羊皮囊内的海水,艇身就可以上浮出水面。这种羊皮囊的作用原理,就像是鱼腹里的鳔泡。据说,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还亲自到艇上视察。但遗憾的是,这种靠划动桨叶作驱动的潜艇并不具备起码的海上实战价值,被时人称为“隐蔽的鳗鱼” 。而这条能在5米深水下作潜行的“鳗鱼” ,其意义就在于证明了人类进行水下航行的可能性。
1775年,美国人戴维·布什内尔(David Bushnell)设计建成一艘单人驾驶的,以手摇螺旋桨为驱动力的木壳潜艇“海龟”号。它像是浮在水中的一个尖端朝天的蛋,其沉浮也是通过排注海水来控制。艇底还装有一圈重锤,遇到危急的情况时可抛掉重锤迅速上浮。这种能在水下以3节航速潜航30分钟的小潜艇,在问世之初就奉命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对英国海军的作战行动。在1776年仲夏的一个风平浪静之夜,陆军中士埃兹拉驾驶携带着150磅炸药筒的“海龟 ”号,悄悄潜驶到集泊于纽约外港的英国皇家海军载64门大炮的“鹰”号战列舰的底部,想用固定爆炸装置来袭击这艘英国战列舰。但“海龟”号的行动未获成功,只是在返航途中用炸药筒袭击了尾随追击的英国巡逻艇。这是世界海战史上,人力驱动潜艇袭击水面战舰的首次大胆尝试。
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为潜艇的作战行动提供了舞台。在此期间,蒸汽动力潜艇得以问世,并创战绩。 1863年10月5日夜,南军潜艇“大卫”号在查理士港外用鱼雷击伤北军“克伦威尔”号铁甲舰,成为潜艇创伤敌舰的首例行动。而潜艇击沉敌舰的首次记录则于1864年2月17日晚诞生了。这天夜晚时,南军“亨利”号潜艇潜入查理士港,静无声息地逼近北军“休斯敦”号巡洋舰。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休斯敦”号舰底被潜艇外挂的水雷炸裂,庞大的巡洋舰很快地沉入冰冷刺骨的海底;而“亨利”号也被巨大的爆炸冲击波震坏失控,被涌向“休斯敦”号的海水吸至舰底裂口处,潜艇及其艇员与巡洋舰同归于尽。“亨利”号这艘长仅19.5米、形同雪茄的袖珍潜艇,竟然一举击沉排水量数千吨的巡洋舰,各国的海军为之震惊。正是这个普通寒夜的这一声非同寻常的巨响,预示了海上作战将跨入一个崭新的领地;潜艇这个海军家族的新生儿,也由此引起各国海军的真正关注。
潜艇潜在的巨大作战能力,促使各海军大国加速对它的研制与技术改进。1864年,法国海军建成一艘长为146 英尺的“布朗格”号潜艇,动力装置采用80马力的空气压缩机,但舱内的空气是有限的。1886年,两名美国人建造出一艘全部电动推进的“鹦鹉螺”号潜艇,其水面航速可达到8节。两年后,法国人也造出一艘采用电动机作推进动力的“鳗鱼” 号潜艇。
1897年,美国籍的爱尔兰人约翰·霍兰(John P Hooland)在新泽西州造成一艘以汽油机为水面航行驱动力、以蓄电池电动马达为水下航行驱动力的双推进动力系统潜艇。这一著名的“霍兰”号潜艇是现代潜艇的鼻祖,它长5.84米,髋.05米,排水量70吨。45马力的汽油机能使潜艇以7节航速在水面航行1000海里,电动马达则能使潜艇以5节航速潜驶50海里。该艇共油名艇员,装有1座鱼雷发射管,携3枚鱼雷,首尾各置1门机关炮。“霍兰”号的成功,给霍兰带来一顶“现代潜艇之父”的桂冠。而另一个美国人莱克(Simon Lake)也是与霍兰同时代的一位赫赫有名的潜艇设计大师,他不仅主持研究出世界上第一艘双层艇壳的潜艇,而且用潜艇自身的动力系统成功地完成了从诺夫克至纽约的航行,开创了潜艇进行公海远航的首次记录。及至20世纪初,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终于造就出一代技术性能比较成熟,并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潜艇,其排水量通常达数百吨,水面航速10节,水下航速6至8节,主要武器装备是舰炮、鱼雷和水雷。
一时间,世界海军列强的潜艇订购单,像雪片一样从海军部大楼飞向一座座造船厂。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海军强国共拥有260多艘作战潜艇。一代海底蛟龙终于在海洋深处“安家落户” ,成为海上战场不可忽视的一支常备作战力量。它们跃跃欲试,急切期待着大显身手的时机
两次大战中的“狼群”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第一次给潜艇这一新生的海底蛟龙带来了大显身手的时机和广阔舞台。
大战爆发之初,德国陆军和英国陆军在比利时境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地面作战。鉴于英国海军和商船队源源不断地从英伦三岛向比利时运送大批增援部队和大量作战物资,德国统帅部责成其海军出动潜艇开赴英国沿海,对具有优势的英国水面舰艇和庞大的商船运输队进行袭击。
9月5日,德国潜艇“U—2”号首战告捷,在福斯湾外击沉了英国战列舰“开路者”号,一枚鱼雷将1250多名英军官兵葬身鱼腹。半个月后,德国潜艇“U—9”号又创造了潜艇作战史上最早的一大奇迹。9月20日,3艘德国潜艇驶抵多佛尔海峡北口的预定设伏区,其中的老式潜艇“U—9”号由于导航罗盘而偏离了预定设伏海域。但非常凑巧的是,有3 艘英国皇家海军的老式巡洋舰正自西北方向驶来。两天后,排水量均为12000万吨、各自配备有2门234mm主炮和1 2门152mm副炮及2具鱼雷发射管的巡洋舰“艾布科”号和“克列希”号列成相距2海里的一字横阵,以10节航速驶近了“U—9”号潜伏的海域。当“艾布科”号驶入“U—9”号的鱼雷有效射程之后,潜艇立即对它实施了准确的鱼雷攻击。被鱼雷击中的“艾布科”号误以为触中了水雷,赶忙发信号向邻舰求援。当两艘邻舰驶近时,“艾布科”号已从海面上消失了。“U—9”号潜艇抓住战机扩大战果,很快又将这两艘巡洋舰也一同送入了海底世界。这次作战行动一共历时仅75分钟, “U—9”号潜艇以其大胆、果断和利索的攻击,一举击沉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共计达36000吨的3艘巡洋舰,使1600 余名官兵葬身海底。作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出其不意的全胜战例的创造者,“U—9”号潜艇以其勇猛的攻击行动及其辉煌战绩,强劲地宣告了海上战场潜艇战时代的来临。
尝到甜头的德国海军,随后在有关作战海域刮起了时停时起的“无限制潜艇战”飓风。环绕英伦三岛的大西洋战区和地中海战区成为德国潜艇肆意出没的场所,疯狂的海底蛟龙用雪盆大口吞噬着大英帝国的舰船。仅1917年头8个月,它就吞掉了总计近300万吨的英国商船,占同期驶往英国商船的四分之一,在整个大战期间则击沉6000余艘共计1300多万吨的商船。德国潜艇的肆虐,使英国人几乎难以为继;其食品储备一度仅能维持6周时间,英国人面临战败的深渊。
但是,被来自海底捷报冲昏了头脑的德国人竟然将潜艇驶到美国东海岸,极不明智地将一个新崛起的海上巨人拖下激战的大海。由于德国人的愚蠢战略,而得以稍稍喘息的英国政府立即在海军参谋部设置了反潜局,不久就对往返于英国的商船队采取极其严密的护航体制。英美两国海军的联合护航与反潜行动十分奏效,1917年至1918年期间,德国海军损失潜艇多达132艘。精疲力竭的德国军队和民众终于无力招架这场四面为敌的浩大战争,不得不坐到战败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