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以色列特大历史事件
以色列犹太民族从古至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览:
公元前约1700年
犹太民族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在迦南地定居。
后因饥荒迫使古以色列人迁徙到埃及。
公元前1350年
摩西带领古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在西奈山接受“摩西十戒”,犹太教诞生。
公元前1300——1250年
古以色列人返回迦南地,并在此地定居下来。
公元前1020年
犹太君主制国家建立,扫罗为第一位国王,死后由大卫继任国王。
公元前1000年
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960年
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圣殿。
公元前930年
古犹太王国分裂为南方的犹太王国和北方的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十个以色列人部落流亡并消失。
公元前586年
犹太王国被巴比伦帝国征服,第一圣殿被毁;一部分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囚禁。
公元前538年
犹太人从巴比伦返回巴勒斯坦;重建圣殿,第二圣殿时期开始。
公元前331年
亚历山大征服巴勒斯坦,开始了希腊统治时期。
公元前166年
马卡比起义,犹太起义者后来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
公元前142——129年
哈斯蒙尼王朝统治下的犹太独立王国。
公元前63年
罗马大军在庞培的率领下攻陷耶路撒冷。
希律被任命为巴勒斯坦的统治者,修葺耶路撒冷圣殿。
公元一世纪前后 耶稣创立基督教
公元66年
犹太人举行反对罗马帝国统治的大起义。
70年
耶路撒冷及第二圣殿被毁;两年后马萨达陷落,“犹太战争”失败。
132年
巴尔.科赫巴举行起义,三年后失败。
古代犹太历史终结,进入流散时期。
1860年
耶路撒冷城外建立第一个犹太居住区。
1882——1903年
第一次阿里亚(即犹太人大规模迁往巴勒斯坦),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897年
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
犹太复古主义组织成立。
1904——1914年
第二次阿里亚,移民主要来自俄国和波兰。
1909年
在德加尼亚建立第一个基布兹(一个供人定居的组织,它保持某种在所有物全体所有制基础上将成员组织起来的集体社会,它的宗旨是在生产、消费和教育等一切领域实行自己动手、平等与合作。);第一座现代化城市特拉维夫开始建立。
1917年
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
英国占领巴勒斯坦,结束了奥斯曼帝国400年的统治。
1918——1948年
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
1919——1923年
第三次阿里亚,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920年
犹太工总成立;一;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成立。
1922年
国际联盟正式授权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委任统治。
外约旦正式与巴勒斯坦分离,成为一个单独的英国殖民国家。
犹太社团的代表机构犹太代办处建立。
1924——1932年
第四次阿利亚,移民主要来自波兰。
1925年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建立。
1929年
犹、阿两族首次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1931年
犹太地下武装“伊尔贡”成立。
1933——1939年
第五次阿里亚,移民族要来自德国。
1936——1939年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举行针对犹太人和英国当局的暴动。
1939年
英国发表《白皮书》,严格限制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犹太人遭到纳粹的大屠杀。
1940年
犹太右翼地下武装“莱希”以及哈加纳的突击队“帕尔马赫”成立。
1947年
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提出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英国委任统治结束,以色列国宣告建立。
埃及等五个阿拉伯国家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以阿战争(以色列称为“独立战争”)爆发。
1949年
分别同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签订停战协定。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议会,组成以本-古里安为首的第一届工党政府。
被接纳为联合国第59个成员国。
1948——1950年
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大批犹太移民(68.7万)来到以色列。
1950年
议会通过《回归法》。
1952年
以色列外交部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
1956年
国家宗教党成立。
特拉维夫大学开始招生。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人称“西奈战争”)爆发,夺得加沙和西奈,次年撤军。
1957年
胡拉沼泽地的排水造田工程结束。
1961——1962年
参与大屠杀的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审并被处以绞刑。
1964年
“北水南调”的全国输水工程竣工。
雅博廷斯基遗骸运回以色列重新安葬。
巴解组织在开罗成立,随后发动对以色列的游击战。
1966年
永久性的议会大厦落成。
以色列作家阿格农或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
组成民族团结政府。
六天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第三次中东战争),夺得西岸、加沙、戈兰、西奈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阿拉伯土地。
1968——1970年
以、埃之间沿苏伊士运河的消耗战。
1968年
巴勒斯坦工人党、劳工联盟等联合组成以色列工党。
巴解组织发表要消灭以色列的《巴解组织宪章》。
1969年
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在国际上进行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劫机恐怖活动。
约旦政府军同巴解组织冲突的“黑九月事件”。
1971年
东方犹太人的“黑豹党”成立。
1972年
以色列参加慕尼黑奥运会的11名运动员遭到绑架并被杀害。
来自苏联的犹太移民开始增加,70年代约有10万。
1973年
自由运动和自由党等联合组成利库德集团。
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爆发,持续了18天,以色列初期受挫,后反击成功。
1974年
经及辛格斡旋,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达成脱离军事接触协定。
右翼的“信仰者集团”成立。
1975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犹太复国主义等于种族主义”的3375号决议。
成为欧洲共同市场的非正式成员国。
1976年
以色列特种部队在恩德培机场成功解救人质。
1977年
利库德集团大选获胜,组成新政府,工党在执政29年后下台。
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讲。
1978年
“现在就和平”运动出现。
在美国的主持下,同埃及达成《戴维营协议》。
贝京与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79年
以埃正式签署《以埃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30年的战争状态。
开始从西奈半岛的第一阶段撤军。
1980年
议会通过“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基本法。
通货膨胀严重,新货币谢克尔取代原来的里拉。
1981年
以色列空军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
议会通过在戈兰高地实施以色列法律的议案。
1982年
完成从西奈半岛撤军。
发动进入黎巴嫩打击巴解组织的“加利利和平行动”。
1983年
贝京辞职,沙米尔继任总理。
1984年
利库德集团在第11届议会大选中失利,同工党共同组成全国联合政府。
空运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的“摩西行动”。
1985
同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从黎巴嫩撤军,但保持了对黎南部安全区的控制。
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后,通货膨胀率从445%降至20%。
1987年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举行反对以色列统治的起义(英提法达)。
1988年
利库德集团大选获胜,同工党组成新联合政府。
1989年
经国际仲裁后,西奈半岛的塔巴归还埃及。
1990年
东欧和苏联的大批犹太人开始移居以色列,在几年内总数达70万。
1991年
海湾战争中 ,以色列遭到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袭击。
从埃塞俄比亚运送15,000名黑犹太人的“所罗门行动”。
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召开,阿—以冲突双方首次进行直接谈判。
联合国大会废除“犹太复国主义等于种族主义”的决议。
1992年
同中国建交,随后又同印度等国建交。
议会通过关于直接选举总理的法案。
工党大选获胜,组成以拉宾为首的新政府。
1993年
以国防军加强对黎南部真主党的报复性袭击。
同巴解组织达成《奥斯陆协议》,并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原则宣言》。
1994年
巴勒斯坦人实现对加沙和杰里科的自治。
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在希布伦打死29名阿拉伯人。
以色列—约旦签署和平条约,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在摩洛哥和突尼斯设立利益代表处。
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
以军又撤出西岸的6个城市,巴勒斯坦人在西岸的自治范围扩大。
拉宾总理在群众集会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暗杀,佩雷斯继任总理。
1996年
反对和平进程的恐怖活动升级,以色列连续发生四起炸弹爆炸事件,造成数十人死亡。
在黎巴嫩南部实施“愤怒的葡萄”军事行动,打击真主党游击队。
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首届大选中当选自治机构领导人。
在阿曼和卡塔尔设立贸易代表处。
利库德集团大选获胜,内塔尼亚胡成为以色列新总理。
1997年
与巴勒斯坦自治机构达成从希布伦撤军的协议,因双方的不信任而拖延。
耶路撒冷发生的两次自杀性爆炸事件,使21人丧生。
1998年
以色列庆祝建国50周年。
净殿节有什么别称
净殿节又称“哈努卡节”(Hanukkah),“哈努卡”在犹太文中是指重建。它是犹太人又一个重要的节日。
一个在埃及的犹太人将羊血涂在门楣上,以便让上幸“逾越”而过。
哈努卡灯,公元12~13世纪埃及或权利亚犹太人在“哈努卡节”上使用,用青铜制成。公元前167年,希腊驻叙利亚统治者安条克四世公然蔑视希伯莱人不拜偶像的传统,在圣殿中筑新的祭坛,强令犹太人向异教神礻氏献祭。此举后成了马卡比起义的导火线。5年后,犹大·马卡比领导的起义获得胜利,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下令拆除异教祭坛和神礻氏,清除圣殿中一切非希伯莱传统之物,重设犹太祭坛。从该年9月即基斯流月25日起,犹太人怀着极大的喜悦,庆祝耶和华圣坛的重新供奉,历时8天。随后,犹大和他的兄弟们宣告,把从每年该月25日起的连续8天作为庆祝圣坛重新供奉的幸福快乐的节期,此即犹太人的净殿节。
后来,为纪念马卡比起义军光复耶路撒冷及圣殿的整修,恢复对耶和华的奉献,犹太民族始终保持庆祝净殿节这个传统。在8天的节日期间,人们手拿棕榈树枝叶,在圣殿或会堂中高唱赞美诗“哈利路亚”。另外,从第一天起,各户在门前点灯,以后每日增加一盏灯,到第8天,到处是灯,热闹非凡。所以,净殿节也被称为“灯节”。
犹太人的历史背景
犹太人的历史背景:
1、建国前夕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居住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移民浪潮。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移民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移民。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2、建立国家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著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3、独立战争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约旦河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4、20世纪60年代
在1961年,纳粹的战争犯、也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审判。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了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美国和以色列的调查总结认为这场意外是因为自由号的辨识困难而造成的误击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总理梅尔夫人当选。
5、20世纪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袭攻势。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了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尔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折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联盟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联合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
接着,在当年的11月,埃及的总统萨达特史无前例地拜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进行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承认。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谈和。在萨达特拜访之后,两国间进行的和平谈判最后签下了大卫营和约。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6、20世纪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侵略,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攻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Yitzhak Shamir)继任。1982年9月16日,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民兵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贝鲁特大屠杀,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了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在暴动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7、20世纪90年代
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导弹并没有直接杀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为不正确使用预备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爱国者导弹碎片击中而丧命。
在1990年代早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移民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大约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移民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联合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
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为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赢得了1996年的大选。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输给了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Hebron)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8、2000年后
巴拉克在2000年决定单边的从黎巴嫩撤军,这次撤军也是为了阻挠真主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戴维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巴拉克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阿拉法特拒绝这个提议。
2003年6月4日,在乔治·沃克·布什主持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于约旦相会。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艾里尔·沙龙挑衅性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Temple Mount)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了新的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在艾里尔·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了艾胡德·奥尔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了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了多数派席位。
2006年6月13日爆发的以黎冲突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区,主要是介于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始于真主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恐怖袭击行动中杀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真主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
马卡比大起义是谁发起的
耶路撒冷有一位虔诚的祭司马塔提亚·马卡比,他有五个
儿子:约翰、以利亚撒、犹大、约拿单和西门。父子六人为了反抗塞琉古王朝的残暴统治,于公元前167年发动了马卡比大起义。
起义队伍节节胜利,力量不断状大。公元前161年,希伯莱人的领袖犹大在战争中牺牲。犹大的去世使希伯莱人面临深重的灾难。塞琉古王朝官员和犹太叛教者对起义者及虔诚派进行反攻。在这危急关头,起义者纷纷来到约拿单面前,要他接续犹大,领导起义。约拿单抑制住心中的悲痛,领导起义将士继续与敌人战斗。不久,长兄约翰又被敌人逮捕杀害,这更坚定了约拿单、西门和起义将士的斗争意志。约拿单率领起义军继续与敌方将领巴克西得周旋作战。巴克西得连续受挫后,不得不与约拿单谈判求和,遣返犹太俘虏,并保证不再进犯希伯莱人。
可是到了公元前143年,有一位叙利亚将军特利弗为当上塞琉古国王,意图制服希伯莱人。他设计将约拿单诱捕,后又将其杀害。这样,起义的领导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马卡比家族最后一位成员、马塔提亚的幼子西门身上。经过浴血奋战,西门最后将叙利亚军队驱逐出去。一个崭新的独立自由的犹太王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形成。
公元前142年,塞琉古国王底米丢二世为借助西门的势力以巩固王位,便与西门订立和约:允许希伯莱人享有各方面完全的自由,废除安条克四世对希伯莱人宗教信仰的强行规定,承认西门为犹太国祭司长,批准前王与约拿单所立之约,免除希伯莱人对塞琉古王朝的贡税。这样,在马卡比家族的领导下,巴勒斯坦希伯莱人经过25年的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斗,终于摆脱塞琉古王朝的统治,恢复了希伯莱人的独立和宗教信仰,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犹太神权国家,史称马卡比王国。
在西门当政期间,马卡比王国一直处于和平的环境。据记载,当时“希伯莱人和平地耕种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生长五谷,树上结着果实。年轻人炫耀着自己光彩夺目的军服,老年人坐在城市广场的周围,谈论着往昔的大事。……人们在自己的葡萄园里,无花果树下,过着和平的生活,无忧无虑”。
公元前135年,西门被阴谋篡位的女婿多利梅暗杀身亡。随即西门的第三个儿子约翰·希尔坎即位。希尔坎登基伊始就向外扩张,征服四周邻邦,占领了外约旦、撒马利亚和以士买,从而扩大了马卡比王国的统治范围,使之大大超过了所罗门时代希伯莱王国的疆域。但与此同时,犹太祭司内部发生分裂,出现复杂的派系斗争,再加上哈斯蒙尼家族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马卡比王国的光辉逐渐消失,国势渐衰。
公元前64年,正当马卡比王国内部各派为争夺耶路撒冷圣殿大祭司的职位争吵不已时,早已虎视眈眈的罗马帝国伺机而动。罗马大将庞培于东征途中率领铁骑攻陷耶路撒冷,将巴勒斯坦划人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同年,罗马人任命了新的犹太王,哈斯蒙尼王朝正式灭亡。由此马卡比王国在巴勒斯坦存在了一百多年之后终于覆灭,一度享受到独立自由的希伯莱民族重新开始了他们漫长的苦难生涯。在此期间,犹太人曾发动了多次武装反抗,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135年,罗马暴君哈德良扑灭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下令彻底摧毁耶路撒冷,不准犹太人跨入一步。至此,巴勒斯坦犹太人几乎全部被逐或逃离。这第三次大流散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定居的历史,犹太民族进入了为期1800多年的“世界性大流散时代”,从而在一种极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延续、发展着自己独特的文明。
马卡比王国国势渐衰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135年,西门被阴谋篡位的女婿多利梅暗杀身亡。随即西门的第三个儿子约翰希尔坎即位。希尔坎登基伊始就向外扩张,征服四周邻邦,占领了外约旦、撒马利亚和以士买,从而扩大了马卡比王国的统治范围,使之大大超过了所罗门时代希伯莱王国的疆域。但与此同时,犹太祭司内部发生分裂,出现复杂的派系斗争,再加上哈斯蒙尼家族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马卡比王国的光辉逐渐消失,国势渐衰。
净殿节的含义是什么
净殿节又称“哈努卡节”(Hanukkah),“哈努卡”在犹太文中是指重建。它是犹太人又一个重要的节日。
公元前167年,希腊驻叙利亚统治者安条克四世公然蔑视希伯莱人不拜偶像的传统,在圣殿中筑新的祭坛,强令犹太人向异教神袛献祭。此举后成了马卡比起义的导火线。5年后,犹大·马卡比领导的起义获得胜利,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下令拆除异教祭坛和神袛氏,清除圣殿中一切非希伯莱传统之物,重设犹太祭坛。从该年9月即基斯流月25日起,犹太人怀着极大的喜悦,庆祝耶和华圣坛的重新供奉,历时8天。随后,犹大和他的兄弟们宣告,把从每年该月25日起的连续8天作为庆祝圣坛重新供奉的幸福快乐的节期,此即犹太人的净殿节。
后来,为纪念马卡比起义军光复耶路撒冷及圣殿的整修,恢复对耶和华的奉献,犹太民族始终保持庆祝净殿节这个传统。在8天的节日期间,人们手拿棕榈树枝叶,在圣殿或会堂中高唱赞美诗“哈利路亚”。另外,从第一天起,各户在门前点灯,以后每日增加一盏灯,到第8天,到处是灯,热闹非凡。所以,净殿节也被称为“灯节”。
犹太民族净殿节设立的原因是什么
净殿节又称“哈努卡节”(Hanukkah),“哈努卡”在犹太文中是指重建。它是犹太人又一个重要的节日。公元前167年,希腊驻叙利亚统治者安条克四世公然蔑视希伯莱人不拜偶像的传统,在圣殿中筑新的祭坛,强令犹太人向异教神礻氏献祭。此举后成了马卡比起义的导火线。5年后,犹大·马卡比领导的起义获得胜利,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下令拆除异教祭坛和神礻氏,清除圣殿中一切非希伯莱传统之物,重设犹太祭坛。从该年9月即基斯流月25日起,犹太人怀着极大的喜悦,庆祝耶和华圣坛的重新供奉,历时8天。随后,犹大和他的兄弟们宣告,把从每年该月25日起的连续8天作为庆祝圣坛重新供奉的幸福快乐的节期,此即犹太人的净殿节。
马卡比大起义的结果如何
耶路撒冷有一位虔诚的祭司马塔提亚•马卡比,他有五个儿子:约翰、以利亚撒、犹大、约拿单和西门。
马塔提亚•马卡比和他的儿子们为了反抗塞琉古王朝的残暴统治,于公元前167年发动了马卡比大起义。起义队伍节节胜利,力量不断状大。
马卡比大起义是怎么发动的
耶路撒冷有一位虔诚的祭司马塔提亚•马卡比,他有五个儿子:约翰、以利亚撒、犹大、约拿单和西门。父子六人为了反抗塞琉古王朝的残暴统治,于公元前167年发动了马卡比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