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安德森·库珀的个人生活
在2005年有独立媒体报道库珀是一名男同性恋者。库珀说:“我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此感兴趣,但我不会谈论自己的私生活,这个我在很早之前就决定这样了,是在我了解人们可能对我的私生活有兴趣之前。对于一位记者来说,你应该作为一个观察者,并且能够适应你所属的任何团体,而我不想作出任何会破坏这个(身份)的事情。”
2008年感恩节,安德森·库珀在机场突然就被狗仔瞄见,他跟一位拉丁帅哥亲密外出,貌似亲密地一起Check in,甚至连安德森的护照,都还是从拉丁帅哥口袋里捞出来的,可见二人关系非比寻常。后来据披露,他的那位男友叫Julio Cesar Recio,二人早已一起住在安德森的西38街公寓里。
2012年7月3日,安德鲁·萨利文在获得安德森·库珀的许可后,公布了后者写给他的一封电子邮件。库珀在邮件中说,“事实上,我是同性恋,过去是,将来也是,我很开心,自己也很自在,很骄傲。我也一直开放、坦诚地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们对待这件事。完美的世界里,我不认为这关乎其他人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勇敢站出来和列在其中是有价值的。我不是活动家,但我是一个不会放弃记者身份的人。”
库珀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分别是Leopold Stanislaus Stan Stokowski(1950年出生)和Christopher Stokowski(1952年出生),他们是由库珀的母亲葛洛丽亚·范德毕尔(Gloria Vanderbilt)与前夫李奥波德·斯高司基(Leopold Stokowski)所生。
他在宣传著作时,曾对欧普拉表示,他在孩童时期患有失读症。 2007年8月他在《今夜秀》中对同样患有失读症的主持人杰·雷诺坦诚了自己也患有“轻度失读症”。 库珀的父亲为美国20世纪60至70年代的著名作家怀亚特·库珀。
母亲为美国一代传奇名媛,艺术家,时尚设计师,同时也是家族女继承人的葛洛丽亚·旺德比尔特。
库珀还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1988年7月22日,他的哥哥卡特·库珀跳楼自杀。
美国有哪些物理学成就
1906年 J.J.汤姆森(英国人)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 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27年 A.H.康普顿(美国人) 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安德森(美国人) 发现正电子
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 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 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1944年 I.I.拉比(美国人) 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 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5年 W.E.拉姆(美国人)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P.库什(美国人)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 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张伯伦(美国人) 发现反质子
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 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1963年 E. P.威格纳(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1967年 H.A.贝蒂 (美国人) 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 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2年 J. 巴丁、L. N. 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80年 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
1982年 K.G.威尔逊(美国人) 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
1983年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 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 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国际网球名人堂的国际网球名人堂中的名人
2015 毛瑞斯莫,轮椅网球运动员大卫-霍尔,南希-杰弗特
2014尼克·波力泰利尼,达文波特
2013 玛蒂娜·辛吉斯Martina Hingis
2012 库尔滕Gustavo Kuerten,卡普里亚蒂Jennifer Capriati,奥兰特斯Orantes,迈克-戴维斯,轮椅网球选手斯诺
2011 阿加西 Andre Agassi,Peachi Kellmeyer
2010 伍特福德 Mark Woodforde,伍德布里奇 Tood Woodbridge,Brad Parks,Derek Hardwick,Gigi Fernandez,Owen Davidson,Natasha Zvereva
2009 塞莱斯 Monica Seles,Andres Gimino,Donnald Dell,Dr. Robert Johnson
2008 张德培Michael Chang,Mark McCormack,Gene Scott
2007 桑普拉斯Pete Sampras, 桑切斯Arantxa Sanchez-Vicario, 斯文·戴维松Sven Davidson, 鲁斯·亚当斯Russ Adams
2006 拉夫特Patrick Rafter,萨巴蒂尼Gabriela Sabatini
2005 考瑞尔Jim Courier,诺阿Yannick Noah,诺沃特娜Jana Novotna,布奇霍尔兹Butch Buchholz
2004 埃德伯格Stefan Edberg, 格拉芙Steffi Graf, Dorothy Dodo Cheney
2003 贝克尔Boris Becker,杜尔 Francoise Durr, 瑞切Nancy Richey, 杜宾Brian Tobin
2002 施赖弗Pam Shriver, 维兰德Mats Wilander
2001 伦德尔Ivan Lendl, 莫文·罗斯Mervyn Rose
2000 安德森Malcolm Anderson, 凯莱赫Robert Kelleher, 纳芙拉蒂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
1999 麦肯罗John McEnroe, 麦奎格Ken McGregor
1998 吉米·康纳斯Jimmy Connors, 赫尔曼Herman David CBE*
1997 H.W. Bunny Austin*, Lesley Turner Bowrey, 温菲尔德少校Walter Clopton Wingfield*
1996 Rosemary ’Rosie’ Casals, Dan Maskell*
1995 艾芙特Chris Evert
1994 Arthur W. Bud Collins, Jr., 曼德利科娃Hana Mandlikova
1993 拉马·亨特Lamar Hunt, 莫蒂默Angela Mortimer Barrett
1992 翠茜·奥斯汀Tracy Austin,夏蒂埃Philippe Chatrier*,鲍勃·休伊特Bob Hewitt, 弗路·麦克米兰Frew McMillan
1991 库柏Ashley Cooper, 伊勒·纳斯塔斯Ilie Nastase, 维拉斯Guillermo Vilas
1990 Joseph F. Cullman 3rd*, Jan Kodes
1989 帕特森Gerald Patterson*, Virginia Wade 1988伊芳·谷拉恭高利Evonne Goolagong Cawley
1987 比约·博格Bjorn Borg,比利·简·金Billie Jean Moffitt King, Dennis Ralston, Alex Olmedo,Stan Smith
1986 Dorothy Round Little*, 查克·麦金利Chuck McKinley*, 约翰·纽康比John Newcombe, 派屈利Nicola Pietrangeli,托尼·罗切(!)Tony Roche, Ted Tinling*
1985阿瑟·阿什Arthur Ashe*, David Gray*, 安·海顿·琼斯Ann Haydon Jones, 弗雷德·施托勒Fred Stolle
1984 John Bromwich*,阿德里安·奎斯特Adrian Quist*, 尼雷·弗雷瑟Neale Fraser, 桑塔纳Manuel Santana, Pancho Segura
1983 克拉克Clarence Clark*, Lottie Dod*, 杜保尼Jaroslav Drobny*, Ernest Renshaw*,William Renshaw*
1982 罗伊·埃默森Roy Emerson,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 Tom Pettitt*, 郎斯·汀盖Lance Tingay*
1981罗德·拉沃Rod Laver, W.E. Slew Hester*, Mary Outerbridge*,Dorothea Douglass Chambers*
1980 Ken Rosewall, Lew Hoad*, Reginald Doherty*, Lawrence Doherty*,King GustavV of Sweden*
1979 玛格丽特·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 Jack Crawford*, Gladys Heldman*, Al Laney*,Rafael Osuna*, Frank Sedgman
1978 Maria Bueno, Pierre Etchebaster*, Kathleen McKane Godfree*, Harry Hopman*,Suzanne Lenglen*, Anthony Wilding*
1977 Manuel Alonso*, Norman Brookes*, Budge Patty, Betty Nuthall Shoemaker*,Gottfried von Cramm*
1976 Rene Lacoste*, Jean Borotra*, Henri Cochet*, Jacques Brugnon*,Mabel Cahill*, Dick Savitt
1975 Lawrence Baker, Sr.*, Fred Perry*, Ellen Roosevelt*
1974 Bertha Townsend Toulmin*, Fred Hovey*, Juliette Atkinson*, Bob Falkenburg
1973 Alastair Martin, Darlene Hard, Gene Mako
1972 Bryan Grant*, Gardnar Mulloy, Elizabeth Ryan*
1971 Althea Gibson*, Elisabeth Moore*, Vic Seixas, Arthur Nielsen* 1970 Tony Trabert, Perry Jones*, Shirley Fry-Irvin, Clarence Griffin* 1969 Charles Garland*, Marie Wagner*, Karl Behr*, Doris Hart, Art Larsen
1968 Allison Danzig*, Jack Kramer, Maureen Connolly Brinker*, Pancho Gonzalez*,Eleonora Sears*
1967 Bobby Riggs*, Bill Talbert*, Margaret Osbourne du Pont,Louise Brough Clapp
1966 Joe Hunt*, Frank Parker*, Theodore Pell*, Ted Schroeder
1965 Pauline Betz Addie, Ellen Hansell*, Watson Washburn*, Don McNeill*, James Van Alen*
1964 Alice Marble*, Don Budge*, George Lott*, Frank Shields*, George Adee*,Sidney Wood
1963 Wilmer Allison*, Sarah Palfrey Danzig*, John Van Ryn*, Julian Myrick*
1962 John Doeg*, Ellsworth Vines*, Helen Hull Jacobs*
1961 Vincent Richards*, Frank Hunter*, Malcolm Chace*, Fred Alexander*,Harold Hackett*
1959 Bill Tilden*, Helen Wills (Moody Roark)*
1958 Bill Johnston*, Molla Bjurstedt Mallory*, R. Lindley Murray*, Maud Barger-Wallach*
1957 Mary K. Browne*, Maurice McLoughlin*, Hazel Hotchkiss Wightman*, Richard N. Williams 2nd*
1956 William Clothier*, Dwight Davis*, Holcombe Ward*, May Sutton Bundy*, William Larned*, Beals Wright*
1955 西亚斯Richard Sears*, James Dwight*, Henry Slocum*, Oliver Campbell*, Robert Wrenn*, Malcolm Whitman* Joseph Clark* * Deceased (已过世的)
中国的物理有没有美国好
我不是专业人士。我用数据说话。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1年 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
发现X 射线
1902年 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
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
发现物质的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法国人)
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 J.W.瑞利(英国人)
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 P.E.A.雷纳尔德(德国人)
从事阴极线的研究
1906年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
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
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 K . F. 布劳恩(德国人)
开发了无线电通信
O.W.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 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
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
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 N.G.达伦(瑞典人)
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 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
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 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
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
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 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
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籍犹太人)
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
1922年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人)
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
1923年 R.A.米利肯
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1924年 K.M.G.西格巴恩(瑞典人)
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詹姆斯·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1926年 J.B.佩兰(法国人)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阿瑟·霍利·康普顿(美国人)
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
发明了云雾室 ,能显示出电子穿过水蒸气的径迹
1928年 O.W 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人)
发现物质波
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
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维尔纳·K.海森伯(德国人)
创建了量子力学
1933年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
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
发现中子
1936年 V.F.赫斯(奥地利人)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
发现正电子
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
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
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0年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
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1944年 I.I.拉比(美国人)
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
1945年 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人)
发现不相容原理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
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
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
1948年 P.M.S.布莱克特(英国人)
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
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年 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
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
发明了相衬显微镜
1954年 马克斯·玻恩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W. 博特(德国人)
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1955年 W.E.拉姆(美国人)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P.库什(美国人)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
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
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1958年 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
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张伯伦(美国人)
发现反质子
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
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1962年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俄国人)
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
1963年 E. P.威格纳(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
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
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
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
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1967年 H.A.贝蒂 (美国人)
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
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
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H.阿尔文(瑞典人)
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
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1972年 J. 巴丁、L. N. 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
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
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
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
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
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
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 J /φ粒子
1977年 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
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 P.卡尔察(俄国人)
从事低温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9年 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
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1980年 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做出贡献
1982年 K.G.威尔逊(美国人)
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
1983年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
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 冯·克里津(德国人)
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
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
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 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
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
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年 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
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人)
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1991年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人)
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年 G.夏帕克(法国人)
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
1993年 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
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
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
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
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国人)
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
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 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
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9年 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
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2000年 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
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2001年 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国)和维曼(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 雷蒙德·戴维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尔多·贾科尼(美)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东尼·莱格特(英美双重国籍)
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 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弗兰克·维尔泽克(均为美国人)
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2005年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
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2006年 约翰·马瑟、乔治·斯穆特(均为美国人)
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7年 阿尔贝·费尔(法)、彼得·格林贝格尔(德)
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2008年 小林诚、益川敏、南部阳一郎 (日)
发现了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中有多少的美国人。却不见中国人。
个人感觉。不是看轻国人。我们的教育方法不该。近30年内不可能超过美国。
何况那么多技术人才都外流了。
安德森·库珀的身高
安德森·库珀官方资料身高 5’10’’,也就是178
安德森·库珀(Anderson Hays Cooper,1967年7月3日-),是一个美国记者、新闻主播和作家。
泰坦陨落2攻略第五章过不去怎么办
因果报应章节中,开始战役时任务选择中显示的铁驭头盔数量和实际数量有出入,例如章节一应有两个头盔,章节三没有,而在显示的却是章节一没有,章节三有两个,本攻略中均以实际头盔所在章节为准,大章节内总数和显示数量一致。
库柏日志:我们穿越IMC动力测试设施的这段旅程原本是一条避免险路的捷径,但是这并不是一条安全的捷径。以后再也不走捷径了。我们到了安德森少校的回合点,我们只差找到他跟他问个清楚。在那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就没人知道了。
一、来到安德森少校的回合点,BT和库柏分开行动。库柏进入设施后,BT发现这里被时空扭曲充斥。为便于描述,将废墟状态下的设施成为。库柏在现在和过去的时间线中来回穿插,
二、前行途中的时空转换方便了库柏在设施内随意走动,进入一个报告厅之后,可在现在和笔记本互动,之后从右侧的通风口到下一区域。
三、沿着长走廊到窗口处,可以看到右侧下方标有“02”的墙边上有铁驭头盔。
四、在接待大厅外面,BT查看地上的遗骸,并未发现安德森少校的踪迹,而在接待大厅内侦测细微的生物迹象,库柏可以进入看看。在接待大厅的二楼找到了卡在天花板中的安德森少校,取下他的头盔带给BT做进一步分析。
五、从头盔中,BT解析出了指挥官给安德森分配的任务,而在安德森阵亡后,这份未完成的使命便落到了获取头盔的库柏身上。库柏因此也获得权限提升。从分析中得知的特殊腕带并没有在安德森身上看见,因此应该在另一部分尸体上,BT拔起地上的路灯,扔向了一边的高楼便于库柏继续深入调查,而库柏则调侃说可以考虑下次直接扔他。
六、通过滑索进入设施内部,时空折叠的想想会变得频繁,眼看着不能通过的路线通过时空扭曲就变得可以通过了,现在的设施中具有的均为一些野兽,而在过去则会出现敌方的步兵以及潜行者机器人。找到安德森上尉的遗骸。
哪些人得过诺贝尔奖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如下:
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6、1916年:未颁奖
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年:未颁奖
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
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
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
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
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
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
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
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
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
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101、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102、2004年:戴维·格罗斯(美国)、戴维·普利策(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103、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JohnL.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德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104、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穆特(美国)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105、2007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106、2008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
107、2009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奖;美国物理学家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获此殊荣
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109、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0、2012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塞尔日·阿罗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教授大卫·维因兰德因“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1、2013年: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2、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3、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因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分享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4、2016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以及在拓扑相变方面作出的理论贡献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5、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基普·S·索恩、巴里·巴里什以及雷纳·韦斯,因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6、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因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而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7、2019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因宇宙学相关研究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士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8、2020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和美国天文学家安德里亚·格兹共同获得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