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瓦格纳法则是什么
19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瓦格纳在对许多国家公共支出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一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又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扩展资料
瓦格纳效应影响
转轨效应与瓦格纳效应共同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我国19782006年的财政支出比率出现了先下降后增加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出现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例越来越高的‘瓦格纳法则”的现象,在1978~1994年,而是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财政支出比率呈下降趋势的。
什么是瓦格纳法则
19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瓦格纳在对许多国家公共支出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一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又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
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瓦格纳法则的详细介绍
19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瓦格纳在对许多国家公共支出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一著名的瓦格纳法则。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是在对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个结论的,他认为这种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关系也愈加复杂,由此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要求建立司法组织,这样就需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此为政治因素。 • 经济因素是指工业发展带来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将产生外部拥挤性等问题,需要增加公共部门进行管理。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长,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瓦格纳的公共支出理论为 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1)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活动增加。瓦格纳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工业化,不断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这需要建立司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以规范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因为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更加突出,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有效地配置整个社会资源,需要政府对资源进行再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最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要求政府在这些方面增加支出。这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上述服务的需求增加得更快,政府要为此增加支出。
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料所证实。
由来
阿道夫 瓦格纳对19世纪许多欧洲国家、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后发现了政府职能不断 瓦格纳法则
扩大及政府活动增加的规律,并将其命名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他认为政府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要求保持行使这些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政府职能的扩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因素,经济的工业化使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因而使国家活动规模扩大;二是经济因素,即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 ,由此而来产生拥挤等外部性的问题,需要公共部门来管理。此外他还把教育娱乐文化保健福利等反面政府支出的增长归于需求的收入的弹性,也就是归于实际收入的上升。
本段意义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 瓦格纳法则
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需要政府不断介入物质生产领域,因而形成了很多公共企业。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绝对增长还是相对增长,在当时并不清楚。后来,其追随者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其内容可以归纳如下:政府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是一种必然趋势;政府消费性支出占国民所得的比例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所得的上升,公共部门的活动将日趋重要,公共支出也就逐渐增加。导致财政支出增大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来由私人部门进行的若干活动,逐渐地由政府办理;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的激化,使得政府的一般行政、公安司法、经济管理、社会协调等方面支出扩大;由于某些投资所需财力较多,或出于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政府就应参与投资、调控;随着国民所得的增加,政府对文化、福利方面的投资将会成倍增加。 瓦格纳法则适应了当时俾斯麦政府强化国家机器,扩大干预经济,以加紧对内镇压,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的需要,成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帝国主义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啊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是在对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个结论的,他认为这种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http://210.41.4.20/course/59/59/9/9-2-1-1.htm
公共经济学课堂上学到了什么
《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特别是以政府及相关组织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校正市场失灵而采取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与措施,及其对宏观经济均衡与私人部门的影响。本课程着重介绍市场失灵的主要成因、公共部门的决策与行为模式、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理论、预算管理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和相关经济模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主要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涉及市场经济的基本状况、运行规律以及各相关要素的具体问题做出一般性分析;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方法,更好地认识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各项经济职能及其决策与行为。
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
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
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
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
奥茨的分权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
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增长引致论
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
发展阶段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
劳动生产率论
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关预算的主要理论观点******
预算均衡论。认为以市场竞争为前提设立的各项财政制度本身就是经济内部的自动稳定器,无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预算均衡论在实践上体现为年度均衡预算和周期均衡预算。
功能预算论。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预算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追求没有通胀的充分就业。其核心是相机抉择。
高度就业预算论。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由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净税收入来确定,预算要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用于公债的还本付息。强调预算不只要烫平经济周期,而且要致力于在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
功利主义。功利即效用,效用递减规律是其基础。(1)政府应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应搞平均主义。
正义论。主张政府应选择公正的分配政策,应使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机会平等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强调分配过程的正当。反对以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权利。
倒U型理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将“先恶化,后改善”。早期恶化和后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响。
新福利经济学。帕雷托认为公平会影响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优和帕雷托改进的概念,强调提高效率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卡多尔和希克斯以“假想补偿原则”进行了发展,表明以效率为目标的分配,能够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福利。
①我国财政收入超常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一)经济发展因素
财政收入的增长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的,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一般来说,在假定税收制度不变、管理力度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源越丰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同一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越高,财源越丰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当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便会相对稳定。从横向来看,在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国家要高于低收入国家。从纵向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全部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目前已上升到30%-50%,并保持相对稳定,如美国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
就我国情况来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到1996年下降了20.65个百分点,从1997年到2007年上升了9.85个百分点。这一趋势是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在财政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两步利改税后,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转变为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确立提高“两个比重”的目标,先后进行了分税制、费改税等项改革,同时加强税收征管,顺利实现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正常回调,而只有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的条件下,该比重回调的目标才可能实现。由于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该比重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还无法保持稳定,在特殊年份还会发生明显的波动,例如2007年该比重突增只是偶然现象,不具有代表性。
可见,我国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且在个别年份出现超高速增长有其合理性,而进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需要充分考虑发展阶段因素,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简单地横向比较或套用发达国家标准不具有现实意义。
(二)宏观调控因素
财政收入是政府宏观调控、财政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因此,应调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使其与当前发展阶段政府所承担的职责相当,这比考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否合理更为重要。
1.财政职能的影响
财政收入的规模应以财政正常履行职能为标准,由于各国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范围不同,政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财政职能也随之不同。瓦格纳法则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为了保障必要的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必须提高,否则便会因赤字过大或债务依存度过高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对国家发展极为不利。就我国来说,在市场机制逐渐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为了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财政收入规模必须足够大。尤其是当前公共财政致力于改善民生,财政支出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少,更需要充足的财政资源来支持,当前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为其提供了条件。目前我国一方面财政收入规模在加速扩张,另一方面以支出为主导的民生财政如火如荼,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原理,通过扩大转移支付,把超收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民生,可将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使社会有效需求扩大。因此,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民谋福利。
2.财政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最重要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其主要手段是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相机抉择”是财政政策的灵魂,在财政收入方面,通过运用相机抉择的收入政策消除宏观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局部过热的扩散效应逐渐显现,尤其是2007年物价结构性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收入政策应以防止过度投资、维持物价水平为目标,理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增加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政策的另一大特点是“自动稳定”,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都具有自动稳定效应,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挥稳定作用,而无须借助外力就可产生调控效果。在最近的经济繁荣时期,我国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个人收入有所增加,税率档次会相应提升,达到起征点和超过免征额的纳税人会相应增加,使得财政收入规模自动增加,从而防止投资与消费的过度膨胀,有效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势头。由此可见,当前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存在着合理性,对稳定经济有利。
政府经济学中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的内容有哪些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又称为“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是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19世纪80年代的英、美、法、德、日等国公共财政支出的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的结论。他认为,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首先,工业化所引起的市场的扩张,使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由此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因此为维护社会和经济的正常秩序,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支出。
其次,为了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客观上增加了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需要,这将引起公共开支的增加。
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教育、福利等公共支出项目的增长率将越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也将要求增加公共支出。
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结论,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