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二战时,日军的白刃战很厉害,为何和苏军拼刺刀却怂了
- 日俄战争时期,双方发生过上千次的白刃战,谁的拼刺技巧更好
- 二战时,日军的在白刃战中的刺杀技术如何
- 二战时白刃战的前几强是哪几个国家
- 二战时期名噪一时的日军白刃战万岁冲锋,真的这么强么
- 鸣梁海战朝鲜白刃战能打过日本你信吗
- 二战时中国战场上为什么白刃战仍有一席之地
- 二战时期为什么日本敢和中国打白刃战
二战时,日军的白刃战很厉害,为何和苏军拼刺刀却怂了
在二战时,日军的白刃战非常的厉害,为什么遇到苏军却怂了?答案是拼不得。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下吧。
首先,侵略他国的重要目的就是抢夺他国资源,白刃战的战术也是被迫于自身缺乏作战资源的现状,以至于日军对弹药十分怜惜。这种战法可能也只适用于欺负东亚这些当时还很落后的国家,日本兵个个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正如某些军事家认为的那样,刺刀并不意味着冷兵器的战法,运用高质量的刺刀,加上现代军队的高昂的精气神的配合,能够很好地完成对敌人的刺杀。
其次,不是日军怂了不敢同苏联军队拼刺刀,而是拼不得。日本士兵是从小就接受着突刺等刺杀技巧的训练,训练有素,在早期拼杀中让苏联军队和美国军队都吃了些苦头,这些矮小的部队面对欧洲的大汉毫不畏惧,甚至在有一次战斗中苏联军队付出了相对日军几十倍的伤亡。
这下苏联军队不干了,运用自己的火力优势猛打日军,摧毁防御工事就用苏联的廉价炮弹,日军如果冲过来就不管之前那一套直接用机枪扫射,不管占领后的工事,使用喷火器烧,致使埋伏在里边的日军无处躲藏,即使是在后退时,高射速的冲锋枪也让日本军队难以活着接近苏联红军。
这下,日本再厉害的刺刀也没了用武之地了。日军还是败在了装备不如人的境地,当时苏联军队几乎已经是人手一把冲锋枪,每年耗弹量达到了六十亿,而日本仅仅四亿发。所以还是拼不得。小编了解到的消息是这样的,欢迎大家前来补充小编是不说废话的口水君,记得关注我或者点赞哦,小编需要你们的支持呢!
日俄战争时期,双方发生过上千次的白刃战,谁的拼刺技巧更好
如果说一对一的战斗力,俄罗斯人占优势,体格的差距。日本人一直到二战时,还被称为“小日本”,身高过一米六的士兵就算不错了;北极熊老毛子的身高就不用说了,寒带靠近北极的白种人,块头太大了。根据当时的记载,乃木希典以“人海战术”取胜的旅顺港203高地争夺战中,在最后的白刃格斗阶段,日本人是以五敌一的比例才能取胜。
但是,楼主问“格斗技巧”的话,就不容易衡量了,毕竟如何衡量“技巧”好坏,没有统一的标准。日本刚刚通过明治维新走向近代化,武器装备仍然较差,加上武士道对于近身白刃对决的推崇,日本兵的拼刺技巧并不低。当时俄国人装备虽然比日本人好一点,但在欧洲各国中却是相当落后的,刺刀、马刀、哥萨克军刀之类武器仍然是俄军战场上重要的战斗力输出,俄国人当时的白刃战技巧并不低,要不然也不会在实战中对日本人可以一挑五了。
能确定的一点是,二战的时候,日本兵应该白刃战格斗技巧是相当高的,至少比俄国人高。一个是因为日本历史上的武士道传统,导致日本人一直很执着的专注于军队的白刃战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随着机关枪、远程火炮、坦克、飞机之类重型武器的推广普及,欧美各国的战场上白刃战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白刃格斗在各国军队训练中的地位也不断下降。此消彼长之下,二战时期,日本兵的白刃格斗技巧说冠绝全球也不为过。
扯远了,回到楼主的问题,说日俄战争时期的哪一方的白刃战拼刺“技巧”更好,我没有答案。但如果说白刃战的实际单兵作战能力,无疑俄国稳赢。
二战时,日军的在白刃战中的刺杀技术如何
日本的刺杀术最早是明治维新时期学自法国陆军,但很快就以日本传统的宝藏院流枪术改进并取代了西式刺杀术,变成了日本独特的铳剑术。 日本铳剑术与西式刺杀术的区别是以刺为主,取消了劈砍的技巧,只注重使用刺刀的直向攻击,取消了横式的格挡和枪托砸击的使用,使刺刀术变得更简练,更具攻击性,动作幅度也更小。这是适合东方人和日本性格的一种刺杀技巧。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陆军擅长白刃战,单兵训练中以刺杀训练为重。日军刺杀训练严格、技术精湛,而且士兵配有帆布防护带来防护腹部。
铳剑术,既日式刺刀拼杀技术,是旧日本陆军的主要战斗技术之一。一方面,日军鼓吹武士道精神,用残酷的白刃战训练士兵,给全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并最终自我毁灭。
二战时白刃战的前几强是哪几个国家
二战时期除了亚洲战场哪里还有白刃战啊...欧洲和非洲战场已经很少出现上刺刀的情况了,都是立体火力,冲锋都靠战车,哪怕近战都是靠冲锋枪洗战壕。还有刺刀见红情况就是在以中国战场为主的亚洲战场了,双方主要就是日本和中国军队了。中国是因为轻武器和弹药产量跟不上,日本是因为玉碎冲锋已经成为其各级陆军指挥官的习惯了。
二战时期名噪一时的日军白刃战万岁冲锋,真的这么强么
首先要说明一下,不是所有的白刃冲锋都叫万岁冲锋
当时日本人的冲锋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在火力掩护下,以分队为单位,跃进到100米之后,集体快速冲锋(说白了就是欺负别人的火力不足,无法应对大批人员的冲锋,而且气势逼人)
另一种就是万岁冲锋,说白了就是玉碎冲锋,最后一起冲,完蛋拉到
第二,日本人的冲锋说白了是兰开斯特方程式的体现,用人肉换子弹,训练不足的军队很容易被吓破胆(这手直到现在都在很多地区有用)
但一旦对手意志坚定、火力充足,那就是送人头了
鸣梁海战朝鲜白刃战能打过日本你信吗
鸣梁海战李舜臣仅伏击了日本前锋部队,海水退潮,日军几艘船被朝鲜埋在浅海的铁索和木桩挡住,遭朝鲜水师围攻。来岛通总等数十人阵亡,几艘战船搁浅被弃,随后朝军急速退却。日本海军主力到达后朝鲜水师已经逃跑,因此李舜臣的对手是藤堂高虎率领的中型关船30艘,而不是日军全部三百三十余艘船舶。朝军也没能击沉日军的军舰。随后日军成功扫荡全罗道朝鲜水师。李舜臣也从来没能切断日军后勤,只能在预定海区引诱伏击日军前锋部队,使日军稍微受损失,随后撤退。日军夺取了制海权并摧毁朝军基地,实际上是日本取得鸣梁海战胜利。
二战时中国战场上为什么白刃战仍有一席之地
就中国方面来说,抗战前期整个中国的重工业尤其是军事重工业集中在两个两个地方,分别是奉系张作霖的东北和南京国民政府所在的京沪杭。九一八,丢了东三省;淞沪战役,失去京沪杭。这样中国的两大军事重工业基地就沦于敌手了。武汉会战之前一直就是被动挨打,跟后勤军工能力严重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至于日本方面,主要则是畸形军事思想和落后军事体制的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的两大功臣,萨摩藩和长洲藩,脱胎于旧有的战国大名,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封建意识形态。后来日本以萨摩建海军,习英吉利;以长洲建陆军,先习法兰西,后学德意志。但是本质上仍是封建军事集团。尤其是日本陆军,向来崇尚武士道和日本神道,提倡极限的忠君报国思想。面对机器化工业大革命以来,世界军事革命的不断演变和进化,与日本海军的日渐开明相比,日本陆军却是越加的保守。甲午战争,日军既是大力提倡武士突击和无畏冲锋的战斗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战果;日俄战争,乃木希典更是以“肉弹”的白刃突击战术一举奠定胜利大局。于是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之下,日本陆军越是重视练习刺杀和白刃格斗战术,以至于到了痴迷和盲信的地步,最终走向毁灭。总的来说,二战中国战场的白刃战对于中国军队而言,是勇气更是无奈;对于日军而言,则是无畏的体现和胜利的保障。
二战时期为什么日本敢和中国打白刃战
当时的日军士兵有着比中国军人更好的训练和更严苛的纪律,自然不会畏惧白刃战。
但和现代一些人想得不同,日军在和中国军人作战时,并不会主动寻求白刃战,因为他们武器装备远比中国军队要好,根本没必要主动采取白刃战,而是能避免就尽量避免,避免不了的话也不会躲。
为什么训练好,也要尽量避免白刃战呢?因为白刃战是比拼兵源消耗的作战方法,即便一方训练很好另一方训练很差,在人数足够庞大的白刃战中,双方战损也是无限接近一比一的,毕竟人力远不如枪炮可靠,任何一点意外都会拉近双方训练或作战经验的差距,这对于装备精良的一方而言,是一种平添损失的失败战术。对于装备劣势方,反而是一种缩小差距的战术,所以当时总是中国军人在主动寻找白刃战的机会,而不是日军。
有人说当时的日军可以在白刃战中一打三,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解,这种交换比是真的,但是造成这样交换比的原因,可不是日军真的能普遍在肉搏中一对三,而是日军擅长使用机枪和炮火支援,日军在准备进行接近战时,机枪班组会迂回到侧面进行侧射,火炮会轰击敌方的支援路线,用这些远程火力来阻断中国军人的反冲锋波次,以达到日军在肉搏时,战场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形势。
是的,你没看错,日军的一打三肉搏神话,是建立在以多打少的前提下,和很多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是吧?明明中国军队人数占优,可是被火力压制,在肉搏时很难发挥出来,反而会被冲过来的日军以多打少。
说的简单一点,比方说中国军队三万人对抗一万日军,可战场横向面积只能排下5000人,于是中国军队就得排成6个梯队,日军排成2个梯队。开战后,日军炮火轰击,我军火力不足只能挨打,为了减少损失,只能进一步减少士兵密度,把原本的6个5000人梯队拆分成12个梯队。
这时候日军一个梯队5000人发动冲锋,我军锋线上这时候只有2500人,肯定要往前线补充兵力呀,但日军此时就会用机枪火炮攻击这些往前补充的我军兵力,把我军的补充兵力压制得前进不了,或者减缓前进速度。
这就导致我军无法及时补充兵力缓解锋线压力,锋线在一段时间内,就成了5000日军进攻2500我军的情况,二打一,妥妥的小损失大胜利。
然后,日军会继续以上的进攻步骤,一次次的分割我军兵力,一口口的把他们吃掉,最后把我军打败了,就造就了一打三的神话。
以上所说,就是当时日军对战我国军人的基本进攻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