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奥塞梯现状

南奥塞梯现状(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什么关系)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1 04:25:26 浏览9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什么关系

南北奥塞梯原本都是格鲁吉亚的一部分 相当于中国的省 北奥塞梯进入俄罗斯联邦 南奥塞梯也想脱离格鲁吉亚到俄罗斯那边去 于是南奥塞梯通过全民公决 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及与北奥塞梯合并 但格鲁吉亚政府不同意 于是就发生了武装冲突

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什么时候打完了

一、南奥塞梯问题由来已久
奥塞梯人是高加索地区的一个主要民族,在经过许多世纪的变迁后,奥塞梯人定居在作为欧亚分界线的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北侧为北奥塞梯,南侧为南奥塞梯。高加索地区是沙俄西南方向的战略要地,历史上的沙皇统治者一直派遣重兵把守高加索地区,并对南北奥塞梯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虽然奥塞梯人对沙皇政权的反抗连绵不断,但南北奥塞梯并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结构。
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4月,北奥塞梯的捷列克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捷列克区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920年11月,斯大林在北奥塞梯宣布成立“山地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后改称“北奥塞梯自治州”和“北奥塞梯共和国”,成为苏联俄罗斯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而此时格鲁吉亚和所属南奥塞梯尚未纳入苏联版图,于是奥塞梯被一分为二。南奥塞梯并不甘于与北奥塞梯苏维政权处于相脱离的状态,几乎就在苏联红军进入北奥塞梯的同时,南奥塞梯也动荡起来。1921年2月25日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12日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组成“南高加索联邦”)成立并纳入苏联,南奥塞梯被划归格鲁吉亚。由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故乡哥里位于北奥塞梯,苏联时期的北奥塞梯在俄罗斯联邦各地方政权中拥有特殊地位,并受到许多特殊照顾,并成为俄罗斯在北高加索地区最可信赖的地方政权主体,而留在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却一直在俄、格关系中寻求自己的出路:或是希望与北奥塞梯结合并入俄罗斯,或是脱离格鲁吉亚而独立。
1980年代后期苏联国内民族矛盾加剧,南奥塞梯人要求脱离格鲁吉亚的愿望再次爆发,1990年9月南奥塞梯州宣布成立“南奥塞梯苏维埃民主共和国”,并要求脱离格鲁吉亚而加入俄罗斯联邦,格鲁吉亚最高当局当即颁布法令,取消南奥塞梯的决定。1990年12月12日,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发生流血事件,两名格鲁吉亚人和一名奥塞梯人丧生,其中一人是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主席加姆萨胡尔季阿的保镖。格鲁吉亚和苏联都向茨欣瓦利派出特种部队,于是冲突迅速升级。到1991年5月8日,茨欣瓦利的流血冲突发展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造成人员死伤,大量财产遭到损失和破坏。这场流血事件被人们称之为“战争”,而南奥塞梯人则把它称为格鲁吉亚人对南奥塞梯人进行的“种族灭绝”。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分别成为独立国家。留在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自治州,虽然名义上属于格鲁吉亚,但多年来它一直寻求加入俄罗斯或独立。1992年1月,南奥塞梯自治州通过全民公决,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或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共和国合并。格鲁吉亚中央政府与南奥塞梯地方当局的矛盾由此急剧恶化,就在这一年,当一批南奥塞梯人试图穿越高加索山脉进入北奥塞梯时遭到格鲁吉亚军队的伏击,于是在南奥塞梯的茨欣瓦利再次发生流血事件。
连绵的武装冲突造成数千人伤亡,10万难民流离失所,经济损失惨重。1992年6月24日,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北奥塞梯四方领导人就和平解决南奥塞梯武装冲突问题首次举行会谈,达成停火、成立维和部队和监督委员会的协议。根据协议,有关方面成立了解决格奥冲突的混合监督委员会和混合维和部队。其中由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的1500人联合维和部队驻扎在南奥赛梯,南奥塞梯似乎出现了和平曙光。
二、北约投石问路再燃南奥战火
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于1949年4月成立、旨在抗衡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最初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等12国。1952年2月,土耳其和希腊加入。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加入,也正是这次扩大促使苏联和波兰、捷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7国于同年5月14日成立了华约(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解散),从此,两大军事集团开始了几十年的军事对抗。1982年5月,西班牙加入。
苏联和华约解体后,北约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开始往东扩大,1999年3月,原华沙条约成员国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2004年3月,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国正式加入北约,两次东扩使北约的前沿向俄罗斯边境推进了1000左右公里,对此俄罗斯一直表示坚决反对。
2003年格鲁吉亚发生所谓“玫瑰革命”,新总统萨卡什维利上台后开始奉行融入西方、加入北约的政策,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要求使俄罗斯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但这一政策却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而要求独立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成为格鲁吉亚加入北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为北约对申请加入的国家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内没有内部冲突,二是没有别国驻军。萨卡什维利政府急于加入北约,就积极进行军事准备,希望尽快解决南奥赛梯问题。对于在南奥赛梯的俄罗斯驻军,格鲁吉亚方面也甚感不快。
俄罗斯虽然在南奥赛梯问题上与格鲁吉亚矛盾重重,但一直没有明确支持南奥赛梯独立或与北奥赛梯合并,不过格鲁吉亚越来越强烈的关于加入北约的诉求使俄罗斯感到了巨大的安全威胁,北约出现在家门口使俄罗斯感到无路可退,迫使其考虑利用南奥赛梯问题牵制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进程,特别是科索沃今年2月宣布独立后,俄罗斯为了回击美国承认科索沃独立的立场,开始调整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政策。3月21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一项声明,建议俄总统和政府考虑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的问题。随后,时任俄总统普京责令向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居民和旅居那里的俄公民提供物质援助,并在当地建立全方位保护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机制。
对此格鲁吉亚一方面坚决反对,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支持,特别是美国的支持。美国则派出教官帮助训练格鲁吉亚军队,甚至与格军开展联合军事演习。这次格鲁吉亚悍然发动对南奥塞梯的军事打击,是在美、格两国的默契下进行的,但两国的意图却有不同。 对格鲁吉亚而言,萨卡什维利政府具有多重考虑,首先是兑现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恢复宪法秩序的竞选承诺,转移国内对反对派视线,提升总统萨卡什维利的支持率;其次是以为有美国和北约撑腰就可以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南奥问题,为加入北约扫清障碍。 对美国而言,由于在北约东扩、特别是吸收独联体国家(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议题上,美国与其欧洲盟国意见并非完全一致,美国及其欧洲盟国显然是想通过格军这次军事行动投石问路,试探俄罗斯的底线,不料马上招致俄罗斯的反击。
三、南奥塞梯冲突将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这次格俄在南奥塞梯的军事冲突已经平息,但其后续效应将不断发酵,并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俄、美关系恶化,但不会爆发战争。北约东扩、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已经使美俄关系十分脆弱,这次在南奥塞梯爆发的武装冲突更是使美俄关系雪上加霜,美俄在一些地区的对抗将加剧,尤其是在8月26日俄罗斯正式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会善罢甘休,它们必然要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即使这些制裁对俄罗斯作用十分有限,否则美国将信誉扫地。但是美国方面应该明白,对俄罗斯施压过度,必然会引起俄罗斯方面的强烈反弹,到时美国和欧洲未必是铁板一块。俄罗斯是欧洲能源的重要供应者,其中德国42%的进口石油来自于俄罗斯,西方国家如果与俄罗斯关系过度紧张,受损较大的就是欧洲国家。这也许是近日部分欧洲国家宣称不和俄罗斯冷战的根本原因吧。
据报道目前北约扔不断在黑海增兵并与俄黑海舰队对峙,俄罗斯也做出强势回应,俄8月27日宣布,俄海军将进一步利用叙利亚港口增加在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存在,俄罗斯战略空军和俄西部地区的前线空军也全部进入战备状态,似乎战争一触即发。由于美俄是两个核大国,一旦战争即意味着毁灭,因此即使是在冷战时期两国也没有过直接交兵的历史。俄罗斯这次在南奥塞梯的行动只是一次战略抗议行为,绝对不是什么战略反攻,而美国随后的动作,包括军事行动,也只是做做姿态安慰安慰格鲁吉亚和位于俄周边的其它友邦而已,因此当前和今后俄美两国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今后一段时间俄罗斯与西方列强之间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军备竞赛。
第二,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加深,北约将得到加强。这次俄罗斯的强势出击,使欧洲国家切身感受到了俄罗斯的再次崛起。从欧洲国家的军事实力看,对付俄罗斯这样的核大国,确保欧洲国家的安全,仍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南奥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将得到加强,这正是美国希望的。因为北约不但是维护北大西洋安全的军事组织,同时也是美国领导欧洲、控制欧洲的政治组织,北约得到加强正与美国建设以其为首的单级世界的战略目标吻合。在处理与莫斯科的关系上,北约特别是欧洲国家可能更加谨慎,但对俄罗斯的围堵战略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第三,东欧和亲西方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疑虑增加
东欧前华约国家(如波兰、捷克等)和亲西方的独联体国家(如乌克兰等)对俄罗斯的疑虑加重,这些国家将进一步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实质联系,美国在波兰、捷克等前华约国家部署反导系统计划将加快实施,但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的进程近期将受阻。大部分亲俄的独联体国家在南奥塞梯问题上不会马上表态,起码表面上维持中立。独联体国家需要重新审视与俄罗斯的关系,一边倒的脱俄入欧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对于格鲁吉亚来说已经为自己的失策付出代价,包括失去对南奥塞梯的主权。
第四,经过普京8年治理,俄罗斯国家体制得到重建,借助赚取的大量石油美元,俄罗斯国家实力逐步得到恢复并将进一步崛起,其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实力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并成为多级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奥塞梯冲突后特别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后,俄罗斯将面临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但俄罗斯不会被压垮,反而使俄罗斯彻底放弃对西方国家的幻想,进一步加快俄罗斯崛起的步伐。
第五,中俄实质关系更加紧密,但不会结盟对抗西方国家。那种指望通过和俄罗斯结盟以对抗美国的想法是既误人又误己的想法,既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说得再白一点,就是俄罗斯想依靠中国来对抗美国,或者中国想依靠俄罗斯来对抗美国都是不太现实的想法。但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俄罗斯和中国相互需要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一方离开对方,与美国的谈判筹码必然会轻许多,这也许是中俄战略关系的真谛!加上由于中国面临“台、独”、“藏、独”等问题,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问题中国不会明确支持,但这并不影响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六、上海合作组织继续得到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一些观察员国将会被吸收成为正式成员国,但在伊朗加入上合组织问题上,中、俄和其它成员国在短期内不会达成共识,总体上讲,上合组织在中亚反恐这个主要任务不会发生改变,因此不会在南奥塞梯问题上明确支持俄罗斯。对俄罗斯而言,它完全有能力解决由南奥塞梯冲突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目前不需要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对此表态。总之目前形势下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采取相对中立的政策符合中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第七,以美国的实力不可能同时应对世界各种问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美国不但需要欧洲的齐心协力,也需要象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支持。在世界处于敏感的转折时期,美国和西方国家将向中国伸出友好的双手,中美关系、中欧关系将迎来机遇期并得到迅速发展,但中国发展与美国和欧洲关系时应以全面发展与俄罗斯战略合作关系为依托,否则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参考资料:http://military.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292/42/37/3_1.html

高加索的三个国家到底怎么了,为啥有人说他们“一个比一个惨”

高加索三国是指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三个国家。

根据2018年的统计来说,格鲁吉亚人口370万人,领土面积6.9万平方公里。阿塞拜疆人口将近1000万,领土面积8.7万平方公里。亚美尼亚人口将近300万,领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从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来看,他们三个国家都是小国。

这三个国家的现状如何呢?回答是很不好,非常贫困。此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000多美元。目前他们三国还在无休无止的战争之中。国土支离破碎,人民困苦不堪。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至今还为了争纳卡地区。在战争之中。

格鲁吉亚的情况就更加的糟糕了。他的两个城市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相继独立。国家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差。

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点。

第一,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彼此争权。三个教派互不相让。如此复杂的宗教与政治斗争之中。是无法发展经济,让国力增强的。

第二,人民民风好战,这三个民族为了彼此征服,一争高下。长期进行战争。

第三,西方大国的参与,西方各个国家之间存在各种矛盾。为了制约某个国家。高加索三国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点,导致这三个国家的内部矛盾更加的复杂。

由以上种种复杂的原因存在,高加索三国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现在真的独立了吗现在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了吗

阿布哈兹1992年自行宣布独立,在当时也引发了格中央政府与阿地方当局之间的武装冲突。
现在还依然是格鲁吉亚地区。南奥塞梯独立是格加入北约的一大障碍,格发起如此大规模军事行动,意在消除这一障碍。而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是俄罗斯阻止格加入北约的重要筹码,俄罗斯绝对不会允许格中央政府全面控制这两个地区。

看现在的局势,认识第三次世界大战能打起来么

那些还是潜在问题,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在于下面:
南沙问题:2008年8月1日,越南声称为南沙“不惜一战”,此前越南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达成南沙油气勘测协议。
伊核问题:2008年8月25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支持内贾德连任总统,继续在核问题上抵抗西方压力。
俄格冲突:2008年8月26日,俄罗斯宣布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回应美国导演的科索沃独立,新冷战已然成形。
朝核问题:2008年8月26日,朝鲜终止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中美俄新冷战爆发。
48小时之内,伊朗、俄罗斯、朝鲜相继强硬表态,如此连贯,纯属巧合?
一个月之内,三个大国,四个小国,三个问题,一个冲突,如此集中,纯属巧合?
中国在为打越南造势,何时出手?
美国在为打伊朗备战,何时开战?
俄罗斯在格鲁吉亚驻军,何时收兵?
三个大国对三个小国虎视眈眈,世界大战蕴酿中......
最坏情况:四场局部战争同时开打,人类滑向第三次世界大战!
美国军队援战格鲁吉亚,同时攻打伊朗,准备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俄罗斯与美国在格鲁吉亚决战,企图拖住美国,减轻伊朗压力。中国乘机教训越南,分散美国注意力。中俄援助伊朗抗击美国。英国和日本力挺美国与中俄决战。美国煽动印度趁火打劫,中印边境战火重燃。
四场局部战争同时开打,美伊俄格中越印日英9国相继参战,人类滑向第三次世界大战!
最好情况:四个热点同时降温,中美俄继续和谐......
俄罗斯军队撤出格鲁吉亚,美俄在科索沃和南奥塞梯问题上求同存异。美国承认科索沃独立,不承认南奥塞梯独立,但不使用武力改变现状。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独立,不承认科索沃独立,但不使用武力改变现状。
美国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删除,朝鲜继续对宁边核设施进行去功能化。
小布什把打伊朗这个问题留给下一任总统。美国打伊朗至少等到美国新总统上任之后。伊朗继续玩太极,一边搞铀浓缩,一边搞军事演习,一边继续谈判。
中国对越南一忍再忍,在南沙按兵不动。
实际情况:小国在跳舞,大国在观望,时机不成熟。
俄罗斯暂时保留在格鲁吉亚的驻军,美欧在外交上抗议一下,等待时机。
美国暂时不会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删除,美朝继续讨价还价。
小布什摩拳擦掌,准备在任期结束前寻机拿下伊朗,为其石油财团谋福利。
中国暂时按兵不动,寻机教训越南。
世界大战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引发,现在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旦打开,也就是整个人类末日的开始。

关于南北奥塞梯的问题

  格鲁吉亚和俄国的冲突,很多人猜测是俄国一手预谋的,所谓欲擒故纵。而且在战争发生之前,俄国还在安理会追求南澳和平维持现状的努力,而当时恰恰是西方否决了俄罗斯的这个方案,称不拒绝武力解决。
  随即八日格鲁吉亚悍然进入南澳地区,而俄罗斯也作出了快速反应,坚决回击。但对于俄罗斯的反击我私下认为,这也是俄罗斯被动的唯一选择,如果俄罗斯以默认格鲁吉亚的战争行为,而按兵不动的话,那么南奥塞梯定会感觉自己象个弃儿,背靠俄罗斯是选错了方向,乃至俄罗斯在那些信任它的国家中也失去了诚信和威信,作为一个试图维护自己是一个大国的俄罗斯来说,这个代价将是巨大的,甚至无法挽回的。
  西方国家称俄罗斯是防卫过当,既然两国发生里战争,那么轰炸对方国家的军事基地是种正常的行为,因为只有将对方损失过大,才会减少自己的损失。俄国的轰炸同样也是一种威慑手段,坡坏格鲁吉亚方面的心理防线,让格鲁吉亚尽快服输称臣。只有将战争尽快结束,才能使俄国军队的损失降到最低。本人认为,如果俄国既然造就打算,对格鲁吉亚动手,完全没有必要在联合国要求审议和平维护南澳现状的努力。但这一方案最终被西方的一些国家给否决了。有人说俄国就是为了争取战争的道义,故作假象,是为最终与格鲁吉亚做铺垫。如果真的如此,那我们看看,俄国和格鲁吉亚的关系:南奥塞梯作为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与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接壤。南奥要求独立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发生激烈冲突。在这个时期,俄罗斯以维和部队的形式进入南澳,这自然形成了俄格两国的敌对关系。即使如同某些网友所说,俄罗斯要是真想攻打格鲁吉亚,作为它的宿敌,不可能再去配合俄罗斯,完成攻击自己的愿望。相反格鲁吉亚应该是尽量去避免俄国阴谋的形成,去努力。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格鲁吉亚却是主动挑动冲突,率先攻击南澳首府茨欣瓦利。导致了俄格两国的最终的直接对抗。
  可见发生战争不是某些网友所预测的,战争是俄国的情愿相反则是格国故意要将事件闹大,以便于西方国家插手俄格关系。对于俄罗斯的心态,南澳让我联想到我们的中国台湾,其实台湾也就是美国牵制中国的一个棋子。台湾同样不希望看到中华民族的最终统一。只有分裂才能牵制中国,影响中国。而本人认为,其实南澳也是俄国牵制格鲁吉亚的一个棋子,南澳的位置和台湾的处境是相似的。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3日表示,北约成员国领导人未能同意吸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两国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其个中原因,就是因为格鲁吉亚中央政府与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两个自治地区的关系紧张,所以最终无法加入北约。而如果一旦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成功,那么对于俄罗斯来说,其高加索的最后一个屏障也将消失。一旦其南大门洞开,西方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制就算已经成功了。所以俄罗斯一直对乌克兰和格鲁吉亚,请求加入北约的行为,异常敏感。而现在对于俄罗斯来说,唯一能栓住格鲁吉亚,不让其成功加入北约的棋子,就是格鲁吉亚的这个自治州——南奥塞梯。南奥是俄罗斯牵制格鲁吉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棋子。
  所以俄罗斯现在并不那么急着要将南奥和北奥合并。南奥与格鲁吉亚的这种不合不离的状态,才真正符合俄罗斯现在国家利益,也是其战略需求的一部分。如果俄罗斯不寻求南奥北奥的统一,那么它的战争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相反如果逼急了格鲁吉亚,而格鲁吉亚又没有能力对抗俄罗斯,它一旦选择放弃南奥,而俄罗斯又因为没有了南奥这个牵制格鲁吉亚的这个棋子,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格鲁吉亚加入北约了。这才是俄罗斯最不想要的

苏联解体后分解成几个国家,包括哪一些

众所周知,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是一个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从此正式解体,原本15个组成国也恢复了主权地位。不过,在苏联解体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多个宣称独立的国家,但未被国际普遍承认,此后成为其所在各国的不稳定因素。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签订《苏联成立条约》时,列宁坚持各加盟共和国拥有主权并享有脱离联盟的权利,并最终写入了《苏联宪法》,这成为了后来苏联解体的法律基础。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政治改革,下放中央权力,使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这其中又以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等人为最。在戈尔巴乔夫推动新思维改革后,又大大激化了苏联长期存在的民族矛盾。此后,从上到下,对苏联的离心力量越来越庞大。1988年,鞑靼人在莫斯科举行了抗议示威标志着苏联的民族关系开始步入剧烈动荡期。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加盟共和国乃至自治共和国纷纷加以仿效,开始进行独立进程。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全民公投,除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六个加盟共和国抵制外,其他九个加盟共和国近1.5亿苏联公民参加投票,投票结果显示78%的苏联公民希望国家维持现状。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苏联解体和崩溃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

八一九事件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在白俄罗斯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宣布三国脱离苏联独立,并成立独联体,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成为最后一个宣布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告苏联正式解体。至此,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全部独立。

在苏联独立的过程中,还有多个国家宣布独立但未受到国际普遍承认,他们是: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南奥塞梯、阿尔察赫、阿布哈兹。

1990年9月2日,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单方面宣布脱离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独立,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自称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未得到苏联政府和摩尔多瓦政府的承认。1991年8月25日,德涅斯特河沿岸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1月5日,改国名为“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1992年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中取胜,维持事实独立。该地在摩尔多瓦官方编制的行政区划中是“德涅斯特河沿岸自治领土单位”。

1991年11月1日车臣宣布独立,成立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经历了两次车臣战争后,现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1991年11月28日,南奥塞梯自治州政府宣布独立自格鲁吉亚,成立南奥塞梯共和国。俄罗斯于2008年俄格战争后首先承认南奥塞梯并建交,南奥塞梯共和国希望最终能与俄罗斯的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合并,脱离格鲁吉亚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

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阿塞拜疆的纳卡地区举办公民投票,结果纳卡地区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联合国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均将其视为阿塞拜疆的一部分;它控制了原苏联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治下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大部分领土以及周边的一些区域。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自格鲁吉亚独立。成立阿布哈兹共和国。1992-1993年阿布哈兹战争中格鲁吉亚军队的败北为阿布哈兹带来实质性的独立、人口大迁移及格鲁吉亚民族清洗。2008年8月,阿布哈兹人与格鲁吉亚人再次于南奥塞梯战争对峙,紧随其后阿布哈兹获得俄罗斯的官方承认。

阿布哈兹、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阿尔察赫共和国及南奥塞梯共和国为后苏联“冷冻冲突”地区。此四个国家互相维持友好关系并共同组成国家民主与权利共同体。

法国为何希望南奥塞梯冲突和平解决

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南奥塞梯的现状是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在俄罗斯的保护下已经实现事实上的独立,维持现状,使俄罗斯拥有一个缓冲地带是符合俄罗斯的利益的。
维持现状并不符合西方利益,因为其他想加入北约的国家看到,格鲁吉亚想加入北约落得个国家分裂的下场是会心里打嘀咕的。至于法国是否希望和平解决我并没有听说,你说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现状

只要历史没有终结,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但是下一种可能出现的状况,无非是三种情况:乌克兰政府重新控制;被俄罗斯吞并;继续维持现状。由于目前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乌东部地区已经处于事实上的“独立状态”,所以只要这种支持一直持续存在,那么顿巴斯都会以目前的这种状态继续维持下去。

(顿巴斯地区)
其实顿巴斯地区的未来的状况是有现成的例子的,比如,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等。这些地方也被为后苏联时代“冷冻冲突区”。毫无疑问,这些区域基本上都是受到俄罗斯的支持和庇护才得以保存的,并且俄罗斯还利用这些争议区域来要挟其所在国,使他们无法轻而易举的加入北约。这样一来其实这些区域就是俄罗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强行设置的缓冲地带。

(争夺)
那么在什么状态下情况顿巴斯地区会被乌克兰重新控制呢?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俄罗斯国内出现政局的巨变。要么就是陷入混乱,无力去顾及顿巴斯,没办法提供必要支持。乌克兰趁机夺取顿巴斯。要么就是以普京为首的通俄党右翼民族主义势力垮台,俄罗斯亲西方的自由派夺取政权,主动放弃支持,让顿巴斯判断分子放弃幻想。然而从现在看来这种情况在最少5年之内是不会出现,因为俄罗斯国内局势尚且可控普京地位依旧稳固。

(普京)
然而任何一个人或者一股政治势力都不可能永远掌权,掌权的时间越长那么其所积累的问题就会越多。普京以及统俄党势力在未来也可能会因俄罗斯自身的经济社会矛盾无法解决而下台。这就跟乌克兰的亲俄势力亚努科维奇一样,让其下台的不是西方的颜色革命也,不是手中的权力不够大,而是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俄罗斯现在经济国内的经济状况就不太乐观,西方长期制裁和国际能源价格的低迷,让普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梅德韦杰夫成了普京的背锅侠)
结语
顿涅斯克和卢甘斯克主动加入俄罗斯这种情况也有,甚至还有人一直在运作这件事,比如现任所谓“顿涅斯克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普希林。不过俄罗斯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其可能直接导致整个欧洲和美国都完全团结起来,并且施加更多的制裁和压力。同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会很快加入北约,俄罗斯将在国际社会彻底陷入孤立。俄罗斯想要维持当前的状态并取得突破,只能寄希望于美欧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越来越大,跟美国一起配合分化和瓦解欧盟。与欧洲右翼和极右翼民族、民粹主义政党交好,影响欧洲各国国内政治走向,这其实就是在践行这一战略。这样俄罗斯的战略压力就会减少很多。

介绍一下前段时间的一些政治事件(南奥塞梯 以色列进攻加沙)

因为北约的核心任务就是所谓共同防御。加入了北约这问题就成了北约的问题了。如果对手是伊拉克或塞尔维亚估计就不是障碍。到时候要是打起来兄弟们帮你一起打就是了。可这次对手是俄罗斯。我滴妈呀!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拿破仑和希特勒是怎么死的大家都还记得呢!还是你自己解决了再加入进来吧。这样就成“障碍物”了。
2008年8月7日深夜,也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正式开幕的同时,格鲁吉亚出兵突袭南奥塞梯,并宣称包围了首府茨欣瓦利。支持南奥塞梯的俄罗斯随后与格鲁吉亚军队在边境展开激烈的战斗,俄军除派出上百辆坦克攻击格鲁吉亚人的城镇,并对格鲁吉亚展开空袭。俄军也同时派兵进入同为实质独立地区的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并以海军封锁格鲁吉亚港口。根据俄国官方的说法,已经有1500个平民与15个俄国“维和部队”遭杀害。格鲁吉亚方面则表示,已经有两千人在战斗中丧生。
格鲁吉亚在2008年8月10日下午表示,在俄罗斯猛烈轰炸下,格鲁吉亚部队已经撤离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重新部署在其他地点。
目前,南奥塞梯已宣称独立,并且得到了俄罗斯联邦的承认。相信不久的将来,当年苏联阵营的国家(比如说前苏联的加盟国、古巴、罗马尼亚等)将会承认南奥塞梯的独立。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渊源!看完就知道为什么了!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联合向其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军队4万多人,以只有3万人游击武装,没有正规军队。但以民众全力保护新生国家,出色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统一作战,使其被迫各自为战,加之阿拉伯各国怀有抢占地盘的私心,致难以协调指挥。美国紧急建议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休战,苏联也不满阿拉伯国家的贸然进攻。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以在全世界犹太人的及时帮助下,迅速恢复战斗力,并组建了正规部队“以色列国防军”。阿拉伯国家于7月9日再次发起攻击,但以国防军已扩充到6万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以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战后,以不仅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占领面积相当于巴总面积的80%。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英国长期控制,巨额收益绝大部分落入英法垄断资本手中。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之际,纳赛尔宣布回收运河主权,将其收归国有。英法于心不甘,恼羞成怒,秘密策划联合以色列,以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战争于1956年10月底爆发,但美苏均强烈不满英法的举动。在巨大压力下,英法只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2月从埃及全部撤军,以也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线以前的位置。埃及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经过精心计算、侦察和准备,以军可供作战的196架飞机全部起飞,采用超低空飞行等高超技术,很快炸毁了埃及的近200架飞机。埃及失去制空权,以陆军放手进攻。战争打了六天就很快结束了,历史上也称“六日战争”。由于以的迷惑战术加上埃及等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失误等原因,阿方损失惨重,损失飞机560多架,坦克820辆,伤亡6万人,40多万人逃离家园。以只损失61辆战车,伤亡3100多人。以夺取了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扩张三倍。196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以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以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对立加深,双方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萨达特上台后,深感以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以。为了迷惑以,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骗战术。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成功摧毁了以吹嘘的坚固防线——“巴列夫防线”。打头阵的埃及空军从30个机场同时出动240架飞机直扑对岸以军阵地,20分钟内摧毁了以军在西奈半岛90%以上的军事目标,埃及仅损失5架 飞机。这一战果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前后击毁以军坦克和装甲车400余辆。叙军也一度打到以北部的重要淡水供应地——加利利湖。但以现任总理沙龙临危授命并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干,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强攻并渡过苏伊士运河,指挥其部队继续挺进,截断了埃军与后方的联系,并打开了通往开罗的大门,一举赢得战争主动。同时,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美大力援助以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阿方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然控制在以手中。197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重申以应遵从242号决议,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决议。但第四次中东战争使阿以双方充分认识到,用战争手段消灭对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考虑与以和平共存的道路。以领导人也开始考虑采用放弃部分占领土地换取和平的念头。这为1979年3月埃以毅然决定正式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做出了重大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为打击在黎巴嫩活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除其活动基地,调集大批军队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进攻,重创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使之离散到其他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建立所谓“安全区”(联合国后通过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20005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决议,从黎南部安全区撤军)史称黎巴嫩战争,也有人称其为“第五次中东战争”。但该次战争总体规模和涉及范围远小于前四次中东大战。
五轮和谈,步履艰难
埃、以、美戴维营会谈开启中东和谈先河。1978年8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直接参与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附近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举行会谈。会谈后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戴维营协议。协议确认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文件是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在5年过渡期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居民实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负责安全;允许以在规定地方保留军队;5年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人民代表讨论决定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等。后者规定:西奈主权归埃及,埃、以在3个月内签署和约;在和约签署后的3~9个月内,以从西奈的部分地区撤出,埃以即建交;和约签署2~3年内,以完全撤出西奈等。协议签署后,以分期撤出西奈,埃以建交。但以立场顽固,致使《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未能实施。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戴维营协议,埃及一时陷入孤立,萨达特于1981年10遇刺身亡。
从马德里和谈到奥斯陆协议。1991年10月,在美苏主持下,阿以在马德里召开中东和会,后移师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会谈。经过美国总统克林顿极力斡旋,1993年9月,巴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了和解协议,即“奥斯陆协议”。为照顾美的斡旋作用,以总理拉宾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规定巴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巴以双方相互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1994年5月5日,开始实行预期5年的巴自治。虽然“奥斯陆协议”只是为巴以全面和解勾勒了粗线框架,但它毕竟开启了和谈之路的新起点,之后的谈判气氛总体良好。巴以在1995年签署了实施“奥斯陆协议”第二阶段的“塔巴协议”,也称西岸和加沙地区过渡协议。但1995年11月,拉宾总理在巴以和谈的关键时刻遇刺身亡,中东和平进程遭受重挫。1996年6月大选中,立场强硬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持。
2000年美以巴戴维营会谈。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总理。他表示将致力于全面启动中东和平进程。同年9月,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协议》,但协议内容未获落实。为推动和谈在关键时刻取得突破,2000年7月,临近结束任期的克林顿将以总理巴拉克和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召集到戴维营,试图效仿卡特总统,促成一揽子解决巴以问题。以准备作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让步,答应归还加沙地带全部和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其余4%也作出相应补偿。在此重要关头,埃及警告阿拉法特无权在耶路撒冷等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独自作出决断,阿拉法特慑于警告,并寄望于以做出更大让步,最终未在协议上签字。会晤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但在会晤中,各方对耶城地位、巴难民回归、边界等几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摸清了各自底线,有利于谈判的继续推进。正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2000年9月28日,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引发大规模流血冲突。2001年初布什和沙龙相继上台,中东和平进程转向。
有关“路线图”计划的和谈。2002年12月美、俄、欧和联合国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时,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定稿。2003年4月,由美正式公布计划的内容。2003年6月4日,巴以美首脑在约旦的亚喀巴举行三方会晤,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路线图”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当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撤离2000年9月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人民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第三阶段,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巴以总理也曾多次举行双边会晤。但巴以之间发生的多次严重流血冲突使“路线图”计划搁浅。2004年,以努力推行“单边行动”计划,推行“定点清除”行动,巴内部也发生权力争斗。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 巴方权力交接基本顺利。
2001年以来的巴以最高首脑会晤。2005年1月,阿巴斯以高票赢得巴大选。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后撮合下,在埃及和约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总理沙龙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4年来的首次历史性会晤,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停火协议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多数人充分意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从2000年9月以来,已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和3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月1日,支持巴改革的伦敦国际会议召开。6月,以巴首脑第二次举行会晤,但没有取得成果,双方都不愿妥协。
六类原因,掣肘和谈
涉及到难民回归、边界划分、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定居点拆除、水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巴以一贯归于缁铢必较,这些都是阻挡巴以和谈彻底突破的棘手硬伤。巴以双方和美国、阿拉伯世界等相关方面都存在强大的反对和牵制力量,受双方强硬势力影响,沙龙和阿巴斯都难以作出实质性妥协,巴以局势再度紧张的可能随时存在。
第一,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配。巴方坚持按照联合国242号和 338号决议,要求以1967年战争以前的巴以边界线作为标准,要求以色列严格履行奥斯陆协议和“路线图”计划,单边计划只能是“路线图计划”和奥斯陆协议的一个进程和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从沙龙的观点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顺利履行“单边行动计划”,即交还加沙全部和约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实际要求的领土要少一半左右。而回溯2000年戴维营谈判时,当时的以总理巴拉克曾答应出让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阿拉法特当时慑于国内压力和一些阿拉伯大国的反对而没有签字;而目前以已经通过隔离墙基本实际控制了“单边计划”划定的范围,造成了既成事实。所以说,目前沙龙答应的领土返还比例就更不可能使阿巴斯签字画押了,阿巴斯也一再表示不会比阿拉法特有更多的让步和妥协。另外,巴勒斯坦地区淡水贵如油,以极力在谈判中保障未来的淡水资源供应,而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都一直要求享有应有的淡水供应权利。
第二,巴难民回归问题。400多万巴难民的回归问题几乎一直是巴以和谈中不可逾越的关键所在。以惧怕巴难民回归被占领土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坚持巴难民在所在国就地安置,以对其做出补偿,实际剥夺了其回归权。这是巴方所一直拒绝的。
第三,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单边行动计划”将撤出加沙地带的全部定居点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点,但以不会撤出西岸地区的许多重要定居点,而是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让从加沙地带撤出来的犹太人居住,引起巴方强烈不满。
第四,耶路撒冷问题。该城作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圣地,双方都有各自强硬立场。尽管该城市被以实际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获得其应得的领土和宗教权利。
第五,巴以内部都面临反对势力。巴内部的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有所改变,但其设定的民族解放目标不会有多大改变,它们今后继续袭击以的可能是随时存在的,而一旦袭击连续发生往往就破坏和谈,以多次要求巴方必须加强打击力度。以色列内阁和议会中同样有一股股强大的反和谈、反让步的政治派别和民众。联合政府中,犹太圣经联盟强烈反对对巴让步,利库德集团主张有条件谈判。议会中还存在移民党、沙斯党等许多反和派别。20多万定居者多数反对拆除定居点,且其活动能力非常大。沙龙本人也非常强硬,他谋求的和平必须有利于以既得利益和安全维护。但即便如此仍有以色列的极右翼分子扬言要杀害沙龙。
第六,外部因素影响存在局限。布什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撮合巴以和谈,并承诺对巴进行大力财政援助。但美国这些举措是有条件的,要求巴方大力度推行民主改革、打击激进反以势力,美国袒以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面对复杂的中东局势,布什政府今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持续重视巴以问题还存在悬念。从表面上看,阿拉伯国家都对巴以局势紧张深表焦虑,但出于争取美援、显示本国在中东影响力等考虑,个别国家内心里并不愿该问题尽快彻底解决。近年来,欧洲和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促和力度和影响越来越大,但其对巴以和谈施加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美国也不容许其介入影响美国作用的发挥。
尽管巴以和谈还要面对无限风雨,但无论如何,人们盼望有关各方加大力度,切实采取实质举措,尽早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推动中东和平尽可能取得实质进展。
中东地区历经5次战争4次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直接战争结果都是阿拉伯人失败,不但丢失的土地一寸没有夺回,反而丢失了大片约旦河西岸的肥沃土地,丧师辱国之恨必然铭刻在每个阿拉伯人的心中。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尖锐矛盾就是因土地而引发的和宗教无关。现在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支持以色列一些阿拉伯极端主义者把其视为宗教冲突,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阿拉伯土地被占的问题,所以才有“土地换和平”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