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水课文

跳水课文的主要内容15字以下?《跳水》的主要内容50字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28 10:41:21 浏览6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跳水课文的主要内容15字以下

《跳水》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跳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作品。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扩展资料

一、《跳水》赏析: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分析。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表现了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

二、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对他的评价是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百度百科-跳水 (列夫托尔斯泰文学作品)

《跳水》的主要内容50字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跳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

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父亲——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扩展资料: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zi)牙咧嘴地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地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他刚喊出“三”,孩子就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跳水课文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什么

课文《跳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人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这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猴子挑逗孩子,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船长命令孩子跳海,孩子跳海后水手们把他救了上来。

五年级下册《跳水》课文

《跳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下面是我带来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跳水》课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在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同时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跳水】这篇课文的资料

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重点生字
艘:sōu
量词,指船只:三艘轮船。
笔画数:15;部首:舟;
笔顺编号:335414321511254
造句:一艘远洋轮船迎面驶来。
航:háng
船。行船或飞行:航海。航空。航天。航行(x妌g )。航班。民航。
笔画数:10;部首:舟;
笔顺编号:33541441
造句:这艘轮船马上要远航了。
桅:wéi
竖立于船的甲板上的长杆,用来挂帆悬旗或兼做吊杆柱等:桅杆。桅樯(桅杆)。船桅。
笔画数:10;部首:木;
笔顺编号:1234351355
造句: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醒目的旗帜。
撕:sī
用手把东西扯裂:撕开。撕破。撕碎。撕扯。撕毁。撕票(绑票的匪徒因勒索金钱的要求没得到满足而把掳去的人杀死)。撕心裂肺(形容极度悲伤)。
笔画数:15;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22111343312
造句:他撕碎了亲人的来信,准备重新开始。
唬:hǔ
威吓(h?):虚张声势是唬不住人的。蒙混,蒙哄:用流言唬人。唬xià 同“吓1”。
笔画数:11;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21531535
造句:你的招式唬弄不住那些聪明的人。
龇:(龇)zī 张开嘴露出牙齿:龇牙咧嘴。
笔画数:14;部首:齿;
笔顺编号:21213452212135
造句:他被撞的龇牙咧嘴,眼冒金星。
咧:liě 嘴向旁边斜着张开:咧嘴。咧着嘴笑。咧liē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样子。咧lié 〔咧咧〕方言,乱说乱讲,如“瞎咧咧”(后一个“咧”读轻声)。咧助词,与“了”、“啦”、“喱”相似:好咧!他来咧!
笔画数:9;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135422
造句:他咧开嘴,嘿嘿的笑着!
鸥:ōu
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鱼、螺等:海鸥。鸥盟(与鸥鸟为友,借指退隐)。
笔画数:9;部首:鸟;
笔顺编号:134535451
造句:这个女孩最喜欢的动物就是海鸥。
瞄:miáo
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注意看:瞄准。猫总瞄着那条鱼。
笔画数:13;部首:目;
笔顺编号:2511112225121
造句:他一眼就瞄到敌人身后隐藏的武器。
● 重点词语
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龇牙咧嘴:使牙赤裸或无遮掩,龇,开口见齿之貌。
吓唬:使害怕,威吓。
● 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 课文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 相关知识
在教《跳水》时,有的教师要学生去想象猴子抢去孩子的帽子后,孩子会怎么想这就没有必要。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这种思维的开展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不搞这个训练也影响不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因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不在前面部分,而在课文的最后两节,主要想说明船长的当机立断、沉着果敢。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围绕这个教学重点进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堂教学: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教师不要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进行想象:谁能想出什么办法把那孩子救下来吗学生会想出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无疑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还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同时,他所以想出“跳水”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之举,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他只能这样做了。实际上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如果这时有学生能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那就更好了,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正是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所要求的,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课文〈跳水〉的资料

《跳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

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

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父亲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扩展资料:

课文全文: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地做着怪样。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地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他刚喊出“三”,孩子就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跳水

跳水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写什么内容

《跳水》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跳水》这篇课文怎么复述

复述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对《跳水》进行复述,开头可以介绍该篇文章的作者,之后描述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故事的发展经过和最后结果,正文:

《跳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

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父亲——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跳水这篇课文中怎样描写了孩子的表现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1、首先写孩子和众人一样被猴子逗乐;

2、帽子被抢,大小逗笑,孩子哭笑不得;

3、孩子脸都红了,感觉又难堪又生气;

4、孩子气极了。

5、孩子吓坏了。

《跳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作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只猴子抢走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差点没了命,船长在孩子紧急时刻让孩子跳水,使他转危为安的故事。

扩展资料:    

课文《跳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人们拿猴子取乐,猴度子放肆起来这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猴子挑逗孩子,版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船长命令孩子跳海权,孩子跳海后水手们把他救了上来。

跳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跳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水手们正在拿猴子取乐;猴子突然把一个孩子的帽子摘下来,爬上了桅杆;孩子爬上了桅杆去追猴子,最后放开桅杆走上了横木,如果一失足就会摔死;这时候船长拿着枪走出船舱,用枪瞄准男孩,要求他立即跳水;男孩跳到海里后,被水手们救上来了。
《跳水》的主要内容
《跳水》一文主要讲了一位船长用枪威逼儿子跳海,从而拯救了孩子的生命的故事,表明了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性格特征。
《跳水》的作者
《跳水》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