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索托龙

侏罗纪早期恐龙有哪些?我要各种恐龙的名字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12 18:23:14 浏览8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侏罗纪早期恐龙有哪些

异齿龙,善跑,三种不同种类的牙齿,分为门牙、犬齿、臼齿三种,类似哺乳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异齿龙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或者本身有几种不同牙齿的恐龙。的确如此,异齿龙的牙齿有三种不同形状,三种不同用途:前面锋利的门牙用来咬断树的枝叶;后面的板牙则用来咀嚼磨碎食物;而那些类似犬齿的獠牙,可能只有雄性才有,大概是用来当做武器使用的。前肢结实。

异齿龙生活在距今2.05亿年的早侏罗世晚期,生活在半沙漠化的环境里。它长约1.2米,重约2.5千克,头长约10厘米,是最早、最小的鸟脚类恐龙之一。异齿龙,顾名思义,它口中生有不同类型的牙齿。它上颌最前端长着小而尖锐的上前齿,与下颌的角质喙相对应,用于咬住树叶;上颌前部生有肉食型的牙齿3颗,第三颗是獠牙,与下颌第一颗獠牙型牙齿相对;两颊牙齿齿冠边缘呈凿子状,紧密排列,用于咀嚼食物。有的异齿龙没有獠牙,所以有人认为可能只有雄性才有这种牙齿。异齿龙通常四肢着地或站立吃食,只有在遇敌逃跑时才两腿奔跑,奔跑中为了平衡身体,尾巴会甩来甩去。异齿龙在吃食时,用喙一片一片啄下树叶或茎,集中在口的两边,然后一起咀嚼,咀嚼时下颌轻微向后挫动,样子颇像现代牛羊进食。它的手第四、第五指很短,但前三指长而灵活,并且有爪,因而它能够挖掘一些多汁的植物根吃,既有营养,又补充水分。它或许还会挖蚁巢吞吃蚁类。

异齿龙科:鸟脚类恐龙是恐龙大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它由一些变化多样的素食恐龙组成,包括四个科:异齿龙科、棱齿龙科、禽龙科和鸭嘴龙科。鸟脚类恐龙虽然全部都是素食性的,但是由于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们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却有着诸多不同,各科之间,甚至下属的各属之间差别都很大,充分显示了恐龙对中生代地球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

我们先来介绍异齿龙科。本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属:拉那龙属、阿伯瑞冠头龙属、里考黑龙属和异齿龙属。它们的牙齿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颊齿具有高的齿冠,齿冠像凿子的形状,前上颌骨和齿骨上都长有犬齿状的牙齿。但是不同的属显示了对素食性不同程度的特化:阿伯瑞冠头龙属的颊齿排列疏松,齿冠对称,有一个明显的齿环,齿根不加粗,与齿冠明显地分开;拉那龙属的齿冠与阿伯瑞冠头龙属类似,但是齿冠靠得很近,甚至一些牙齿出现了重叠现象;在里考黑龙属中,牙齿齿冠仍然对称,但内外两边具有凸起的轮廓,较粗的齿根有轻微的收缩,而且靠近齿环,齿冠的长度在比例上要比其宽度大得多。在异齿龙中,齿根粗大,其横截面有点近似方型而不是圆形,没有齿环或齿根不收缩,齿冠不对称,下牙齿冠外面较直,内面较凸起,而上牙齿冠的情形却正好与此相反。凸起的表面具有釉质,而较直的表面不具有釉质,然而在阿伯瑞冠头龙属和拉那龙属中则在两边均具有釉质。这一科的牙齿趋向于齿冠较高。在拉那龙属中,沿着横向嵴有一对向内倾斜的磨蚀面,说明了其上下颌的运动是严格垂直的。在其它的属中,牙齿的磨蚀面则通常是从一个牙齿连向下一个牙齿的。

很明显,异齿龙科是一类活跃、敏捷、两脚走得很快的素食恐龙,主要取食地表或灌木丛中的植物。它们首先吃高于地面1米以下的植物,前上颌骨吻端部分牙齿缺失,角质缘的产生以及前上颌骨前边缘变窄,说明了它具有对植物进行相对选择的能力,由于与前齿骨相咬合,前上颌骨牙齿产生了一个磨蚀面,表明这些牙齿不仅能够穿破被咬住的食物,而且还可以切断它。它们的第一颗前上颌齿小,形状像钉子,稍微弯曲;第二颗较大,靠近舌头的一面有一个小的舌架,与第一前上颌齿类似;第三前上颌齿为犬牙状,两边的边缘小齿都有小范围的小锯齿。所有这些前上颌齿均完全地被一层釉质覆盖着,齿冠内表面有一个磨损面,是与前齿骨和它的嘴鞘的上边缘不断咬合的结果。

在阿伯瑞冠头龙属的标本中,前上颌齿列没有犬齿状牙齿,可能它们代表的是雌性个体或幼年个体。阿伯瑞冠头龙属的颊齿呈凿刀状,小齿状突起仅位于齿冠最上部的1/3,前后边缘明显分开,因而,远的小齿与牙齿的基环相连结。在齿冠颊面中部有一个宽的突起的迹象,但没有棱的出现。在阿伯瑞冠头龙属中,上颌齿列各个牙齿齿冠的顶端不是对称就是稍微指向后方,有4-7个小齿指向齿冠顶部,并且由前边缘与基环相结合。

在异齿龙属中,齿冠高而强壮,大的初级棱位于齿冠颊面的中央,其余的棱比初级棱均显得稍微有些弱,在最外边的棱和初级棱的中间发育有单一的次级棱,没有齿环。在异齿龙属的标本中均发现有极度磨损的牙齿,牙齿磨蚀面的角度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其范围从45度到65度。而在拉那龙属中,相关的角度可达75度到80度。

所有这些细小的差异,都说明异齿龙科内各个属的恐龙在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中具有对不同的小生境的细致选择,这种细致的选择说明,恐龙在中生代确实是能够充分利用所有陆地生态位的成功的动物类群。

冰脊龙,冰脊龙头上有奇特的头冠,两侧各有两个小角锥。由于头冠很薄的因素,它们的头冠应该不具有防御的功能;应该是在交配季节时展示吸引异性用。冰脊龙是唯一在南极洲被发现的兽脚类恐龙,也是首度被纪录的。

冰脊龙有很丰富艳丽的色彩,也许还分布有很密的血管或神经,一旦充血,色彩就更加艳丽,那时侯南极洲还没有移到高纬度地区,应该有丰富的植被。如果是灰暗的颜色的话,这个骨冠似乎可有可无,从功能进化的角度上看,既然产生了这么特化的骨冠,一定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也许只在繁殖季节才展露出艳丽的色彩。但从保护色的角度考虑,就要和她的生存环境相联系。如果是在丛林地带,冰脊龙的颜色一定很漂亮,就如美丽的虎一样;如果是荒漠,那恐怕就是像狮子一样很简单的颜色咯。

大地龙,我们把华阳龙介绍为最早的剑龙,是因为它的化石材料比较完全,可以被准确无误地肯定为剑龙。实际上,在侏罗纪早期,已经有一些化石材料表明了剑龙类的存在,只不过这些化石太残破或是太零散,因此科学家在对它们的认识中推测的成分很大。发现于我国禄丰县大地村侏罗纪早期地层中的大地龙就是这样。科学家仅仅找到了一块不太完整的左下颌,在下颌骨前面有一块鸟臀类恐龙所特有的前齿骨,不过上面并没有牙齿。其它部位上的牙齿也较少,而且有点重叠,有前向后逐渐增大。这些牙齿生长在齿槽里,因此被叫做槽齿形。正是由于它的牙齿和前齿骨的特征与后来的剑龙类相似,科学家才推测它是迄今所知的最原始的剑龙。

近蜥龙也叫兀龙\安琪龙,兀龙,原来是在1911年Broom根据南非洲OrangeFree省,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化石所命名的。这个恐龙属到1976年,经过Galton与Cluver重新描述,他们注意到其实该化石与发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龙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龙这一属名取而代之。

近蜥龙是一种极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脚类恐龙。1973年,贵州省108地质小队,自贵州北部大方盆地中挖掘到一具中国近蜥龙(兀龙)的不完整骨架。但是具有近乎完全的头骨部份。经过研究估算,这种恐龙大约1.7公尺长。

莱索托龙,小巧玲珑的莱索托龙看上去很像蜥蜴,通常它用长长的后腿走路,是快跑能手,能穿过炎热而干燥的旷野。莱索托龙身长不到1米,体重不到10公斤。它的嘴边有角质的覆盖物,能够帮助把植物剪切下来,然后,嘴里那些形状不一的牙齿再对这些到口的食物进行处理,颌骨两边的牙齿是箭头形,很适合于咬住食物。莱索托龙虽然个头小小,但是由于身体结构上表现出的良好平衡性保证了它们具有动作敏捷的特点,因而它们依然能够在资源有限而又时刻潜伏着捕食者危机的环境里很好地适应着、生活着。

我要各种恐龙的名字

1,腕龙

腕龙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生活于晚侏罗纪,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腊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结合而来,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龙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龙之一。

2,异特龙

异特龙,又名跃龙或异龙,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中型的二足、肉食性恐龙,身长8.5米,最大9.7米,体重1.5~3吨最重3.6吨。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3500万年前。

3,鲨齿龙

鲨齿龙又名望齿龙,名字含义是“像噬人鲨的蜥蜴,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生活于10000万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到白垩纪晚期。

4,巨齿龙

巨齿龙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龙,但生活的时期却是在侏罗纪。早在1677年,就有一位英国牧师对它的零星骨骼进行了描述,可惜那位牧师并不知道何种动物会有如此之大的骨骼,便把它说成是“巨人”的遗骨。

直到1823年又发现了同一动物的颌骨及牙齿,才由英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威廉姆·巴克兰对它作了科学的记述,命名为“巨齿龙”。

5,霸王龙

霸王龙即雷克斯龙(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莱索托龙有什么称号

莱索托龙是一种体形不大,貌似蜥蜴,生活在非洲和美洲半沙漠地区的两足草食性鸟脚类恐龙。为了躲避天敌肉食性恐龙,莱索托龙拥有敏捷的身手。他后肢修长而有力,奔跑时身体前倾斜,重心落在臀部,尾巴伸得笔直以保持平衡。享有“快跑能手”的称号。

莱索托龙的体形

莱索托龙在奔跑时,从上方很像一只蜥蜴。小脑袋、细脖子,脸颊上的肉很多,短而强壮的前肢,并有能够抓掘的手部,较宽大的腹部后面托着一条细而长的尾巴。最引人注目是莱索托龙强壮而且非常长的后肢,让他能获得出众的速度和非凡的弹跳力。身体结构上表现出的良好平衡性保证了它具有动作敏捷的特点。因而它依然能够在资源有限而又时刻潜伏着捕食者危机的环境里很好地生活着。

莱索托龙的股骨

莱索托龙的股骨,也即大腿骨非常特别,在细节上有着其他恐龙所没有的特征,比如它的股骨顶端向里弯转的部分没有颈子,股骨的那些转节(也即腿部肌肉附着的地方)中,以第四个转节最为特殊;另外,位于股骨的末端,与膝盖相连的部分,其在侧边的部分要比在中间的大一些。当然从大的方面而言,莱索托龙的股骨与其他鸟腿类恐龙的股骨还是比较接近的。

莱索托龙的生活环境

莱索托龙属于早期的鸟脚类恐龙,三叠纪晚期,和同时期的异齿龙生活在多沙灌木丛中。由于缺乏自卫的能力,所以总是成群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为躲避猎杀保住性命的唯一方法就是迅速逃离。

莱索托龙的命名

关于莱索托龙的命名还有段波折,1978年,美国古生物学家高尔顿发现了一具恐龙骨骼化石,他把这种恐龙命名为莱索托龙,但后来很多古生物学家都认为这具骨骼化石和1964年被命名为法布龙的那种化石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情况属实,那么莱索托龙就该改名为法布龙。

莱索托龙的进食方式

莱索托龙是最小的植食性恐龙之一。他用短小有力的前肢来采集叶和其他植食性食物,并把这些食物塞入嘴里,莱索托龙的嘴巴细长有许多排列的尖牙。它的嘴边覆盖着一层角质,其作用是把植物快速地剪切下来,然后嘴里那些形状不一的牙齿再对这些到口的食物进行处理,莱索托龙颌骨两边的牙齿是箭头形的,很适合用来咬住食物。不过它没有异齿龙那么有效率的颌部,其颌部只能上下运动,而不能转动,从而使牙齿将食物磨碎。它在进食时,会不时抬起头张望四周,以便及时发现敌踪,成功逃跑。

恐龙名片

名称:莱索托龙,时期:侏罗纪早期,外形:长1米、重3.5千克,属目:鸟脚类,分布:非洲南美:委内瑞拉。

莱索托龙主要分布在哪里

莱索托龙属于法布龙科,体长1米,体重不到10公斤,植食类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早期,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莱索托。

莱索托龙是鸟臀目恐龙的一个属,最初它被认为是鸟下目动物,但是在最近专家的研究中发现,它可能代表已知的最原始的鸟臀目恐龙之一。

莱索托龙的身材比较小巧玲珑,是二足草食性恐龙,身长还不到1米,体重不到10公斤。从其化石来看,赖索托龙的头颅骨较小,短而平坦,并眼窝较大。头颅骨有较大的空间容纳眼睛与颔部的肌肉,口鼻部短而尖,下颌的前端可能是喙状嘴。

从它们的化石显示它们是快速的奔跑者,擅长奔跑。它们的嘴边有角质的覆盖物,能够把植物剪切后,再用嘴里那些形状不一的牙齿对食物进行处理,颌骨两边的牙齿为箭头状,很容易咬住食物。

从莱索托龙的身体结构来看,它的后肢比前肢长许多,前肢很短小,有五根手指,第五指很细。脚部与胫部的长度相当,说明赖索托龙是快速灵活的奔跑者。莱索托龙的身体结构还表明它们拥有良好的平衡性,具有动作敏捷的特点,所以,即使地球环境的资源有限,又时刻潜伏着被捕食的危机,它们也能很好的生活和适应。

莱索托龙的化石发现于上艾略特组地层,地质年代处于早侏罗纪的赫唐阶到锡内穆阶。侏罗纪早期,南非的气候热而潮湿,赖索托龙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专家曾在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两个挤在一起的莱索托龙化石,以此推断它们可能有夏眠的习惯。莱索托龙具有很高的警惕性和防御意识,即使在进食时也保持着高度警觉的状态,它们会一边吃着食物,一边不时地抬头四处张望,以防食肉恐龙的侵袭和进攻,可见当时食肉恐龙对它们的威胁性是相当大的。

莱索托龙的基本资料

恐龙名称: 莱索托龙
拉丁文名:Lesothosaurus
名称含义:莱索托的爬行动物
发现地:非洲南部莱索托
生活年代:侏罗纪早期
所属类群:鸟臀目-鸟脚类-法布龙科
恐龙食物: 植食

关于恐龙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实,带你了解恐龙时代

大多数人都知道6600万年前,世界经历了一次大灭绝。这发生在白垩纪末期。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一些热烈的讨论,最终确认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这一结论得到了各种证据的有力支持,包括一层全球性的陨星灰和一个特大号的陨石坑。

然而,有些人坚持认为恐龙并没有灭绝,只是在很多方面进化和改变了。如果这个理论听起来对你来说有点太疯狂了,那就看看下面你可能不知道的关于恐龙的稀奇古怪的事实。
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中期,在三叠纪晚期或侏罗纪早期成为主要的陆生脊椎动物。

它们主宰了地球上的生命长达1.35亿年到1.5亿年,直到白垩纪末期它们灭亡。(我们敢说地球历史上几千年人类文明中最具统治力的物种?)
已知最古老的恐龙是跳龙(Saltopus)。它是一种小型食肉动物,可能生活在2.45亿年前。

当它完全长成时,长度可能不到一米,尽管我们不能完全确定,因为只发现了一具残缺的骨架。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争辩说鱼龙是在大约2.5亿年前出现的;因此,在跳龙之前500万年。

鱼龙是一种大型的海洋爬行动物,很像蜥蜴,是会游泳的大蜥蜴。
最小的成年恐龙化石是莱索托龙。这种恐龙和鸡一样大。
剑龙背上有巨大的直立板,虽然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巨大板块的功能,但他们推测剑龙可以通过调节流经它们的血液来控制体温。

剑龙可能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自己的肤色,以吸引配偶或吓唬捕食者。科学家称这种颜色变化为“脸红”。
一般来说,恐龙并不以跑得快著称。然而,有一种恐龙可以跑得非常快。

似鸟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快的恐龙,因为它可以达到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如果你想知道科学家是如何估计这些事情的,我们已经为你找到了答案。

他们通过观察恐龙脚印之间的空隙来猜测恐龙的行走或奔跑速度。这是一种很酷的科学方法,不是吗?
拥有最长爪子的恐龙是镰刀。它的爪子长达75厘米长。
恐龙的头骨有非常大的孔,这使得它们的头骨更轻。一些最大的头骨有一辆车那么长。准确地说,五角龙的头骨最大,有3米长。
超大鱼

巨齿鲨是史前最大的鱼类。它看起来像鲨鱼,但它比我们现代的鲨鱼大三倍,更有攻击性,也更凶狠。
蜥脚类恐龙,也被称为“蜥蜴足”,由于它们巨大的腿,每天可以行走很多路。他们的足迹化石至今仍能找到。

有趣的是,蜥脚类恐龙被认为是地球上最高的动物。其中一些是长颈鹿的两倍高。
恐爪龙是一种巨大的史前鳄鱼。它被认为是所有恐龙中咬力最强的,包括霸王龙。

它的重量是现代鳄鱼的八倍。你能想象吗?即使是古斯塔夫——我们这个时代最致命的鳄鱼——与恐爪龙相比也像个侏儒。
既然我们提到了雷克斯暴龙,我们不得不提到这个怪物的饮食习惯。

雷克斯霸王龙一年要吃掉22吨肉。有趣的是,它有和香蕉一样大的锯齿状牙齿,因此不能很好地咀嚼。结果,它只能吞下了大块的食物。
如果你对雷克斯暴龙的进食“技巧”不感到惊讶,那就让我们来告诉你它们是如何吃石头的吧。

是的,有几个恐龙的孩子经常吞食大石头。为什么?主要用于功能性目的。这些石头留在恐龙的胃里,帮助它们磨碎食物。
大多数食肉恐龙是用两只脚走路的。这帮助他们在狩猎时更快,因为这让他们的手可以自由地捕捉猎物。

另一方面,大多数“素食”恐龙用四脚走路,以使它们沉重的身体更舒适。有些食草动物能在短时间内用两只脚保持平衡。

据记载,最早的恐龙是食肉动物。后来出现了“纯素食者”和杂食者。
恐龙的大脑很小

人类的新生儿的大脑比大多数成年恐龙的大。

剑龙的大脑是已知恐龙中体积最小的。它的身体大概有一辆货车那么大,但它的大脑却有核桃那么大。
小麝香龙,也被称为“老鼠蜥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恐龙骨架。

为了知道它们有多小,它们可以装进一个普通的购物袋里,就像你在超市买到的那种。
与普遍的看法相反,恐龙并不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

蓝鲸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恐龙都要大,因为它可以长到33米长。
关于发现恐龙骨骼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中国。

然而,当骨头被发现时,人们还不知道恐龙。
准确地说,事实是我们并不知道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然而,一些科学家推测一些恐龙的寿命长达200年。
“黎明掠夺者”

迄今为止发现的命名最早的恐龙是翼龙,也被称为“黎明掠夺者”。它的昵称来源于它生活在恐龙时代的早期。

它是食肉动物,体型和比利时牧羊犬差不多大。这种恐龙的第一具骨架是1991年在阿根廷发现的。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恐龙被称为恐龙?“恐龙”这个词是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42年创造的。这是一个希腊单词,翻译过来就是“可怕的蜥蜴”。

欧文没有暗示恐龙是可怕的,而是用这个词来指代它们的威严和体型。
许多科学家认为鸟类是恐龙;因此,恐龙可能实际上并没有灭绝。

恐龙究竟是如何缩小并变成鸟类的,这一定是大自然的奇迹,但一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认为,一系列的进化变化可能使这种转变成为可能。

恐龙分类及图片名称

恐龙分为两类:根据其髋骨的构造,分为蜥臀类与鸟臀类。
恐龙一直是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大约生活在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恐龙种类很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传统看法,恐龙分为两类:根据其髋骨的构造,分为蜥臀类与鸟臀类。

1. 蜥臀类恐龙
蜥臀类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形,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类相似。著名的梁龙、雷龙、霸王龙以及中国的马门溪龙、禄丰龙等皆属此类,它们生存于三叠纪至白垩纪。

2. 鸟臀类恐龙
鸟臀类恐龙的腰带结构与鸟类相似,其耻骨有一个向后伸展的突起,下腭前端多出一块骨头。极早期的莱索托龙以及嘴龙和角龙都属于此类。在晚侏罗世之后鸟臀类恐龙的逐渐繁盛起来并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到了白垩纪末期,鸟臀类的数量已经位列恐龙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