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奥斯曼帝国的“雷霆闪电”,巴耶塞特一世(上)-奥斯曼简史9
- 从一个小部落到横跨欧亚非,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 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位苏丹
- 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亲兵是如何建立的最后结局怎么样
- 近代奥斯曼帝国苏丹是哈里发吗
- 奥斯曼帝国 苏丹是什么意思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苏丹王国是同一时期的称呼吗
奥斯曼帝国的“雷霆闪电”,巴耶塞特一世(上)-奥斯曼简史9
说起 奥斯曼帝国 历史 上的 巴耶塞特一世 ,人们往往用 “雷霆” 或 “闪电” 来称呼他,更有甚者直接称其为 “雷神之锤” !其原因就是 巴耶塞特一世是奥斯曼帝国 历史 上有名的军事统帅(兼统治者),为帝国崛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场奇迹,是奥斯曼帝国 历史 上的名将。
虽然 “雷霆闪电”巴耶塞特一世 最终晚节不保(最终兵败被俘),但因其军事才能和指挥过的几场关键战役,也不失为一代名将,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添砖加瓦
那么奥斯曼 历史 上传奇的“雷霆闪电”巴耶塞特究竟指挥过哪些著名战役?他又是怎样一位统治者兼军事统帅呢?其生平又是如何?本期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的精彩人生
巴耶塞特一世在大约公元1354年出生,卒于1403年,终年49岁。而公元1389年他随父参加 科索沃战役 ,在其父遇刺身亡后,战场火速即位,从此担任 奥斯曼帝国苏丹 ,执政13年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苏丹, 巴耶塞特一世 比不上 老爹穆拉德一世 、 爷爷奥尔汗 跟 祖爷爷奥斯曼一世 的沉稳稳重,但出色的军事天赋反倒让他颇为急躁的行事风格在战场上获得了“闪电”(或“雷霆”)的绰号。
而“闪电”的别称就来自于 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 ,没错,就是那场极大改变了奥斯曼帝国、塞尔维亚国运以及穆拉德一世跟巴耶塞特一世人生轨迹的那场战役!
公元1389年还是王子的 巴耶塞特一世 随父(苏丹 穆拉德一世 )参加了 科索沃战役 ,战场上穆拉德一世意外遇刺身亡,巴耶塞特一世临阵即位,鼓舞士气,继续统帅军队作战,最终反败为胜,一举歼灭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联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此战之中,巴耶塞特一世还俘杀了塞尔维亚大公兼军事统帅 拉扎尔公爵 ,彻底征服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从此荣获 “雷霆闪电” 的绰号,成为了一代名将
公元1395年巴耶塞特一世又率军入侵匈牙利,次年与 匈牙利国王 西吉斯孟 统帅的匈牙利、波兰军队以及英、法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共10万人会战于 尼科堡 ,并大获全胜,此战之中光是俘虏就有一万多欧洲骑士,史称 尼科堡战役 !
而正当巴耶塞特准备继续西侵欧洲时,东方强大的 帖木儿大军 开始入侵小亚细亚,巴耶塞特于是乎率大军东征。公元1402年双方战于 安卡拉 ,结果巴耶塞特兵败被俘,最后死于狱中。 一代名将晚节不保 ......
巴耶塞特一世 之父是奥斯曼著名的 “统治者”穆拉德一世 ,其实早在穆拉德一世还是王子的时候就遇到一位希腊美女,然后双方结婚,后来这位女子被尊称为 “夜玫瑰“
公元1354年 ,“夜玫瑰“跟穆拉德一世爱情的结晶—— 巴耶塞特 出世了。公元1381年年仅27岁的混血小王子 被帝国派往小亚细亚做总督 ,而在任上,他成功替奥斯曼帝国消化了刚刚吞并的版图
此举为他博得了威名,也赢得了父皇的好感跟重视,于是老苏丹穆拉德一世派给他一个艰巨任务:消灭强大的前宗主国 卡拉曼 !
公元1386年两国最终 决战 ,三十出头的 巴耶塞特一世 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 不仅彻底击败了卡拉曼,并将对手降为臣藩 。而最终因为在战场上勇敢的表现,还赢得了 “雷神之锤“ 的美名,由此巴耶塞特一世其实成为了未来帝国继承人的不二人选,而老苏丹穆拉德一世也就喜欢将他带在身边历练......
公元1389年 , 科索沃战役 打响,随着巴尔干联军方面欧洲重甲骑士的冲锋,奥斯曼大军阵脚大乱,此时奥斯曼大军指挥官—— 苏丹穆拉德一世 带着俩儿子: 巴耶塞特一世 跟 雅库布 死死顶住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奥斯曼阵线已乱,同时欧洲骑士冲锋体力耗尽)之时,一队奇兵杀出,直抵奥斯曼大军中军最核心之处——奥斯曼苏丹所在地
最终经过一番惊心动魄与刀光剑影,巴尔干勇士 成功刺杀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一世 ,一代英主殒命战场,奥斯曼大军顿时乱作一团,巴尔干联军占据了战场主动权
而震惊之余的 巴耶塞特一世 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失去主帅意味着在大海失去方向,于是无论他自己或是奥斯曼大军都需要赶紧找一位新的“主心骨”
最终凭借 巴耶塞特一世 平日的表现,他被推为 新苏丹 ,事实上他也 不得不被迫在战场上即位 ,并且要在一瞬间做出一个可能影响这个帝国未来国运的战场 决定 :
当时战场上奥斯曼军中也有大臣,而这些大臣们担心危急时刻军中出现 继承权纠纷 ,于是向刚刚即位的苏丹——巴耶塞特一世施加压力,逼着 巴耶塞特一世下令处死自己的弟弟 雅库布 !
最终这位新奥斯曼苏丹即位后的第一道命令竟是杀死自己的手足同胞,还是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情况下,这也成为了后世批评他的黑点
但平心而论,根据后来奥斯曼 历史 发展来看,尤其是 穆罕默德二世 之后,奥斯曼帝国将新苏丹即位后就杀光所有兄弟手足定为了法律,这一方面非常残忍乃至反人性,但另一方面极大避免了王位继承权争夺,为数百年奥斯曼帝国的稳定做了工作(关于这点咱们还需要辩证来看,以后单独开一期讲奥斯曼帝国继承的问题)
而处死兄弟 雅库布 (用弓弦勒死)之后,这位军事统帅很快面对战场,通过鼓舞士气整理了己方溃退的勇士,事实上奥斯曼大军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尤其 奥斯曼精锐 更是强悍无比,只不过老苏丹的突然去世极大震撼了所有人
而面对 新苏丹的勇敢与号召 ,奥斯曼勇士恍惚片刻便缓过神来, 重新聚集在 “闪电”巴耶塞特一世 之下,并且开启了更为激烈的战斗
而本来松了一口气以为胜局已定的巴尔干联军眼见自己的对手突然恢复了阵型,并且士气更加旺盛(奥斯曼大军也有为老苏丹复仇的加成在里面),于是马上轮到他们懵逼了
很快这种恍惚变成了惶恐,惶恐成为了悲伤,最终眼睁睁看着奥斯曼军队在新苏丹的指挥下采取了新的战场战术:
巴耶塞特一世 将机动能力极强的 轻装骑兵 作为尖刀,直插巴尔干联军各不同种族的结合部,而巴尔干联军各部间的协同一致开始被打破,混乱一下子蔓延。
加上战役一开始就连续冲击的重骑兵也开始体力不支,突击能力锐减,逐渐奥斯曼军队的人数优势凸显了出来,最终在奥斯曼骑兵的突击下,巴尔干联军开始了溃败
当然期间巴尔干联合内部也不和, 塞尔维亚大公的女婿 径自带走了近半数的人马,直接导致了巴尔干联军的溃退,最终一场奥斯曼对巴尔干的战争变成了一场奥斯曼人对巴尔干联军的屠杀......
因为当时身怀杀父之仇的 巴耶塞特一世 对塞尔维亚军队下了 绝杀令 ,所有哪怕临阵投降的塞尔维亚人也难逃一死,加上本就被重重包围,所以 最终塞尔维亚方面从大公到贵族们全部被土里,巴耶塞特一世几乎将塞尔维亚贵族屠戮殆尽!
因为这场战争的惨烈与重要性,后世出现了大量民间传说,这些塞尔维亚民间艺人往往以古斯里琴伴奏,走街串巷传唱塞尔维亚先人的英勇事迹和凄惨命运,但另一方面, 塞尔维亚的凋落则标志着“雷霆闪电”巴耶塞特一世的崛起......
塞尔维亚 在 科索沃战役 中可以用 惨败 来形容,此战塞尔维亚几乎丧失了一切:土地、人民、自治地位、尊严、士兵、领主乃至大公
塞尔维亚 拉萨尔大公 的遗孀 玛莉卡 被震惊的国人匆忙推举为王国摄政,而她15岁的儿子 斯蒂芬·拉扎维奇 则含泪即位,并最终 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斯蒂芬·拉扎维奇 颁布诏书下达: 王长女玛莉亚嫁与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塞尔维亚将在保持自治的前提下向奥斯曼帝国效忠。 从此之后,塞尔维亚开启了长达5个世纪的被奥斯曼统治的 历史
而凭借科索沃战役的卓越表现, 巴耶塞特一世荣获“闪电”称号 ,意味着“ 他充满暴烈的能量,调动军队迅速而有破坏力! ”
但随着新苏丹开始统治,人们逐渐发觉这位新苏丹并没有继承父亲老成持重的美德,事实上作为一名军事统帅,他的 急躁冲动跟难以预料的行为 往往能带来胜利,但对于一个统治国家的帝王来说,稍有不慎就可能是一场灾难...
于是 历史 上的巴耶塞特一世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官,勇敢睿智的军事统帅,但在政治上,只能说难有光彩之处(说他是个“败家子”显然也是很不合适的)
可能这位充满能量的巴耶塞特一世本身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总是将精力花在战场,在 科索沃 ,在 埃米尔 ,在 士麦那 ,在 爱琴海 ,在 科尼亚 ,在 尼科堡 ......
而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获胜,奥斯曼帝国也一般般发展壮大,巴耶塞特一世的名号也越来越响,响到人们逐渐忘记他在政治上的不足,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代名将巴耶塞特一世最终遇上了安卡拉,一场挫败奥斯曼崛起的战役打响了,它就是 安卡拉战役 !
那么安卡拉战役巴耶塞特一世如何一败涂地兵败被俘?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又将如何被改写?奥斯曼崛起的脚步会因此戛然而止吗?
从一个小部落到横跨欧亚非,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奥斯曼帝国,又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封建帝国,其鼎盛时期疆域曾横跨亚、非、欧三洲。但是奥斯曼帝国起初的原型只是小亚细亚一隅,是一个边疆地区的小部落发展为具有多元文化的边疆国家,并历经奥斯曼一世至穆罕默德二世长达一百余年的征服扩张,最终形成历史上以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大帝国。
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化,促进了奥斯曼部落的兴起,并使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奥斯曼早期国家
传统观点认为,奥斯曼人本是中亚呼罗珊地区的一个突厥游牧部落,12世纪晚期迁移到伊朗的东部和北部,并在13世纪早期蒙古人扩张的大潮中向西迁徒。渡过幼发拉底河后,部落发生了分裂,大多数人回到了呼罗珊,只有一少部分人在埃尔托格鲁尔的率领下,到了小亚细亚地区。
13世纪后期,罗姆苏丹国分裂后形成的十多个突厥加齐公国控制了衰落中的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正确的训练下,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满分的队伍出现在那时人们的视野中,因为奥斯曼赏罚分明的制度使不少有志之士纷纷投入奥斯曼军队的麾下,很快壮大了奥斯曼的队伍。时机成熟之际,奥斯曼自封为苏丹,世人称为奥斯曼一世,宣布其领地为独立公国。
奥斯曼国家的建立,表明了奥斯曼领导的部族在突厥各公国的竞争中获得了胜利,摆脱了罗姆苏丹国的控制,并逐渐取代后者成为突厥人与拜占庭人斗争的领导者。之后,在首领奥斯曼的领导下,奥斯曼人开始了蚕食拜占庭领土。
在奥斯曼帝国早期扩张阶段,在位统治者积极向外扩张,使奥斯曼帝国从建国初的一个小埃米尔国变成一个地跨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的大帝国
奥斯曼一世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建立了奥斯曼王朝,而且开创了一项新的发展策略,这项策略主要以牺牲拜占廷为代价,并避免了与更强大的土库曼邻居相冲突,直到国家强大,到与他们抗衡。依照这一策略,奥斯曼自称苏丹之后,很快就率领他的“加齐”武士们同基督徒开战。
巴法翁战役中,奥斯曼军队击败拜占庭军队,控制了卑斯尼亚平原。同时,奥斯曼一世还任命三个军事将领,分别负责黑海方向、伊兹米特方向和尼西亚方向的军务,让他们率军袭掠拜占庭人的财富。奥斯曼人还占领了比莱吉克和亚尔希萨尔两个要塞,切断布尔萨与拜占庭其他地区的陆路联系。
通过对外扩张,奥斯曼人很快便打通了通往各个重要方向的通道。至此,拜占庭人在小亚细亚地区重要的城市布尔萨变得越来越孤立,只能靠海路从君士坦丁堡获得援助。终于,奥斯曼彻底切断了布尔萨与外界通讯的通道,布尔萨也被迫称臣纳贡。可见奥斯曼对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和发展起着多么大的作用,甚至随着奥斯曼的成功,不断加入的突厥游牧部落都被称之为奥斯曼人。
奥尔汉继位后,很快就对拜占庭帝国在小亚地区的重要城市布尔萨进行围攻。最终,布尔萨不得不向奥尔汉投降。奥尔汉将此城定为自己国家的首都。
奥尔汗一世逝世之后,在相继的两位君主穆拉德一世与巴耶济德一世统治时期,奥斯曼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在穆拉德一世时期,奥斯曼人占领了巴尔干重镇亚德里亚堡,并在此定都。而这一时期,奥斯曼军事扩张的主要方向也集中于欧洲地区,同时釆取联姻等方式获取小亚细亚土库曼公国领土。
在穆拉德一世时期,奥斯曼国家已经具有帝国的雏形,但还是极为松散的帝国,,是一个由奥斯曼国家主导的松散联盟。除军事征服外,在穆拉德一世时期,奥斯曼人还会采取联姻、购买等方式获取领土。
在巴耶济德一世统治时期,奥斯曼军队除在欧洲地区发动进一步攻势外,还开始在小亚细亚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征服。此外,奥斯曼国家的扩张方式发生重要改变,从之前以臣属他国为主转变为以直接占领为主。
而且,巴耶济德一世还改变了奥斯曼历代素丹专注于对基督教地区扩张的策略,开始对小亚细亚的土库曼穆斯林国家发动大规模征服行动,于14世纪末,相继占领爱琴海沿岸三国:萨鲁汗、艾登与门特塞,兼并盖尔米延公国剩余土地。
同时,巴耶济德一世釆取强化集权化体制的行动,在他统治之下,奥斯曼帝国已初具规模,不过,帖木儿的入侵(安卡拉之战)导致最初的奥斯曼帝国随之宣告终结。
这一时期奥斯曼人征服的领土形成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地带,并且一直延续至19世纪。而奥斯曼亦从区域性强权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帝国。
除了领土得以恢复,奥斯曼帝国内部政权也在重塑。从大空位期至穆罕默德二世时期,奥斯曼国家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重要变革。在素丹、土库曼贵族、边疆领主与卡珀库鲁间的权利斗争中,奥斯曼素丹最终依靠卡珀库鲁获取绝对权力。
奥斯曼最终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型的专制帝国。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扩张征服中主要实行直接占领的统治方式,附属国与边疆领主势力被削弱。
第二,土库曼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被打破,卡珀库鲁奴隶地位上升,在穆罕默德二世时期,大维齐尔多出自卡珀库鲁与塞尔维亚、拜占庭贵族,以昌达尔勒家族为首的土库曼贵族势力被清除。
奥斯曼国家因征服而形成,具有明显的军事色彩,但其征服活动并非是一种屠杀异教徒的宗教实践,或种族替代。奥斯曼以拜占庭同盟者的身份进入巴尔干,而基督教附庸国军队是其早期扩张阶段军事力量的重要来源。
此外,这一国家的扩张进程是渐进的,奥斯曼在其兴起初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联盟,在穆拉德一世时期,其国家结构依然疏松。在巴耶济德一世时期,奥斯曼国家才开始进行集权化统治,但在安卡拉之战后,具有雏形的奥斯曼帝国分崩离析。
在大空位期后,经穆罕默德一世、穆拉德二世对国土的稳固,到穆罕默德二世时期,奥斯曼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型专制帝国。
总体来说,奥斯曼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促进了传播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与习俗,并使伊斯兰教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位苏丹
统治者有三十六位,奥斯曼一世和奥尔汗一世(最初的两位统治者)没有“苏丹”称号,之后的三十四位有“苏丹”称号
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亲兵是如何建立的最后结局怎么样
苏丹亲兵
奥斯曼帝国军队中最有名气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苏丹亲兵(janissaries),也被称为“新军”。其组建方式是从基督教村落里面挑选7到10岁的儿童,送到军营里面进行10年的严格训练而成。理论上不要求他们皈依伊斯兰教,不过多数最终还是成为了伊斯兰教徒。苏丹亲兵是苏丹的私人财产,或者说士兵实际上是奴隶。 在苏丹亲兵出现的最初两个世纪里,他们是苏丹最可靠的军队,对于自己的主人具有无限的忠诚。然而跟历史上其它类似军队一样,随着中央权利的衰落,耶尼切亚军团开始演变成king-makers,就像千年前古罗马的前辈Pretorians一样。 具有严格纪律的耶尼切亚很少有逃亡的现象,阿尔巴尼亚英雄Scanderbeg大概是唯一有名的一个例外。而苏丹亲兵如此忠心耿耿的原因除了10年的军营训练外,巨大的利益回报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早期的苏丹们几乎是习惯性的从苏丹亲兵中挑选各级官员(包括officers,provincial governors,甚至viziers)。统计表明在14,15和16世纪,三分之二的奥斯曼帝国grand viziers来自这些基督教奴隶们。正是这些锦绣前程吸引着亲兵战士们前仆后继地战斗到最后一刻。(注:vizier为伊斯兰国家的一种高官,请教准确翻译)
由于训练有素,苏丹亲兵成为奥斯曼帝国军事机器中最可怕的部队。亲兵团的主体是使用弓箭的轻步兵,当然作为从小训练的战士,他们在肉搏中同样是可畏的对手。然而,在1396年,耶尼切亚军团的规模还很小。在尼科堡战场上,可能只有一支千人左右的力量,对战局无法起到足够的作用。 因为耶尼切亚军团是个颇让人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关于它的兵力笔者想多说几句。一直到1433年,Bertrandon de la Broquiere访问穆拉德二世(Murad II)后在其记载的一个地方提到苏丹亲兵(Janissaries)已经扩大到3000人。不过令人不解的是他在另一处提到苏丹军队唯一的正规步兵“Jehanniceres”有10000兵力,而当时奥斯曼军队值得一提的正规步兵似乎应该就是苏丹亲兵。到Mahomet II的时代,Chalkokondulas指出苏丹亲兵已经有6000到10000人。到了Soliman the Magnificent的统治时期,苏丹亲兵已经发展到12000人并且在该王朝的末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公元1453年围攻君士坦丁堡时苏丹亲兵起了很大作用,之后苏莱曼大帝时期苏丹亲兵还围攻了维也纳。苏莱曼大帝死后苏丹亲兵7次叛乱,最后一次在1826年君士坦丁堡叛乱时终于被镇压。
近代奥斯曼帝国苏丹是哈里发吗
近代奥斯曼帝国苏丹自称是哈里发。
1258年,阿巴斯王朝最后的哈里发穆斯台尔绥姆被蒙古的旭烈兀军队杀害后,哈里发作为伊斯兰国家最高政治和宗教领袖的职位基本上不复存在。在埃及马木鲁克王朝时代,苏丹们为了使自己的王冠得到宗教的保护,哈里发在名义上保存了250年之久,哈里发的名字也被铸在货币上,但其职能仅仅是主持苏丹的加冕典礼、大的宗教活动以及接见宗教学者和在聚礼时为苏丹祈福,在政治和军事上已没有权利和影响。
奥斯曼帝国初期,历任苏丹都未轻易采用哈里发的头衔。后来虽然有人出于恭维和颂扬,曾称第九任苏丹赛利姆(1512~1520在位)为哈里发,但他本人也从未使用。
18世纪,奥斯曼帝国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瓜分,为了联合穆斯林对付共同的敌人,表明自己在伊斯兰世界享有最高权威,开始按哈里发旧有的概念(即对全体穆斯林有控制权)使用这一称谓,并见诸正式外交文书。
1920年,协约国签订《塞夫勒条约》瓜分土耳其,印度等国的穆斯林曾掀起了保卫伊斯兰教政教领袖哈里发的运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实行政教分离。1924年3月宣布废除哈里发。延续了1300多年的哈里发制遂告终结。此后,有些伊斯兰教学者和泛伊斯兰主义者先后在麦加和开罗等地召开泛伊斯兰代表会议,研究恢复哈里发问题,均未见结果。
奥斯曼帝国 苏丹是什么意思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的旧称,奥斯曼帝国强盛的时期曾经占领了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并占据了高加索地区、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希腊大块领土,国土跨越欧亚两个大陆,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广、人口最多、实力最强大的大国之一。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苏丹”,“苏丹”是音译,意思就是“国王”、“皇帝”之类的君主。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苏丹王国是同一时期的称呼吗
不是的,苏丹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家元首的称呼,就像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元首的称呼为皇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