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勃列日涅夫是怎样个人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 勃列日涅夫人是指什么呀
- 什么是“勃列日涅夫教条“
- 勃列日涅夫主义具体是指什么
- 勃烈日涅夫 历史 名词解释,一两百字就好
-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异同
-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是怎样个人
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内1969年在珍宝岛、铁列克提等地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之后苏联与中国关系长期没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发表的1982年“塔什干讲话”,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
勃列日涅夫主义
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侵朝战争的失败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要在世界各地维持庞大的地面部队在经济上力不从心。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不久即着手制定“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公开而详尽地对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阐述。他宣称,美国目前的基本决定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我们选择的武器与我们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这一战略主要把赌注押在核武器上,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在外交上提出要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利、更主动的“解放”政策,即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出来。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置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60年代初,该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
勃列日涅夫改革当时取得了显着成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并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顶峰。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并开始了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当时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业的发展。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是“三丈改革”之一。
扩展资料: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乌克兰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元帅军衔。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十月政变,赫鲁晓夫改革就此失败。在1964年10月14日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因“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而被解除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同时,勃列日涅夫被选举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由此,勃列日涅夫的时代到来,改革开始。
1991年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勃列日涅夫是“世界上获奖最多的人”,有15枚来自苏联的奖牌,18枚奖牌,42枚外国奖章和29枚奖牌。但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代,勃列日涅夫的苏联最高军事奖章“胜利勋章”和波兰“战士勋章”被剥夺了。
勃列日涅夫人是指什么呀
勃列日涅夫主义 勃列日涅夫主义(Brezhnev Doctrine)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该理论采取进攻性战略,主要包括:军事上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将过去追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改为力求取代美国,称霸世界。 勃列日涅夫主义, 又称 勃列日涅夫学说 ,是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该主义虽然以勃列日涅夫命名,但实际上是当时掌握苏联意识形态宣传大权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主义 ,指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签署国所采用的一种有限主权论。这是苏联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西方制造的一个名词,认为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因而得名。“布拉格事件”后,为了替自己的侵略行径辩解,勃列日涅夫抛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有限主权论”和“国际专政论”等理论。1968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当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转向复辟资本主义方向的时候,当出现了对这个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威胁、对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安全的威胁的时候,这就已经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问题了,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问题和关心的事情”,苏联就有权对这个大家庭成员采取军事行动。苏联报刊也大肆宣传,“大家庭的利益”是“最高主权”,而一国的主权是“有限度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权“决定”大家庭成员的“命运”,其中“包括它的主权命运”等,这就是所谓的“有限主权论”。根据这一理论,除“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家长”——苏联以外,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都是有限的,谁要试图抛弃苏联模式,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都是苏联所不能允许的,苏联必须加以干涉。与此同时,苏联当权者还认为,“历史的发展将提出这样的任务:把无产阶级专政从“一国性的专政”变成“国际性专政”。此外,苏联领导人还宣称,在世界上“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离开了这些共同规律”就是“离开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意味着“社会主义成果的丧失”。如果哪里出现了这种情况,苏联决不会袖手旁观,就要向“兄弟国家”提供“一切援助”。这里所说的“共同规律”,显然是指苏联模式和苏联经验。后来人们把“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国际专政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共同规律论”等理论,统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作为对苏联贴着“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标签的霸权主义理论的一种概括。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意在强调苏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家长的地位。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 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不久勃列日涅夫就推出了其有限主权论,为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作辩护。1979年,在阿富汗亲苏政权倒台后,苏联又出兵侵略阿富汗。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批评: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对勃列日涅夫主义进行批评和谴责。1968年8月,南斯拉夫南共联盟中央全会上提出对对苏联的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等内容加以谴责。1968年11月,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指出“限制或放弃华沙条约某一成员国的主权的理论(即有限主权论)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1968年—1969年,中国的两报一刊社论批判勃列日涅夫主义为霸权主义,是“社会帝国主义的强盗理论”。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结束 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麻烦采纳,谢谢!
什么是“勃列日涅夫教条“
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该主义虽然以勃列日涅夫命名,但实际上是当时掌握苏联意识形态宣传大权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意在强调苏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家长的地位。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
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不久勃列日涅夫就推出了其有限主权论,为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作辩护。1979年,在阿富汗亲苏政权倒台后,苏联又出兵侵略阿富汗。
批评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对勃列日涅夫主义进行批评和谴责。1968年8月,南斯拉夫南共联盟中央全会上提出对对苏联的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等内容加以谴责。1968年11月,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指出“限制或放弃华沙条约某一成员国的主权的理论(即有限主权论)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1968年-1969年,中国的两报一刊社论批判勃列日涅夫主义为霸权主义,是“社会帝国主义的强盗理论”。
勃列日涅夫主义具体是指什么
勃列日涅夫主义(Brezhnev Doctrine)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指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由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该理论采取进攻性战略,主要包括:军事上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将过去追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改为力求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该主义虽然以勃列日涅夫命名,但实际上是当时掌握苏联意识形态宣传大权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成果”。
勃烈日涅夫 历史 名词解释,一两百字就好
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1964年10月14日,勃列涅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他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勃列日涅夫晚年开始大搞个人崇拜,具有浓重的“勋章情结”,有“勋章大王”之戏称,一生获得至少114枚勋章。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异同
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该理论采取进攻性战略,主要包括:军事上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将过去追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改为力求取代美国,称霸世界。
相同点都是为了争夺全球霸主地位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理论
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意在强调苏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家长的地位。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
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不久勃列日涅夫就推出了其有限主权论,为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作辩护。1979年,在阿富汗亲苏政权倒台后,苏联又出兵侵略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