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pdf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pdf(保定的满城汉墓是如何被发现的)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3-07-17 13:30:03 浏览16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保定的满城汉墓是如何被发现的

保定满城汉墓是由当时在当地陵山进行军事项目的部队发现的。在1968年5月份,当时的士兵像往常一样对施工山体进行爆破,在对一处山体爆破是,士兵发现爆破出来的山体土质跟其他地方土质不同,于是就叫来的当时的负责的班长,这名班长走进爆破点查看,就因为爆破的洞口的比较大,不小心掉了进去,其他士兵急忙跳进去救人,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闯进了这座古墓。当时的士兵都被吓到了,于是赶紧上报了上级负责人说发现了古墓,最后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考古人员立即赶到现场,这才正式揭开了这座旷世古墓的神秘面纱。随着古墓的进一步发掘,考古人员在发掘出来的 多个文物上,发现了标有“中山内府”的字样,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共就出现了两个名为“中山国”的古国,一个是战国,一个是西汉时期,从字样的形式上来看,字体接近汉隶,于是考古人员就认定该墓属于西汉时期的“中山国”所有。但是该墓具体是哪一位君王时期的呢?关键的信息在考古人员发现的一个青铜酒器中发现了,只见上面刻有“卅四年”的字样,专家判断,这个应该是该墓主人的生前年限。

在西汉时期,君王在位时还没有年号这一规定,所以在西汉时期,中山国的历代君王中,在位“卅四年”的君王,只有一位,那就是中山国第一代君王刘胜,至此,这座庞大的汉墓的主人终于确定。当时这座古墓的发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盗墓贼甚至不顾警戒的官兵,跃跃欲试,除此之外,一些当地人组织的野蛮队伍,打着口号要闯进古墓,意在破坏古墓文物以及抢夺,好在当时的官兵连设哨岗,耐心劝说,这才让古墓免于损毁。

从那里能够下载到发掘报告

你要有现金的话直接去书店买算啦,或者找个图书馆去看看!你说的报告多是大部头的,哪里也没法下载,如果是简报就好说了,比较好找。。。

满城汉墓怎么发现的

“天下第一崖墓”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因一次国防施工中的意外被发现。

1968年,满城县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随着“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闻名世界的稀世文物被发掘,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揭开神秘面纱。而事发“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作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满城汉墓。

扩展资料

考古价值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数量多,品级高,文物科技价值和工艺价值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研究我国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

满城汉墓的发掘(包括陵山主峰南坡18座小型陪葬墓,待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件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考古学专刊的丁种

丁种为田野考古报告,本收书七十余种,现掌握资源更少。已经出版的有:
【丁种第一号】《辉县发掘报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影印本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年
【丁种第二号】《长沙发掘报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7年
【丁种第三号】《塔里木盆地考古记》黄文弼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8年
【丁种第四号】《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丁种第五号】《吐鲁番考古记》黄文弼著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影印本 北京 中国科学院 1954
【丁种第六号】《洛阳烧沟汉墓》洛阳区考古发掘队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丁种第七号】《郑州二里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丁种第八号】《三门峡漕运遗迹》(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丁种第九号】《庙底沟与三里桥》(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丁种第十号】《上村岭虢国墓地》(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三)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丁种第十一号】《唐长安大明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丁种第十二号】《沣西发掘报告》(1955-1957年陕西长安县沣西乡考古发掘资料)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3年
【丁种第十三号】《巩县铁生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2年
【丁种第十四号】《西安半坡 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 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3
【丁种第十五号】《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冯汉骥撰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4年
【丁种第十五号】《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冯汉骥撰 2版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年
【丁种第十六号】《陕西铜川耀州窑》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5年
【丁种第十七号】《京山屈家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5年
【丁种第十八号】《西安郊区隋唐墓》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6
【丁种第十九号】《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湖南省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3
【丁种第二十号】《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管理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年
【丁种第二十一号】《广州汉墓》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广州市博物馆编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1年
【丁种第二十二号】《唐长安城郊隋唐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丁种第二十三号】《殷墟妇好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丁种第二十四号】《元君庙仰韶墓地》(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四)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3年
【丁种第二十五号】《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黄文弼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3年
【丁种第二十六号】《宝鸡北首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3年
【丁种第二十七号】《江陵雨台山楚墓》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丁种第二十八号】《青海柳湾 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青海省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丁种第二十九号】《昌都卡若》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四川大学历史系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年
【丁种第三十号 】《信阳楚墓》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丁种第三十一号】《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7年11月
【丁种第三十二号】《胶县三里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
【丁种第三十三号】《武功发掘报告 浒西庄与赵家来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年6月
【丁种第三十四号】《北京大葆台汉墓》大葆台汉墓发掘组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
【丁种第三十五号】《夏县东下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年
【丁种第三十六号】《定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年5月
【丁种第三十七号】《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
【丁种第三十八号】《洛阳发掘报告 1955~1960年洛阳涧滨考古发掘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年
【丁种第三十九号】《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1年12月
【丁种第四十号 】《青龙泉与大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年6月
【丁种第四十一号】《汉杜陵陵园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年
【丁种第四十二号】《陕县东周秦汉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年
【丁种第四十三号】《西汉南越王墓》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1年10月
【丁种第四十四号】《临潼白家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 巴蜀书社 1994年
【丁种第四十五号】《山东王因 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年
【丁种第四十六号】《南宋官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
【丁种第四十七号】《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年
【丁种第四十八号】《大甸子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年
【丁种第四十九号】《双砣子与岗上 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年
【丁种第五十号 】《汉长安城未央宫 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
【丁种第五十一号】《北魏洛阳永宁寺 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
【丁种第五十二号】《敖汉赵宝沟 新石器时代聚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
【丁种第五十三号】《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
【丁种第五十四号】《拉萨曲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
【丁种第五十五号】《陶寺发掘报告》(暂用名,未出版)
【丁种第五十六号】《六顶山与渤海镇 唐代渤海国的贵族墓地与都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
【丁种第五十七号】《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
【丁种第五十八号】《临猗程村墓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年5月
【丁种第五十九号】《偃师二里头 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
【丁种第六十号 】《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 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8月
【丁种第六十一号】《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年
【丁种第六十二号】《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
【丁种第六十三号】《华县泉护村》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丁种第六十四号】《偃师杏园唐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丁种第六十五号】《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年
【丁种第六十六号】 暂无
【丁种第六十七号】《汉长安城武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 2005年
【丁种第六十八号】暂无
【丁种第六十九号】《桂林甑皮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
【丁种第七十号 】《西汉礼制建筑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
【丁种第七十一号】《滕州前掌大墓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 2005年
【丁种第七十二号】《枣阳雕龙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5年
【丁种第七十三号】《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碾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年
【丁种第七十四号】《汉长安城桂宫 1996~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 2006年
【丁种第七十六号】《鄂城六朝墓》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鄂州市博物馆编著 2007年9月
【丁种第七十七号】《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2007年
【丁种第七十八号】《蒙城尉迟寺(第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蒙城县文化局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7年
【丁种第七十九号】《隋仁寿宫·唐九成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丁种第八十号】《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196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2010   【丁种第八十一号】《耿马石佛洞》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2010   【丁种第八十二号】《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2010   【丁种第八十三号】《黄梅塞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2010  【丁种第八十四号】《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 2010   【丁种第八十五号】《哈克遗址(2003-2008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著 文物出版社 2010

保定满城汉墓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在中国考古史上,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1.5公里陵山上的满城汉墓,公认是一个重量级的发现。

满城汉墓,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的墓葬,亦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山洞宫殿。其“以山为陵”的营建理念,将西汉王族的宫殿“搬运”到墓葬里,陆续发掘出土的一万多万件文物,特别是诸如“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信博山炉”“计时器铜漏壶”等重大发现,不但件件惊艳了世人,更原汁原味呈现了西汉王朝的生活百态。考古价值十分巨大。

而如此重大的发现,说起来,却是来自1968年的一场意外。

一、意外一“炸”

以发掘满城汉墓的亲历者,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165团战士贾汉德的回忆,1968年5月22日,他所在的机械连,奉命在满城县郊外的陵山上开凿防空洞。当天带队的六班班长吴家高,发现距离山顶30米处右侧,炸开了一个直径20公分的小洞。好奇的吴家高试着砸了下,竟砸开了直径一米多的大洞。吴家高沿着洞口顺下去,惊见洞里面“放置着很多盆盆罐罐”。他没有犹豫,出洞后就立刻报告了。

沉睡了两千年的满城汉墓,就随着这意外的一炸,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

幸运的是,从吴家高意外发现满城汉墓起,经手此事的相关人员,都是十分负责:吴家高报告后,正执行作业的部队,果断暂停了所有施工。河北省政府和北京军区,也分别迅速向中央作出报告。不久后,北京军区与河北省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入洞穴,确认洞中吴家高看到的“盆盆罐罐”,正是汉代的陶壶陶罐漆器等物件,呈现在调查组眼前的,还有车辆马具等物件,以及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群。

调查组成员们兴奋的确认:这个洞口,以及这些已发现的文物背后,藏着巨大的信息量——这很可能是一座汉代的巨型墓葬!

也正是这快速果断的勘察与处置,令这被意外“炸”出来的满城汉墓,基本完好的保护下来。

二、低调发掘

1968年6月22日,中国考古史上一次无比特殊的发掘:满城汉墓的发掘开始了。比起许多被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的“考古发掘”来,满城汉墓的发掘,却是在十分“低调”的状态下进行的:中国科学院、河北省文物管理处、解放军工程兵组成考古发掘队,全程的交通与安保都由河北省军区负责。甚至为了安全与保密,考古队的五卡车文物,都是由驻军起初装箱,送到考古所。

正是在这低调的过程里,考古队一次次经历了震撼的发现:整个墓室长51.7米,最宽37.5米,最高6.8米,如宫殿一样分成六个部分,俨然一座王族宫室。其后室中间位置的汉白玉石门,需要按动石槽上的机关才可打开。后世除了有铠甲武器等文物外,更有以金丝连缀玉片制成的“金缕玉衣”。这个常见诸于典籍甚至古人诗词的汉代奢侈品,以往只在其他墓葬,出土过散乱残片。这一次,却是历史上第一次,出土了两千年前的“完整款”。

以考古队成员郑绍宗的回忆说,当这件完整的“金缕玉衣”,清晰呈现在大家眼前时,整个考古队都“不约而同的欢呼起来”。只这一件衣服,在中国考古史上,就已有石破天惊般的意义。

也在经历了一次次的震撼后,考古队也终于根据墓室里青铜酒器上的字样,确认了这个汉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即那个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常被拿出来“贴金”的名字:西汉景帝之子,汉武帝的异母兄,中山靖王刘胜。

三、金缕玉衣

如果说刘胜的墓葬,是个“炸”出来的意外,那么“满城汉墓”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刘胜妻子窦绾的墓葬,则来自科学的推算。考古队发现,距离一号墓(刘胜墓)北面百米的山面上,其岩层也有动过的痕迹。经验告诉他们,这里很可能也有新的墓葬。于是,一号墓发掘结束六天后,即1968年8月8日,考古队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发掘,终于准确找到了墓道,成功进入了窦绾墓(二号墓)。

在窦绾的墓葬里,考古队不但发现了大量汉代的女式用品,更收获了重磅惊喜:曾在一号墓里惹得考古队欢呼的“金缕玉衣”,二号墓里竟然也有一件。与刘胜的玉衣一样,窦绾的玉衣也是以美玉为料,编成一个个精美玉片,再由0.08至0.5毫米的金丝编织成玉衣,每一道工序,都见证着西汉强大的纺织工艺。搬运过程里,为保护玉衣,考古队在玉衣底部制成铁丝网,上部垫上麻纸后灌注两厘米厚的石膏,固定好后抬出来,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

艰难的发掘工作,当时甚至还一度处于危险中。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满城县当地也爆发了武斗。考古队发掘一号墓的两个月里,外面就枪声不断。甚至有一天晚上,一颗子弹还直接打进考古队的住处。而倘若武斗波及到陵山,带来的文化损失更是不堪设想。可以说,参加这场发掘的每一个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文化保护工作。

参考那个年代就知道,这场过程里,每一个亲历者,都是英雄。

四、见证历史

成功发掘的满城汉墓,也以其一万多件出土文物,以及珍贵的墓葬遗址,填补了历史考古的多项空白。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在内的各类奇特文物,今天还常在网络上爆红,惹得多少“文物粉”追捧。但如果说这类“爆红”文物,更多的是缩影了汉朝王室奢靡的生活,那么满城汉墓里,还有一些“低调”文物,却见证了汉王朝,甚至中国古代强大的缘由。

首先一个有这般意义的,就是一号墓(刘胜墓)出土的九把铁剑。这九把铁剑的剑身平均长度,都在85厘米以上,不但做工精美,其刃部更采取了局部淬火技术。整个剑身更是以块炼渗碳钢多次加热锻打而成。这也意味着,汉代中国的炼钢与淬火工艺,已经前行了一大截。以同时代罗马学者普林尼的感慨:“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与来自中国(汉朝)的钢相媲美。”

这遥遥领先的冶炼技术,意义当然不止是“陪葬”,更推动了同时代汉王朝的军工革命。一如刘胜墓里已成刀剑“主流”的铁剑一样,同时期的西汉军队,也大量装备铁制兵器。西汉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已基本以铁制为主。全面“换装”的汉军,这才在汉匈战场上华丽转身,打出一次次追亡逐北的辉煌。

而比起这硬核的钢铁技术,满城汉墓里另一个发现,却有着超越历史的意义:漆器。

中国是油漆技术的故乡,长沙马王堆汉墓里的精美漆器,曾让多少观众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满城汉墓里的漆器,乍一看很“减色”,虽然在一号墓的后室与中室,也有大量漆器出土,但由于环境原因,大多漆器都已只剩了残片,但这些漆器残片,既有褐色漆,也有朱红色漆,素面还有黑褐色,残存的色彩,足以遥想这些器具,昔日的精致美丽。

也同样是从两汉时代起,中国的漆器工艺进入腾飞阶段,漆器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享奢侈品。中国油漆的技术在两汉定型,随后的千年里,漆器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甚至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繁荣,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出口宝货”。朝鲜、日本、缅甸、印度等国,中世纪时就引起了中国的漆器工艺,更远的西欧国家,也在16世纪起大量引进中国漆器。中国漆器特有的桐油涂料,更曾是近代世界的“战略物资”。

精美的漆器画面背后,是古代中国传承不息的智慧探索,强大的“核心技术意义”,至今,值得深深思考。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灵山汉墓具体资料

满城县,汉为北平县地,位于中山国的北部。县城东南距保定市约40里。陵山在县城西南三里处,是一孤立的小山。中山王刘胜夫妇墓就建于此。已发掘的两座墓室,南边一座为刘胜墓,北边一座为窦绾墓。刘胜是西汉皇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他在 景帝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于武帝元四年(公元前113年)统治中山国长达42年之久,是中山国六代王中的第一代王。
刘胜墓和窦绾墓都坐落在主峰的东坡。两墓南北并列,墓门向东,相距约120米。在墓口前的山坡上有一条宽6-14米的南北古道,此道应是营建墓穴和埋葬死者时人工修建的上山道路,陵山上除了刘胜夫妇墓外,暴露在外面的小墓还有18座。汉人有子孙亲属附葬旧茔的习俗,所以这些坟可能是刘胜的子孙及亲媵的附葬墓。刘胜墓洞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 ,最高处6.8米,容积约计2700立方米,全墓可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部分。从整个墓室的结构看,这座墓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工程艰巨,规模宏大。墓洞凿成后,又在不同的洞室分别修建木构瓦房或石板房,形成一座豪华的地下营殿,随葬品的数量很多,甬道和南耳室是车马房,放置实用的车和驾车的马,还有狗和鹿。北耳室主要放置陶器,象征贮存食物、饮料的仓库和磨房。中室是一个宽大的厅堂,中置大量的铜、陶、铁、金、银、玉石、漆器以及帷帐、俑、五铢钱等。后室是内室,除放置棺椁外,还有铜、铁、玉石、漆器以及俑和钱币等。
窦绾墓,就墓室建造来说,规模之巨大,气魄之宏伟,开凿之工整,均超过刘胜墓的水平。平面布局则大同小异,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个部分。总长41.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达3000立方米。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内。铜器40米188件,生活用具多数为明器,制作精美。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最珍贵最著名的是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墓中出土的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该墓西依群山,俯视沃野平原,气势雄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

叶小燕的主要的学术成果

1.《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合著),《考古学报》1963年2期;  2.《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考古学报》1965年1期;  3.《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下册,合著),文物出版社,1980年;  4.《陕县东周秦汉墓》(主编),科学出版社,1994年;  5.《长城史话》(《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年;《长城史话》(《中国史话》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再版;  6.《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1期;  7.《东周刻纹铜器》,《考古》1983年2期;  8.《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工艺》,《考古与文物》1983年4期;  9.《战国秦汉的灯及有关问题》,《文物》1983年7期;  10.《中原地区战国墓初探》,《考古》1985年2期;  11.《试论巴蜀文化的铜器—兼论巴蜀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  12.《关于小五铢的年代》,《中国钱币》1986年4期;  13.《关于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87年1期;  14.《战国都城的考古研究》,《北方文物》1988年2期;  15.《试论燕下都的年代》,《考古》1988年7期;  16.《栾书缶质疑》,《文物》1990年12期;  17.《秦始皇陵封土上建筑之探讨》,《考古》1991年2期。  18.《从深圳出土乘法口诀论我国古代“九九之术”》(合著),《文物》1991年9期;  19.《论广东南越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岭南古越族文化论文集》,香港市政局出版,1993年;  20.《试论史前南海地区沙丘和贝丘遗址》,《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4年;  21.《洛阳汉墓之管见》,《洛阳考古四十年》,科学出版社,1995年;  22.《燕国开拓祖国北疆的历史功绩》,《文物春秋》1999年4期;  23.《略论中国古代城垣上的附属建筑》(合著),《考古学研究(六)—庆祝高明先生八十寿辰暨从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论文集》(北京大学考古学丛书),科学出版社,2006年;  24.《中国早期长城的探索与存疑》,《文物》1987年7期;  25.《“上郡塞”与“堑洛”长城辨》,《考古与文物》1997年2期;  26.《论我国长城出现的历史背景》,《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7.《略论东周齐长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 2006年;  28.《辞海》(1989年增补本)(合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29.《辞海》(第六版,彩图本)(合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30.《大辞海·文物与考古学分册》(合撰),上海辞书出版社,考古学辞条已基本成稿。

满城汉墓究竟有何特殊之初

1968年5月,解放军某部在河北满城县西南1.5公里崇山峻岭的岭山上进行施工时,随着解放军的爆破施工,突然在爆破的施工处炸出一个大洞。

于是施工的解放军派遣人员下去查一下,当进入这个洞穴时发现这个洞穴墙壁很光滑,这个洞穴明显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后天人工开凿的,于是施工的解放军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座古墓,他们将此情况上报,河北满城县发现古墓的消息很快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专程莅临考证,确定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穴。

河北满城汉墓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汉朝古墓流行厚葬,墓葬中往往都会有丰厚的陪葬品,这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极大的帮助,于是经过周总理的批准,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发掘。

河北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

刘胜是汉景帝刘奇的儿子,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刘胜在位42年,他也是中山国的第一代中山王,刘胜在位期间,也是汉朝国力最为雄厚的时期,加上刘胜在位时间超过40年,结合西汉厚葬的风俗,当时判断满城汉墓中的陪葬品应该十分丰厚。

在满城汉墓发掘后,结果果然不出意料,满城汉墓中的陪葬品十分丰厚,而且还意外首次发现了传说中的国宝“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

满城汉墓两个墓共出土陪葬品6000多件,陪葬品的种类十分齐全,摆放有序,俨然体现出大墓主人的等级身份。

大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包括大量的陶瓷、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和纺织品等类。

在刘胜的大墓南耳室和甬道还出现了象征等级身份的车马房,用来放置车、马;北耳室象征仓库和磨房﹐放置盛贮粮食﹑鱼肉及炊饮的各种陶器﹑石磨和推磨牲口﹔中室象征厅堂﹐放置大量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生活用器﹔后室象征内饰﹐放置棺椁及贵重物品。

从刘胜大墓结构布局就直接大墓体现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在满城汉墓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传闻中的国宝“金缕玉衣”。

汉代人们相信玉可以起到保护逝者去世后尸体不腐的作用,而金缕玉衣所选用的玉的材料和穿线材料也因为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王侯帝王级的金缕玉衣选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由于金缕玉衣本身制作成本耗材财力巨大,制作周期也长,因此能享受金缕玉衣的多数都是帝王王侯级别。

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共由2498片玉片组成,耗费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组成,耗费金线约700克。两件金缕玉衣制作完美,堪称满城汉墓中的“国宝”。

满城汉墓采用了西汉流行的凿山为陵的大型崖墓。刘胜的墓东西全长51.4米,南北宽37.5米,最高可达6.8米,整个大墓的容积达大约2700立方米;窦绾墓东西长49.7米﹐南北宽65米﹐最高处 7.9米﹐容积达3000立方米。刘胜夫妻二人大墓南北并列,墓门相距120米。

整个大墓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墓内设有排水设施,整个大墓布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体现了西汉皇家贵族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