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价值
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及摄影方式,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都来源于生活,有一定记录和保存历史的社会价值。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揭示影响社会变革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传递作者评价生活的倾向态度,折射深厚的思想内涵。
一、 纪实摄影的本质与特征
纪实摄影本质首先在于其题材与内容都具有一定社会意义,为当时或后世的人们所关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其次,纪实摄影的主旨在于引起人们关注、唤起社会良知,或者针贬时弊、揭示真实、保存文化、纪录历史,一些摄影作品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和社会效果。最后,纪实摄影要求深入实际,了解、尊重被摄对象,不干预、不导演、不虚构、不粉饰、不修描,实行现场抓拍的手法,是一种把精确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总而言之,纪实摄影的核心和根本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它所置身并与之联系的社会生活,提倡对人性的直接表达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摄影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纪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纪实摄影的创作,必须从真切的写照生活入手,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自身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
1. 真 实 性
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记实性是摄影天然的本质属性。所谓纪实摄影的真实性,笼统地说就是摄影者用摄影机这种工具记录当时的一种客观存在。纪实摄影就是要告诉人们,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在某个地点、某个或某些人物主体做了某些事情,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功能不仅是传达信息,更在于引导读者佐证某种社会的真实状态。
2. 社 会 性
社会性,是从历史的横截面显示人物和时代的特征,它是指通过对拍摄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纪录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社会评价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特征。纪实摄影往往会受到人们关注、唤起社会良知,揭示真实、纪录历史,具有一定的社会效果。
3. 时 代 性
时代性,是从历史发展的纵轴上标出人物和时代特征,它是当代人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不断扬弃民族传统所形成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特征。纪实摄影是客观历史的记录,拍摄当时或者近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时性,它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继替,反映了当代生活的本质。
二、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1、纪实摄影是当今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文明的需要
回顾摄影170年历程,其实纪实摄影才应该真正是摄影的主流。自上世纪30年代起,所谓画意摄影和沙龙摄影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让位于后来居上的纪实摄影。作为工业文化的先锋,摄影大大拓展了形象思维的空间,使图像能够替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就是说纪实摄影开创了能够直接通过图像来获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科学及艺术信息,为现代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2、纪实摄影关注文化遗存和传统民俗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视觉是模糊的流动的、分散和非连贯的观察现存的一切,人们的视觉中心大多只是对着那些司空见惯的加上运动着的空间和时间,人们更不会对一些将要消失的文化元素和一些经典的传统民俗进行取舍和组合,当然,包含在其中的意义也并不是一眼就可全部发现的。生命呈现的千姿百态感到吃惊,将人们会通过自身的影像看到自己眼晴视而不见的东西,会从中领悟到与平时亲身体验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来意义,会捕捉到我们身边不经意间的历史价值。
3、纪实摄影是社会生活和时代本质的反应
纪录现实、反映时代是纪实摄影天然的功能。这就要求它必须关注人,尤其是那些集中体现时代特征的人。以反映时代特征的人物为题材赋予纪实性人像摄影时代性,,也使它们具备了不可替代的历史特性。例如,萨尔加多的《劳动者》等一大批反映社会问题的纪实性摄影作品,向世人揭示了悲惨角落的人们,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也给纪实摄影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
4、纪实摄影表达社会评价,促进社会改良
纪实性摄影作品关注社会现象,注重选材的社会价值。它常以促进社会改良为目标,渗透着摄影师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从这个角度看,纪实摄影可被视为一种社会活动。我们生活在大变革的岁月里,用相机留住今日光辉和阴暗,揭示社会的真情和丑恶。从不同角度诠释社会的各个层面,促使人们认识眼前的社会,做出正确评价,从而最终促进社会进一步改良。
5、纪实摄影传达社会信息,见证社会变迁
与艺术摄影和商业摄影不同,纪实摄影会向人们传达一些社会信息。并且客观纪实摄影具有为社会发展变化提供细节影像实证的作用。
有摄影师受到屈辱的故事么!!!
摄影师的受辱故事
“最伟大的“伯内特
“1969年越战爆发,大卫·伯内特想到战地去拍照片,当时他刚从大学的政治系毕业,但是他想做一个出色的摄影家,那个时候他开始作为美国《时代周刊》特约摄影师在欧洲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采访,他说服《时代周刊》的支付500美金到越南,500 美金就是他从欧洲到越南的一张机票,他回报《时代周刊》的方式是拍摄出来的照片优先供《时代周刊》挑选。“
2004年2月27日,著名摄影策展人、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回忆摄影师大卫·伯内特的往事。“ 大卫在越南待了两年,在那里拍摄他想拍摄的照片。1972年6月8日,大卫和同在越南的摄影师黄功吾经过一个村庄,同行的还有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此时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不断对着越南的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大卫、黄功吾和电视台记者在惊魂未定的时刻看到一群孩子,那群孩子在路上惊慌地奔跑,一个女孩哭泣着跑到最前边,女孩身上没有了衣服。大卫迅速拿着他的相机对准了那些孩子,但是大卫摄影机里的36张胶卷用到最后一张,大卫和黄功吾几乎同时把镜头对准那些奔跑的孩子,他按下快门,然后又迅速换上胶卷,等他再举相机的时候,那个哭泣中的女孩子已经跑过去了,他拍到了她跑去的背影。“
那个奔跑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大卫和黄功吾一起拍摄了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而四处奔跑的孩子,拍摄了9岁的潘金淑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哭泣着奔跑的情景。大卫和黄功吾拍摄的照片很快就被《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发表,这些照片逼真而独特地呈现出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和伤痛。越战宣告结束后,很多人说,是那些在越南战地记者拍摄的残酷的战争影像促使越战提前结束。那个名叫潘金淑的越南小女孩因为那幅照片而闻名,后来成为联合国和平大使。
普雷基把大卫·伯内特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
1976年以前,普雷基是看了在《时代周刊》发表的伯内特的照片以后萌发和伯内特合作的愿望。伯内特从越南战地回国以后离开《时代周刊》跟《生活》杂志签了约,《生活》杂志的一个摄影师去世了,伯内特就代替那个人的位置,当时他25岁。但是刚刚签约两个月之后,《生活》杂志破产了。普雷基打电话到《生活》杂志找伯内特,那里的人说伯内特在巴西,普雷基在录音电话留了言,他说他想要见到他。几天以后伯内特找来了。几天以后他们合伙创立美国联系图片社。
大卫·伯内特在成为联系图片社副总裁之后,也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1979年,在霍梅尼发起的席卷伊朗的宗教革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的时候,伯内特想方设法,到达霍梅尼的住所,他拍摄了许多独家新闻照。在埃塞俄比亚,伯内特用他的相机真实地记录了备受干旱折磨的非洲的生活�一个十岁的男孩干渴到了极点�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甘露�小男孩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去拼命吮吸。这是他的生命之源,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双眼紧闭,古铜色的皮肤有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这张照片就像1972年的那张照片一样,成为 20世纪震撼人心的经典影像。
拍《劳动者》的萨尔加多
2004年,联系图片社已经成为继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之后,世界又一家独立新闻摄影图片社。
“摄影记者的品质就是诚实、勇气和具有悲悯的胸怀,摄影师要追寻和探究真相,这个跟价值观,跟意识形态没有关系。正直、诚实、热爱正义,对历史负责是记者的基本素质。
“现在做一个摄影师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工作非常艰难。在这个行业里你更多的是独自面对困难的工作,你做它是因为你想做它。联系图片社那些摄影师之所以跟图片社一起工作,这是因为这些摄影师他们的原则和联系图片社的原则一样,他们的理想和联系图片社的理想相合。“
一位饥饿的小孩在联合国卫生组织设立的难民营里输液。这是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1985年拍摄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的照片。1969年,25岁的萨尔加多在取得圣保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移居欧洲。1970年,开始接触摄影,很快成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专职记者,处女作是对撒哈拉沙漠地区旱灾的摄影报道。1974年,30岁的萨尔加多被法国西格玛图片社吸收,任摄影记者,开始了到世界各地拍摄照片的生涯。1975年起,他先后成为法国伽玛图片社和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1982年加盟联系图片社。为报道持续10年的非洲大旱,萨尔加多先后16次前去非洲,即使感染上了血吸虫病,也没有退却,一边治疗,一边坚持摄影采访。
1982年,萨尔加多以其照片中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特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
1986年,萨尔加多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他看到了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劳动场面:五万名淘金者挤在一个巨大的土坑之中,他们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靠摇摇晃晃的木梯爬上爬下,随时都有摔死的危险。萨尔加多说:“那些劳动者虽然衣衫褴褛,甚至赤身裸体,但他们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感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他们拍摄下来,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1988年,萨尔加多和普雷基一同到中国,他们带来了“联系图片社10周年摄影展“。萨尔加多对中国摄影师说: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
萨尔加多制定并实施一个计划,从1980年代开始,奔走于世界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进行摄影采访,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他说: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摄影师现在所拍摄的体力劳动照片,再过10年到15年就会变成历史的遗迹。
2004年,普雷基把萨尔加多几年来在世界各地拍摄地350幅反映体力劳动者的生存状态的摄影作品,汇编成巨型画册,取名为《劳动者: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形象》。
联系图片社有30位签约的摄影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在国际摄影界享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对待摄影的态度不一样,比如大卫·伯内特,他从1970年代开始摄影之后,拍战地影像,也拍非洲灾荒,他拍奥运会,也拍美国大选。如阿龙·瑞宁格现在是联系图片社副总裁�他是最早报道美国艾滋病的摄影师。1982年联系图片社派阿龙·瑞宁格跟踪采访艾滋病,而国际新闻界1984年才开始注意艾滋病的报道。但五年前阿龙·瑞宁格决定不再拍照片,他认为自己在摄影的领域再作不出什么贡献了,他决定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