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古代神话中金鸟是什么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3-09-14 12:00:00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太阳神鸟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太阳神鸟”是希望的象征,表达了远古先民对太阳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体现了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太阳鸟就是阳乌和凤凰。大量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太阳神鸟崇拜习俗,仰韶文化文化陶器上所绘的鸟纹,其背上驮一大圆点,正是太阳鸟的形象,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凌家滩遗址出土了八角星纹玉版和太阳纹玉鹰。

在良渚文化中,太阳和鸟纹也常常出现在一些代表神权与王权的器物上,如玉璧、玉琮上的一些刻纹,红山文化墓葬中发现人头上立有玉鸟,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了与太阳有关的符号,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方鼎有呈旋转状的太阳纹,铜鼓的鼓面中心也常常装饰为太阳纹。

到了汉代有关太阳与鸟的文物出土更多,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一只金乌栖息于太阳中,满城汉墓里有鸟衔太阳铜灯,汉代画像砖上还有双凤衔日图像。以上这些实物都是中国古代民族崇拜太阳及阳鸟的真实写照。

古代神话中金鸟是什么

金乌,指的是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如:唐朝韩愈诗:“金乌海底初飞来。”和白居易诗:“白兔赤乌相趁走。” 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见马王堆非衣九阳,二足金乌)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

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 《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太阳神鸟的意义

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是“四鸟绕日金饰”,即“太阳神鸟”。它是一件圆环形金箔,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量却有20克。它的外观看起来像一张工艺精美的剪纸艺术品,它的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采用镂空的表现形式,内层为12条弧形齿状芒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好似一个顺时针旋转的漩涡;外层由4只等距分布相同的首尾相接的逆向飞行的飞鸟构成,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飞行方向与内层图案的旋转方向相反。金饰中心图案很像一个喷射出12道光芒的太阳,因此被学术界命名为“太阳神鸟”。“太阳神鸟”图案已经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用作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并被“神舟6号”载入太空。
一 “太阳神鸟”和“日、鸟崇拜”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即“四鸟绕日金饰”,它极具动感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外层的4只飞鸟,还是内层旋转的太阳。特别是在红色背景衬托下,里面的旋涡就如同一轮旋转的火球,周围飞鸟图案分明就是红色的火鸟。外层飞行的神鸟和内层旋转着的太阳,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对太阳神鸟和太阳神的崇拜和讴歌。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中的4只逆向飞行的鸟,也与“使四鸟”和“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以及太阳神鸟和太阳神的崇拜有关。在《山海经》中有“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陵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也有多处关于帝俊之裔“使四鸟”的记述,如《大荒东经》中说“有葛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晏龙……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这也进一步说明这个时代的古蜀人是“崇鸟崇日”的。
这和三星堆文化中的“崇鸟崇日”习俗是一脉相承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的众多“青铜鸟”、“圆日形器”和有着10只鸟的“青铜神树”,以及《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中的“十日神话”的传说等,无不说明了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人也是“崇鸟崇日”的。
另外,从这个太阳神鸟金箔饰本身形象来看,内层的12道旋涡状光芒,既象一道道火苗,又象一根根象牙,也象一轮轮弯月,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金沙遗址出土那么多的象牙,以及为什么古蜀人那么喜欢用象牙祭祀的原因。
二 “日、鸟崇拜”和历法的产生
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个“太阳神鸟”(即“四鸟绕日金饰”)中,飞行的神鸟和象牙状弧形旋转芒纹作为太阳神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但是对于金箔饰中为什么只有4只鸟和12道光芒的论述却不够完备。
这里的数字4和12并不是巧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们表示着特定的含义,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圆圈周围的12道等距离分布的象牙状的弧形旋转芒纹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虽然从太阳神崇拜象征意义的角度,它与“使四鸟”和“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以及太阳神崇拜有关。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所表示的这种一年分四季和十二个月的历法的含义。因为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历法这种科学知识方面来看,这个太阳神鸟金箔饰中的外层这4只逆向飞行的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而它的内层圆圈周围的这12道等距离分布的象牙状的弧形旋转芒纹则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的周而复始。这样这个“太阳神鸟”又具有了新的色彩,即被古蜀人赋予了科学的含义。
对于古蜀人来说,无论是三代蜀王时期的蚕丛氏、伯灌氏、鱼凫氏,还是之后的杜宇王朝和开明王朝时期的古蜀人,他们把所能够理解并掌握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总结为科学知识,如天文历法知识等;而把不理解的自然现象就归之于神秘的宗教崇拜和神话传说。因此,神话传说除去想象与夸张的外衣,都具有其科学性。古蜀人一方面祭祀祈祷天神和日神保佑;一方面顺应天时,总结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科学地安排生产和生活。“民以食为天”。特别是在农业发明以后,一方面,古蜀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更加严重。人们既靠地,希望土地能生长出好的作物,又靠天,希望能够风调雨顺。然而,靠“天”,“天”威不可测,风、云、雷、电肆虐,雨、雪、冰、霜侵袭,更要命的是旱、涝之灾,饱受其苦的古人就有了“十日神话”和“大洪水传说”,也就有了治水的大禹、鳖灵和射日的后稷这样的英雄;靠“地”,“地”也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所有的这些不可抗拒、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灾难又几乎都是与“日”有关,而代表上天的“日月星辰”中,又以太阳为最突出。因此,“太阳”就成为各地先民崇拜的对象,祭“日”就成为必然。古蜀人尤为突出。以鸟为图腾的古蜀人在崇拜太阳的同时,很自然地把太阳和鸟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古蜀人首先又利用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古人采用的是观象授时的办法,来预告农事进程。即观测自然现象来判断农事季节。比如:作为候鸟,鸟是可以用来判断农事季节的。“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因此,鸟也可以代表四季。历法的先进性就是以历年和太阳的回归年之间的无限接近为前提的,而要准确地测量回归年,最简单而又确切的方法是测量日影的长度。因此,崇拜太阳和鸟的古蜀人在总结历法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太阳和鸟的。《易.系辞下》:“(疱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视则观法于地”。又《尚书.尧典》:“帝尧任命羲和主持观象授时”。《山海经》有荣成用历、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的种种传说的记载。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有许多的人像和人物图象,尤其是两个祭祀坑里出土的最多。如石人像、青铜人像、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像以及神殿和玉璋上的人像等。这些代表着各个阶层、各个部族的人物群像中就有主持祭祀的大小群巫。他们除了主持祭祀之外,还掌握天文历法知识,负责制定历法。这在其它地方已经得到证明。比如中原的上古时期就是巫史不分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有记载。掌握天文历法也是巫史的职责之一,甚至到了司马迁父子时代还是如此。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积累,经过一代代巫师和古蜀人的努力,历法也在逐步得到改进。因此,宗教崇拜(尤其是太阳和鸟崇拜)和历法都在古蜀人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太阳和鸟崇拜以及历法也是古蜀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三 太阳神鸟和古蜀历法历法
实际上就是观象授时的经验总结。所谓历法,就是安排年、月、日的法则。历法一般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所谓“阴阳历”就是年以回归年为依据,月以朔望月为依据,把阴历和阳历结合起来的一种历法称为阴阳历。
古蜀的历法,首先从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自身就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每只鸟对应3个月牙(或者说是火苗,或者说是象牙),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恰好说明每只鸟代表一个季节(3个月),4只飞行的神鸟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四时的知识,能够根据四时的不同特点而适时地安排农活。内层的12道旋涡状光芒,既象一道道火苗,又象一根根象牙,也象一轮轮弯月,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规律和原因,已经知道“岁”与太阳运行有关,“月”与月亮运行有关,一年有12个月,使用的是阴阳历。
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同样是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的冠帽相印证,这个青铜立人像的冠帽上的十三道象牙形旋转状的弧形冠饰,好似太阳闪烁的光芒,与太阳神鸟金箔饰内层的旋涡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类似的象征意义。不同之处正好说明了这个弧形冠饰表示的是一年有13个月,即这一年是闰年,即加了闰月。因此,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些考古材料,均可以作为崇拜太阳的古蜀人使用了比较完备的阴阳历的佐证。
不论是太阳神鸟金饰上的12道象牙状的弧形旋转芒纹,还是青铜立人像的冠帽上的13道象牙形旋转状的弧形冠饰,这里的12和13两个数字之所以说是有着特定含义的,是因为还可以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得到证明。12和13两个数字都仅仅只是在金沙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出现,而在比之更早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就几乎没有出现,就说明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与太阳有关的考古材料中,是极少有表示10以上概念的图案的。比如: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圆形铜挂饰,它的弧形旋转芒纹是最多的,也才九个;而同样是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圆轮形器(有说是“青铜太阳形器”、“车形器”或“轮形器”),它的芒纹只是五个;至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殿的顶部和屋盖上的太阳形图案,它们的芒纹是六个或者七个。绝对没有超过十个的。只有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殿的顶部和屋盖上的太阳形图案是唯一的一个例外,它上面的太阳形图案,每面有3个,4面一共有12个。并且都是既不似象牙,也不象月牙。说明它们都比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早得多,所以还不够成熟,还没有那种特定的含义,它们只是单纯地表示太阳的形象,表示太阳崇拜。因此,可以说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人,至少在早期还没有把宗教崇拜(尤其是太阳崇拜)和历法联系在一起。只是在晚期才开始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虽然很多考古文化出土器物中都有太阳形图案。但是刚好是12个的,却不多。只有甘肃东乡出土的一件双肩耳罐上共画了12个太阳。郑州大河村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罐上也画着12个太阳。这些都不仅是与太阳崇拜有关,也应该与历法有关。但是,象青铜神殿的顶部和屋盖上的这种每面3个,4面一共12个太阳形图案,却极少。它似乎表示的就是一种分一年为4个季节、12个月的阴阳历。这也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它至少已经是属于晚商时期的文化遗存,甚至有可能更迟至西周初。
晚商和西周时期的古蜀历法有这么发达,也不是没有可能。吕子方先生就认为蜀中的天文历算特别发达,有其独特的系统,产生过深远影响。有“天数在蜀”之谓。古蜀人使用的历法的发展,除了古蜀人自己不断总结自然规律,不断进步以外,也借鉴了中原地区以及其它地区的历法知识。
中原地区的历法,商代时使用的是一种阴阳合历,出现闰月,有平闰年之分,平年一年里有朔望月12个,闰年有13个月。月有大小月之别,用干支排列记日,从甲子到癸亥,配成60天,周而复始。这在殷商卜辞中有不少证明。但是在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上只有“春”和“秋”。说明当时人们还没有四时的概念。西周时期与殷商时期的历法类似,但是,已经有了“二至”、“二分”和“四时”的概念。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和“二十八星宿”天文系统。已经掌握了“金、木、水、火、土”五星的测定。周代天文知识的进步,也充实并完善了周代的历法。
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考古材料都证明,古蜀人与其它地区(尤其中原地区)的交流,自古就有,而且从来没有间断过。三星堆文化中许多考古材料具有其它文化特征,就充分说明了三星堆文化与其它文化一直在进行着交流、交融和碰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算是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的海贝等考古材料了。它们是古蜀人与其它地区交流的最直接证据。至于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文献资料也不在少数,甲骨文中就有“至蜀”、“伐蜀”等文字。《尚书·牧誓》也明确记载了“蜀”跟随武王“伐纣灭商”的事件等等。
总之,无论是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个太阳神鸟金饰自身的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的,还是对比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无论是结合文献资料,还是参考中原地区历法的影响,都可以证明,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个“太阳神鸟”(即“四鸟绕日金饰”)所代表的古蜀人所使用的历法,与同一时期的中原地区的历法相类似,都是相当完备的阴阳历,一年有12或13个月,会置闰月,有四时的概念。说明蜀中的历法确实先进。

太阳神鸟究竟是什么鸟

火烈鸟
金乌在我国古代通常被认为是乌鸦,但是太阳神鸟图案上面的4只鸟很明显不是乌鸦,而是更像火烈鸟,无论是鸟的大长腿,还是长脖子,躯干和头部、以及弯钩状的嘴,种种特征都显示这四只鸟根本不是乌鸦,而是火烈鸟。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实为火烈鸟

太阳神鸟出土于哪个遗址

太阳神鸟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为商周时期的金器。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体为圆形薄片,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

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文物鉴赏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体上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极大的想象空间。在力与柔之间,引颈伸腿、作势欲飞的鸟,很有力度感,却因为旋涡状的太阳动感太强,不展翅的飞鸟反而变成被动地、温柔地滑翔。

缩与张之间;张力十足的飞鸟因为翅膀的收缩而下降,锋芒毕露的太阳由于弯成弧形而掩藏等等。尤其是两者运动方向相反,这本身就是一种独创的、艺术的、完美的表现手法,也与现代运动力学相符合。

三脚的鸟指的是什么

三脚的鸟指的是金乌。金乌也称为赤乌,三足鸟。三足鸟我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

鸟的特征

鸟的体表覆盖着羽毛,鸟的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有喙无齿鸟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为双重呼吸,鸟的心脏有四腔,两条循环路线,循环能力强,生殖方式为卵生,体温恒定等特征。鸟类属于卵生脊椎动物,其体表被覆羽毛,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成,有喙无齿。小鸟的体型呈流线型,也可称为纺锤型或梭形,大多数鸟儿是飞翔生活。

关于太阳神鸟的传说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

《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王红旗先生写的《毕方鸟、灶王爷、燧人氏的科学内涵》一文,其中介绍:“《五藏山经/西山经》记载:章莪山上生有一种鸟,形状像鹤,只有一足脚,身上青色中带有红色花纹,嘴是白色的。这种鸟称做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名称。它出现的地方会发生怪火。

扩展资料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从直观上就形象地显示出古蜀人崇拜太阳等宗教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图案内层的中心是一个顺时针定转的漩涡状造型,并且带有12条弧形齿状物,中心的这个漩涡既象一个旋转的火球,又象一个正在运转着的太阳。

它的12条弧形齿状物,既象12道燃烧着的火苗,也象太阳发出的12道光芒。“太阳神鸟”的中心喷射出一道道火苗旋转着的太阳,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和讴歌。

“太阳神鸟”含有的历法等科学知识就体现在它的飞鸟和太阳芒纹的数量上。“太阳神鸟”中飞鸟和太阳芒纹的数量分别是4和12,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们表示着特定的含义:

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每只鸟对应3个月牙,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恰好说明每只鸟代表一个季节(3个月),4只飞行的神鸟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有了四时的概念。它内层的12道旋涡状光芒,既象一根根象牙,也象一轮轮弯月,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

4只飞鸟与太阳及12道月牙运行的方向相反,也形象地显示出岁月的流逝,四季轮回、年年月月周而复始。

十分珍贵的“太阳神鸟”是怎么产生的,蕴含了哪一种文化

四川金沙遗迹出土了一张特殊的金箔。那是一个圆环形的金饰,面积虽小,但上面的镂空图案十分精巧复杂。共有内外两层,内层呈齿轮状,十二条象牙状螺旋纹理如同闪耀着金色光芒的太阳;外层图案围绕着内层图案是四只长颈长腿的神鸟首足前后相接,围着太阳逆时针方向飞行。经专家鉴定,这个金饰是商代晚期的作品,而其含金量竟高达94.2%,不得不让人惊叹古人冶金技术的炉火纯青。

这张小小的金箔一出土,便成为了考古学者们十分珍视的文物,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的蜀绣制品还曾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中也有它的身影。

为何这小小的太阳神鸟金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那精美绝伦的“太阳神鸟”图案背后,又藏着古蜀人的什么小秘密呢?

传说在远古时期,古蜀国有一个古老神秘的部落,名叫金沙。那里的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幸福生活,可忽然有一日,太阳离奇失踪,整个部落瞬间坠入黑暗,部落的四大长老便踏上了寻找太阳的征途。第一日,他们来到森林,见到了月亮,月亮引领他们前去寻找捉走太阳的大巫师,并送给他们一个神秘的宝盒。第二日,他们来到高山之上,见到了星星,同样的,星星赠给他们一只布袋,并嘱咐要比月亮的宝盒先行打开。第三日,他们来到金沙河畔,终于见到了大巫师和被捉走的太阳,于是听从星星的话连忙打开布袋,只见布袋中射出两道刺眼的金光,直照得巫师睁不开眼。

长老们见状,又打开月亮的宝盒,里面是四条金绳。长老们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朝巫师扔出金绳,成功将巫师牢牢捆住,动弹不得,太阳也成功得救。后来,四位长老为了防止太阳再遭不测,便化作四只金色的神鸟守护在太阳周围,太阳也因此发出了十二道神奇的金色光芒,愈发耀眼夺目。而金沙的人们重回幸福光明,为了感谢和纪念长老们,便雕刻了“太阳神鸟”的金箔作为部落的象征,还印在许多器皿上,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这只是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但古蜀人对太阳神鸟的深深信仰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山海经》中便记载了有关“金乌负日”的传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即日出日落,皆是因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负载着太阳活动的缘故,故而“金乌”也被后世作为太阳的别称。这个神话传说中将“乌”代表的鸟儿作为古人的精神信仰,他们认为太阳哺育世间万物,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仰仗太阳神的恩赐,因而对鸟儿这个能够飞上蓝天、连接人间和天神的使者,萌生了忠贞不渝的崇拜和敬仰。这也是古人迷信思想、祭奉神明的一大体现。

在《淮南子》中也有古蜀人崇奉四只神鸟的记载:“有葛国,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中“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也表明古蜀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敬之心。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鸟、青铜神树等文物,也很好地印证了古蜀人的“崇鸟崇日”习俗。

因而金箔上“太阳神鸟”的图案正体现了古蜀人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对生命生生不息、万物运动规律的讴歌和赞颂。图案的精妙堪比现代剪纸作品,它的线条流畅简练,又极具动态之美,从完美的构图上也展现了古蜀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精湛的黄金制作工艺,生动地展现了远古时期“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

对于图案上为何是“四”只鸟、“十二”道象牙状光芒,专家学者们认为这与时间概念有关。“四”即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十二”则是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如此一来,表明了古蜀人早已掌握了自然历法,对瞬息万变的自然世界有了较为科学的认知和总结。故而这“太阳神鸟”又被赋予了新的色彩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对神的迷信,而增添了许多科学智慧。

其实有许多历史资料表明,古蜀人对天文历法的运用也是十分熟练。他们在祈祷天神庇佑的同时,也会根据天地规律自己做出判断和措施,譬如采用观象授时之法来预测农事。而在历法的使用过程中,恰恰离不开太阳和鸟,太阳是“天”的代表,古人务农“靠天吃饭”,希望风和日丽、无灾无害,所以对太阳的信仰不言而喻;季节的判断大多依靠候鸟,陆游诗中写道“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鸟在农人心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太阳神鸟”的崇拜和历法无疑是古蜀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如今的“太阳神鸟”图案也可以被用于雕塑、装饰等,也成为了成都的城市形象标识。它所代表的内涵早已不局限于古蜀文化,更多的是代表开放包容、活力无限的形象气质,也承载着如“太阳神鸟”般生生不息的美好祈愿。

太阳神鸟这件文物有什么优点

1、这是一件古代含金量最高的文物
太阳神鸟金箔被修复后,内径是5.29厘米,外径为12.5厘米,厚约0.02厘米,重达20克。我们都知道,现代人买黄金饰品,都必须99.99%的纯度,可是在古代,由于冶炼水平有限,75%含量的金子很常见,而80%的纯度都可以被称为足金了,而这件金器的含金量高达94.2%,人们不仅要问,古代匠人,是如何做到的?
2、这件金器是如何制作的
这件金器造型巧妙,形象生动,可是这件太阳神鸟金箔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要知道,古蜀国时代,匠人们没有精良的加工工具,故此,很难将黄金制品加工成艺术品。而现代的匠人,为了复现这件金器的制作过程,也是费尽心力。
当代的匠人,最终复制出了太阳神鸟金饰。他们需要用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工艺,最后让复制的国宝金器,毫无瑕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3、这件神器是做什么用的
有专家说:这件金器被称为金乌负日,是古代蜀国先民对太阳崇拜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但也有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图案中间的太阳有12个星芒纹,而四只金乌围绕着金乌展翅飞翔,这是不是再告诉我们?时间周而复始,川流不息,而人应该干的事情就是努力奋斗。
这件金器之上,还可以找到追求光明,团结奋进的寓意,更可以表现古代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绝对是名至实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