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拜占庭帝国求援北宋很出名,那这是真的吗
- 拜占庭帝国为什么向宋国求助大宋是怎么回应的
- 关于十字军东征
- 来人给我讲讲拜占庭帝国吧
- 拜占庭帝国——第五个地中海第一强国(395至468年)
- 第一次十字远征军的集结地是哪里
- 谁知道有关东征的历史
- 郑和七次下西洋,拜占庭帝国为什么不求助于郑和,破解土耳其困局
- 历史有记载拜占庭帝国使者尼斯都令斯孟判出使北宋后怎样了吗
- 史上坚城拜占庭的陷落:从此世间再无君士坦丁堡,只剩伊斯坦布尔
历史上拜占庭帝国求援北宋很出名,那这是真的吗
历史上拜占庭帝国求援北宋很出名,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原因,我们接下来看看为什么吧。
在公元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会战中,罗马军中出现了叛徒,因为后卫将领的出卖和背叛,罗马野战军主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甚至皇帝本人都被俘虏了。最让东罗马引以为傲的铁甲圣骑兵也被包围的死死的,最终全员战死。此战之后,突厥人开始对安纳托利亚地区进行血洗和无止境的屠杀,最终将这里变成了最原始的草原形态。
公元1081年,罗马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即位之后,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扳回逆境局势,而这其中的方法就包含了像当时的宋神宗请求救援,想让宋朝发兵相助,形成两路夹击之势。但是结果也不出意外,宋神宗婉拒了。
但是不得不说阿历克塞确实算个有能力的皇帝,局势愣是被他稳定下来了,还光复了一部分的小亚细亚地区。最终他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基本实现了中兴,拜占庭的大军甚至一度逼近叙利亚地区。而这也是在历史上罗马的最后一次复兴。
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开始,拜占庭再一次的遭到背叛。背信弃义的十字军突袭了君士坦丁堡,并且还屠城3日。在这猝不及防的攻势下,伟大的科穆宁王朝被颠覆。虽说之后的神圣罗马帝国力挽狂澜,但也是用了80年的时间才将君士坦丁堡以及希腊各行省恢复。但是做完这些之后就再也无力压制突厥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和复兴,没多少年,罗马彻底的走向灭亡。
希望这个简单介绍能增长你的知识,综上仅供参考,您的阅读是我写的最大动力。
拜占庭帝国为什么向宋国求助大宋是怎么回应的
1071年在曼齐刻尔特会战中,罗马的野战军主力由于后卫将领的出卖和背叛而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皇帝本人被俘,罗马引以为傲的铁甲圣骑兵部队被包围后全员战死。这之后突厥人对安纳托利亚地区(现在的土耳其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屠杀和清洗,使之变成草原。
1081年著名的阿历克塞皇帝即位后,想尽一切办法逆转局面,这其中甚至包括向宋神宗求援。结果不出意外的,被宋神宗婉拒了。。。
但是最终阿历克塞还是稳定下了形势,光复了部分小亚细亚的领土。他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基本实现了中兴,罗马大军一度逼近叙利亚,这也是历史上罗马的最后一次复兴。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背信弃义的十字军突袭了君士坦丁堡,并屠城3日。猝不及防之下,伟大的科穆宁王朝被颠覆。之后罗马虽然力挽狂澜,用了80年的时间才收复了君士坦丁堡和希腊行省,但再也无力压制突厥人的复兴,不久之后罗马走向灭亡。
关于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九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当中近东地区混乱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以拯救东方帝国和基督教的时候,不知此举正中了罗马教皇的下怀。早已垂涎东方富庶的西欧教俗两界,由天主教会发起,以驱逐塞尔柱突厥人、收复圣地为目标,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为口号,开始了十字军东侵。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西欧商业资本的增长,以及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分化,并推动统治阶级去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十字军东征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领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纪末叶被穆斯林(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散称“十字军”。十字军远征总体上说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者的社会成分繁杂不一,武器装备上极不统一。身裹甲胄的骑士装备的是中等长度的剑和用于刺杀的重标枪。一些骑马或徒步的骑士除剑外,还装备有锤矛或斧子。大部分农民和市民装备的是刀、斧和长矛。十字军采用的是骑士军战术,战斗由骑士骑兵发起,一接战即单个对单个的决斗,协同动作有限。
与十字军作战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种是轻骑兵。交战时,他们先用箭击溃十字军的部队,然后将其包围,实施勇猛果敢的攻击,把它们分隔成数个孤立的部分加以歼灭。
恩格斯写道∶“……在十字军远征期间,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
十字军远征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十字军所谓要夺回的圣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单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约1万名避难者惨遭屠戮。十字军一个头目写给教皇的信里说,他骑马走过尸体狼藉的地方,血染马腿到膝。寺院、宫殿和民间的金银财物被抢劫一空,许许多多的古代艺术珍品被毁。这场屠杀以后,十字军到“圣墓”前去举行宗教仪式,随后又投入了新的烧杀虏掠。《耶路撒冷史》记载说,十字军占领该城后,对穆斯林不分男女老幼实行了惨绝人寰的3天大屠杀。“勇士们”为了掠取黄金,剖开死人的肚皮到肠胃里去找。后来,因死人太多,千脆把死人堆架起来烧成灰烬,再在尸灰里扒寻黄金。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时,对该城烧杀抢掠一星期,将金银财宝、丝绸衣物和艺术珍品抢劫一空,使这座繁荣富庶的文明古城变成了尸山火海的废墟。为了分赃方便,就把金属雕塑熔铸成块件。法国编年史家维拉杜安写道∶“自世界创始以来,攻陷城市所获的战利品从未有如此之多。”十字军这种强盗行径,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十字军东侵在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侵还使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都是在十字军东侵时期内传到西欧的。
十字军东侵,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轻骑兵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视等.由柳洪平创建。
尽管十字军东征给东方和西欧各国生灵涂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但它们对欧洲文明却有着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限于它为欧洲基督教各王国的内战找到了一个出口。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大陆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使欧洲人认识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老兵们看到了他们的乡村里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他们带回来的故事点燃了欧洲创造的火花。
从12世纪开始,即大约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回忆录和歌曲形式的文学诗歌兴盛起来。在中世纪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后,十字军史诗的发展和扩散被一些学者称为“12世纪的复兴”。
很多人干脆就没有回欧洲,尤其是那些在欧洲没有继承土地机会的不是长子的人。留下来的人在圣地建立了军事、文化和商业前哨。他们在第一次东征后建立起来的要塞,常常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阿拉伯世界众多图书馆的接触为欧洲封闭的学者们开辟了全新的世界,他们逐渐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语保存了若干个世纪的丰厚的古希腊典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伴随着暴力的互动。从某种方面来说,十字军东征在传播知识层面的积极作用超过了它的负面影响。
十字军东征还将欧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个发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来。对中东奢侈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意味着欧洲必须拿出自己的物品来交换,由此促进了欧洲羊毛和纺织业的发展。十字军东征和中东拉丁王国的结束意味着获得亚洲贸易品的难度增加,但需求却并未因此而减少。一些历史学家推测,15世纪中东对欧洲商人的关闭加快了航海探险的步伐,并最终导致新大陆的发现。
华盛顿美国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迈德说:“十字军东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至今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一个欧洲长期进攻的记忆。”它的影响深刻:对当时可能是全球最强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来说,东征及其造成的破坏打击了伊斯兰世界,动摇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对欧洲来说,十字军东征则是一个起点,它推动着欧洲从一个黑暗的孤立时代走向开放的现代世界。
数个世纪以来,对于欧洲的基督徒来说前往圣地朝拜是一项最为普遍的活动。虽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欧洲,但许多重要圣地却在巴勒斯坦。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兴起,让前往耶路撒冷和其它中东地区的旅行危险性骤增。土耳其人对非回教徒没什么好处,并且结束了阿拉伯人与基督徒之间尚称和平的关系。同时,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占领有价值的土地,给予拜占庭极大的压力。1095年,为了响应来自拜占庭皇帝请求协助的要求,教皇乌朋号召了由基督教战士所组成的十字军,企图从回教徒手中重新夺回巴勒斯坦。
征募十字军一事激起欧洲骑士的热烈响应,一方面是出于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证只要为圣战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国的回报。此外另一个诱因,是有机会在海外攫取土地与财富,获利比起与家乡亲族或和邻近地区争夺要强上许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圣者和教派信徒的三万大军由君士坦丁堡横越到小亚细亚。尽管领袖之间一直争斗不休,而十字军与拜占庭支持者间的承诺也告破裂,这支东征的队伍依旧踉跄前进。在此过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乱。法兰克的重骑士和步兵并没有跟阿拉伯的轻骑兵和弓兵作战的经验,但骑士的耐力和体能让他们赢得一连串彻底胜利的战役。安提阿于1098年因内部变节被占领,耶路撒冷则在1099年因驻军虚弱不足以抵挡攻击而沦陷。基督教徒经常在胜利后不分年龄、信仰或性别对居民进行屠杀,名声因而大坏。虽然许多十字军在战后返回家园,但也有若干强悍的战团留下来建立与欧洲相仿的封建王国。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军统治者,在人数上远远落后于他们试图要控制的回教徒人口,因而采取兴建城堡与雇请佣兵的方式掌控回教徒,不过,法兰克的文化和宗教却博得了该地区居民的好感。十字军从他们安全的城堡基地出发,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击和拦截。百多年来敌我双方都是以典型的游击战作对抗。法兰克的骑士虽然强大但移动速度慢,而阿拉伯人尽管无法抵挡这些重骑兵的冲击,却能以轻骑加以包围,使其部队失去作战能力,好在沙漠里设伏来捕捉他们。虽然十字军建立的王国控制了沿岸地区,在补给和增援上不虞匮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满情绪,皆表明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失败。
由具备作战能力的基督教僧侣所组成的战斗团旨在为圣地而战。圣殿骑士团和救伤团的骑士成员主要是法兰克人,条顿骑士团的成员是日耳曼人。虽然这些十字军凶猛而果决,但人数上却永远不足以维持地区的安稳。
部份的十字军王国曾经存在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学会谈判、妥协,并且挑拨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残杀。然而一个伟大的阿拉伯领袖的出现,统一了各个回教的族群,这位领袖就是在1174年成为埃及和叙利亚苏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败十字军并再次占领耶路撒冷。
在另一个世纪里,由于仅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暂成功,欧洲人数度誓言重新控制圣地和耶路撒冷。多达八次以上的十字军东征,在遭到反击败阵之前,大多仅能取得沿岸地区以及内陆上的些许进展。第四次的十字军东征甚至没能抵达巴勒斯坦,反而在维尼斯总督的领导下洗掠君士坦丁堡,为拜占庭带来一次难以复元的无情打击。最恶劣的一次十字军东征就是发动于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几千名欧洲儿童远渡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却在那里被出卖作奴役。
十字军所遗留下来的,除了基督徒与回教徒之间新的敌意与封建体系的恶化,同时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于很多领主陆续破产并在死后遗留土地给国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农奴成为十字军后不再回来。新的词汇随着东征后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面,例如cotton(绵)、muslin(平纹细布)、divan(沙发床)和bazaar(市场)。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这些新鲜货品的需求,加速了贸易活动,意大利的商业城邦国家(尤其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发展。这种需求尚促进了自十四世纪开始的大发现时代。十字军所带回来的金银财宝并增加了地方上的货币供应,大力提升经济的成长。
十字军东征,间接的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欧洲人入侵东方后,发现了在欧洲已经消失了却仍在当地存在的古希腊文化的残存,欧洲人将他们带回后,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来人给我讲讲拜占庭帝国吧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起来的罗马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又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与扩张,罗马帝国也迎来他的鼎盛时期,领土面积高达500多万平方公里,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地中海都成为他的内海,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
面积这么大的领土,要有效的进行管理和控制,无疑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这一点西方就比不过中国,因为我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郡县制,在加强中央集权了。不知道郡县制的罗马帝国,为了稳定国内局势,161年便搞了个两帝共治,虽说才持续了近二十年,但等到293年,罗马帝国干脆弄个四帝共治,四个皇帝分别掌管一方土地,以此来保证国家的稳定繁荣。
但是呢这也是有问题的,因此在395年,罗马帝国干脆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国家,西边的叫西罗马,东边的叫东罗马,让他俩各自管各自的,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麻烦。于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便这么的诞生了。相比于他的亲兄弟西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运气简直是爆棚,因为分家过后的八十多年,西罗马帝国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灭亡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让拜占庭帝国很是生气,毕竟再怎么说他俩都是兄弟国家,于情于理都应该互帮互助。但是呢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哥特人跑了过来,跟拜占庭帝国说,事情就这么算了,以后我保证不会找你打架,你也不要过来找我的麻烦。拜占庭帝国仔细想了想,这么条件好像还挺不错的,于是就答应下来,从此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去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了。
就这么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拜占庭帝国的实力终于在7世纪达到顶峰,现在的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外高加索,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地区,当初都是他的地盘,横跨亚欧非,地中海也可以说是他的内海,可谓是风光至极,好不威风。但尴尬的是,顶峰过后,接踵而来的往往却是衰退。一个原因是因为内乱,国内很多占有土地的贵族打乱了他军区的制度。在这种军队遭到国内贵族限制的情况下,战斗力自然会严重受损。
另一个原因就是外患。毕竟他控制着亚欧非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而然的周围的国家和民族都想着要从他身上捞些好处。这个时候,就又能体现出中国的强大了。唐朝时期,北方的突厥被我们打得屁滚尿流,一溃千里,许多突厥人无奈之下只得西迁,反正就是跑得越远越好,只要不被唐朝军队碰到就行。就这么的,西迁的突厥人,和拜占庭帝国打起来了。
虽说突厥人打不过唐朝,但对付拜占庭帝国竟然是绰绰有余,甚至有些轻松。在这种即将被灭国的情况下,拜占庭帝国只好向西方求援,于是就引来了十字军东征,更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引狼入室,反而给拜占庭帝国带来更大的摧残。从此之后,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就连首都君士坦丁堡都被人占领过。到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早已建立,拜占庭帝国的生存空间遭到严重压缩,已经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了。
这个时候的拜占庭帝国,可谓是十分悲惨十分窘迫,所控制的区域,就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周边的一些港口城市。这种窘迫和无奈,从两张地图的对比中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但也没办法,谁让拜占庭帝国后继无力,不断衰弱了呢?
拜占庭帝国——第五个地中海第一强国(395至468年)
上一章回顾:罗马——第四个地中海第一强国(公元前241至公元395年)
283年,罗马帝国伊利里亚王朝皇帝在攻入萨珊帝国首都泰西封前夕被雷意外劈死,罗马帝国随即和平分裂为统治西部的长子卡里努斯和统治东部的次子努梅里安,分别以罗马和尼科米底亚为首都。这是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最早的雏形。随着戴克里先的继位以及其所创立的四帝共治制度的实施,罗马帝国的分裂已逐步形成趋势,而且帝国重心也逐渐向东转移。330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王朝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首都从安纳托利亚的尼科米底亚迁至巴尔干半岛的拜占庭,并将其改名为“新罗马”,罗马人民则更多地称之为“君士坦丁堡”,日后正式成立的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帝都就此诞生。
395年,随着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王朝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的逝世,罗马帝国随即和平分裂为统治西部的次子霍诺留和统治东部的长子阿卡狄奥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统一过,标志着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正式建立。西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西地中海及东地中海的亚得里亚海、西爱奥尼亚海和西利比亚海,而拜占庭帝国则继承了罗马帝国东地中海的东爱奥尼亚海、东利比亚海、爱琴海、黎凡特海、奇里乞亚海、马尔马拉海、黑海和亚速海。从面积、分布以及君士坦丁堡的归属上来看,拜占庭帝国的海权略胜一筹,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地中海霸权就此被拜占庭帝国所和平继承。
此后的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虽然没有再次统一,但是双方之间在地中海上一直相安无事,并共同对抗匈人和日耳曼人的入侵。由于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坚固以及采取向匈人妥协纳贡的方式,拜占庭帝国在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受损有限,反而是西罗马帝国遭受到了匈人和日耳曼人连续的冲击濒临崩溃。
当匈人帝国在454年瓦解之后,汪达尔王国成为了西罗马帝国最大的威胁。以迦太基城为首都的汪达尔王国不仅在455年攻陷了罗马城,更是先后在458年的锡纽萨海战、460年的埃尔切海战和461年的卡塔赫那海战三次大败西罗马舰队,令后者不得不向兄弟之国拜占庭帝国求援。
468年,汪达尔王国在卡本半岛海战大败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联合舰队,西罗马舰队就此全军覆没,拜占庭舰队则遭遇重创。夺取西地中海霸权的汪达尔舰队进一步将势力延伸至东地中海,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地中海霸权就此被汪达尔王国所瓦解和取代。
参考资料:
本系列主要阐述了以地中海为舞台的“历代地中海第一强国”,想要了解以全球海洋为舞台的“历代海上第一强国”,请参阅专栏《以全球角度看历代海上第一强国》:
第一次十字远征军的集结地是哪里
第一次十字远征军的集结地是君士坦丁堡。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集结地是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历史城市,今伊斯坦布尔。现指伊斯坦布尔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区。它曾经是东罗马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被阿拉伯、突厥等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1096年至1099年间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旨在收复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累范特圣地的一项军事行动,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者解放出来。
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至当代为止,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定位为防御性还是侵略性仍存在争议。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势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开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衰落的国际贸易。
谁知道有关东征的历史
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Alexander’s Anabasis “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 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初战告捷
波斯帝国灭亡
历史评价
东征的影响
相关电影基本信息
导 演
主 演
概述
战争背景
初战告捷
波斯帝国灭亡
历史评价
东征的影响
相关电影 基本信息
导 演
主 演
展开 本段概述
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内部及各城邦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持续不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乘机运用外交手段、金钱利诱和军事进攻等手段插手希腊事务。前337年,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邦大会,宣布各邦间停止战争,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 亚历山大东征
同盟,并以“复仇”为借口决定对波斯宣战。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在平息内乱和镇压希腊人的反叛后,即调兵遣将,准备东征。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各邦盟军为辅,组成一支远征军(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权安提帕特将军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东征。
本段战争背景
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在大流士三世统治下,内政腐败,政局不稳,国势日衰。波斯在小亚细亚仅部署有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约3万人沿河东岸展开,以骑兵为第一线,步兵为第二线,凭岸固守,阻敌渡河。远征军则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命令先头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大量杀伤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马其顿军四面打击,迅即溃败,2000余人被俘。远征军仅亡百余人.
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奇里乞亚。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利西亚东部的伊苏斯之战中击败大流士三世所率12~13万大军,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求和,遭拒绝。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 亚历山大东征
军据点,从而确保了远征军与希腊之间的交通线。前332年初,远征军抵达滨海要塞提尔(今黎巴嫩的苏尔),遭坚决抵抗,经7个月陆海夹攻,始破该城。此役,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俘。此后,亚历山大又用两个月时间攻占加沙。至此,远征军彻底摧毁波斯海军基地,切断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制海权。11月,亚历山大进军埃及,兵不血刃,占领上下埃及。
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两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伦尼亚与伊朗高原进军。为保证给养,他把进军路线选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人烟稠密地区,于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大获全胜。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远征军乘胜南下,轻取巴比伦,占波斯都城苏萨,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经短期停留后继续北上,向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进发,追击波斯国王。在米底首府,亚历山大遣回希腊盟国士兵。前330年夏,亚历山大沿里海南岸东进,进入帕提亚(安息)时,大流士三世已被其属下巴克特里亚(大夏)总督拜苏斯所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灭亡,亚历山大成为波斯统治者。
本段波斯帝国灭亡
后,亚历山大继续领兵东进,于前329年春穿越兴都库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 ,并将其处死 。在粟特遇到当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贵族斯皮泰门领导的起义威胁最大。起义军曾一度收复首都马拉坎达(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给远征军以沉重打击。亚历山大在中亚细亚征战两年余,方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前327年夏,他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离开巴克特里亚,率兵约3万人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前326年4月,远征军由布克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与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亚历山大率军渡河作战,消灭波鲁斯步兵近2万、骑兵3000,迫使波鲁斯国王投降。远征军继续东进,抵达希发西斯河畔。此时,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情绪增长,亚历山大被迫于前326年10月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他分兵水旱两路沿印度河顺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再兵分三路:海路经阿拉伯海入波斯湾至幼发拉底河口(希腊人从未走过的新航线);陆路一支经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亚历山大亲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亚,然后向西与亚历山大会合。前324年春,亚历山大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
本段历史评价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本段东征的影响
一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周公东征
百科名片
周公东征是约前1045年周公旦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东方诸方国的战争。
目录
战争背景
战前准备
战争过程
战争结果
本段战争背景
牧野之战周灭商后,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地分为四个区: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掌管。同时将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为鄘,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为邶,封给武王弟霍叔姬处掌管,共同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周灭商后第二年(约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是为“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
本段战前准备
为了组织东征军发动平叛之战,周公说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 在出征前的占卜上,周公向臣子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作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周公的话,被史官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大诰》。
本段战争过程
经过周公的宣传动员,周公把东征大军组织起来,并亲任统帅,挥师东征。周师一到,“殷大震溃”,武庚被杀(一说败逃,不知所终)。周公同时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卫,迅速消灭了管叔的武装,占领了城邑,管叔亦被杀死。接着周师攻克蔡叔驻地鄘,捉蔡叔而囚之于郭凌(一作郭邻)。 周师击败武庚及“三监”之后,周公意欲扩大东征战果,一举消灭其他反叛力量。周公原计划先向东伐奄国(又称商盖,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东),奄国为东部主要反叛势力所在,即“大国”所居之地。辛公甲提出建议:“大难改,小易眼,不如服众小以劫大”,周公采纳了他的意见,遂改变计划,决定先攻淮泗间(今苏北、皖北地区)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国),于是挥师东南,进攻九夷。九夷诸小国实力不强,在周师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但由于九夷在此之前长期与商作战,其军队数量虽少,却颇具战斗力,且对当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带作战,而周师车兵行动不便,且士卒多有水土不服,因此攻九夷之战非常艰苦,但经过连续作战,九夷终被征服。 随后周军北上攻打奄国。周军占领奄国西、南两边邻国。奄国势孤,国君被迫投降。丰(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北)、蒲姑(又作薄姑、敷古,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等国也相继投降。周公东征有“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之说(《尚书·大传》)。可见打击殷商残余势力的“践奄”之役已是东征的尾声。奄是商朝的旧都,周公翦灭奄国是对殷商势力的重大打击。
本段战争结果
周公东征共历时3年之久,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霍叔被废,彻底平定了三监及武庚之乱。同时消灭了包括殷、东、徐、熊、盈、攸、奄、九夷、丰、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等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 为了彻底消除商朝残余势力对周朝的隐患,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同时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贵族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国;封周武王少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立鲁国,分治殷民。 周公东征使周朝的影响达到东海之滨,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
郑和七次下西洋,拜占庭帝国为什么不求助于郑和,破解土耳其困局
郑和和拜占庭帝国没有联系的。那时候没有苏伊士运河,郑和进不去地中海。而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比较明确:寻找朱允炆、宣扬明朝国威、麦加(沙特)朝拜
历史有记载拜占庭帝国使者尼斯都令斯孟判出使北宋后怎样了吗
1081年,是人类编年史上一个非常普通的年份。那年,矗立在东方的伟大帝国———中国,宋神宗赵顼执政已14年。那年,还有一个横跨欧洲和西亚的同样伟大的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赵顼同年出生的军事贵族阿历克塞在武将们的簇拥下,刚刚登上了至尊无上的皇帝宝座。1081年,在阿历克塞大帝即位同年,拜占庭帝国使者尼斯都令斯孟判抵达北宋朝廷。
汴京皇城的政事堂内,在两个语种通译满头大汗的费力配合下,年轻有为的英明帝王宋神宗与远道而来的使者进行了极为勉强的交流,接受了鞍马、刀剑、珍珠等礼物并有所回赠。
在与大宋帝国皇帝的会面中,拜占庭使者请有着友好关系的东方帝国出兵夺回拜占庭在战争中失去的安纳托利亚州。宋神宗赵顼听到使者的请求,肯定觉得甚为荒唐。拜占庭帝国,这个三百年前的唐朝邦交国,位于世界何处?他们的敌人,塞尔柱突厥势力,是否与西夏有关系?礼部主事说,拂林国,就是拜占庭,他们在唐朝时就有着可以比肩中华的文明。赵顼点点头,又苦笑着摇摇头。出兵安纳托利亚州?真是疯狂!他婉拒了。
1081年的这个小小外交事件,于当时的世界格局而言,完全没有任何的促动或激荡。拥有当时最发达文明的两大帝国,限于地理距离的无比遥远,其实完全存在于两个不同的环境里,只是拜占庭帝国君王神差鬼使地突发妙想,便发生了一次小小的横向联系。之后,两个帝国便永久地中断了往来。
史上坚城拜占庭的陷落:从此世间再无君士坦丁堡,只剩伊斯坦布尔
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逝世,将帝国东西部分与两个儿子继承。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它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奥斯曼土耳其将首都迁到这里,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从此,世上再无君士坦丁堡,只有伊斯坦布尔。
1451年,21岁穆罕默德二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苏丹之位,相比他的父亲,他更加年轻、狂热、醉心于功名,他决心要超越历代奥斯曼苏丹,建立举世无双的大帝国。
帝国的版图已经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抵达欧洲;然而,这条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水道边上,还有最后一颗钉子:君士坦丁堡。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最强大时,囊括了欧亚非三大洲许多地方,就连刚建国的奥斯曼也要臣服于其下,君士坦丁堡成为东正教的中心,与它的兄弟,天主教的中心——罗马,遥遥对望。
而现如今,整个东罗马帝国只剩下这一座孤城。但是,这座城市拥有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保卫着其中教堂、宫殿和一排排屋宇组成的,仅存的拜占庭帝国。
穆罕穆德二世伟大的帝国之路,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异教徒的野心昭然若揭。东罗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明白,如果没有外援,自己危在旦夕。
但是,大部分东正教地方已经成为奥斯曼的领土,而自己的兄弟,西罗马帝国早就被日耳曼人灭亡,如今,那里的天主教已经和东正教分道扬镳很久,而且往日还有历历在目的仇杀。
但是,不求援又不行。拜占庭还是派出了求援的使团,罗马也派来了亲善的大使。但是双方坐下来谈了不到一会儿,发现根本无法继续谈下去。最终罗马和希腊等天主教会仅仅向拜占庭象征性支援了几艘战船和数百名士兵。
而四面围城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已经摩拳擦掌,箭在弦上。
没有外援,君士坦丁堡唯一的依靠,只剩下坚固的城墙。这座城市一面靠海,其它三面为城墙所保护。
历代东罗马帝国的皇帝都精心地修护着城墙,在西方世界,这已经是不可攻克的城墙。
包围了君士坦丁堡的穆罕穆德二世也很清楚,如此坚固的城墙不易攻破。
虽然许多年前,火炮已经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传播到了中东,奥斯曼帝国的拿手好戏就是火炮。但是即便是奥斯曼引以为傲的臼炮也无法突破城防。
科技 进步飞跃,是那个时代尚未发生的事情。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制造口径更大、炮筒更长的臼炮,发射射程更远、威力更猛的炮弹!
在苏丹的意志下,奥斯曼全国动员,符合要求的铁制怪物被制造出来,紧接着是花了好几个月,这怪兽才被运抵前线。
前所未有的巨型大炮,喷射前所未有的巨大炮弹,一点点啃食者君士坦丁堡那曾经无可匹敌的城墙,一点点撕碎城墙内无数人的信念和希望。
当时,拜占庭当面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水道狭窄,奥斯曼的舰队被堵死在这里,无法前进。而海峡身后的港湾,以及港湾身后的城市,才是奥斯曼的目标。
但是,4月20日,四艘热那亚的战船出现在战场上,这来自西方兄弟的神奇支援,仿佛是一针强心剂,再次唤起了拜占庭的希望。拜占庭人相信,第一支援军到来,意味着新的援军已经不远了,西方的兄弟并没有抛弃他们。
最起码,奥斯曼的舰队无法抵达港湾,拜占庭人海面上的威胁已经解除。援军可以更加坦然的到来。
城内的人幻想着支援,而城外的包围者正在努力把梦想变为现实:穆罕默德二世没有直接到海面峡口上冲击拜占庭及其援军的战船,而是把战船从陆地上拖运过去,翻越山岭,抵达拜占庭海军封锁圈内的海湾。
当拜占庭市民看到敌人舰队在他们误以为绝对无法接近的海湾中心航行时,他们还以为自己在做梦。
奥斯曼的海军突然出现在君士坦丁堡的海湾,而君士坦丁堡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但滨海地区的防卫却相对薄弱。
这里,就是拜占庭的七寸。
援兵没有来,12名东罗马勇士前去探听消息,才知道:已经没有援军了,天主教廷已经遗忘了他们。
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向他的士兵承诺:君士坦丁堡里的一切:包括金银珠宝、女人,都将属于打了胜仗的士兵,而他自己,只要这座城市以及背后的荣耀。
君士坦丁堡,千年来最庞大帝国的富饶都城,将由战胜者瓜分,这似乎比任何战前动员都管用,奥斯曼土耳其的士兵们向这座古城已经千疮百孔的防御工事发送了最后一击。
30日凌晨一点钟,奥斯曼总攻开始,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也来到城墙上。
然而,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完全不可想象的事,在主战场不远处,奥斯曼人惊喜的发现:一扇不具有军事意义、被拜占庭人已经遗忘的小门——凯尔卡门没有关闭,就这样,一支奥斯曼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君士坦丁堡内城,引发了巨大的骚乱,在城墙上坚守的士兵看到敌人已经入城,以为城破,纷纷放弃了抵抗。
城市终将无法坚守,全城所有的人集聚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了最后一次安魂弥撒,这也是这座教堂最后一次举行基督教的仪式。
不久,奥斯曼军队就来到了这里。
苏丹穆罕穆德派人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宣讲先知穆罕穆德的信条,苏丹自己也在此面向麦加,做了一次礼拜。
第二天,教堂里所有基督教标志被统统去掉,马赛克被粉刷上石灰,大教堂顶上的十字架被推倒,西方人似乎这才意识到,由于自己的不作为,奥斯曼的武力将要顺利向欧洲挺进。
参考资料:
奥地利 茨威格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攻克拜占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