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尔浒之战清军伤亡

萨尔浒之战清军伤亡(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呢)

shqlly shqlly 发表于2022-10-30 13:21:06 浏览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呢

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

戚家军,顾名思义,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出来的部队,以浙江兵为主。战斗力爆表,不管是对倭寇作战,还是后来的入朝鲜作战,百战百胜,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可是就这么一支强悍的部队,创作了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后,为什么会败给后金部队呢?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军(清军)进逼沈阳,情势危急。辽东经略袁应泰派出3路人马出兵沈阳,其中两路人马分别由童仲揆、陈策率领。童仲揆、陈策所部人马中有7000人是四川兵,另外3000人是浙江兵。

史书记载:

“明年,天启改元,应泰裕城清河、抚顺。议三路出师,用大将十人,各将兵万余,仲揆、策当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沈阳。两人驰救,次浑河。”

当时辽东危机,全国各地的兵马大多集中在辽东,各省的士兵都有。这3000人的浙江兵就是戚家军后裔部队,这支部队基本是由原戚家军训练出来的,所以战斗力同样十分强悍。

戚家军可以说是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敌我双方平均战损比,高达50比1。在戚继光所率领时期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之后戚继光去世,戚家军也随即被改编,人数也少了很多。

浑河血战中的3000戚家军,就是其最后的力量,面对数倍于己方清军,最终败下阵来,全军覆没。那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敌众我寡,人数悬殊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金(清军)军大致6万人左右,两年后的浑河战役,清军兵力应该只多不少。童仲揆、陈策所率人马最少要对付6万敌人,1万人对敌6万人,人数相差悬殊。

历朝历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比如东晋淝水之战、金朝的护步达冈之战、东汉官渡之战等等。但在瀚如烟海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是很罕见的,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运气和水平,敌人比你数量越多,取胜的几率就越小。

哪怕这只四川军和戚家军再强悍,面对数倍的敌人,也是无法取胜的,且当时的明军在萨尔浒惨败后,已是强弩之末,想要取胜几乎不可能。

孤军作战,没有援军

川军和浙军出兵之时,后方是有几万援军的,所以童仲揆所部才敢于先度过浑河,与清军交战。川军在桥南驻扎,浙军在桥北驻扎,首先接触敌人的是川军,川军悍不畏死,和清军反复拉锯,最终败下阵来。

其中敦吉、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等将领皆战死,随即大家都逃到了浙军的阵营,几千人对数万人,打急眼的努尔哈赤不惜代价围住了所有明军。本来明军是可以撤退的,但由于战前部署是有援军的,所以他们才一直坚持不退。

史书记载:

“邦屏结阵未就,大清兵来攻,却复前者三,诸军遂败。敦吉、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死。他将走入浙兵营,被围数匝。”

等到交战到白热化,发现根本没有援军,这才只能以死报国了。孤军深入敌境是用兵大忌,明军虽然顽强,却抗衡不了满清骑兵。可以说在明末,战场的将领和士兵不一定被敌人击败的,而是由于指挥官或者朝廷的问题才导致最后失败。

朱万良、姜弼率领着剩下的明军,大概在3万人左右,见到前方战局不利,他们没有马上增援,而是保持观望,失去了最佳时机。朱万良、姜弼的犹豫不决,坑死了前方将士,等到努尔哈赤发现明军的援兵,为时已晚,剩下的3万明军遇到敌人一触即溃,同样死伤惨重。

这些明军不是被敌人杀死,而是被清军吓死的,战场瞬息万变,等大局已定,谁都无力回天。

清军实力强悍,无法撼动

但凡开国政权的武力值都是最高的,明初也好,宋初也好,哪一支部队都是整个王朝的最强武装。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同样是当时最强的骑兵部队,论单兵素质和作战意志也远超明军。

实力决定一切,弱肉强食就是一切的基础,川军、戚家军和关宁军已经是明末的王牌军,面对顽强的清军,仍无法取胜,且野战本就不是明军的优势。

清军把这几千明军团团围住,准备一举消灭。别看戚继光早已去世,戚家军的精神犹在,为了收复沈阳,戚家军抱定必死决心,和敌人拼杀。戚家军火器装备率超过50%,主要装备有鸟铳、快枪、佛郎机等热武器。

火器是对付骑兵的利器,所以戚家军首先开始以火枪攻击敌人,清军损失惨重,数千人丢掉了性命。清军杀红了眼,骑兵如潮水一般涌向阵地前,之后戚家军的弹药全部用光。这才开始近身肉搏,可见战争的惨烈,在如此情形下,两军一度陷入僵持状态。

戚家军的鸳鸯阵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军也有十几名将领阵亡,剩下的明军全部死在乱箭之下。陈策、童仲揆、戚金、袁建龙等明军将领全部战死,戚家军从此也不复存在。

袁应泰指挥失误

辽东当局最高长官袁应泰是此次战役的总指挥,熊廷弼被罢免,袁应泰接替了辽东经略。袁应泰是位一心报国的好官,他修坝筑堤,赈济灾民,救了无数百姓的性命,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文官坐上武职,这就是难为袁大人了。

处理政务的能力和军事统帅根本不搭边,当时辽东地区到处都是逃难的难民,不仅有汉人,还有很多蒙古人。面对难民渴望的眼神,袁应泰于心不忍,于是他命令打开城门,收编了很多蒙古人,殊不知这里面不仅有百姓,还有很多间谍和不怀好意的敌人。

童仲揆等将领奉劝袁应泰不要收编这些蒙古人,但是袁应泰不听,这就是妇人之仁了。在努尔哈赤进攻沈阳之时,有大批间谍成了清军的内应,所以清军攻克沈阳才如此顺利,可谓一招棋走错满盘皆是空。

如果清军没有顺利攻下沈阳,城内外的明军里应外合,还有可能守住沈阳,沈阳被攻克后,明军马上陷入不利局面,随即全军覆没。

这世上不会有无一败绩的军队,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早晚会从西边落下,万物都有生老病死,更不用说一支军队。最让人佩服的是戚家军的勇气和战斗意志,不论面对多强大的敌人,誓死不退,至战斗到一兵一卒,但落幕的一天终会到来,浑河血战就是戚家军最后的一幕。

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

自然还是因为明朝用人不善于战略失误,还有后勤不济。萨尔浒战役是明朝与后金(清朝)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明朝11万大军被6万不到的八旗军击溃。从此明帝国与后金之间的攻守逆转,后金成为了辽东真正的主宰。

后金努尔哈赤向明朝正式宣战以后,接连攻破辽东各个城镇,明朝辽东防御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万历皇帝朱翊钧想来想去,派了杨镐出征。杨镐为官二十年,官场熟稔,然而并不知兵事,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万历帝做了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明朝军队首先攻击的就是后金的都城赫图阿拉,当时的杨镐带领着11万的明朝军队(包括朝鲜王朝与女真叶赫部)拥有绝对的优势,如果直线进攻进行突袭,取胜的把握必然大增,然而杨镐竟然用围攻的方法将大军分成了四支,进行围攻。

杨镐还派人写信给努尔哈赤,声称他带来了47万大军正在围攻他。努尔哈赤不仅没有被吓到,反而洞悉了明军的战略部署,最终,努尔哈赤集中兵力猛攻一路明军。

而另一方面,杨镐将大军分成四路,却是互不统属的四路,四支大军各自为战,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当杨镐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带着大军打了过来。

萨尔浒战争后期,辽东大雪纷飞。然而当时的明王朝,因为朝鲜之役已经元气大伤,太仓库耗尽,整个财政系统几乎崩溃。对于在辽东的大军的后勤补给,根本无力再承担。

最终,明朝军队的主力被后金消灭,叶赫部被建州女真征服,明朝惨败,整个东北亚的局势发生逆转。而指挥官杨镐也引咎辞官,在崇祯二年被朱由检处决。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明朝军队进攻的朝鲜王朝军队,率先投降了后金,被后金原谅。当时的朝鲜国王光海君派出使臣前往后金致谢,结果引起了朝鲜举国不满,李朝西人党发动政变废掉了光海君(史称“仁祖反正”)。然而明朝却认为李朝的举动是“谋逆”,对新继位的朝鲜仁祖不予承认。

萨尔浒之战,明朝有47万精锐部队,为何最后还是惨败给兵力很少的努尔哈赤呢

一个军队的战斗力看数量,更看质量,萨尔浒之战中,明朝看似在人数上占有很大优势,但是明朝军队士兵的素质太低,很多人都没有经过训练就被拉上了战场。明朝末期国家已经是风雨飘摇,国内有很多地方都有武装起义,明朝镇压内部的叛乱已经忙不过来了,对付清朝的军队只能征收大量的新兵,但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到了战场上毫无战斗力可言。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战争,清朝只有了几万人就打败了这支40万人的军队。明朝从此也是一蹶不振,失去了统治国家的军事力量。萨尔浒之战是明朝最后的赌注,明朝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场战争给清军毁灭性的打击,能够彻底消除外部的威胁,没有想到却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明朝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很多人都被逼无奈才加入了明朝的军队。没有军人的荣誉感,没有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这样的军队有再多的人也只能是一盘散沙,从战斗力上来说,简直不堪一击,根本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

明朝也没有人能够统领这么多人的将领。萨尔浒之战的时候,在明朝内部的权力机构中兵部尚书竟然还没有人担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很多前线的紧急情况都要兵部尚书来做出决定。前线的指挥将领更是一群酒囊饭袋,都是纸上谈兵的庸才。

在浑河血战中,东亚最强军队戚家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敌众我寡,人数悬殊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金(清军)军大致6万人左右,两年后的浑河战役,清军兵力应该只多不少。童仲揆、陈策所率人马最少要对付6万敌人,1万人对敌6万人,人数相差悬殊。
历朝历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比如东晋淝水之战、金朝的护步达冈之战、东汉官渡之战等等。但在瀚如烟海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是很罕见的,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运气和水平,敌人比你数量越多,取胜的几率就越小。
哪怕这只四川军和戚家军再强悍,面对数倍的敌人,也是无法取胜的,且当时的明军在萨尔浒惨败后,已是强弩之末,想要取胜几乎不可能。
孤军作战,没有援军
川军和浙军出兵之时,后方是有几万援军的,所以童仲揆所部才敢于先度过浑河,与清军交战。川军在桥南驻扎,浙军在桥北驻扎,首先接触敌人的是川军,川军悍不畏死,和清军反复拉锯,最终败下阵来。
其中敦吉、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等将领皆战死,随即大家都逃到了浙军的阵营,几千人对数万人,打急眼的努尔哈赤不惜代价围住了所有明军。本来明军是可以撤退的,但由于战前部署是有援军的,所以他们才一直坚持不退。

萨尔浒之战,清朝为何能以少胜多取得决定性胜利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是明亡清兴的关键一战,正因此战的大败,明朝遂无力消灭后金,从此转为防守。即便没有后来的吴三桂开关,明军也无法阻挡清军前进的步伐。那么,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以优势兵力为何被后金(清)大败呢?1619年前的后金,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小部落。从明朝初建,女真部落就是东北三省中的头号部族。

明朝为了管理,将其部落分成海西、东海、建州三部。努尔哈赤在1583年开始,用了五六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之后又开始统一其他两部。明朝对于努尔哈赤的举动,早有所闻,但是,一方面因为官僚机构不作为,既然努尔哈赤没有公开叛明,军方也就选择了沉默;另一方面,从1892年开始,明朝开始了长达七年援朝抗倭战争。为了全力应付日本,明朝对努尔哈赤也采取了安抚政策。

可是,明朝方面没有料想到,抗倭援朝犹如一个沼泽,一步步将明朝拉入其中。等到最后勉强挣扎而出,大将李成梁,李如松等人经营多年的铁骑,基本上损耗殆尽。最关键的一点,是此战耗费了高达八百万的巨额军饷,国库为之一空。为了填补国库,明朝开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加上晚明时期连年的自然灾害,各地民变纷起。

1600年之后的十多年,明军忙于在各地扑灭叛乱,这也使得后金迅速崛起。1619年时期的后金已经成为了一个东到大海,西到辽东都司,南到鸭绿江,被到外兴安岭的一个强大国家。并且,努尔哈赤创设的八旗制度,将女真各部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融合军事、行政、生产的强大机构。当时每旗有士兵七千五百人,八旗总计六万人。这六万骑兵都是实打实的能征惯战的骑兵,战斗力很强。明朝方面,辽东防务松弛多年,训练荒废,装备陈旧。表面上有兵十余万,其实大多数是空额,实际不过二三万兵马。

1619年农历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号召,鼓动关外各族联合起来抗击明军。很快,后金占领了抚顺附近的广大地区。明神宗感到事态严重,急忙从川、甘、浙、闽多个省份调集精兵,增援辽东。明军一共有八万七千余人,加上依附明朝的叶赫部、朝鲜国军队,总计约11万人。兵部左侍郎杨镐奉命为大帅。本来,杨镐希望在各部集结齐备后再出兵,可是明神宗因经费紧张(拨款200万),不听下诏催促尽快出兵,最后,杨镐不得已,下令分兵四路,剿灭后金。杨镐的意图是以三路包抄作为诱敌之兵,以杜松领导的西路军三万人作为主力,进攻抚顺。但是,这个作战意图被努尔哈赤发现了,并且,明军来源于各地,互相之间互相掣肘,矛盾很多。反倒给了后金军队集中击破的机会。努尔哈赤认为,明军的南路军进攻速度最快,貌似明军主力在南路。后金方面派遣五百人前往,虚与委蛇,拖住敌人。他亲自率领后金主力四万五千人突袭西路军杜松。

结果,在萨尔浒地区,后金部队大败明军。明军根本没有想到后金部队会出现。之后,就是一场屠杀。主将杜松被杀死,西路军三万人全军覆没随即,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北路军,大败之。数日后,努尔哈赤调兵进攻东路军,大败之。南路军这时候才收到前线军报,西路军被击溃。南路军随即溃逃。整个战役,明军战死四万五千余人,丢失骡马28000匹,火枪20000支。

从此之后,明军无力出击。而努尔哈赤也得以收服叶赫部,朝鲜国也不得已称臣。关外遂成后金的天下。表面上看来,萨尔浒之战,是努尔哈赤判断正确,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明军明明兵力高出后金,结果每场战役都是寡不敌众而战败。其实,明神宗、杨镐、四路军主将都应当被打板子,而明军真正败亡的原因,是晚明的腐朽。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何败给后金

萨尔浒之战,之所以明军会大败给清军,主要原因有3点,第1点就是努尔哈赤的上台,第2点就是女贞和明朝之间的矛盾被激化,第3点就是明朝末期统治混乱,朝野腐败努尔哈赤在这个关键节点挑起了战争。

首先就是第1点,努尔哈赤掌权,努尔哈赤是女真部落中,难得一见的常胜将军。在他上台之前很少有将领提及对明朝用兵,而努尔哈赤是一位非常有天赋的战略家,在他夺取政权之后,立马就开始,筹集兵马粮草,训练部队准备偷袭明朝,努尔哈赤的野心就是打下明朝夺取江山。

第2个原因就是因为女贞和明朝的矛盾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激化,万历皇帝上台的时候,明朝已经是一滩烂摊子。 女真部落急需中原经济体制下的各种轻工业产品,所以一个想要,一个不给,女真和明朝的矛盾开始激化。
做会一点就是一个根本原因,明朝后期朝野已经腐败到无力抵抗大规模的入侵,虽然明军出动了8万人马,但是兵分三路,三路人马互相。中工贪权,没有很好的得到统一,互相打着自己的手小算盘,所以最终失败也就是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右路兵马,刘大刀为了拿到击败清军的首功,不惜脱离组织,带着自己的右路人马,深入敌军腹地,被打了一个包围,使得明军的三路人马首尾不能相顾。被女真部落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是明朝与后金最具决定性的战斗吗

在明朝的灭亡因素中,关外后金的崛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是明朝经略辽东的战略失误。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明朝先后与后金多次爆发战争,其中尤以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的结果最具决定性,可以说是后金崛起、明朝衰亡的关键战役。

萨尔浒之战:辽东局势彻底失控,明军已无法遏制后金崛起

纵观整个明朝时期,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但由于当地少数民族众多,而生存条件又过于恶劣,因此长期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且完全推行军管制度,再加上仁宣以来明朝的战略收缩,这给后金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直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先后攻掠多地,明廷这才开始将目光转向辽东,抽调川、甘、浙、闽等省兵力驰援辽东,同时通知朝鲜、海西女真叶赫部出兵策应,准备一举歼灭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序幕就此拉开。

历经半年,各地援军先后抵达沈阳地区,合计总兵力11万人,对外号称20万,对后金方面则号称47万。明朝军队虽然是清军的1.8倍,但由于朝廷粮饷不足,士兵逃亡不止,再加上各支军队互不统属,将帅之间掣肘严重,战斗力其实并不强。

然而,朝廷并未给主帅杨镐整顿军务的时间,在朝廷的不断催促下,杨镐只得在刚刚下过大雪,道路泥泞不堪的情况下出兵,再加上分兵策略的失误,以及情报的泄露,导致明军被逐个击破,惨遭战败。

此战过后,明朝在辽东的主动权完全丧失,彻底失去了趁机剿灭后金的能力,开始进入被动的战略防御阶段,再也无法遏制后金在辽东的崛起。也正是在萨尔浒之战的同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帝,国号大金。

松锦之战:明朝彻底丢失辽东,被迫退守山海关以内

在逐步实现对辽东的掌控之后,努尔哈赤便开始不断向明朝边关推进,虽然此时明朝关外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关宁锦防线。然而,面对这道防线,努尔哈赤始终难有建树,直到自己去试,也没能成功破关。

皇太极继位之后,在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改变战略不再向明廷进攻,而是通过两征朝鲜、拉拢和进攻蒙古诸部,先行解决了入关的后顾之忧。至此,皇太极才开始将战略重心调整到关宁锦防线。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汲取过去教训,制定了长期围困、围点打援、迫其出降的计划,先修筑义州城作为阵地,再收割锦州城外庄稼、扫除外围据点,切断锦州驻军与外部联系,之后又于次年在锦州城外铸造营垒、挖掘壕沟、竖起栅栏,将锦州围的水泄不通。皇太极的计策果然奏效,由于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导致锦州外城失守,锦州守将祖大寿连忙向朝廷告急,崇祯急令洪承畴水岸聆步骑十三万“刻期出关”。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率领大军抵达松山与杏山之间,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交战,清军失利、几乎溃败,洪承畴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取胜后便驻扎宁远,探查锦州虚实。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则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促迅速进军,崇祯帝于是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同时分别任命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在洪承畴被迫出军的同时,皇太极则命人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等地挖掘站好,包围松山一带。

明军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清军突袭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粮草被夺的明军本打算次日一早突围后修整再战,然而大同总兵王朴回营之后便立即率领本部人马率先趁夜突围逃跑,结果导致明军各部争相突围,顿时阵脚大乱。

最终,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之后在“转饷路绝,阖城食尽”的情况下,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松山城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陷落,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

此战,宁锦防线告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明军除吴三桂的三万残军退守宁远外,全部损失殆尽,山海关以外基本全部落入到了清廷手中。至此,明军彻底丧失了与清军在关外交战的资格,明军只能退守宁远、山海关一线,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如上所述,在明军和清军的诸多战争中,萨尔浒之战和宁锦之战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两场战役,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彻底丧失了遏制后金崛起的机会,而宁锦之战后明军则彻底丧失了对清军的反击能力,只能被迫退守山海关一线,而后金则在攻灭蒙古各部后,开始自北部长城一线频频入侵关内,明朝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双线牵制之下,在九边重镇被明末瘟疫摧毁的情况下,最终被李自成攻入北京。

萨尔浒之战中清军伤亡情况怎么样

萨尔浒之战是在1619年,也就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发生的,敌战双方分别为明军和清军。两军在萨尔浒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这场战役明军人数多,清军人数少,但是清军却以出奇的战略打败了明军,还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明军可谓失败得彻底,那萨尔浒之战清军伤亡人数到底是多少。
据满州实录记载,清宣称伤亡人数为200人,但是就大部分史学家考察,从各方面进行仔细调研后,萨尔浒之战清军伤亡人数大概至少在3000人左右。虽然如此,但是明军伤亡总数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相比起来,清军的伤亡人数还是很少的,所以这场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争,后金以自己强大的战斗力和英明的策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场战役之后明军元气大伤,开始陷入被动,民间暴乱也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至此慢慢走向消亡。对于清军来说,萨尔浒之战清军伤亡人数不多,所以受到的伤害并不十分严重,不仅进一步加固了政权,而且还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逼明军退到了辽西,这时候明朝的疆域局势已经万分危机,最后终于抵抗不住清军的强大攻势,失去大部分辽东领土,直到明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终于抵抗不住,投降清军,然后清军入关,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明朝宣告正式覆亡。

萨尔浒之战,后金从此崛起,此战中明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

萨许尔之战是明清两朝的转折点,也是亚洲地区在世界格局上转折点,此战以后奠定了清朝与明朝对抗的实力,也是也是亚洲地区全面落后西方国家的开始,明朝虽然也实行过海禁,但是跟西方国家的交流和贸易往来并没完全切断。

明朝后期也引进过当时比明朝还要先进的西方火器并且加以改良,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方还是交流往来的,清朝则是完全的闭关锁国切断和西方的交流,导致西方大发展时期的无法传入中国,这就是真正落后于西方的开始。

萨许尔之战明朝还是占有优势的,由于朝廷内部党争贻误战机一些没有能力的将领被背后势力推上重要军事岗位导致此战大败,大量的辎重物资落到清朝手里,从此之后明朝再也没有经济实力组织一场如此规模的战争。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还没有统一满洲,兵力不到2万,明军合计11万,加上海西女真(就是慈禧太后的那个叶赫那拉氏)几千人和朝鲜兵一万多人,分成四路(当时道路交通不行,不分兵没法保障后勤),其实杨镐指挥没有问题,因为每一路兵力都是满清2倍以上,但没想到努尔哈赤通过运动战快速击败了明军。

怎么打萨尔浒之战明军也是惨败,核心原因就是明军战斗力和后金军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之后几十年明军一直惨败其实关键原因也是战斗力不如对方。等到清军入关,其实满洲兵只是作为督战队存在,监督反叛过来的前明军和尚未反叛的明军作战。之所以这些汉兵汉将肯拼死作战,一方面是清廷作为老板,还算有良心,给的报酬多。最主要的他们太清楚自己同胞的战斗力,知道还有取胜的希望,但是想反水绝对不是后面督战满洲兵的对手。

萨尔浒之战,就算明军赢了,努尔哈赤见事不好,就跑了,女真人顶多丢了辽东,他们的骑兵没有损失,因为步兵追不上骑兵的。只要努尔哈赤的精锐没有受损,明军班师回朝,努尔哈赤依旧可以打回来。历史上只有李牧用步兵团灭骑兵,还是诱敌深入,从没见过哪个步兵可以追着灭骑兵。游牧民族很能跑,嗅觉强大,一看到战场形势不对,立马就跑。这也是为啥明初,朱元璋,朱棣,几次北伐,几十万人的大部队,依旧不能灭了蒙古,依旧没有灭了北方的遗患。因为每次他们来了,人家骑马跑了,茫茫草原,去哪里追。