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多诺

如何理解阿多诺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阿多诺的生平经历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2-14 12:00:00 浏览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阿多诺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阿多诺1955年出版的文集《棱镜》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中间的一句话却广为流传,甚为不朽,那就是”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每次不经意间翻阅到这句话的时候总会感到灵魂的一种震颤,但是又无法言出这种震颤的产生究竟为何。诗人,一个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词语,一个对生命和世界充满热情的集体.他们有着对此在无与伦比的信念,坚守着自然的美好,爱情的可贵,善的执着.而写诗则是诗人的天职,用诗来歌颂爱情,称赞生命,述说执着,是诗人义无反顾的选择。

奥斯维辛的发现却揭露了这个世界的残忍,人性的本恶.在奥斯维辛,善是被抛弃的,生命丧失了热情,爱是无法履行的,自然是毫无意义的.被奥斯维辛揭示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丑陋而残虐的世界,而这对于对生命和世界的善充满热情的诗人而言,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在奥斯维辛之后他们还写诗来称赞这个世界的美好,那将是是一种对自身的不诚实,对世界的虚伪,无疑是自己将自己坚持的信念毁灭.这对于以文明自居,以善称道的人类来说,无异于摧毁了其居住的根基。

在奥斯维辛之后,诗人的信念遭到了最为严重的打击,诗人不得不对自己曾经执着的意义是否真是产生了真切的怀疑乃至否弃,从而使得写诗失去了原生的动力.对于诗人来说,丧失了写诗的天职,就意味着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诗人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活着.诗人自杀不是日常事件,而是信仰危机事件.最为敏感的诗人自杀预示着这个世界的精神信念危机。所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阿多诺的生平经历

1903年 9月11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1919年 就读于法兰克福天主教学校,随伯恩哈特·涩克雷斯学习作曲,随爱德华·容学习钢琴演奏。
1921年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开始从事音乐批评研究。结识马克思·霍克海默。
1923年 结识马格雷特·卡普鲁斯与瓦尔特·本雅明。
1924年 得到汉斯·孔内力乌斯认可,以论文《胡塞尔现象学对物体与意识的超越》取得博士学位。结识阿尔班·贝克。
1925年 于维也纳随阿尔班·贝克学习作曲,随爱德华·施托儿曼学习钢琴演奏。
1927-1928年 返回法兰克福。预定为去的授课资格的论文《先验心灵学说的潜意识概念》未能递交。
1931年 得到保尔·蒂厉希的认可,在法兰克福大学以论文《克尔凯郭尔的审美建构》取得授课资格。
1933年 发表《克尔凯郭尔:审美建构》。
1934年 流亡英国。在牛津大学梅东学院作进修生与讲师。
1938年 流亡美国。作纽约社会研究所成员。作“普林斯顿电台研究计划”的“音乐研究”项目负责人。
1941年 迁居洛杉矶。与霍克海默密切合作,撰写《启蒙的辩证法》。写作《新音乐理论》与《最低限度的道德》。
1947年 与霍克海默合著《启蒙的辩证法:哲学片段》。
1949年 返回法兰克福,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编外教授,出版《新音乐哲学》。
1950年 出版合著《独裁性格研究》。重建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任副所长。
1951年 出版《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害生活的反思》。
1952年 出版《试论瓦格纳》
1954年 获阿诺德——勋伯格奖。
1955年 出版《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
1956年 出版《认识论云批判:胡塞尔与现象学悖论研究》、《无调音乐:受控制的世界的音乐》任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哲学系教席教授》。
1958年 与霍克海默共同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出版《文学附注》。
1959年 出版《音乐形象:音乐著述I》。
1960年 出版《马勒:一份音乐心理分析》。
1961年 出版《文学附注II》。
1962年 出版《音乐社会学导论:十二篇理论讲座》、《社会学研究II:马克思·霍克海默与泰奥多·维·阿多诺言论与讲演。
1963年 任德国社会学学会主席。获法兰克福城市歌德奖章。出版《黑格尔研究三则》、《介入:新批评模式》、《忠实的钢琴演奏者:音乐实践教程》、《准幻想曲:音乐著述II》。
1964年 出版《音乐的因素:新刊印的1928-1962年论文》、《本己的行话:论德国意识形态》。
1965年 出版《文学著述III》。
1966年 出版《否定的辩证法》。
1967年 出版《没有理想:小美学》。
1968年 出版《贝格:最小过门的大师》、《即兴曲:新刊印音乐著述第二辑》。
1969年 出版泰奥多·维·阿多诺与汉斯·埃斯纳合著《为电影作曲》、《提纲:批判模式II》、《启蒙的辩证法》;《德国社会学中的实证之争》。8月6日在瑞士突发心脏病去世。

如何理解阿多诺“星丛”的概念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核心就是“非同一性”和“再否定”。

而“非同一性”,就是拒斥统一性,拒斥传统哲学。一是拒斥思维本身的统一、拒斥我们思维的对象和它自身的等同、拒斥追求一个合理的世界(同一性产生出的逻辑普遍性),所以它必然反对体系哲学、反对一切形式的综合、反对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即对本质与现象、纯粹和经验、第一性和第二性等的划分)。《道德底线》中他就讲到,“总体是虚假的”。

反对体系哲学,是反对精神的体系化。阿多诺同时反对实证主义将哲学包装成科学和海德格尔“本真性的黑话”、“德意志意识形态”。其实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将否定精神贯彻到底,而这种拒斥的结果,就是“非概念性”。拒绝一个同一去统摄一切,就是要建立非同一的一种结合,类似于星星与星丛的关系。在“思”之时,便不是再抹杀个体的特殊性堕入“抽象”之中,而是对一丛所思的对象的展开。

虽然没有了同一性我们似乎就没办法有概念,甚至是无法思考了,但“星丛”是阿多诺为哲学提出的一种希望。它所希望的是建立起一种概念和所思的具体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强制的关系,而是像星星一样松散却又是联结着的关系。这样,主体不再奴役客体,而客体也不再奴役主体,总体不再奴役个体。辩证法成为了真正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之核心却是“非辩证的”,阿多诺的辩证法是否定否定再否定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概念的统治,是绝对同一对于具体内容的奴役,而这种新的辩证法则保证了概念之间的新关系,代表着一个新的认识的世界。

                                   

阿多诺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吗

西奥多·阿多诺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1903.09.11-1969.08.06),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晚年在瑞士维斯普度假时猝死于心脏病。

简述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

这是我西马课上的笔记,希望对您有用,这未必是标准答案,可以的话还请参考原著或者一些权威的解读文献
如果哪位想引用,请注明出处在此问题,谢谢您的配合
•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的逻辑、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 理论起点和推论过程
• 阿多诺在《哲学的现实性》中提出,要建立一门既辩证又唯物的哲学,这门哲学同当时形形色色的既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社会的整体、又不具备否定和批判现实的功能的哲学流派是对立的。它的任务是:通过解释现实,来否定和废除现实。
• 阿多诺哲学立场的辩证性质源于形而上学本身的辩证结构,而阿多诺又将这种辩证结构追溯到形而上学的对象——概念之中。在他看来,任何一个概念中都蕴涵着概念性与非概念物的矛盾,也就是永恒的、普遍性的领域与流变的现象世界之间的矛盾。相应地,形而上学内部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重目的:形而上学的公开目的是通过概念的抽象,把握永恒的、普遍的真理,但其隐秘的目的则是试图借助概念的手段来拯救流变的感性世界的内容。“第一哲学”对最高、最普遍原理的追求,充分表达了形而上学的公开目的,但这却必须通过对非概念物的压制和排斥来实现。而阿多诺表明,在第一哲学的体系中,非概念物始终是不可清除的,它标志着唯心主义原则的不可能性,并为走向一种新的唯物主义提供了可能。否定辩证法的批判始终立足于形而上学内在矛盾,并可以被视为形而上学的某种延续。
•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否定辩证法揭示出认识论问题的基本矛盾,即起源和有效性的矛盾。在阿多诺看来,形而上学的原理中包含着认识论问题的两个相互矛盾的探索方向:一是致力于探索知识的最初的、最直接的起源,一是致力于追求最高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传统的认识论过度强调后一方面,并试图将起源的要素强行统一于有效性之中。阿多诺认为这实质上是排除了起源的要素,从而知识就被限制在主体的抽象范畴之内,被降低为同语反复。要克服这种认识论就必须“回到起源”,但这不意味着对起源要素的片面强调,而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探索“认识的乌托邦”。
• 从辩证法史的角度看,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服务于形而上学的公开目的,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则试图对这个传统作一次“规定了的否定”。与通常的理解不同,本文认为这种否定并不是所谓“彻底的否定”、“绝对的否定”,因为其本身已经包含了肯定的要素。因此,作为这种否定的结果的“非-同一性”就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同一性,而是改变了同一性的性质。立足于非-同一性,辩证法的范畴如中介、时间性等就获得了新的意义。阿多诺的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所开创的当代辩证法传统,代表着形而上学批判的辩证进路。这一进路与海德格尔所代表的现象学的进路不同,它并不试图替换掉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框架,以“克服”形而上学,而是深入形而上学的辩证本质,寻求其内在的超越;这一进路也与实证主义的进路不同,它并不是固执于直接感觉经验的内容而将形而上学宣布为“无意义”,而是在寻求抽象的概念与感性内容的辩证统一。
• 主要内容
• 作为一种辩证法理论的“否定的辩证法”
• 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传统思维的错误就在于将同一性当作是最终目的,即认为事物自身都是同一的。”对于否定的辩证法而言,全球化,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民主和自由价值观都是当代的同一性概念和运动,是思想应当加以警惕和反对的。
思想按其本性和内在形式就是一种同一性力量,而事物本身则是差异的、异质的和否定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总是表现为对统一与一致的诉求,即用自己的总体性要求来衡量和规训一切与自己不同一的东西,让作为内容的异质的东西服从思想的先验的统一形式。辩证法在其本来意义上是对思想的同一性诉求的一种反抗意识。
• 用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否定一个否定,并不导致肯定;这只能证明否定得不够彻底 ,彻底的否定应是一种不带有肯定性的“绝对否定”。
• 作为一种逻辑学、认识论的“否定的辩证法”
• 使思维摆脱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人们不要对于对象进行本质抽象,做出同一的肯定,要求人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 消除对一切概念的崇拜(概念的解毒剂)
• 概念只体现普遍,从而不能与作为特殊的对象同一。
• 概念不能把握运动,其内在要求否认变化。因而其形式是虚假的。
• 提倡“反体系性”:事物的分歧、不协调、否定是由于意识结构强迫它们同一,因而思维应放弃建立整体认识、理论体系的企图。
• 作为一种哲学本体论的“否定的辩证法”
• 否定的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论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哲学本体论探讨。
• 基本观点是:主体必须把一定的客体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而一定的客体也必须有相应的主体的介入才成为被认识的对象。
•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观的“否定的辩证法”
• 由于当代历史的发展需要一种主张绝对否定的理论,因此,归根到底否定的辩证法是一种社会历史观。
• 否定辩证法=崩溃性的破坏。否定辩证法不但要破坏以往陈旧的东西,而且不能相信“未来总是存在于现实之中”,否定的辩证法的着眼点就是破坏、批判,即革命。革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而是和“崩溃”联系在一起的。
• 影响
•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致二者在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相似性。二者都将现实的统治追溯到形而上学的统治,并对形而上学展开了批判。后现代主义试图全面否定形而上学,以达到划时代的要求,而阿多诺则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否定中包含着肯定。所以,后现代主义者宣布主体死了,阿多诺则在批判主体性的同时,坚持着主体-客体的问题框架;后现代主义者声称解构形而上学,回到形而上学“之前”的状态,而阿多诺则试图通过反思达到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状态;后现代主义者追求绝对的多元性,而阿多诺则寻求一种非同一性中的“同一性”。所以,二者的根本哲学立场是不同的。
• 实践中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为西方社会的极左派所倡导的“大拒绝”的政治路线提供了哲学基础。

“时尚是艺术永远的告白,艺术无法打到当下的理想”谁说的

阿多诺。阿多诺是德国哲学家、音乐学家与作曲家,阿多诺在《全城热秀的短暂与崇高的新闻》中说时尚是艺术永远的告白,艺术无法打到当下的理想意思是理想一种短暂而又崇高的表达时尚的意义。

西奥多·阿多诺的生平经历

1921 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音乐。1924 年在科奈留斯的指导下,以一篇关于现象学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1 年,他的有关 S.A.克尔凯郭尔的学术论文因受到法兰克福大学一些权威的首肯而被聘为法兰克福大学的专题讲师。
当纳粹德国开始崛起时,他离开德国移居英格兰,执教于牛津大学。不久,仿效法兰克福学派的几位友人侨居美国。1938-1941 年间,他曾受聘于纽约社会研究所。1941-1948 年间,他出任普林斯顿·拉杜克社会研究项目课题组组长,专司权力主义的研究。1948-1949 年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社会歧视研究项目课题组组长。1949年,阿多诺返回法兰克福,协助霍克海默重建社会研究所,并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与社会学教授。1950 年 8 月,阿多诺任社会研究所副所长。1958 年,他接替霍克海默任所长。
阿多诺的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哲学和音乐社会学,并由此而著名。早在 1936 年,他曾与 H.马库塞合作对家庭和权威的关系问题进行过研究,并有论著出版。这一论著为他后来进行权力人格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在普林斯顿·拉杜克社会研究所期间,他与 E.布伦斯维克、D.勒温森和 R.K.桑福德等人协同进行了七项有关权力人格和法西斯研究。1950 年,他们合作出版了《权力主义人格》。在这部著作里,阿多诺认为权力是某些人人格成分中的核心,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更多地关心权力,包括本身行使的权力和服从上司的权力。
1949 年以后,阿多诺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教,讲授哲学和社会学。由于受到马克思、黑格尔和弗洛伊德等著作的影响,他努力谋求实现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综合,在哲学领域,阿多诺富有批判精神和正义感,坚决反对反有形式的“社会压迫”,不仅是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的社会压迫,而且包括过于严格和专制的教育与社会文化。为此,他与马克斯·霍克海默合撰了《启蒙的辩证法》一书,该书在他逝世后的1979 年被译成英文出版。

阿多诺的观点主张

阿多诺从“否定的辩证法”出发,深入地研究了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特性。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否定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这是由于艺术是对尚未存在东西的把握,现代艺术追求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从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否定,现代艺术是对完满的感性外观的扬弃。循此思路,阿多诺深刻而精彩地论述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1)非实在性与异在性。艺术是对不存在的事物的追求,故而它只有在异在性中才会获得其自身的规定。
(2)超前性。艺术中的超前性是通过展示升华过的理想而超前于经验现实,进而否定经验现实的。
(3)否定性。由异在性和超前性必然走向艺术的否定性。
(4)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他反对传统艺术理论把艺术看成是“模仿”的观点,认为那种艺术现实主义是顺从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强调艺术的主体性。
(5)精神化和无概念性。因为只有彻底精神化的艺术才可能成为完全异在的东西,精神就是艺术作品的天地,精神使艺术作品有所表达。无概念性则是指艺术是无任何预定概念地对对象的表现,艺术的种类是独特的各不相同的,也即是多元化的。
(6)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现代艺术作品与谜语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阿多诺极为强调艺术的批判性中所蕴含的救赎功能。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人性分裂,人格丧失,世界裂成碎片的现实只有通过艺术这种精神补偿才能得以拯救,艺术能把人们在现实中所丧失的理想和梦幻、所异化了的人性,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艺术就是对被挤掉了的幸福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